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昌際

鎖定
呂昌際(1735―1807)字嶧亭,號萊園,沭陽韓山人。
中文名
呂昌際
出生日期
1735年
逝世日期
1807年
出生地
沭陽韓山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生,沭陽縣人。著名清官呂又祥長子,為官清正,執法嚴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貢生援例授縣丞,到廣西就職,改捐布政司理問。河督李清時推薦留用河東,補商虞通判,不久調捕河通判。他舟行至戴廟閘,見堤北積水無處宣泄,且水高出運河數尺,遂決定開運河堤放水,得良田百頃。後升任山西平陽府知府。時大旱,他力請輕徭徵,借社、義兩倉存糧濟民。修平陽書院,栽培人才。金川之役,軍需要銀37萬兩,他勸諭大户捐銀,10日內完成,平民分文未出。他任太原知府,舊有應差鋪户太多,他一律革除。太原豪右欺壓百姓,官府奈何不得。他斷然捕數人,嚴加懲治,合郡安定。所屬張義、永康二村,水利糾紛30年,始終未能解決水淹,他率民疏浚,又築風峪口石壩,防汾河衝堤,使晉陽免水患。太原人為他建祠於河堤,造像祭祀。乾隆四十年,因政績優異授冀寧道,權按察司事。他執法嚴明,但慎用刑,無積案。他説:“服官以決獄為首務。久系不決,拖累株連,其害不可勝言。豈僅一身一家之事而已?”呂昌際以父病辭官歸裏,仍關心民間疾苦。乾隆五十六年,沭陽受災,他建議沭邑應減徵舒民,大吏採納,減千餘頃田賦。嘉慶十一年(1806年),黃河大水,海沭被淹,他捐資濟民,舟載蘆蓆和錢文散給災民。晚年娛情花木竹石,研讀經史百家,尤喜《周易》,與同邑張裕生切磋易理,襟懷淡泊高遠。去世後,體仁閣大學士、吏部尚書費淳為他撰寫墓誌銘,稱頌他“生為眾母,治稱神明”。著有《易守》、《山右宦遊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