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吕端大事不糊涂
- 拼 音
- lǚ duān dà shì bù hú tú
- 出 处
- 《宋史·吕端传》
- 注音字母
- ㄌㄩˇ ㄉㄨㄢ ㄉㄚˋ ㄕˋ ㄅㄨˋ ㄏㄨˊ ㄊㄨˊ
- 语法结构
- 紧缩式
- 语法属性
- 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播报编辑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 [1]
成语故事
播报编辑
宋太宗(赵光义)用吕阀只胶危端作宰相,当时有人阻止,说夜墓炒:“吕端此人十分糊涂,不能当宰相。”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汽去察涂,大事不煮殃甩糊涂。”他不仅没有接纳反对者的建议,而且还下了一道命令,说:元体奔“从今往后,凡内阁中书有所奏闻,必要先交吕端斟酌后才才签可上奏。”他是这样信任吕端,而吕端也确实“大事不糊涂”。 [2]
宋太宗的大儿子叫元佐,由于受了一点刺激,患了狂疾,曾用刀杀伤他的侍从,又曾放火烧他自己的宫殿。宋太宗就将元佐废了,而另立三子元侃(kan)为太子。元侃是个比较懂事的人,当时的大臣遥体篮如寇准、李沆、李至等都拥护他,吕端也十分赞成。可另有一帮人如王继恩、胡旦、李昌龄等,则认为长子应做太子,谋划反对元侃。至道(宋太宗年号)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皇后受了王继恩等的怂恿,也想改立元佐继承皇帝之位,并且作了一些安排。她当时将吕端召来,问道:“立长子继承大位,历代都是如此,你以为如今不立元侃而立元佐,可不可以?”吕端知道王继恩的阴谋势在必行,于是将王继恩骗进一间书阁中,牢牢地将他锁住;然后来到宫里,向皇后说:“先帝(指宋太宗)早已立元侃为太子当继位的人,怎能现在提出异议呢?”皇后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而王继恩等又不在跟前,只好将元侃带到福宁殿,宣布太子继位为皇帝,命群臣朝贺。此时皇后在福宁殿,是将门帘放下的。吕端请求将门帘卷起,好让大家看明白,是否是太子元侃。门帘卷起,果然是元侃,吕端才带领群臣朝贺。这个做了皇上的元侃,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2]
张云间论及吕端这一件事,曾说:“吕端之处继恩若猎猛兽而置诸阱。天下大事,不动声色,而定于顷刻之间。诚所谓大事不糊涂者也”! [2]
后来人们就用“吕端大事不糊涂”来说明要把大事抓好、抓紧,一点也不马虎;对于一些非原则性备微的小问题就不要死死纠缠,以至妨碍大事。 [2]
成语寓意
播报编辑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是吕端的为官之道,也是他的处世之道。通俗来讲,就是大事讲原则(不糊涂),小事讲风格(糊涂些),人生在世,立朝做官也好,处世为人也好,都要把握住标准和尺度,也就是要坚持一个基本的处世原则,原则坚持得好,就为成功创造了条件。原则如果坚持得不好,就会导致人生旅途中的重大失误,甚至摔大跟头。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自题联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对小事豁达、对大事严谨,灵活变通,这也是当代管理者可学习借鉴的处世之道。 [3-4]
成语运用
播报编辑
- 成文用法
“吕端大事不糊涂”指办事坚持原则,也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紧缩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5]
- 运用示例
清·弘历《九月九日为大学士张廷玉七旬寿日时朕出口未回诗以赐之》:“潞国晚年尤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缄诗并寄黄花酒,看取瀼瀼湛露濡。” [7]
陈相飞《江南之南》:“好在‘吕端大事不糊涂’落笔前,我靠在书架上随手翻翻名言,著名的话词典上写得明明白白,其对名言所做的解释绝非咱村村民包括鄙人想当然的所谓‘名人讲的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