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炳奎

鎖定
呂炳奎,(1914年1月3日-2003年12月10日)出生於嘉定外岡。15歲時呂炳奎拜師學習中醫藥學,19歲開業行醫,具有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和經驗。1938年,呂炳奎棄醫從戎,參加革命,變賣家產組織嘉定外岡游擊隊。1939年7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呂炳奎為民族的解放出生入死、浴血奮戰。新中國成立後,呂炳奎受命在國家衞生部成立中醫司,保護、傳承、發揚中華醫藥寶庫。呂炳奎開辦中醫學校,組織編纂中醫教材,籌建中醫院,創立的光明中醫函授大學,培養了三萬多名中醫人才。呂炳奎被稱為“中醫司令”,是新中國中醫事業的奠基人。 [1] 
2003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6] 
中文名
呂炳奎
國    籍
中國
籍    貫
上海嘉定
出生日期
1914年1月3日 [5] 
逝世日期
2003年12月10日 [6] 
職    業
中醫學家
主要成就
開辦中醫學校,組織編纂中醫教材,籌建中醫院,創立的光明中醫函授大學

呂炳奎人物生平

呂炳奎(1914—2003),上海嘉定人。15歲時拜師學習中醫藥學。19歲開業行醫,具有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全面抗戰爆發後,自發組織外岡抗日遊擊隊,打擊日偽軍。193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外岡游擊隊編入江南抗日義勇軍後,任義勇軍第三路第三支隊支隊長。但在日偽軍的“圍剿”下,部隊難以開展活動。根據中共江蘇省委指示,於1940年1月間前往青浦重組抗日武裝。5月,任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第三支隊副支隊長。1941年秋,任中共路南地委委員兼軍事部部長。為開闢浙東抗日根據地,8月率部渡過錢塘江到達慈(溪)北。同時,成立浙東軍政分會,任書記。1942年8月,受中共浙東區黨委委派,到三東(奉化、鄒縣、鎮海三縣東部地區)籌建三東工委。11月,成立三東地委,任書記。1943年2月三東地委改為特派員制,任中共三東特派員。曾領導海防大隊開展海上抗日遊擊戰爭。後因三東地委撤銷,調到浙東行署工商局工作。1945年9月,隨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北撤。後在海上作戰中負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中鴻基貿易公司總經理,華中工委海上工作委員會書記兼海防縱隊政委等職。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共上海松江地委委員、專署副專員,松江市市長,蘇南區黨委統戰部部長,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政協秘書長,省衞生廳廳長,衞生部中醫司(後改中醫局)司長等職。曾在南京創辦全國第一所中醫院和第一所中醫師資學校,並組織編寫全國第一套系統的中醫教科書;曾主持起草《關於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總結報告》,得到毛澤東批示。1978年至1982年為衞生部黨組成員。還曾擔任醫藥衞生組組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顧問等職務。是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95年11月離休。晚年創辦光明中醫函授大學,積極培養中醫人才。2003年12月10日逝世。 [4] 

呂炳奎人物事蹟

呂炳奎從中醫師到戰士

呂炳奎於1914年1月3日出生在嘉定區望新鎮楊甸村的一户普通農家,幼年染上黑熱病,生命垂危,父母四處求醫無助,幸遇一個走訪郎中診治,化險為夷。神奇的中草藥激起了小炳奎無限的遐想,他從此立志學醫,懸壺濟世。
他在高小畢業後,就拜嘉定名醫汪志仁為師。汪志仁精通內、外、婦三科醫理大方脈,擅長治療傷寒熱病和咽喉各科,醫德高尚。呂炳奎隨師5年,白 天坐堂、抄方、號脈,晚上刻苦研讀醫文,孜孜不倦,打下了紮實的基礎。20歲時,他正式掛牌行醫。並在外岡鎮和望新鎮幾家中藥店應診。他為自己制訂了醫訓:“醫為仁術,以仁愛之心,救死扶傷,扶貧濟困,善心善意為病家服務。”由於他醫德高尚,醫技高超,行醫4載,已在嘉定中醫界嶄露頭角。1933年,嘉定疾病流行。當時有個3歲的小孩高燒驚厥,病情危急,家人準備料理後事。熱心的鄰居請來了年輕郎中呂炳奎。只見他三指一捏,隨後開了幾劑小藥,留下幾貼黑膏藥,並用銀針在病孩肢端快速用穴,臨走説了聲“不礙事了”。 [2] 
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同年11月12日,嘉定全境淪陷,日本侵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呂炳奎的父親呂愛生被國民黨的潰軍拉夫去搖船, 勞累過度死於陽澄湖畔。面對國仇家恨,血氣方剛的呂炳奎以行醫防身為名,典屋當田,收購了國民黨散落的十餘支步槍、一支手槍和一挺機槍,在原壯丁分隊的基礎上,組成了“楊甸民眾自衞隊”。他們放哨巡邏,保境安民。他們在朱家橋鎮捉拿幹盡壞事的漢奸徐樸民、劉世民,並就地處決。上海近郊一時盛傳“嘉定城外出了一支抗日鋤奸的隊伍。”呂炳奎成了遠近聞名的外岡游擊隊隊長。
1939年4月,呂炳奎的隊伍與新四軍葉飛部隊會師,改編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支隊,呂炳奎任隊長。同年7月,他在青浦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指揮的部隊轉戰於嘉定、太倉、寶山、青浦、崑山、蘇州、常熟等地,屢建戰功,隊伍也越打越大,他成了這一帶一位傳奇式的人物。
解放戰爭中,呂炳奎奉命北撤,在長江口啓東附近,與國民黨軍隊遭遇激戰,打傷了左腿,終身傷殘。 [2] 

