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呂(拼音:lǚ)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熔成塊狀的兩塊金屬,應是“鋁(不是金屬元素之鋁)”的本字;一説,像兩塊脊椎骨的樣子,本義是脊骨。中國古代音樂有十二律,六個低音稱“律”,六個高音稱“呂”。“呂”也是春秋初期的一個國名,也用作姓氏。 [1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KKF(86、98) [1] 
倉    頡
RR [1] 
鄭    碼
JJVV [1] 
筆    順
豎、橫折、橫、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426) [3] 
平水韻
上聲六語 [2] 
結    構
獨體字,上下結構
造字法
象形字
筆順編號
251251
四角號碼
6060₀
注音字母
ㄌㄩ
舊字形
總筆畫
3+3(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5415

文字源流

“呂”字在甲骨文中寫作圖1,由兩個方塊形“口”組成;金文(圖2)字形與甲骨文相同,只是相較於甲骨文金文的形體更圓潤。發展到小篆(圖4),兩個“口”中間加了一豎。到楷書中這一豎變為一個短撇,而作“呂”。新中國成立後整理漢字時,規定新字形不帶一短撇,作“呂”。 [15] 
關於甲骨文中“呂”字的構型,有學者認為像兩塊脊骨的樣子。《説文解字·呂部》:“呂,脊骨也。象形。”可見許慎根據小篆形體也認為“呂”的本義是脊骨形體。這一意義在文獻中也有用例。如《急就篇》卷三:“尻髖脊膂腰背呂。”顏師古注:“呂,脊骨也。” [16] 
當然有的學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他們認為“呂”是兩塊金屬錠的象形,即古“鋁”字。甲骨卜辭中的“呂”除了用作祭名、方國名或地名外,還用作鑄造器物用的金屬原料。如《甲骨文合集》6567:“丁亥卜,亙貞:勿乎(呼)取呂。王佔曰:吉,其取。”又如《甲骨文合集》29687:“丁亥卜,大……其鑄黃呂……。”可見甲骨文金文中的“呂”表示多塊金屬錠重疊放在一起。至於“脊椎骨”的含義,其實是假借了“旅(膂)”字。“”字的本義是軍隊。軍隊是奴隸主統治者和封建帝王的主要專政工具,其重要性好比人的脊骨支撐着身體,因此旅字引申出脊骨義。後來在這個意義上又造了一個用肉字作形符,旅字作聲符的“膂”字,表示脊骨,免除了旅字所兼的這一職務。這時“呂”字的本義已經不用,從形體看像兩節脊骨,而且與旅同音,故借用為脊骨之稱。篆文規範時加一畫作圖4。表示脊骨節節相連,使賦予的新義更加明顯。所以在《説文》中,呂字作為正篆收列,膂字成了異體,許氏理所常然按照當時的意義解。 [15]  [17-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例句
例詞
名詞
脊骨
《急就篇》卷三:“尻髖脊膂腰背呂。”
《國語‧周語下》“氏曰有呂”三國吳韋昭注:“呂之為言膂也。”
我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
《淮南子‧時則訓》:“孟夏之月……其音徵,律中仲呂。”
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憶昨夾鍾之呂初吹灰,上公禮罷元侯回。”
(Lǚ)姓氏用字,參看“呂姓
呂蒙(東漢末年將領)
通“旅”。客舍。
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自今以來,假門逆呂,贅婿後父,勿令為户,勿鼠田宇。”
(Lǚ)古國名。周代姜姓之國。宣王時改為甫。後為楚所滅。在今河南南陽市西。
《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
(Lǚ)呂縣。春秋宋邑。在今江蘇省銅山縣東南。
《水注·泗水》:“又東南過呂縣南。”
(Lǚ)呂州。春秋晉邑。在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南。
《續漢書·郡國志一》“河東郡,永安故彘”南朝梁劉昭注:“《博物記》曰:有呂鄉,呂甥邑也。”
動詞
以口相接。
清·翟灝《通俗編‧婦女》:“《元池説林》:‘狐之相接也,必先呂。呂者,以口相接。’按,此傳奇中猥褻廋語,乃亦有本。”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七】【呂部】力舉切(lǚ)
(呂)𦟝骨也。象形。昔太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矦。凡呂之屬皆從呂。
膐(膂),篆文呂從肉從旅(𣃨) [6] 
【註釋】①𦟝:同“脊”。②呂:故地在今河南南陽西。③從旅:徐鍇《説文解字系傳》作“旅聲”。

