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達文

(香港註冊建築師)

鎖定
呂達文,香港註冊建築師,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獲授建築碩士(優等榮譽)和建築文學士(一級榮譽),後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建築及城市設計碩士。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最佳城市設計獎。畢業迴歸後,在香港和深圳兩地開設了呂達文設計所,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相關工作。
中文名
呂達文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香港大學
職    業
香港註冊建築師
主要成就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最佳城市設計獎
2002年度香港青年建築師獎
代表作品
尖沙咀寶勒巷10號,深圳華僑城歡樂海岸展廳,京士頓國際小學

呂達文人物介紹

呂達文 呂達文
呂達文一直熱愛建築設計及探討當中對社會文化及人文生活的關係,故此一直活躍參與各種對建築設計探索的競賽和展覽。包括1997年獲得韓國慶州火車站全球學生競賽第二名,參與2008年度深圳香港建築與城市雙城雙年展建築十書參展。並在2008-2009年度兼任香港大學建築學碩士的助理教授。其個人對建築與社會的關懷,通過改造香港文物建築成為一個建築師學會開放的社區及展覽空間,提升社區環境的方案,獲得國際審評最高評價,被授予2002年度香港青年建築師獎。
由於呂達文從小在香港高密度的經濟用房中成長,包括其極小的居住空間(30平米6人居住)及極大的公共空間(通風走廊、1000平方米的中央庭院),對於高密度的生活空間與社區人民交流的關係逐漸培養出深刻的體會。在美國留學期間,他對高密度都市如紐約曼克頓,南美洲厄瓜多爾的貧民窟,都做出研究和提案,也關注香港研究高密度都市與當地城市文化之關係,瞭解城市文化如何構成獨特的高密度形態。
由此,呂達文深信,再細微的空間與建築,對人民及生活也有重要影響。而在小建築當中探討的理念,亦對廣大社會和人民有普及的貢獻,並由下而上構成文化。同時,香港發展的飽和,年輕建築師初步發展的案例,大都只能以小規模開始。
而呂達文所設計的尖沙咀寶勒巷10號就正好來引伸出城市文化的延續與轉化提升的可能性,試圖展現城市高密度、多變、微小尺度。香港的都市組織和構成已經歷了多個變化進程(從殖民地時代已進入全球化後殖民時代),貧富差距劇烈的經濟模式,個體小商户更難與大企業或連鎖店競爭,經濟文化反映在都市構成上,個體、多元、自發已成的機理組織逐漸被吞噬成大企業、大地產。由於香港從早期的多元化、個體構成的互動能量,就像豐富互補的細胞一樣,而現況像是給巨噬細胞吞併沿街多元化的組織機理漸漸變成單一的鉅細胞。
在尖沙咀寶勒巷10號案例是一個細小的地塊9米*27米,夾縫在兩棟建築中間,而同時由於高昂的地價,商店必須垂直往上發展,針對高密度都市的城市機理與經濟背景,本案正好是研究香港城市多元化空間轉變的一次契機。項目落成及使用後,建築不單是以地塊為單一機理單位,而是重新構成一個垂直立體的多層次及多個機理單元,讓建築對城市文化構成展開新的可能性。
另外,在香港京士頓國際小學案例中,呂達文研究了現有都市在高密度的標準化的教育空間以外的可行性,通過體驗傳統學校及新學校的教育模式,引發出通過環境來學習的概念,將每個環境都設計成可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有趣空間。
在深圳華僑城歡樂海岸展廳的案例中,以自然都市為整體的設計概念,從而開啓突破一般小空間中循序漸進式的展廳流線,讓展廳猶如自由的街道網絡,以生態綠化為街道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讓參觀者在瞭解歡樂海岸發展的同時,體驗在深圳高速發展城市中,自然資源及生態的重要性。
呂達文期望在尋求建築功能如何與環境發生互動關係。針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空間和都市之間互動關係需求做出研究,而引發新的建築空間關係。從起點構成部分再發展成整體,而不是一開始已經為設計總平面框架、軸線,從而人是對建築師規劃下的一部分。

呂達文主要作品目錄

尖沙咀寶勒巷10號
深圳華僑城歡樂海岸展廳
京士頓國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