呂炳奎重入杏林創新業

解放後,呂炳奎先後擔任中共松江地委委員兼松江專員公署副專員、中共蘇南區統戰部副部長、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
1954年春節前夕,中共江蘇省委主要領導邀請南京市各界專家共進年夜飯。席間很多人感嘆,作為國粹的中醫,人才匱乏,師資短缺,擔心後繼無人。這位領導同志端着酒盅走到呂炳奎的前面,向大家介紹説:“咱們新四軍中藏龍卧虎,呂部長就是名醫出身,名符其實的‘中醫司令’,前些年兵荒馬亂,身不由己,現在應該歸隊了。”專家們齊聲贊同辦一所中醫院及一所中醫學院,一致推舉呂炳奎擔任院長。呂炳奎激動地表示:“我願意重操舊業,一輩子為中醫事業而奮鬥。”他毅然拋開了已有的地位、名望、待遇及從政的個人前途,重返醫門,擔任了江蘇省衞生廳長兼黨組書記。
在呂炳奎的籌劃下,新中國第一家中醫學院——江蘇省中醫師資進修學校建立了。從校址的選擇,師資的安排,直至教學方法,他都親自過問。200餘名中醫師資從該校脱穎而出,成為後來全國名中醫院校的骨幹教師。他親自主持編寫中醫教材27種,積累了中醫教育的成功經驗。 [2] 

呂炳奎為中醫事業請命

1956年,呂炳奎擔任國家衞生部中醫司司長,上任伊始,立即着手籌建北京中醫學院,親自落實建院經費,選定校址。學院無教師、無教材、無法進行正常教學工作。呂炳奎又匆匆趕往南京,調教師,借教材,終於使中醫學院走上了正軌。
在呂炳奎的精心組織籌劃下,全國遍地開花,紛紛辦起了中醫學院,至1960年,全國已有23所中醫學校,一大批中醫人才茁壯成長。
1962年,國家遭受自然災害,經濟困難,高等教育系統面臨精簡,高等院校要砍掉40%,全國的中醫學院將從23所精簡到5所。呂炳奎得知消息後,心急如焚,連夜寫信給周恩來總理,據理力爭,陳述中醫學校的特殊情況,要求保留全部中醫學院。他的建議得到了周恩來的高度重視。周恩來專門為此作出了決定“中醫學院的問題再考慮”,終於使全國23所中醫學院全部保留了下來。
1962年底,針對中醫院校畢業生的中醫理論基礎不夠紮實,任應秋等5位中醫老教師寫成建議書,由呂炳奎修改後,上書衞生部,建議加強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這就是著名的“五老上書”。事後,意見並未得到採納,呂炳奎被扣上了“反對用現代科學工具研究中醫”等帽子,蒙受不白之冤。在十年動亂中,造反派把“五老上書”作為大毒草批判。
十年動亂開始後,衞生部中醫司被取消,代之以“中西醫結合辦公室”,中醫面臨消亡的境地,呂炳奎被打成“五老上書”的黑後台,被造反派打斷兩根肋骨,關進牛棚。 [2] 

呂炳奎一片丹心獻岐黃

十年動亂結束後,呂炳奎復職。復職後的他立即調查研究,起草了一份關於對中醫工作認識和建議的書面材料,新華社作為“動態”直送中央政治局。中央領導人認為呂炳奎的意見很好,就起草和批發了關於加強中醫工作的中央文件,即1978年中發56號文件。 [2] 
1982年,經呂炳奎策劃,全國中醫學院和中醫醫院工作會議在湖南衡山召開。根據呂炳奎建議,會議明確“中醫學院須成為培養中醫人才之學府”,“中醫學院須體現中醫優勢、中醫特色”的指導方針。
同年,他又在北京主持召開中醫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座談會,研究整理出版中醫古籍的選題,落實中醫古籍的具體出版事宜。之後,一部部傳世醫藥名著得以順利出版發行,廣為傳播。
呂炳奎還與原衞生部長崔月犁等人創辦了“中國民間中醫研究開發協會”及“光明中醫函授大學”,為中醫事業培養大批後繼人才。
1994年,呂炳奎在北京收徒,弟子是河北中醫學院名譽教授,原石家莊中醫精神病醫院院長李浩。據説,李浩的中醫學術思想、診療技藝和立志弘揚祖國中醫 文化的精神頗受呂炳奎的讚賞,欣然收為弟子。 [2] 

呂炳奎親屬關係

子女:呂嘉戈呂嘉民、呂嘉玲、呂嘉衞 [3] 

呂炳奎後事

2003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2004年3月28日,被譽為“新中國中醫事業奠基人”、“中醫司令”的衞生部原黨組成員、中醫局局長呂炳奎的骨灰安葬於長安墓園。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