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梁學院藝術系

鎖定
藝術系成立於1999年,堅持“寬口徑、厚基礎、精專研、重創新”的人才培養思路,採取“提高素養、拓寬知識、提升能力、實踐應用”的人才培養措施,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致力於培養中學美術教師、中學音樂教師、相關文化藝術及經濟領域創作與技術應用、創造與傳播的應用型複合人才。設音樂學、美術學、繪畫、藝術與科技4個本科專業。 [1] 
中文名
呂梁學院藝術系
創辦時間
1999年
本科專業
4

呂梁學院藝術系師資力量

呂梁學院藝術系現有專任教師49名。 [1] 

呂梁學院藝術系辦學條件

建成呂梁學院•呂梁市黃河文化研究中心、晉商沿黃民間手工藝研究所、傳統工藝大師工作室、藝術設計實踐工作室等多個實踐教學和學科研究機構;擁有獨立的兩座連體式教學大樓,建築面積7591㎡,設畫室、多媒體教室、鋼琴教室、晉商沿黃民間手工藝展廳、視覺傳達實驗室、專業教研室、智能化琴房、舞蹈排練廳、古箏訓練室、聲樂教學訓練室、多媒體教室、音樂廳和圖書資料室等。另在交口實習實訓基地建有環境藝術實驗室、數字藝術實驗室、書畫藝術實驗室、陶瓷藝術實驗室,建築面積達1098㎡。 [1] 

