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仁壽

(莒州知州)

鎖定
周仁壽(1858—1929),江蘇溧陽人。出生於窮苦農民家庭。自幼在私塾讀書,聰穎好學,後因家庭無力負擔學習費用,中途輟學。20歲時,離家自謀生路,在縣城內開設茶館,歷時十載,結識了不少衙吏、紳商、文人、訟師,豐富了他的社會閲歷和處世經驗。由於偷造銅籌,觸犯刑律,被官府察覺。為了逃脱追捕,他流亡異鄉。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他回溧陽疏通,參加鄉試,被錄取“壬寅補行庚子、辛丑併科舉人”。三十二年(1906)獲得“問官”(地方行政宮的司法助手)的寒缺,分發莒州錄用。他到職後,審卷細心,處事慎重,斷案公正。是年冬升調冠縣試署。宣統三年(1911),代理莒州知州。不到一個月,辛亥革命爆發,莒州改為莒縣。周仁壽剪去辮子表示擁護共和制,被任命為莒縣知縣。他任知縣十年間,嚴禁鴉片,懲治賭博,並舉辦保生局、因利局、感化廠等福利機構。為了培育人才,他還創設了營縣乙種農業學校單級教員養成所、莒縣中學、崇德女中。1924年升任膠東道道尹兼煙台交涉員。1926年他調任琅琊道道尹兼警備司令,行轅設在莒縣。次年又兼任中央賑災會濟南分會主任。晚年居住北京。1929年病逝於上海。 [2] 
中文名
周仁壽
別    名
坤榮
籍    貫
江蘇溧陽
出生日期
1858年
逝世日期
1929年

目錄

周仁壽人物生平

周仁壽(1858~1929),原名坤榮,字敬甫,後作鏡甫,生於江蘇省溧陽縣歌歧後村一個窮苦的農家。仁壽自幼聰穎好學,後因家庭無力負擔學習費用,被迫中途輟學。自20歲始在縣城經營小茶館,包攬訟詞等維持生活,後因假造銅籌事發,被官府通緝,從此過着亡命生活。
仁壽1900年考取舉人,1906年被分發到莒州任問官。任問官期間審卷細心,處事慎重,斷案公正,凡他公斷的案子,人均心悦誠服。因之不久即被提升為冠縣試署。任職期間,屢建功勳,因此被上憲看中。
1911年,莒州知州熊遠猷因故棄職,山東巡撫胡建樞保薦仁壽代理莒州知州。到任不久,孫中山領導的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成功,同時宣佈實行共和。在大勢所趨之下,仁壽也剪去辮子,表示擁護共和制,1913年仁壽被任命為莒縣知事。仁壽主莒後,進一步認識到,在社會動盪、地方不寧的情況下,要治理好莒縣,須先行消除匪患,才能顧及其他。便立即將原有練勇擴充成有馬步警兵600餘人的警備隊,籌集槍械,加強訓練,大張旗鼓地在全縣範圍內剿匪,使長時間活動在境內的大小股匪或被殲或逃匿,不敢再為非作歹,社會秩序得以安寧。
民國初年,賭博、鴉片煙在全縣猖獗。為根除惡習,仁壽首先張貼告示,佈告全縣,講明賭博、吸鴉片的危害;繼之,召開士紳名流會議,要求他們以身作則,帶頭垂範;最後對違抗者繩之以法,嚴懲不貸。從此,全縣賭博之風大大收斂,吸鴉片者鋭減,社會秩序也大有好轉。
仁壽主莒期間,熱心公益事業,帶頭捐款、募集資金24193吊為基金,先後倡辦了保生局、因利局、感化廠等福利機構,並個人出資400吊購置蒲苗植於城壕中,所得收入用於修補城牆開支。為免除莒城沭水之災,1919年再出資3300吊修築北起馬莊、南至鄒家莊的十餘里沭河堤和楊家店子石橋。
莒地歷來學校稀少,中學更是根本沒有,學生求學多半到臨沂、濟南或青島,路途遙遠,費用頗大,甚是不便。為此,仁壽曾多次申請省署,要求批准建立莒縣中學。後雖經省署批准,但資金與建設需要相差太遠,經仁壽多方籌集,莒縣中學於1924年建成並開始招生。為了使女子得到同男子一樣的學習機會,1913年,仁壽在縣衙毗連處創辦了“崇德女學”。同年,招收縣城周圍的女孩子入校學習,在其感召下,其女兒淑傳自願將自己買嫁妝的千元銀元全部捐出以供女學辦公之用。
仁壽主莒,政績突出,1924年被升任膠東道尹兼煙台交涉員,並獲“二等文虎章”、“寶光嘉禾章”各1枚。1926年調任琅琊道尹兼警備司令,是時,仁壽將行轅置於莒城。1927年兼任中央賑災會濟南分會主任,期間曾專門撥紅糧500包賑濟莒縣災民。1928年方永昌北退時製造了震驚全省的招賢以北的瓦屋事件,仁壽聞知後,除個人捐大洋4000元以表慰問外,又撥大洋17400餘元、麪粉4000袋,賑濟蒙難災民。
由於政績卓著,1929年仁壽升任浙江省政府主席。赴任前身患重疾,赴上海就醫,因病入膏育,醫治無效,病故於上海。 [1] 
參考資料
  • 1.    莒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莒縣誌》,中華書局,1999年,第1241-1242頁。
  • 2.    溧陽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溧陽縣誌》,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9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