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文貞

鎖定
呂文貞(1904-?),號石如,天津薊縣人。生於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九期、陸軍大學第十一期、陸軍大學兵學研究院畢業。曾任陸軍大學教官、教務處副處長、編譯處處長。1946 年任北平行轅副參謀長,保定綏靖公署參謀長1948 年任聯勤總司令部參謀長。 [1] 
中文名
呂文貞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4年
性    別

目錄

呂文貞人物事蹟

1937年7月7日晚盧溝橋上的槍聲,正式宣佈中日之間進入了全面戰爭狀態。自此,中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肩負起守土抗戰的責任。隨後八年,古都北平見證了中國作為二戰東方主戰場抵抗外敵入侵的慘烈歷史。中國人民在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後,於1945年8月15日迎來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
戰爭勝利的榮光很快光耀中華大地,中國政府隨即開始緊密籌措對日受降事宜。1945年8月22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部署了受降的具體安排,將全國劃分為16個受降區。其中。天津、石家莊、北平、保定為華北受降區,受降主官為中國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上將。8月25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電示孫連仲將軍,明示華北日軍投降辦理地點為北平。
隨後,孫連仲上將指派參謀長呂文貞少將為前進指揮所主任。在北平設立前進指揮所,地址選在定阜大街,專司傳達戰區受降主官命令,督促日軍從速履行無條件投降事宜。
9月9日,當中國戰區受降簽字典禮在南京盛大舉行時,呂文貞將軍一行從西安飛赴北平西苑機場,日軍華北方面軍參謀長高橋坦中將到機場迎接。一貫心高氣傲的高橋對勝者的到來似乎很不適應,尤其在主動握手被呂文貞拒絕後,雙方交流更不融洽。隨後,呂文貞將軍直奔市區,暫下榻北京飯店。
9月10日上午,呂文貞在北京飯店召見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中將,作一次非正式談話,示意中國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將軍將作為受降主官於10月10日在北平辦理日軍投降之事,在中方受降部隊接收各地區之前,命日軍繼續維持治安。根本博表示將對北平、天津,保定和石家莊地區的安全負絕對責任,並指定參謀長高橋坦作為全權代表與前進指揮所進行公文聯絡。
9月12日,北平前進指揮所在定阜大街迎賓館召日方高橋坦前來洽降,接受受降官的命令。同時明令日方代表不準佩刀、佩勳章勳表。日方曾託説客到指揮所專門為此“面子大事”周旋,遭到中方嚴詞拒絕。出席洽降儀式的中方代表有呂文貞少將、劉本厚少將、劉雲楷少將和翻譯初光中校。列席人員有高卓東、劉漫天、施奎齡、何海秋、張伯駒、陳開疆、劉之澤、張家銓、楊海瀾、許紹莊、李競俊、王子恩、張廷樓、黃宗徵等14人。記錄員為張養浩中校、秦澤民上尉。中央社分社主任丁履進、江松年、馬在天、趙光賢、白進文、卜青茂等六人與會報道。日方代表為日軍華北方面軍參謀長高橋坦中將、尾關正爾中佐和山內虎雄中尉。此次洽降確定了與受降有關的重大事項,尤其是明確了所有提出文件一正兩副三份文本,以中文為正本。
在籌備北平受降工作期間,呂文貞受邀作為觀禮人員參加了10月6日天津日軍在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三軍團司令部大樓門前舉行的投降典禮。這一露天廣場舉行的儀式頗為壯觀,駐津日軍司令官內田銀之助及另外六名日軍軍官在簽署投降書後,將各自佩刀呈繳這一細節,更顯勝者威儀。這場美軍主導的儀式中,露天舉行與繳刀環節對呂文貞影響極大。此前,北平受降儀式辦理地點已定在中南海懷仁堂,且“陸總”在向岡村寧次發出的中字第十七號備忘錄中,已經傳達了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關於日軍代表正式投降時不得佩戴軍刀,日軍繳械時不舉行副武器收繳儀式的規定。對此,呂文貞建議,中國方面在北平受降儀式應該更勝美軍天津受降,因為八年抗戰中中國遭受了太多苦難,北平承受了太多屈辱,應當讓大家來分享勝利,讓中國人通過參加一次公開的受降儀式來揚眉吐氣。由此,故宮內的太和殿前廣場成了理想之地。太和殿位於故宮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為故宮三大殿之首,是明清兩代國家舉行大典的重地,在民間有“金鑾殿”的美譽。選擇此地除有廣闊空間容納民眾參與外,在心理上也極為符合民眾對一場酣暢淋漓勝利大典的期待。 [2] 
10月10日,第十一戰區受降儀式在北平故宮太和殿前臨時搭起的會場中舉行。室內正面牆上懸掛着孫中山像,中國國旗及國民黨黨旗分列兩旁。四周懸掛中、美、英、蘇4國國旗及金色“V”字符號。場內放着兩張鋪着白色枱布的長桌,一張為受降席,一張為投降席。兩旁為中外來賓及記者席。當受降主官孫連仲偕同前進指揮所主任呂文貞將軍等一起進入會場時,全體人員起立鼓掌。日軍投降代表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中將等21人,在中國軍官的引導下步入會場,根本博等先向受降主官孫連仲等鞠躬,然後人投降席依次坐定。孫連仲將第1號命令及命令授領證由呂文貞轉交,根本博簽名蓋章後,由高橋坦恭呈孫連仲。旋即日軍投降代表依次呈獻21柄軍刀,置放在簽字桌上。然後,日軍投降代表退席,15分鐘的平津地區受降儀式至此結束。其後,京、津地區分別進行了受降儀式。 [3] 
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到1945年10月10日太和殿受降,中國人民歷時八年終於取得了全面抗戰的勝利。從盧溝橋到太和殿,北平人民整整走了八年,北平也由此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歷史。1945年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日,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20週年紀念日。太和殿的這一次受降典禮,無論對國家、對民族,還是對北平、對故宮博物院都帶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值得每一箇中國人銘記。 [2] 
參考資料
  • 1.    劉國銘主編;黃晉明,陳予歡,王叔凱副主編. 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上[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05.12:601.
  • 2.    周兆利. 抗戰勝利[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7.08:116-125.
  • 3.    芷江侗族自治縣人大組織編寫. 歷史·芷江 芷江受降[M]. 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2010.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