説文解字注

(呂)𦟝骨也。象形。呂象顆顆相承,中象其系聯也。沈氏彤《釋骨》曰:“項大椎之下二十一椎,通曰脊骨,曰脊椎,曰膂骨,或以上七節曰背骨,第八節以下乃曰膂骨。”力舉切,五部。
昔大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矦。《周語》:“大子晉曰: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羣生。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道滯,帥象禹之功,度之於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胙四嶽國,命為矦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按,曰共之從孫,賈逵、韋昭皆曰:“共,共工也。”《外傳》曰四嶽,《內傳》曰大嶽,一也,官名也。《外傳》以祉訓姒,以殷富訓夏,以膂訓呂,以養訓姜,韋解雲:“呂之為言膂也。”是呂、膂各字。呂者,國名,以國為氏。許雲:“大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矦。”膂為小篆呂,是許所據《國語》“股肱心膂”作“股肱心呂”,本無二字。後之為《國語》學者不得其解,乃以“氏曰有呂”作古文,“股肱心膂”作小篆,韋氏習而不察,乃雲呂之為言膂矣。以心呂之意名其地,而矦之,而氏之。《潛夫論》曰:“宛西三十里有呂。”酈道元、徐廣、司馬貞説皆同。宛城,今南陽府治附郭南陽縣是也。許《自序》曰:“大嶽左夏,呂叔作藩,俾矦於許,世胙遺靈。”大嶽者,許之先也,故詳之。
(膐/膂),篆文呂,從肉、旅聲。呂本古文,以古文為部首者,因躳從呂也。此二部之例也。《秦誓》:“旅力既愆。”《小雅》:“旅力方剛。”古注皆訓為眾力,不敢曰旅與膂同者,知《詩》《書》倘以心膂為義,則其字當從呂矣。偽《君牙》襲《國語》雲:“股肱心膂。”此未知古文無膂,秦文乃有膂也。《急就篇》:“尻寛脊膂要背僂,股腳膝臏脛為柱。”雲要背僂,曰脛為柱,辭意相對。《皇象碑》本不誤,若顔本膂呂重出,師古不得不以脊內肉、脊骨分釋之,似史游早不識字矣。膂之譌或為“裔”,《華陽國志》:“孝子隗通為母汲江膂水,天為出平石至江中。”江膂水,謂江心水也。 [7] 

廣韻

力舉切,上語來 ‖ 呂聲魚部(lǚ)
呂,《字林》雲:“脊骨也。”《説文》作呂。又作膂。亦姓,太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後因為氏,出東平。力舉切。十三。
【校釋】十三:原訛作“十二”,據鉅宋本、巾箱本、四庫全書重修本改。 [9]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呂
《唐韻》力舉切。《集韻》《韻會》《正韻》兩舉切。並音旅。《説文》:脊骨也,象形。昔太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書·呂刑》:惟呂命。傳:言呂侯見命為卿。《鄭語》:南有荊蠻申呂。注:申呂,姜姓。《後漢·郡國志》: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注:故呂侯國。
又《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周呂侯,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注:周及呂皆國名。濟隂有呂都縣。見《前漢·地理志》。
又縣名,屬楚國。亦見《前漢·地理志》。
又姓。《廣韻》:太嶽封呂侯,後因為氏。又六呂,陰律也。《周禮·春官·大司樂》:奏黃鐘,歌大呂,奏姑洗,歌南呂,奏夷則,歌小呂。注:小呂一名中呂。又《大師》: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鍾,小呂夾鍾。《前漢·律曆志》:陰六為呂,呂以旅陽宣氣。
又大呂,旅也,言陰大旅助黃鐘宣氣,而牙物也。
又鍾名。《戰國策》:大呂於元英,故鼎反乎磨室。注:大呂,齊鍾名。《晏子·諫篇》:景公泰呂成。《史記·平原君傳》: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注:正義曰:大呂,周廟大鐘。
又揚子《方言》:矤呂,長也,東齊曰矤,宋魯曰呂。
又《逸周書》:擊之以輕呂。注:劒名。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呂字書寫筆順 呂字書寫筆順
上“口”小,下“口”大。小“口”居上居中,大“口”居下居中。上下兩“口”距離適中。 [1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l
i̯o
先秦
王力系統
l
ǐ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ja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i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l
jagx
東漢





jo


j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wo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l
ǐo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jo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o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jwo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ǐo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12]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八語

開口呼
次濁
力舉切
ljo
集韻
上聲
八語
合口呼
次濁
兩舉切
liɔ
禮部韻略

上聲





兩舉切

增韻

上聲





兩舉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撮口呼

次濁

li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郎矩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四語


次濁
兩與切
ly
分韻撮要
陽上
第四諸主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0-11]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2]
  • 2.    平水韻 六語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3-19]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3-19]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624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852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03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553-1554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8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56
  • 10.    呂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19]
  • 11.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19]
  • 12.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19]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8-219
  • 14.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579-580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65
  • 16.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144
  • 17.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436-437
  • 18.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01:834-83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