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字源流
編輯“呂”字在甲骨文中寫作圖1,由兩個方塊形“口”組成;金文(圖2)字形與甲骨文相同,只是相較於甲骨文金文的形體更圓潤。發展到小篆(圖4),兩個“口”中間加了一豎。到楷書中這一豎變為一個短撇,而作“呂”。新中國成立後整理漢字時,規定新字形不帶一短撇,作“呂”。
[15]
關於甲骨文中“呂”字的構型,有學者認為像兩塊脊骨的樣子。《説文解字·呂部》:“呂,脊骨也。象形。”可見許慎根據小篆形體也認為“呂”的本義是脊骨形體。這一意義在文獻中也有用例。如《急就篇》卷三:“尻髖脊膂腰背呂。”顏師古注:“呂,脊骨也。”
[16]
當然有的學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他們認為“呂”是兩塊金屬錠的象形,即古“鋁”字。甲骨卜辭中的“呂”除了用作祭名、方國名或地名外,還用作鑄造器物用的金屬原料。如《甲骨文合集》6567:“丁亥卜,亙貞:勿乎(呼)取呂。王佔曰:吉,其取。”又如《甲骨文合集》29687:“丁亥卜,大……其鑄黃呂……。”可見甲骨文金文中的“呂”表示多塊金屬錠重疊放在一起。至於“脊椎骨”的含義,其實是假借了“旅(膂)”字。“旅”字的本義是軍隊。軍隊是奴隸主統治者和封建帝王的主要專政工具,其重要性好比人的脊骨支撐着身體,因此旅字引申出脊骨義。後來在這個意義上又造了一個用肉字作形符,旅字作聲符的“膂”字,表示脊骨,免除了旅字所兼的這一職務。這時“呂”字的本義已經不用,從形體看像兩節脊骨,而且與旅同音,故借用為脊骨之稱。篆文規範時加一畫作圖4。表示脊骨節節相連,使賦予的新義更加明顯。所以在《説文》中,呂字作為正篆收列,膂字成了異體,許氏理所常然按照當時的意義解。
[15]
[17-18]
呂詳細釋義
編輯詞性 | 釋義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脊骨 | 《急就篇》卷三:“尻髖脊膂腰背呂。” 《國語‧周語下》“氏曰有呂”三國吳韋昭注:“呂之為言膂也。” | |
《淮南子‧時則訓》:“孟夏之月……其音徵,律中仲呂。” 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憶昨夾鍾之呂初吹灰,上公禮罷元侯回。” | |||
(Lǚ)姓氏用字,參看“呂姓” | 呂蒙(東漢末年將領) | ||
通“旅”。客舍。 | 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自今以來,假門逆呂,贅婿後父,勿令為户,勿鼠田宇。” | ||
(Lǚ)古國名。周代姜姓之國。宣王時改為甫。後為楚所滅。在今河南南陽市西。 | 《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 | ||
(Lǚ)呂縣。春秋宋邑。在今江蘇省銅山縣東南。 | 《水注·泗水》:“又東南過呂縣南。” | ||
(Lǚ)呂州。春秋晉邑。在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南。 | 《續漢書·郡國志一》“河東郡,永安故彘”南朝梁劉昭注:“《博物記》曰:有呂鄉,呂甥邑也。” | ||
動詞 | 以口相接。 | 清·翟灝《通俗編‧婦女》:“《元池説林》:‘狐之相接也,必先呂。呂者,以口相接。’按,此傳奇中猥褻廋語,乃亦有本。” |
呂古籍解釋
編輯呂説文解字
【卷七】【呂部】力舉切(lǚ)
(呂)𦟝①骨也。象形。昔太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②矦。凡呂之屬皆從呂。
【註釋】①𦟝:同“脊”。②呂:故地在今河南南陽西。③從旅:徐鍇《説文解字系傳》作“旅聲”。
呂説文解字注
(呂)𦟝骨也。象形。呂象顆顆相承,中象其系聯也。沈氏彤《釋骨》曰:“項大椎之下二十一椎,通曰脊骨,曰脊椎,曰膂骨,或以上七節曰背骨,第八節以下乃曰膂骨。”力舉切,五部。
昔大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矦。《周語》:“大子晉曰:伯禹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羣生。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道滯,帥象禹之功,度之於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胙四嶽國,命為矦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按,曰共之從孫,賈逵、韋昭皆曰:“共,共工也。”《外傳》曰四嶽,《內傳》曰大嶽,一也,官名也。《外傳》以祉訓姒,以殷富訓夏,以膂訓呂,以養訓姜,韋解雲:“呂之為言膂也。”是呂、膂各字。呂者,國名,以國為氏。許雲:“大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矦。”膂為小篆呂,是許所據《國語》“股肱心膂”作“股肱心呂”,本無二字。後之為《國語》學者不得其解,乃以“氏曰有呂”作古文,“股肱心膂”作小篆,韋氏習而不察,乃雲呂之為言膂矣。以心呂之意名其地,而矦之,而氏之。《潛夫論》曰:“宛西三十里有呂。”酈道元、徐廣、司馬貞説皆同。宛城,今南陽府治附郭南陽縣是也。許《自序》曰:“大嶽左夏,呂叔作藩,俾矦於許,世胙遺靈。”大嶽者,許之先也,故詳之。
(膐/膂),篆文呂,從肉、旅聲。呂本古文,以古文為部首者,因躳從呂也。此二部之例也。《秦誓》:“旅力既愆。”《小雅》:“旅力方剛。”古注皆訓為眾力,不敢曰旅與膂同者,知《詩》《書》倘以心膂為義,則其字當從呂矣。偽《君牙》襲《國語》雲:“股肱心膂。”此未知古文無膂,秦文乃有膂也。《急就篇》:“尻寛脊膂要背僂,股腳膝臏脛為柱。”雲要背僂,曰脛為柱,辭意相對。《皇象碑》本不誤,若顔本膂呂重出,師古不得不以脊內肉、脊骨分釋之,似史游早不識字矣。膂之譌或為“裔”,《華陽國志》:“孝子隗通為母汲江膂水,天為出平石至江中。”江膂水,謂江心水也。
[7]
呂廣韻
力舉切,上語來 ‖ 呂聲魚部(lǚ)
呂,《字林》雲:“脊骨也。”《説文》作呂。又作膂。亦姓,太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後因為氏,出東平。力舉切。十三。
呂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呂
《唐韻》力舉切。《集韻》《韻會》《正韻》兩舉切。並音旅。《説文》:脊骨也,象形。昔太嶽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書·呂刑》:惟呂命。傳:言呂侯見命為卿。《鄭語》:南有荊蠻申呂。注:申呂,姜姓。《後漢·郡國志》: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注:故呂侯國。
