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公良

鎖定
呂公良 (1903年—1944年),出生於開化縣華埠鎮上街,畢業於黃埔軍校,中國軍人、革命烈士。
曾參加台兒莊戰役、鄂北會戰、贛北戰役、豫中會戰、晉中太谷戰役。1944年5月在河南許昌以身殉國。 [3]  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3軍89師參謀長、第85軍參謀長、第13軍參謀長、第31集團軍總部高參、華中抗日總隊第五縱隊司令、安徽界首警備司令、河南因江警備司令、第15軍新編29師師長兼許昌守備司令等職,中將軍銜。 [1] 
(概述圖來源 [1] 
別    名
呂周
出生地
浙江開化華埠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44年
主要成就
許昌會戰,死戰抗敵
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本    名
呂公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職    業
軍人
政    黨
中國國民黨
職    務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5軍新編29師師長兼許昌警備司令
軍    銜
陸軍上將(追晉)

呂公良人物生平

1920年考取衢州省立第八師範學校,1923年該校併入衢州省立第八中學,他繼續求學於八中,1925年畢業。 [1] 
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 1928年畢業,分配在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3軍89師,開始戎馬生涯。 [1] 
歷經1937年晉中太谷戰役,1938年魯南大會戰、台兒莊戰役,1939年鄂北會戰,1944年中原大戰等重大戰鬥,屢建功勳。 [1] 
1944年5月2日,為國捐軀。 [1] 
抗戰勝利後,呂公良的遺骨從許昌移至杭州,葬於西湖邊鳳凰山麓。 [1] 
1986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革命烈士稱號。 [1] 

呂公良主要事蹟

呂公良投筆從戎

1903年,原名呂周的呂公良出生在千年古鎮開化縣華埠鎮的一户以榨油坊為生的小商户人家。 [3] 
呂公良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代便才華出眾、智慧超羣,平時喜愛去茶館聽説書,好學的他還練就了一手遒勁端莊的好字,時常幫左鄰右舍寫寫對聯。 [3] 
1923年,呂公良在衢縣第八中學師範部讀書,他追求進步,經常以革命思想為主題為同學們題詞。1926年,他目睹國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後,決定投筆從戎。父親呂雲章勸他為家業和妻兒着想,讓他不要去部隊。但他矢志不移,最後隻身跑到廣東,尋找岳父的朋友、在黃埔軍校工作的張育夫。 [3] 
任軍法處處長的張育夫問及呂公良父親及岳父等人的情況、閲讀了他帶來的書信後,留呂公良在軍校抄抄寫寫,成為編外僱員。 [3] 
在張育夫的鼓勵下,呂公良集中精力備考,以破釜沉舟般的信心和決心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他因崇拜孫中山先生,故以其題詞“天下為公”而正式由呂周之名改為呂公良。 [3] 
1928年畢業後,呂公良先分配在國民黨軍第八十九師任見習排、連長。不久,就被提升為師、軍各級司令部的參謀。 [3] 
1942年底,呂公良奉命以周口警衞團與其他一些部隊合併,組建了新編第二十九師,並擔任中將師長。1943年夏,二十九師開赴新鄭整訓。整訓完畢,遂奉命擔任中牟一帶的黃河河防。同年11月,新二十九師歸屬第二十八集團軍暫編第十五軍建制。 [3] 

呂公良日寇進犯

1944年4月,侵華日軍六個常規陸軍師團和戰車第三師團、第五航空軍等計16萬兵力,根據“一號作戰計劃”,發動了以打通平漢鐵路南段,消滅湯恩伯部主力為目的的“河南會戰”(又稱“豫中會戰”)。 [2] 
鄭州淪陷後,許昌成為第一戰區的前沿陣地。3月下旬,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奉蔣介石手令,派暫編十五軍新編第二十九師固守許昌。新第二十九師是1942年由周家口(今河南周口)警衞團等地方武裝擴編而成,全師官兵計3000餘人,被稱為“國軍裝備中最差的部隊”。 [2] 
新二十九師師長呂公良(1903~1944),原名呂周,浙江開化人,黃埔六期畢業生。他素懷報國大志,1936年參加了綏遠抗戰,打南口,收復百靈廟,屢建戰功。1942年底,他奉命擔任新第二十九師師長,中將軍銜。豫中會戰前,呂公良主動向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請纓抗戰,誓與許昌共存亡。 [2] 
新二十九師進駐許昌後,全體官兵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備戰工作。整個許昌防衞,統由新編第二十九師師長兼許昌城防司令呂公良指揮。為了喚起民眾的抗日熱情,呂公良以許昌城防司令名義,主持召開了許昌各界人士參加的軍民誓師大會。會後,處決了3名漢奸,以示抗日決心。 [2] 
大戰前的19日,呂公良夫人方蓮君帶着兒女來到許昌。呂公良忙於備戰,只派副官接待。次日清晨,方蓮君離開許昌時,呂公良才與妻兒匆匆見了一面。晚上,呂公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信中稱:“我已充分準備,打仗是軍人的本分……恐怕此信到時,我已在與敵人拼命了……當軍人不打仗還有何用?” [2] 
呂公良將軍全家合影 呂公良將軍全家合影 [2]

