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坤

(明代政治家)

鎖定
呂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簡,一字心吾、新吾,自號抱獨居士,明代歸德府寧陵(今河南商丘寧陵縣呂大莊人,原籍寧陵縣何莊 [16]  。明朝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與沈鯉郭正域被譽為明萬曆年間天下“三大賢”。主要作品有《實政錄》、《夜氣銘》、《招良心詩》等,除《呻吟語》《實政錄》外,還有《去偽齋集》等十餘種,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刑法、軍事、水利、教育、音韻、醫學等各個方面。
呂坤思想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其代表作《呂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創性之作。寧陵有呂坤篆蓋於慎行的墓誌銘
中文名
呂坤
外文名
lvkun
別    名
叔簡
心吾
新吾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寧陵縣何莊 [17] 
出生日期
1536年10月24日
逝世日期
1618年7月24日
職    業
思想家、文學家 [18] 
主要成就
創作《實政錄》、萬曆三大賢
中國古代"二十四儒"之一
出生地
歸德府寧陵(今河南商丘寧陵)呂大莊
代表作品
《夜氣銘》,《招良心詩》,《呻吟語》等
自    號
抱獨居士
所處年代
明朝

呂坤人物生平

文獻圖冊
文獻圖冊(3張)
呂坤的先祖是元末菜農,因嚮明軍報信而立功,得到朱元璋獎賞,並詔其回鄉安居,然而朱元璋在手詔中誤將“呂”姓寫作“李”。至呂坤時,方上奏將“李”姓改回“呂”姓。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呂坤中河南鄉試第三。
明萬曆二年(1574年)殿試中三甲第50名,賜同進士出身,出任山西襄垣知縣
明萬曆四年—明萬曆五年(1576年—1577年),呂坤任大同知縣。
明萬曆六年—明萬曆十六年(1578年—1588年),任山東省右參政,後升任吏部文選司主事,以俸金和建坊金共計200兩,購500畝常稔田作為孝睦田。 [1] 
明萬曆十七年—明萬曆二十年(1589—1592年),呂坤先後出任山西按察使、巡撫、陝西省右布政使山西巡撫,出任山西按察使期間,在家鄉寧陵縣聯合數位地方士紳,創設了“同善倉”,“同善倉”是以向貧民施米為目的設立的倉庫。由呂坤和其他數人捐出自家剩餘的米穀,施捨救濟貧民。而呂坤設同善倉所需的糧食,便由呂坤莊園所出。 [1] 
明萬曆二十一年—明萬曆二十二年(1593年—1594年),呂坤任都察院左、右僉都御史
明萬曆二十三年—明萬曆二十五年(1595年—1597年),任刑部左、右侍郎。 [2]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呂坤上《憂危疏》勸明神宗勵精圖治,隨後稱病退休。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病逝於家,之前將其未刊行的手稿焚燒。葬寧陵縣。 [3] 
天啓元年(1621年),呂坤被追封為刑部尚書 [4] 

