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冕南

鎖定
呂冕南,字菡生,(1894—1971)。江蘇省宜興縣人,1910年在上海商船學校讀書,1915年考入北平大學,受“五·四”運動影響,篤信民主,以科學救國為信念。1964年被推薦協商為政協雲南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中文名
呂冕南
別    名
字菡生
出生日期
1894年
逝世日期
1971年
出生地
江蘇省宜興縣

呂冕南人物塑像

雲錫三傑 :從左到右分別為呂冕南、陳鶴亭、繆雲 [1] 

呂冕南人物生平

呂冕南,字菡生,(1894—1971)。江蘇省宜興縣人,1910年在上海商船學校讀書,1915年考入北平大學,受“五·四”運動影響,篤信民主,以科學救國為信念。1920年畢業後因品學兼優留校任教。1927年到江蘇省立南通中學任校長。1930年自費赴法國留學,獲南希大學分析化學博士學位。1933年懷着獻身祖國實業建設的理想回國,任南京建設委員會礦業試驗室主任。1935年資源委員會成立呂冕南等一批專家成為資源委員會的技術骨幹。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資源委員會組織工廠內遷,呂冕南不畏路途艱難,隨工廠輾轉遷移廣西,任平桂礦務局總務處長兼化驗室主任。1940年雲南錫業股份公司成立,應聘到箇舊廠礦管理處任事務室主任兼化驗室主任。 1950年3月,雲南錫業股份公司改名為雲南錫業公司,屬國家所有。呂冕南被任命為雲南錫業公司副經理,分管生產技術和化驗工作。1958年,呂冕南在整風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右派調離雲錫公司,先後在滇南大學、昆明工學院任教,他教學認真,治學嚴謹,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善於啓發學生獨立思考,為師生所敬重。1964年,呂被推薦協商為政協雲南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1971年7月,呂冕南先生病故於武漢,終年77歲。

呂冕南成就榮譽

呂冕南到雲錫股份公司時正值抗戰艱苦時期,國家急需外匯,精錫是國家出口換匯的重要戰略物資,增加生產,將粗錫提純加工為精錫出口的任務緊迫。過去箇舊粗錫須經香港加工提純方能外銷,香港市場由英、美、法、意四國成立的聯合公司對箇舊粗錫控制收買,錫價每噸要低幾百銀元,箇舊運港錫量佔產量的99%左右,經濟損失較大。還在三十年代,原雲南煉錫公司就曾聘請英國人亞遲迪耿為總工程師,研究錫礦精煉,生產出品位達到99%以上精錫直接銷往倫敦,成績頗佳,但熔鍊工藝較繁,成本高,不利於大規模生產。加之1940年滇越鐵路中斷,熔鍊精錫所需燃料柴油來源斷絕,採用亞遲迪耿的熔鍊方法已不可能。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呂冕南與同事們一道,一面沿用土爐維持生產,一面夜以繼日地致力於錫科技的開發。他潛心研究,應用現代冶金理論,發明冶煉新法,使用低熔點熔析精煉技術生產精錫,不僅簡化了設備工藝,且較過去節省人工和煤耗1/2,適宜大規模的精錫生產。在此基礎上,呂冕南繼續精煉提純的研究,又發明用硫或硫化礦物去銅、加油熔析的提純方法,使精錫品位進一步提高。呂冕南打破傳統工藝,採用調温結晶,加硫除銅及雜質,加油熔析三項工藝技術的提純方法,於1943年生產出純度99.95%的精錫。這三項技術獲得國際專利權,使雲錫公司生產的精錫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較高聲譽,推動和促進了箇舊的錫業生產,得到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嘉獎。美國冶煉專家馬理斯到箇舊考察後對雲錫股份公司先進的冶煉技術也讚歎不已。

呂冕南社會評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呂冕南被錯劃為右派的問題得到改正。1984年3月,雲錫公司為呂冕南先生舉行了追悼會。省政協、省委統戰部的領導專程從昆明趕到箇舊參加。治喪委員會在悼詞中對呂冕南先生作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説他是:“一位擁護黨,熱愛祖國,為錫業科學技術作出貢獻的高級知識分子”。

呂冕南其它信息

作為公司的化驗室主任,呂冕南十分注意錫業生產中採、選、煉各個環節中的化驗方法和化驗效果。錫產品準確定質是獲得商品信譽的重要環節,雲錫股份公司精錫質量向來採取化驗其雜質含量後減除即為精錫純度的國際常規減差法予以檢定,因精錫雜質含量極微而品質眾多化驗過程複雜且不準,故產品須經香港、倫敦五金交易所重檢後才能出口國際市場。呂為使公司精錫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信譽,潛心研究改進化驗分析方法,他根據滴定法原則,親手製作設備,改變工藝技術,經反覆試驗,用滴定法直接測定精錫含量獲得成功。此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得到各國確認。自此,雲錫股份公司精錫出口只要化驗單上有呂的英文簽署即可免檢。
抗日戰爭勝利後,不少外省職員離開雲錫股份公司到內地供職,呂卻自願留在邊疆為祖國錫業的發展繼續奉獻。1946年呂被聘為公司協理,主持日常生產工作。為加強管理,公司研究決定將昆明總公司移到箇舊,昆明改設辦事處。為培養人才,派出一批優秀職員赴國外學習,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為解決礦山所需木材資源,從昆明購買了桉樹種子到箇舊試種。同時,加強了礦山醫療事業和教育工作,建立了雲錫子弟學校和在老廠、鳥格礦區建立了衞生院。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即將結束之時,西南地區政局混亂,經濟崩潰,雲南錫業股份公司生產物資奇缺,產品運輸維艱,數千員工生活缺乏保障。為維持生產和解決職工生活,呂於10月前往重慶向資源委員會求助,商成以精錫125噸換取黃金5040兩的協定,呂電告公司駐昆辦事處李勝華急赴渝協同提運。兩人歷盡艱辛,冒着生命危險將黃金護送至昆明,由駐昆辦事處兑換成銀元密送個舊維持公司生產和職工生活。之後呂按中共地下黨的意見將兑換黃金的精錫保存下來交人民政府。雲南和平起義前後,呂按中共地下黨的安排,與職工共同保廠護廠,使雲錫股份公司完整保存下來,移交人民政府。1950年1月20日,公司即全面恢復生產。
他以極大的熱情領導和參加了雲錫第一批擴建工程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繼續為箇舊錫業的發展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呂冕南主持對錫產品質量標準的研究,向上級部門提供錫標準的意見,建立健全質量管理制度,並努力鑽研新技術,創造出加鋁脱砷工藝,組織試製生產出一號精錫,得到重工業部的表彰獎勵。根據國家出口精錫任務的需要,他積極向公司黨委建議,派出李勝華到上海冶煉廠與其達成協議,將箇舊火法生產的65—66%的焊錫由上海冶煉廠用濕法電解工藝加工生產精錫和精鉛,錫、鉛產品在上海發運銷售,税金在箇舊交納,使箇舊供應出口的精錫產量大幅度提高。 (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