呂梁學院藝術系專業設置

音樂學專業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專業方向:聲樂、鋼琴、器樂、舞蹈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初步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能夠勝任中學音樂教學教研、教學管理、活動指導等工作,具備能夠適應我國未來中學音樂教育發展方向的教學教研能力;培養具有豐富學科背景、正確審美取向,具有高尚教育情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複合型中學音樂教育本科人才。
主要課程: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中國民間音樂、音樂基礎理論、視唱練耳、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合唱與指揮、聲樂、鋼琴、器樂、舞蹈、聲樂教學法、鋼琴教學法、鋼琴即興伴奏、中學音樂教學法等。
就業方向:在中學進行音樂課程教學,組織文藝活動、合唱排練、校園演出等,輔導學生參加各種音樂類比賽。在羣眾藝術館、文化管理部門、藝術管理、廣播影視部門進行羣眾文藝活動的編排,參與演出、輔導各種類型的音樂比賽。
辦學條件:音樂學專業具有一支充滿活力和高度敬業的師資隊伍。現有專業教師 37名,其中副教授4名、講師 16名,助教 17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 14 名,45 歲以下的教師24 人。有多媒體音樂教室 3 間、鋼琴琴房 70間、專業教研室 1 間、舞蹈排練廳 1 間、古箏訓練室 1 間、450 座音樂廳 1 間和圖書資料室 1 間。
特色優勢:本專業制訂了科學、合理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展,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紮實、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呂梁精神特質,適應區域社會發展需求的地方性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注重專業實踐與理論學習的統一,在藝術實踐方面已經逐步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先後與賀昌中學、呂梁學院附屬中學、中陽職業中學、西屬巴中學、呂梁市實驗中學等簽訂合作協議,形成規模校企合作聯合培養體系。
美術學專業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專業方向:美術教育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懷、豐富的學科背景,正確的審美取向,紮實的專業技能;初步掌握美術教育的基礎技能和方法,具備時代發展的美術教育教學能力、應用與實踐能力;適應城鄉中學美術教師、教學管理、設計宣傳等機構的本科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鑑賞,外國美術史及作品鑑賞,藝術學概論,中學美術教學法,美術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美術學科教學設計,畢業論文,畢業創作,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
就業方向:能夠在中等學校、美術培訓教育機構、藝術管理機構等單位從事美術教育教學、美術教學研究與管理、美術創作、設計宣傳等的應用型人才。
辦學條件:美術學專業現有專業教師16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 4 人,講師5人,助教5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 11人。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教學科研能力較強。美術學專業擁有專業畫室7間、書法實訓室2間,古畫臨摹室1間,晉商沿黃民間手工藝展廳1個、視覺傳達實驗室1個和圖書資料室1個。另在交口實習實訓基地擁有環境藝術實驗室和陶藝實驗室。為美術學專業學生的日常教學、作品展覽、創新創業、學科競賽、畢業創作等教學活動提供了教學和研究保障。
專業特色:美術學專業實行“美術教育為主,實踐應用兼修”、美術實踐與教師教育雙驅動、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美術師範生的專業實踐技能與教育教學能力。根據區域基礎美術教育發展的需求,針對性地開設特色美術課程,採用前沿課程改革理念,以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本位優化教學質量;探索適合市場需要的、多渠道就業的應用型美術學專業人才。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先後與呂梁市第四中學、呂梁學院附屬中學、中陽職業中學、西屬巴中學、袁家莊中學,呂梁山美術館、離石區文化局等簽訂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合作協議,形成校企合作聯合培養體系。強化實踐實訓,鼓勵師生圍繞專業競賽、社會服務項目開展教學,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呂梁地方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繪畫專業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專業方向:國畫、油畫、雕塑
培養目標:繪畫專業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繪畫理論和技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較高的審美修養和認識,富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能在美術領域及相關的繪畫、文藝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相應的創作、研究、教學和應用等工作,能夠成為服務地方文化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繪畫專業建立了油畫、國畫和壁畫等三個繪畫專業方向。現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基礎素描、基礎色彩、解剖透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畢業實習、中國油畫史、油畫靜物、油畫頭像、油畫半身、油畫全身、油畫人體、油畫創作、線描、中國畫論、書法篆刻、寫意花鳥、線描人物、花鳥小品創作、中國雕塑史、浮雕、重彩、瀝粉貼金、鑲嵌工藝、壁畫設計等。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能夠在文化藝術領域、教育、設計、研究、出版、管理等單位從事教學、創作、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辦學條件:繪畫專業專任教師共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任課教師俱備良好的專業背景和紮實的專業素養,且業務水平優良。藝術系繪畫專業現擁有頂光畫室6個,普通畫室12個。晉陝沿黃民間手工藝展覽館1個,王計汝大師剪紙工作室1個。購置有3000張西方經典油畫電子圖片和20張高仿真中國畫、10餘張仿真油畫。實習實訓基地有書法實訓室、剪紙實驗室、數字藝術實驗室、書畫實驗室、環境藝術實驗室、陶藝實驗室。
專業特色:繪畫專業堅持繪畫藝術的理想與追求,重視繪畫基本技法的錘鍊,傳統技藝的繼承與開拓。從國畫、油畫、綜合繪畫與雕塑三個方面探索繪畫藝術的思想與方法表現。並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培養具有思想創新意識的地方文化、經濟建設需要的繪畫藝術專門人才。繪畫專業結合自身文化地域優勢建立了晉陝沿黃民間手工藝展覽館,引進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進入學校課堂進行技藝傳授。同時創建了剪紙、木版年畫、葫蘆畫、陶藝工作坊,為學生提供第二課堂進行實踐,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藝術與科技專業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專業方向:藝術展示設計、藝術推廣設計
培養目標:藝術與科技專業旨在培養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的人才,面向未來探索新技術條件下的設計創新和藝術表達。本專業設有藝術推廣設計、藝術展示設計兩個主要方向,師資隊伍背景多元、課程體系交叉融合、設計科研實力雄厚。通過專業系統學習,培養學生掌握數字設計領域的“展覽展示空間設計”、“信息交互設計”、“新媒體藝術”等專業核心能力,為新時期數字社會和設計學科面臨的新需求、新問題提供創新思路和跨界方案。
主要課程:藝術與科技導論、會展概論、品牌與多媒體設計、展示空間設計、信息交互設計、會展廣告及傳媒、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文化創意設計、衍生產品設計、文化活動推廣、跨媒體整合等。
就業方向:學生能就職於互聯網、智能產品研究機構和企業、博物館、媒體藝術機構、新媒體視覺設計企業、虛擬現實設計公司、廣告設計公司、裝飾設計公司等;能從事UI設計、交互設計、文化傳播與管理、空間策劃管理與設計、商業品牌空間設計、會議與展覽設計及數字媒體藝術方面的設計、策劃、管理和研究工作;能夠在科學與藝術交叉領域開展創造性的工作。
辦學條件:藝術與科技專業現有專業教師11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 1 人,講師3人,助教5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 11人。我係於2021年成立了黃河文化研究中心,藝術與科技專業主要從黃河文化的發展及傳承方面進行藝術和科技方面的研究,從而達到保護和傳承的作用。我係還組建了視覺傳達實驗室、藝術理論研究中心、藝術設計實踐工作室、晉陝沿黃民間手工藝研究所、傳統工藝大師工作室等多個學科研究和實踐教學平台。
專業特色:藝術與科技專業是國內最早設立的研究新技術條件下的藝術設計創新的專業。本專業面向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需求,在數字媒體和信息交互設計領域,依託我院“黃河文化研究中心”、“華為山西(呂梁)大數據中心”、“中西部數據中心”等研究基礎,以及我院美術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信息與計算科學、文化產業管理等專業的師資力量,秉承與美術學、藝術設計學與工程學以及未來學等學科進行交叉與融合,搭建創新性基礎研究平台,逐步形成跨學科基礎研究機能,跨學科、跨領域的基礎教學與應用教學雙導向體系,培養藝術與設計複合型創新人才。課程設計注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完整體驗思考、創作、研發、製作的全部流程,最終自己親手完成作品或設計原型,並增加藝術與科技理論導讀課,系統梳理學科相關理論框架,為實踐課程提供可參照的座標系。藝術與科技專業遵循跨學科實踐和探索藝術、設計與新生科技之間交叉地帶的思路,為新型人才培養打下基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