呂坤歷史記載

呂坤為官處事

後人為呂坤墓修葺 後人為呂坤墓修葺
呂坤剛正不阿,為政清廉。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五月,上書陳天下安危,勸神宗勵精圖治,言詞慷慨激昂,憂國愛民之情溢於言表。疏中雲:“今天下之蒼生貧困可知矣。自萬曆十(1582年)以來,無歲不災,催科如故。臣久為外吏,見陛下赤子凍骨無兼衣,飢腸不再食,垣舍弗蔽,佔藁未完;流移日眾,棄地猥多;留者輸去者之糧,生者承死者之役。君門萬里,孰能仰訴?今國家之財用耗竭可知矣。數年以來,壽宮之費幾百萬,織造之費幾百萬,寧夏之變幾百萬,黃河之潰幾百萬,今大工、採木費,又各幾百萬矣。”呂坤在疏中言“採木”一事雲:“以採木言之。丈八之圍,非百年之物。深山窮苦,倘遇險阻,必成傷殞。蜀民語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哀可知也。”呂坤在疏中言採礦一事雲:“朝廷得一金,郡縣費千倍。”疏中還向朝廷發出“奸臣當道,舉朝無犯顏逆耳之人,快在一時,憂貽他日”的警告。在邊防上,呂坤亦高瞻遠矚,提出:“倘倭夷取而有之,籍眾為兵,就地資食,進則斷我漕運,退則窺我遼東。不及一年,京城坐困,此國家大憂也。”在疏中還提到“抄沒法重,株連數多”的禍國殃民問題:“誣以多贓,則互連親識。宅一封而雞豚大半餓死,人一出則親威不敢藏留。加以官吏法嚴,兵番搜苦,少年婦女,亦令解衣。臣曾見之,掩目酸鼻。”呂坤在疏中對萬曆皇帝嚴加指責:“陛下不視朝久,人心懈弛已極,奸邪窺伺已深,守衞官軍不應故事。……章奏不答,先朝未有。”“臣觀陛下……不知天下之財止有此數,君欲富 則天下貧,天下貧而君豈獨富?今民生憔悴極矣,乃採辦日增,誅求益廣,斂萬姓之怨於一言,結九重之仇於四海,臣竊痛之。……臣老且衰,恐不得復見太平……”。
電視連續劇呂坤劇研討會 電視連續劇呂坤劇研討會 [5]
疏入,不報,又遭給事中戴士衡誣告,於是呂坤憤然稱病乞休,結束了他26年的做官生涯。呂坤引退後,杜門謝客,授徒講陽明心學,以繼往開來為己任,學者稱他為“沙隨夫子”。“所著述,多出新意。”《呻吟語》成書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是呂坤積30年心血寫就的一部語錄體著作。這部著作談哲理,抨時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舉凡人之修養、處世原則,人際交往,居家過口等等,真知灼見,時時閃現,警句妙語,不一而足。這部著作不失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這裏面凝聚着呂坤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探幽發微的哲思。如“無屋漏工夫,做不得宇宙事業。”“名心盛者必作偽。”“處世常過厚無害,惟為公持法則不可”等等,時至今日仍有現實意義。

呂坤逝後追贈

呂坤是一位方正質樸、學識淵博的哲學家。他的詩文,語言通俗而又巧發奇中;文風峻峭而不失渾厚。他曾潛心研究音韻學,所著《交泰韻》不拘泥前人而另闢蹊徑,是一部頗有創見的音韻學專著。呂坤一生著作頗豐,除《呻吟語》外,還有《去偽齋文集》等。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六月八日(7月28日),呂坤病故,享年田歲,葬於寧陵西北呂墳村,其墓冢稱之為呂坤墓,保存完好。

呂坤人物關係

呂得勝,字壽官,號近溪,又號漁隱閒翁。呂坤的父親,著有《小兒語》、《女小兒語》。 [6-7] 
呂知思户部郎中,呂坤之二兒子。 [8] 
呂慎多(1599—1679)字減之,號蓮舟,呂坤之孫,呂知思之子。 [8] 

呂坤哲學觀點

《呻吟語》 《呻吟語》
他在哲學上堅持氣一元論,認為:“天地萬物只是一氣聚散,更無別個。”《呻吟語·天地》“道器非兩物,理氣非兩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道;生物成物者氣,所以然者理。”《呻吟語·談道》批判了理學家把道與器理與氣分割開來和“理在氣先”等説法。 [9] 