呂公良孤城被圍

4月23日下午5時許,日軍第三十七師團二二六聯隊二大隊配屬無線電分隊進攻長葛和尚橋,守軍新第二十九師八十六團奮起抵抗,雙方激戰至第二天凌晨2時,中國軍隊被迫撤退,第八十六團團長姚俊明(陝西人,西北講武堂畢業)重傷失蹤。 [2] 
日軍完成了對許昌的鐵壁合圍後,26日,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內山在新鄭召集部隊長會議,下達了進攻許昌的命令,進攻時間為4月30日。 [2] 

呂公良許昌血戰

30日早晨6時,日軍第三十七師團長長野佑一郎綜合各方面情報,斷定中國軍隊要固守許昌城,便立即命令部隊向許昌發起進攻,悲壯的許昌抗日保衞戰由此打響。 [2] 
新二十九師各部在團營連軍官的帶領下,利用殘破的寨垣、新修的工事和寨外埋設的地雷羣,居高臨下沉着應戰,打退日軍數次進攻。由於屢攻不下,日軍使用了毒氣配合作戰。經過逐村逐陣地的阻擊,雙方展開激烈的手榴彈戰,戰鬥形成膠着狀態,在拼殺中,新二十九師官兵大多戰死在陣地上。 [2] 
城外的戰鬥使日軍感到,許昌不是一舉就可以蕩平的,新二十九師也不是一觸即潰的。日軍將第五航空軍的12架轟炸機編隊投入戰鬥,並調遣戰車第三師團慄棲支隊協助攻城。 [2] 
師長呂公良將軍親自坐鎮南門指揮戰鬥,在南門連續挫敗日軍六次衝鋒,雙方傷亡慘重。日軍飛機對西門、南門進行低空轟炸,同時,炮兵也集中火力猛攻新二十九師堅守的房屋城牆,但官兵依然英勇還擊,寸土不讓。第八十七團二營營長手提大鍘刀,率領官兵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最後全營官兵傷亡殆盡,西門遂被攻破。 [2] 
日軍在攻擊西門的同時,又調來坦克部隊猛攻南門。守衞南門部隊在喬冠英營長的率領下,與跟隨坦克進城的日軍一箇中隊展開激烈的白刃戰。喬營長手提鍘刀,連續砍死日軍多名。李培芹團長聽説南門失守,帶領士兵打了一個反衝鋒,然後和敵人展開了逐屋逐街的爭奪。黃永淮副師長的侄子黃正道時年22歲,是新二十九師中最年輕的連長,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2] 
日軍北門攻擊隊攻佔俎莊之後,陷入了北門佈滿地雷的雷區,傷亡不斷增加。同時又遭我軍堅決阻擊,所以直至5月1日凌晨2時北門才被日軍攻破。 [2] 

呂公良將星隕落

經過一天的戰鬥,新編第二十九師官兵傷亡慘重,許昌城淪陷在即。晚上10時,在報請上級批准同意後,呂公良宣佈部隊分兩路突圍,指定集合地點為郾城黑龍潭。 [2] 
突圍前,呂公良為了保持守城官兵的名節,含淚焚燒了師旗。當時呂公良身着整齊的黃呢將軍服,在部隊中十分顯眼,部下苦勸他更換便衣設法逃出,但呂公良凜然正色道:“我身為堂堂中國軍人,沙場捐軀,雖死猶榮,豈能喪失民族氣節為人恥笑。” [2] 
突圍中,兩名團長楊尚武李培芹相繼陣亡,呂公良師長、黃永淮副師長後來也都負了傷。天大亮後,日軍出動大批步兵、騎兵、炮兵及洋車隊包圍部隊。黃副師長不幸被俘。敵人將黃永淮押到於莊,他看到日軍正在用慘無人道的辦法殺害中國軍隊戰俘後,十分惱怒,乘日軍不備時,猛地奪過一支槍擊斃一個鬼子,隨即飲彈自戕,為國捐軀。 [2] 
呂公良顯眼的着裝,引起了日軍的注意,他們瘋狂地對呂公良進行攻擊。呂公良連中數彈,流血不止,倒在麥地中。呂公良把兩個警衞員叫到身邊説:“我不行了,你倆走!我們三個不能都死在這裏,活着出去也有個報仇送信的人,快走!”連催幾遍,二位警衞員含淚離開了師長。呂公良把另一個屍體壓在自己身上,躺在那裏聽天由命。 [2] 
後來,呂公良被當地村民發現,悄悄找人將呂公良抬回村隱藏起來。這時呂公良奄奄一息,由於傷勢過重又缺醫少藥,第二天,被日軍視為中國軍隊“抗戰派的中堅幹部”的呂公良停止了呼吸,年僅41歲。 [2] 

