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岱墓

鎖定
呂岱墓位於古高陽蕩,即今江蘇省如皋市林梓鎮
中文名
呂岱墓
別    名
三國吳大司馬 呂岱之墓
地    點
今江蘇省如皋市林梓鎮
主    人
呂岱
年    代
三國時期
毀    壞
1979年該墓被毀
埋葬原因
96歲病故時歸葬高陽蕩
文物歷史
呂岱,如皋人,三國時為東吳名將,93歲時官拜大司馬。96歲病故時歸葬高陽蕩。1979年因開挖林梓北三級河該墓被毀,僅剩墓前赤眼石獸兩座。
冷兵器時代,古海陵因地處魏吳兩國邊境,一度為人煙稀少的空曠之地。但就在這個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歷史舞台上,走出了一位載入史冊的如皋名人——呂岱。
呂岱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將領。《三國志·吳書》用近1700字介紹了呂岱叱吒風雲的一生。
呂岱本為郡縣吏,因避亂而南渡。受孫權賞識,遂仕於孫氏政權。建安十六年(211),因戰功升為廬陵太守。
延康元年(220),呂岱代步騭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陽、湞陽間的王金叛亂,升任安南將軍,有職有權,封爵都鄉侯。黃武五年(226),呂岱平定士徽叛亂,控制嶺南,晉封為番禺侯。任交州刺史時,呂岱多次派官員“南宣國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羣島)以及今東南亞一帶眾多國家,使扶南、林邑、堂明等國紛紛遣使至吳朝貢。赤烏二年(239),接替潘濬處理荊州文書公務,與陸遜同在武昌,督管蒲圻。陸遜去世後,武昌分為二部,呂岱督領右部。呂岱一生勠力奉公,為孫吳開疆拓土,功勳赫赫。
呂岱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他初任交州刺史時,歷年未能瞻顧家用,致妻兒貧乏。孫權獲悉以後嘆息不已,加倍賞賜呂岱家屬錢米布絹,並每年按例給予供應。孫亮繼位以後,晉升呂岱為大司馬。此時的呂岱,已經92歲了。不久又升為上大將軍,成為東吳後期第一重臣。有意思的是,名著《三國演義》一百〇八回寫孫權臨終召人吩咐後事時,呂岱是在場的兩個顧命大臣之一。
赤烏二年(239),呂岱奉命屯軍蒲圻,與陸遜共同鎮守武昌,負責京師防務。呂岱身為年高德劭老將,凡事均以國事為重,與陸遜精誠合作,恪盡職守,做事奮勇爭先,論功勞則主動退讓。呂岱在荊州時,同時兼掌荊州文書,軍政公務極為忙碌,儘管已年過八旬,但精力充沛,仍保持“躬親王事”作風,整日接待賓客,親自處理公文。如此老當益壯,被同僚譽為超過古代名將廉頗。
呂岱為人胸襟開闊,聞過則喜。吳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呂岱向朝廷推薦,徐原後官至侍御史。呂岱偶有過錯,徐原不僅當面指出,甚至還當眾評論。有人偷偷地告訴呂岱,他感慨地説 :“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後來徐原去世,呂岱哭得非常傷心,説 :“以後還會有誰指出我的過失呢?”呂岱這種虛懷若谷的品德甚為時人稱許。陳壽《三國志》稱讚呂岱的人品, 借奮威將軍張承的話説“君子嘆其德,小人悦其美”。
太平元年(256),為東吳操勞一生的呂岱辭世,時年96歲。呂岱在彌留之際囑咐家人:願以“素棺、疏巾”安葬即可。其子呂凱遵其遺囑,葬呂岱於家鄉高陽蕩(今如皋林梓鎮北),以保持呂岱一貫清廉儉樸的作風。
征戰萬里,見證了三國的榮辱興衰;清廉一生,大寫了人生的高風亮節。作為第一位載入史冊的海陵名人,如皋林梓古鎮有幸埋忠骨,“三國吳大司馬 呂岱之墓”前的兩座赤眼石獸,看似無語,卻是有意。今如皋市區有一條大司馬路,亦是如皋人民為紀念這位吳國重臣、長壽武將而命名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