呂坤人物著作

《實政錄》
《實政錄》(2張)
呻吟語》,成書於1593年的筆記體哲學著作 [9] 
《去偽齋文集》
《實政錄》
《交泰韻》 音韻學著作
《小兒語》

呂坤人物故事

先祖救朱元璋
很多人知道明代的寧陵人呂坤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很多人也都知道他的著作《呻吟語》被翻譯成20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發行,也有很多人知道呂坤墓已成為商丘文物、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呂坤的先祖曾為武將救朱元璋於危難,並隨其南征北戰;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呂坤當年名“李坤”,而且這姓還是因明太祖朱元璋而致;也有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呂坤的《實政錄》為同治皇帝重視,併成為內閣大臣人手一冊的必備讀物。
國內外研究呂坤思想和學術著作的文章可謂連篇累牘,影響巨大。但是,對於述寫呂坤的家世、生活及呂坤與商丘故里密切關係的區域史文章,卻少之又少。
為此,筆者歷經月餘調查採訪,查閲古籍、方誌、家譜,從中梳理出很多有價值的線索、信息和史料,經過整理,撰寫出《明太祖與呂坤家世情》《“三大賢”呂坤的鄉土情》《一代真儒的故里友情》《司寇公的故土遺蹤情》幾篇文章,以饗讀者,使大家認識一個更立體、更豐滿,也更親切、更樸實的“中原名儒”“一代廉吏”和“思想大家”。
誤賜李姓
呂坤六世祖黑斯:助朱元璋有功,被誤賜李姓。
呂坤中舉後,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入京殿試,以三甲第五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時年39歲。然而,他被錄於進士題名碑上的姓名,是“李坤”(《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而非“呂坤”。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呂坤的六世祖呂黑斯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關係説起。
呂坤的先祖在元代以前是河南洛陽新安縣主户,“餘家舊呂姓,元以前洛陽主户也”(呂坤《呂李姓原碑》)。據新安呂明月所撰《呂氏洛陽傳系圖》,呂俊為由洛陽(今偃師市佃莊鎮相公莊)遷至新安縣的呂姓始祖,生子二呂獻、呂三寶,呂獻生子呂黑斯。
按清康熙十三年本《寧陵呂氏家志》中的《新安指揮千户黑斯公墓誌》記載,呂黑斯是一名文武雙全型的隱逸人物。先看其文:“少讀書,明義理。元末,隱居(新安)城北之水南寨,灌園為業。時託吟詠以寄興,著有《七寶亭稿》。其《上已間飲》雲:‘菜滿畦中千葉好,花開竹外一枝新。何時布展經綸志,此日權為灌溉身。’”他為避元末戰亂,率三子於城北五十里的水南寨(後易名官水磨,今雲水村)澆菜種地,伴以詩賦雅興,但仍有經綸之志。
後呂黑斯助明太祖朱元璋於橫山(今新安縣倉頭鄉橫山村)退敵有功。“洪武二年(1369年)春,太祖追賊至橫山,公率眾助之。以報寇功,賞指揮千户,公辭。太祖嘉之,賜花銀一斤,面取旨,復其家。俾世無所與。”“太祖命隨行,公以年老辭,命子成從焉。”(《新安指揮千户黑斯公墓誌》)從兩次推辭,可以看出他已無仕途出意,而是安排了兒子呂成隨從明太祖征戰南北。