呂公良趣聞軼事

呂公良在部隊奮戰的同時,不忘家鄉,他先後把鄒谷之、程炳然、孫浩、孔昭霖、周之挺等人從開化帶到部隊歷練。當時,呂公良還多方奔走,積極營救了衢縣第八中學時的同窗好友孔昭霖、周之挺兩位地下黨員,並把他們引薦到部隊。 [3] 
1940年以後,呂公良任河南周口地區的警備司令。在周口,呂公良還為當地羣眾修建了一個文化娛樂場所和一個大禮堂,並親自為大禮堂題寫了堂名。他在界首、周口兩地的為人處事深受當地軍民的好評。 [3] 
呂公良主張官兵同甘共苦。在軍需困難的情況下,官兵一律穿草鞋。多年的軍旅生活使他養成了注重軍容軍紀的好習慣。大熱天上衣釦總是扣得整整齊齊,寒冬臘月也從不把手伸進褲袋中取暖,他認為軍風軍紀不好的部隊打不好仗。 [3] 
呂公良在進衢州師範之前,就與同鄉王笙玉結了婚。呂公良是當地第一個帶頭剪掉辮子的青年,王笙玉是帶頭放開小腳的女人。據呂公良的長子呂行健(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研究員)回憶,其父母在家鄉生下五個子女,大妹從小就送人撫養。一個姐姐和弟弟不幸夭折。只有他和小妹呂荷雨隨母親在外公家生活,父親則在部隊忙於軍務。 [3] 
1931年,呂公良的父親去世時,呂公良也未能回鄉奔喪,在1934年回家鄉時寫下“忠孝不能雙全”的詩句。 [3] 
在呂公良的戎馬生涯中,他對家鄉念念不忘。一有機會,就會回鄉看看,但回鄉時從不穿軍裝。他見到父老鄉親和同窗好友總是喜笑顏開,平易近人。 [3] 
1938年秋,呂公良回家鄉探親,正值華埠鎮抗日後援會在華埠修建的“七七紀念亭”落成,他應邀為該亭題了兩副楹聯:“國恥恨重重,拼焦土飛煙不辭一死;亭名思七七,問銀河洗甲更待何年。”“風景不殊,漫話臨安往事;國仇未報,記取勾踐當年。”並題寫了“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碑名。 [3] 
呂公良投筆從戎後南征北戰,無人照料飲食起居,經湯恩伯夫人介紹後,與她的學生方蓮君結婚。大夫人王笙玉在家鄉操持呂家裏外,無法隨夫照料,同意丈夫再娶少夫人伴隨照料。他們回家省親時,大小夫人以姐妹相稱,和睦相處、親密無間。 [3] 
呂公良子女與小姨王有玉夫婦和影 呂公良子女與小姨王有玉夫婦和影
在呂公良次子呂行素的眼中,呂公良雖然沒給家人留下一間房、一寸土,但卻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1942年,華埠被日軍侵犯,商鋪、民房被燒成一片焦土,呂家也成一片瓦礫。呂公良得知家鄉受災後,國恥家仇讓他憤慨萬分。隨後,他拜託了隨軍的同鄉鄒谷之和程炳然長途跋涉回家鄉探親,接濟家中生活,並帶去了安慰父老鄉親的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青山,指的便是國家和鄉土。 [3] 

呂公良歷史評價

以浙江開化人呂公良將軍為代表的愛國軍人,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歌。1986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呂公良革命烈士稱號。 [2] 
日軍內山英太郎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5月1日許昌城內的掃蕩於上午結束。今晨攻佔東北角後,由該處出逃的部分部隊,6時20許在於莊被工兵第二十七聯隊小野部隊圍殲。由繳獲名片中,得悉該部為包括新編第二十九師師長呂公良中將在內的司令部。因戰時匆忙,未能鄭重掩埋敵將遺體,並樹立標誌,身為武士,不勝慚愧。” [2] 
1944年10月20日,國民政府發佈命令,追贈呂公良為陸軍上將軍銜,黃永淮、楊尚武、李培芹為陸軍少將軍銜。1946年,呂公良的妻子方蓮君攜兒女將將軍忠骨遷至浙江杭州西湖安葬。1986年,經國民黨起義將領劉昌義提議,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劉瀾濤、楊靜仁批示,呂公良被追認為革命烈士。2004年4月1日,值烈士殉國60週年之際,其家鄉浙江開化縣修建了一座呂公良烈士陵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 
在許昌抗日保衞戰中,湧現了師長呂公良,副師長黃永淮,團長楊尚武、李培芹四位抗日殉國將領。新二十九師3000餘名官兵除少數成功突圍外,大部陣亡,此戰之慘烈程度,連日酋內山英太郎都為之感慨。他們為國家民族利益,不畏強敵,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必將在中華大地上萬古凜烈,感召後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