又《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周呂侯,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注:周及呂皆國名。濟隂有呂都縣。見《前漢·地理志》。
又縣名,屬楚國。亦見《前漢·地理志》。
又姓。《廣韻》:太嶽封呂侯,後因為氏。又六呂,陰律也。《周禮·春官·大司樂》:奏黃鐘,歌大呂,奏姑洗,歌南呂,奏夷則,歌小呂。注:小呂一名中呂。又《大師》: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鍾,小呂夾鍾。《前漢·律曆志》:陰六為呂,呂以旅陽宣氣。
又大呂,旅也,言陰大旅助黃鐘宣氣,而牙物也。
又鍾名。《戰國策》:大呂於元英,故鼎反乎磨室。注:大呂,齊鍾名。《晏子·諫篇》:景公泰呂成。《史記·平原君傳》: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注:正義曰:大呂,周廟大鐘。
又揚子《方言》:矤呂,長也,東齊曰矤,宋魯曰呂。
呂字形書法
編輯呂字形對比
呂書寫提示
呂書法欣賞
呂音韻集成
編輯呂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ɡl | i̯o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魚 | l | ǐa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魚 | l | jaɡ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魚 | l | iaɣ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魚 | gl | jagx |
東漢 | 魚 | |||
魏 | 魚 | jo | ||
晉 | 魚 | jo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魚 | jwo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l | i̯wo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l | ǐo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l | jo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l | io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l | jwo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l | ǐo |
呂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呂 | 呂 | 遇 | 上聲 | 八語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力舉切 | ljo | |
集韻 | 呂 | 遇 | 上聲 | 八語 | 來 | 合口呼 | 三 | 次濁 | 兩舉切 | liɔ | ||
禮部韻略 | 上聲 | 語 | 兩舉切 | |||||||||
增韻 | 上聲 | 語 | 兩舉切 | |||||||||
中原音韻 | 呂 | 上聲 | 魚模 | 來 | 撮口呼 | 次濁 | liu | |||||
中州音韻 | 上聲 | 魚模 | 郎矩切 | |||||||||
洪武正韻 | 呂 | 上聲 | 四語 | 來 | 來 | 次濁 | 兩與切 | ly | ||||
分韻撮要 | 呂 | 陽上 | 第四諸主着 | 來 |
- 參考資料
-
- 1. 呂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2]
- 2. 平水韻 六語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3-19]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3-19]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624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852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03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553-1554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8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56
- 10. 呂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19]
- 11.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19]
- 12.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19]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8-219
- 14.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579-580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65
- 16.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144
- 17.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436-437
- 18.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01:834-83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