然而,朱元璋賜旨嘉獎中的一點小失誤,也造成了呂黑斯後人200年間的尷尬與糾結,那就是太祖聽音有異,將“呂”誤寫成了“李”。呂坤撰《呂李姓原碑》雲:“其旨尾雲:敕水南寨種菜者老李,欽此。黑廝辯姓,太祖操筆欲改之,筆端墨落‘李’字上矣,字不可就。尋擲筆曰:便姓李不妨。黑廝叩頭起,遂李姓。”李姓便為後人沿用。
呂黑斯去世後,“千户公卒,葬新安縣北關老塋第三世西五穴”。(《新安指揮千户黑斯公墓誌》)民國三年《新安縣誌》雲:“明黑千户墓,韓志注在新安縣水南寨,即今官水保。本姓呂,為寧陵理學呂坤之始祖。明洪武時從軍,功授指揮千户,不受,賜銀復其家。幼字黑廝,故從黑千户名。”從明太祖賜授指揮千户,“公辭”“不受”可知,稱呂黑斯為千户實際上是一種榮譽性的稱呼。
復回呂姓
呂坤復“李”為呂姓:解二百載尷尬,疏姓氏本源。
自明太祖誤賜呂黑斯“李”姓,呂成遷寧陵後,衍為呂氏一族,本姓仍未能恢復。“族人好禮者,求諸心而不安”。這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尷尬。
呂坤撰《呂李姓原碑》雲:“時邑北有同姓名者,年差長我,乃自別曰小李成。”意即寧陵北有同姓且年長者,呂坤一族便謙稱小李。
再者,是先祖的囑託和通婚的情理不合。《呂李姓原碑》雲:“(呂成)通儒術,重葬法。歿時,謂其子曰:‘李非賜姓也,朝廷以誤成之,然不可改矣,我欲生從君,死從祖,仍以呂音葬我,題我墓曰呂某之墓。’故餘家多與李姓婚,而蓋棺之後立旌題主,輒稱呂公雲。”呂坤的父母同姓這在封建社會屬違倫理,豈能書於墓碑?於是呂坤在任山西大同縣令時,上疏複姓。
對呂坤疏請複姓事情,因他在《自撰墓誌銘》中有意略記,讀者不得其詳,但《寧陵呂氏家志》中保留的“吏部題(呂坤)複姓疏”則記錄下了呂坤的請辭:“臣原籍河南歸德府寧陵縣人,由萬曆二年進士除授前職。查得本縣呂姓,世業農桑,不識譜牒,緣呂李聲近,人以李姓相呼,而臣祖傳訛,遂以李氏為姓,相沿五世,漸失本源。臣近修族譜,欲正其非。但臣冊名仕籍,不敢擅自更易,伏望皇上鑑臣愚忠,敕下吏部,準復呂姓。”
對此,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解揚認為,呂坤的進路頗為巧妙,他在上疏中僅以呂李聲近,祖上是以訛傳為説辭,而未涉及太祖題名時致誤的具體實情,這當然減少了可能遭致的批評或其他阻力。
呂坤《自撰墓誌銘》曰:“以軍功傳旨訛書‘李’,二百年不曾復,君始奏復。”從呂氏得以複姓的結果看,呂坤採取的策略是合適的。 [10] 
遷徙寧陵
呂坤五世祖呂成:隨明太祖征戰,徙寧洛來公。
據《元遷新安傳系圖》和《明遷寧陵傳系圖》載,呂黑斯有三子:呂培、呂成、呂顯,其中呂培、呂顯從洛陽新安遷河南杞縣;呂成則在隨朱元璋征戰中徙居寧陵,遂為寧陵呂姓一支始祖,稱洛來公。
呂坤墓--八祖墳塋落成儀式 呂坤墓--八祖墳塋落成儀式
呂成是哪年徙居寧陵的呢?據清康熙《寧陵縣誌》呂坤《自撰墓誌銘》曰:“君元宋以前洛陽人,蓋南渡之遺黎也。洪武元年,遷寧陵。”此説與《呂李姓原碑》中的説法有異,因姓原碑中記載呂黑斯洪武二年(1369年)仍在新安助太祖退敵,其子呂成不可能洪武元年已遷寧陵。據此,當以洪武三年(1370年)徙寧陵為準。
據《寧陵呂氏家志》載,呂成育有八子,稱為寧陵“老八門”。長子呂讓,次子呂順,六子呂覺,其他几子失名。呂坤為六門呂覺後裔,傳承譜系為呂成→呂覺→呂景→呂慧→呂得勝→呂坤。
呂成在隨明太祖平寇中,戰功顯赫,成為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裨將(副將)。在自河陽兵取太平路(安徽當塗)的途中,呂成及家眷隨常遇春軍在太康縣西北紮營(太康常營鎮因此得名)。隨後安置到離常營不遠的陳州燕兒窩(古陳州城的四個城角處)。洪武二年(1369年),呂成在隨常遇春取元上都(今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後班師回朝,途中常遇春暴卒於柳河川(今河北赤城縣西),太祖賜葬南京鐘山。今寧陵縣邏崗鎮常墳村,傳為常遇春的後人。因駐紮於此,為方便祭祀而設衣冠冢,並留有守墳人,常墳村因此而得名。呂成為常遇春裨將,隨常家軍駐紮於此,並將燕兒窩家眷再安置到寧陵。自此完成從洛陽到寧陵的遷徙。
