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大鈞

鎖定
呂大鈞(1029年—1080年),字和叔,祖籍河南衞輝,京兆藍田(今陝西藍田縣)人,北宋關中學派的代表人物。呂氏四賢之一,呂大忠三弟。
呂大鈞出身在一個官宦和書香門第之家,他從小就膽識過人,文才兼備。自幼膽識過人,為張載弟子,曾書“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賦”。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授秦州(今甘肅天水)司裏參軍,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監折博務、三原知縣、後供(今福建福州)知縣等職。卒於任上。
呂大鈞丁憂期間,為教化鄉人,首創《呂氏鄉約》,提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規民約。著作有《四書注》《誠德集》等。
全    名
呂大鈞
和叔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029年
逝世日期
1080年
主要成就
首創《呂氏鄉約》
主要作品
誠德集
籍    貫
陝西藍田縣
祖    籍
汲郡(今河南衞輝市)

呂大鈞人物生平

北宋嘉祐二年(1059年),呂大鈞中進士,被授予秦州(今甘肅天水)司理參軍,後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監折博務、三原知縣、後供(今福建福州)知縣等職。
當被薦知涇陽時,父呂齎病逝,他趕回奔喪。三年喪期滿後,呂大鈞自以為學識尚淺,於是他邊辭官回到藍田,開始傳授張載學説,以“教化人才,變化風俗”為己任。
經過呂大鈞多年努力,“關中風俗為之一變”。後來許多大臣都推舉呂大鈞為王宮教授,呂大鈞不負重望,特寫了《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論》獻上,文中描繪了建立“外無異人,旁無四鄰,無寇賊可御,無閭里可親”的共和大家庭的構思。不久擔任鳳翔船務官和制改宣議郎等職。
元豐年間(1078-1080),時值宋朝用兵西夏,呂大鈞是富延(今陝西富縣至延安一帶)轉運司副使。一次,種諤率兵已出塞外,可軍需還沒有接上,轉運使李稷恐受軍法,打算回安定(今陝北王家堡一帶)取糧草,就派呂大鈞向種諤請示,種諤得知後,怒道:“吾受命將兵,安知糧道,萬一不繼,召稷來,與一劍耳。”呂大鈞替李稷求情,種諤聽了呂大鈞的解釋,表示理解,但嘴上卻説:“君欲以此報稷,先稷受禍矣!”呂大鈞生氣地説:“你以為這些話就能嚇倒我嗎?我奉命前來向你請示,你把我殺了,我毫無怨言,惟恐你會因此而受過。”種諤見呂大鈞剛直不阿,只好同意呂大鈞的意見,這才允許李稷免受處置。時間不長,呂大鈞就在任上病逝,時年五十二歲。

呂大鈞主要影響

呂大鈞和張載為同科進士,得知張載學識淵博,便第一個拜張載為師,隨之帶動關中學者趨向張載求學,一時橫渠聞名於世,形成“關學之盛,不下洛學”的局面。很少有人能將張載所授的融會貫通,唯有呂大鈞不畏人言,躬行儒家”仁愛“禮教,以先生法度為準繩,並能將所學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父呂齎的喪事,呂大鈞等活動中。堅決拋棄陳規陋習。張載是宋代理學大師,也是關學的創始人,而關學的特點之一就是十分重視“禮”,強調“通經致用”“躬行禮教”。呂大鈞將關學這個特點發揚光大。
呂大鈞為人質厚剛正,重視禮儀,最大的貢獻的就是改變以往“禮不下庶人”的傳統,在關中創建《呂氏鄉約》,推行禮儀,建立起中國最早的鄉村自治制度。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全國推行保甲法。這種以國家權力直接控制鄉村為目標的保甲法,遭到了蘇軾司馬光等人的反對。但蘇軾、司馬光也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辦法替代保甲法。在這個情形下,熙寧九年(1076年),呂大鈞和他的兄弟,一起討論,撰寫了《呂氏鄉約》一書,並在家鄉藍田建立鄉約組織,以迴應王安石的保甲法。
《呂氏鄉約》主要提出 “德業相勵,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大章。經過推行,對改化關中風俗起到了實際功效,扭轉了漢魏以來佛學盛行,造成儒家禮教衰敗的混亂局面,起了決定性積極作用。

呂大鈞歷史評價

範育:①誠德君子。②君性純厚易直,強明正亮,所行不二於心,所知不二於行。其學以孔子下學上達之心立其志,以孟子集義之功養其德,以顏子克己復禮之用厲其行,其要歸之誠明不息,不為眾人沮之而疑,小辨奪之而屈,勢利劫之而回,知力窮之而止。其自任以聖賢之重如此。(《呂和叔墓表》) [6] 
張載高興地説:“秦俗之化,和叔有力”。
程頤也稱:“任道擔當,其風力甚勁。”
朱熹稱《呂氏鄉約》“今為令甲”。
《宋元學案·呂範諸儒學案》:於橫渠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執弟子禮,於是學者靡然知所趨向。橫渠之教,以禮為先。先生條為鄉約,關中風俗,為之一變。 [4] 
《宋史》:大鈞從張載學,能守其師説而踐履之。居父喪,衰麻葬祭,一本於禮。後乃行於冠昏、膳飲、慶弔之間,節文粲然可觀,關中化之。尤喜講明井田兵制,謂治道必自此始,悉撰次為圖籍,可見於用。雖皆本於載,而能自信力行,載每嘆其勇為不可及。 [5] 

呂大鈞主要作品

著作有《四書注》《誠德集》《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論》等。

呂大鈞人際關係

呂氏先祖為汲郡(今河南省衞輝市)人,後遷居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 [1] 
藍田呂氏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呂通(官至太常博士)
呂英
呂大圭



呂大章



呂大雅(呂大年?)



呂蕡(官至比部郎中)
呂大忠(官至寶文閣直學士)
呂錫山(官至右朝散大夫、知果州)



呂至山
呂康成

呂大防(元祐年間曾任宰相)
呂景山(官至朝奉大夫)
呂世修(官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司幹辦公事)
呂寬仁
呂肇修(官至銅梁令)

呂大鈞(妻種氏)
呂義山(深得父傳)
呂麟

呂愈

呂舟

呂氏

呂大受(早夭)



呂大臨(先後擔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
呂省山(官至右朝奉大夫)


呂大觀(曾中進士)



(以上參考資料) [1-3]  [7] 

呂大鈞史料索引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傳第九十九》 [5] 
參考資料
  • 1.    陝西藍田《呂氏鄉約》:中國歷史上最早成文鄉約  .陝師清風網[引用日期2023-03-10]
  • 2.    蕭正洪主編.史説長安 宋元卷:西安出版社,2017.11:第59頁
  • 3.    周軍偉.天下一家 中國一人 創建鄉約的呂大鈞兄弟:大象出版社,2018.08:第9-10頁
  • 4.    周積明,宋德金.中國社會史論 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2:第475頁
  • 5.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傳第九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2]
  • 6.    曾棗莊,劉琳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文 第38冊:巴蜀書社,1994.03:第468-470頁
  • 7.    李如冰.宋代藍田四呂及其著述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0.第17-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