湖南平叛
後湖南苗王土酋譚垢兵亂,朱元璋命淮、徐等八府官兵征討,呂成率長子呂讓奉命南下。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月,湖南千户夏得忠作亂,呂成亦率呂讓隨徵參戰。據湖南張家界《呂氏族譜》載,二寇既平,呂成又平五溪蠻,誥封昭勇將軍。卒後,其子呂讓嗣位。據62歲的張家界退休幹部、呂讓後裔呂桂輝介紹,呂成率子呂讓赴湖南平叛後,落户並葬於大庸所城內。
寧陵呂氏稱呂成八個兒子的墳塋為“八祖墳”,原址在今新世紀學校院內。據73歲的呂坤十五世孫、寧陵縣呂坤思想研究會副會長呂益中介紹,寧陵呂氏族八門,族譜中恰恰缺少長門呂讓傳承譜系;張家界呂氏族人赴寧陵尋親結族,正對應了長門呂讓一支的缺空。為此,張家界呂氏在與寧陵族人相認後,還專程赴呂坤墓拜祭,並捐資立碑。
從政做學問
呂坤父親呂得勝:將家族武轉文,睦鄰做學問。
明末,在寧陵城北街隅首,有一座天官坊,這是為呂坤之父呂得勝所立(清康熙《寧陵縣誌·坊第》)。據《呂坤評傳·年譜簡表》,立坊時間為萬曆六年(1578年),當年呂坤從大同知縣“升任吏部文選司主事。父得勝誥贈同官,並建坊於寧陵城內。(呂坤)又以俸金及升任吏部郎官所得建坊金各百兩,買常稔田五百畝,以‘祀先人,恤同姓’,名之曰孝睦田”。
呂得勝,字壽官,號近溪,又號漁隱閒翁。他在功名上沒有值得誇耀的成就,他獲得封贈之號還是因子呂坤貴。但寧陵呂氏為“匠籍”(《萬曆甲戍進士題名碑錄》注,呂坤裏籍:“寧陵,匠籍”),家境富庶,生活優裕,使呂坤有了理想寬鬆的讀書環境。呂坤父曾自述其家境雲:“吾當古八口之家者二,而有田二千畝,歲豐可入五百石。”(《去偽齋文集》卷七《知足説·自警》)
呂坤自小甚受其父影響。呂得勝對呂坤的教養,不單在生活條件與環境上,在言行施教與示範之外,還很注意從維繫族人生計和童蒙教育角度提點呂坤。這對呂坤為官後能輔助鄉里,關心婦孺教育,憂世憂民,有潛在影響。
嘉靖四十年(1561年),呂坤舉河南鄉試第三名,這年他26歲。次年,呂得勝借呂氏族眾會拜於宗祠的機會,向呂坤及其已經中舉的伯兄呂邦器交代宗族事務的責任,他説:“夫八門福氣,種汝二人,幸福資無專,餘慶以自封,願以吾宗相屬。”對父親的託付,呂坤“唯唯不敢忘”。七年後,呂坤父、兄相繼歿。呂得勝所説的宗族事務,便全落在了呂坤一人肩上。
呂得勝寫有《小兒語》和《女小兒語》,呂坤接着父親寫成了《續小兒語》和《演小兒語》,四部篇幅不長的童蒙書成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
呂坤誡兒
在家教領域,呂坤也很有建樹。他曾經給兒子寫了一篇言語樸實、內涵深刻的短文,名叫《知恥説示兒》,告誡兒子要知恥。呂坤對什麼是“恥”,有自己一番獨特的理解。他在這篇短文中所針對的是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種炫富現象:“凡人家子弟,宮室車馬,衣服飲食,僮僕器用,事事要整齊華麗,豐美充足。” [11] 
明萬曆年間,奢靡之風比較普遍,有人覺得在物質方面稍不及人,就“愧恥”得不行,認為低人一等。對這種所謂的“恥”,呂坤説是典型的“俗心腸、低見識”。於是,呂坤告誡兒子説:“你看那老成君子,宮室不如人,車馬不如人,衣服飲食不如人,僕僮器用不如人,他卻學問強似人,才識強似人,存心制行強似人,功業文章強似人。較量起來,那個該愧恥!”衡量一個人、一個家庭或家族的標準不是物質享受,人要“攀比”的也並不是衣着美食、隨從扈傭,而應是學問、才識、心氣和文章。在呂坤看來,這些方面不如人,才是真正應該羞愧的。 [11] 

呂坤人物紀念

呂坤墓
呂坤墓修復揭牌儀式 呂坤墓修復揭牌儀式
商丘市對呂坤墓文物保護維修力度加大,按照項目經費使用管理規定,培養人才,鍛鍊隊伍,大力提高維修質量和水平,積極做好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維修方案的編制、評審、報批工作。 [12]  2006年11月1日,寧陵縣縣長賈宏宇到正在修建的呂坤墓景區調研時要求加大對呂坤墓的保護開發工作,把呂坤墓景區打造成為經典人文旅遊景觀,把呂坤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
主詞條
呂坤墓
電視劇
《呂坤》連續劇研討會 《呂坤》連續劇研討會
大型歷史電視連續劇《呂坤》投拍籌備會在最高人民法院召開。該劇是以反映寧陵縣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呂坤作為一代廉吏、中原名儒和思想大家的傳奇一生為故事題材,由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和寧陵縣委、縣政府聯合出品,預計投資約2億元,拍攝完成後將在中央電視台重磅播出。
寧陵縣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扶貧點,電視劇《呂坤》是最高人民法院文化扶貧助力寧陵脱貧攻堅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落實201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寧陵調研扶貧工作指示精神的具體體現。
據悉,電視劇《呂坤》投拍後,將以主要人物故事為主線,並融入寧陵厚重歷史文化底藴與特產名吃文化,如葛天文化、寧陵貢梨張弓酒、長壽福地等元素,突出反映豫東淳樸的地域民俗風情,這將對促進寧陵縣的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塑造寧陵品牌、外宣寧陵形象、推動寧陵經濟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將在寧陵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3-14] 
呂坤思想研究會
基本情況
呂坤思想研究會
呂坤思想研究會(2張)
為繼承和發揚呂坤思想精髓,2005年,河南寧陵縣政府成立了呂坤思想研究會,為整理、編輯出版有關呂坤思想研究書籍、資料,做了大量的工作。首任會長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呂世傑教授。
見主詞條:呂坤思想研究會
延伸研讀
呂坤評説 呂坤評説
2006年9月6日,香港大學歷史系博士解揚、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趙曉霞到寧陵縣追尋呂坤事蹟。寧陵縣召開呂坤思想研究專題座談會,市炎黃研究會會長王政文、秘書長楊道乾參加座談會。座談會上解揚博士説,呂坤思想在世界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他的政治思想、哲學理念研究和學術交流上。呂坤思想不僅在內地、香港和台灣有着重大影響,而且在日本、美國、韓國、哥倫比亞埃及等國都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呂坤,這個思想巨匠,《呻吟語》,這部千古鉅著,已成為寧陵經濟文化的一個載體,已融入到了寧陵經濟文化建設中來。“如何把呂坤文化做成產業,進一步宣傳寧陵乃至商丘、中國,是我們目前考慮的問題!”寧陵縣政府領導史繼明説。毫無疑問,對於寧陵人來説,這是個美麗的藍圖。對於九泉之下的呂坤來説,是莫大的快事。因為,雖然已過數百年,他還在直接或間接地給後人帶來福祉,為家人,為後世人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