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仙村

(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下轄村)

鎖定
呂仙村位於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政府駐地東北10公里,陶山東麓,耕地1284畝。 [1] 
中文名
呂仙村
外文名
lv xian cun
別    名
團瓢
行政區類別
湖屯鎮
所屬地區
山東省肥城市(縣級市)
政府駐地
湖屯鎮
電話區號
0538
郵政編碼
271613
氣候條件
四季分明
人口數量
578人
著名景點
小泰山
呂祖廟
清館
72洞
火車站
湖屯站
車牌代碼
魯J
方    言
魯中

呂仙村村名由來

呂仙村原名團瓢,即圓形屋。民國十六年(1927年),按歷史文獻中“供奉呂祖”的記載,更名為“呂仙村”。光緒十七年(1891年)《肥城縣誌?古蹟》載:“呂祖團瓢在陶山東麓,明天啓年間有羽士曲全善,東光人,來此感夢,募化鳩工創建團瓢,供奉呂祖,工未竟仙去。其徒高真立、趙衝繼其志,工成。塑呂祖像與其上,而以全善旁列焉。有崇禎七年參之,右三才撰碑,澹然子,古超凡書。今其村即以團瓢名” [1] 

呂仙村景點

團瓢,即純陽寶殿,位於呂仙村內,殿呈方形,高約5米,全石結構,錐頂,頂尖部設寶葫蘆。內部頂蓋下刻東南飛鳳凰。純陽,即呂洞賓,八仙之一。相傳為唐代京兆人,兩舉進士不中,遂浪跡江湖,曾隱居於終南山修道,後遊歷各地,自稱回道人。世傳他曾在江淮斬蛟,岳陽弄鶴,客店醉酒等。“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萬裏,世以為神仙”。宋元以後,關於他的傳説很多。民間稱“呂祖”。今純陽寶殿保存完好,1992年12月,肥城市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黃華洞
位於陶山東側的懸崖峭壁間,舊時樵者需以繩倒縋方可入內,深不可測。洞內四壁刻有佛像,並有石牀、石几等物。
黃華洞 黃華洞
(2)幽棲寺遺址
幽棲寺遺址 幽棲寺遺址
位於陶山西側,棲幽寺村南200米處。寺內大雄寶殿於1971年拆除,尚存刻有圖案的六稜石柱兩根,唐經幢安岱廟保存。西配殿內尚有陰線刻花紋六稜石柱。殿前鐘樓保存完好,有4根八稜石柱支撐。舊縣誌記載:“寺有鍾,其聲可遠聞數十里,晨鐘為肥邑美景之一。”  鐘樓東邊有一水井,即使大旱之年,井水水位不降,清澈見底。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肥城縣誌》記載:“陶山幽棲寺石浮圖記,漫滅已甚,年月適缺,惟文內天作,地作,日作,年作季,知是武后時物。又(唐)開元八年,張令臣造浮圖記,在陶山幽棲寺。”據此推斷,唐玄宗時此寺已有香火。據康熙十一年《重修肥城縣誌》記載:“幽棲寺在城西三十五里,創於大唐,元大定元年重修。”
(3)朝陽洞
朝陽洞 朝陽洞
位於湖屯鎮陶山西北側的山崖上。光緒十七年《肥城縣誌》記載山上有洞,相傳為七十二洞,多深邃不可窮。朝陽洞分初洞、中洞、上洞。洞口上方刻有嘉慶二十二年劉題“朝陽洞”3個大字,刻面高0.6米,寬1.6米。洞前室寬8米,高8米,深14.5米。東壁近洞口處有關公、周倉、關平的石刻造像,有1.5米高石佛一尊和“潛修”“高隱”等題刻。
洞靈觀石刻 洞靈觀石刻
位於湖屯鎮呂仙村東北的東幽寺遺址。在一塊高3米的巨石上,鐫刻着“洞靈觀”3個大字。每個字30釐米見方,楷書繁體字,陰紋淺線雙勾平底,隋王通書。“洞靈”指道教《洞靈真經》而言,洞靈觀乃道教的廟宇。
(5)范蠡墓
范蠡墓 范蠡墓
位於陶山幽棲寺遺址西北約百米處。清代著名學者唐仲冕所著《岱覽》中記:“越後(蠡)扁舟至齊,止於陶,號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舊有祠,創於秦,在公之舊居處,名陶公幽棲祠。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載而下,誰可比倫。……斯從上封泰山還,聞蠡墓在此,弔書。斯者,丞相李斯也。至漢,於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為‘幽棲寺’。即於寺內立祠祀公。一日,有老人自稱青松子對冢三笑三點額,既而手指冢口誦八言曰:‘霸業朽,忠名在,此堆土,黃金塊,傳萬古,人人愛,綱常維,宇宙賴。’誦畢,化為香風不見,遂刻其語為‘漢贊’。隋時移祠於冢右,曰‘忠智幽棲祠’,即今之遺址是也。范蠡與越王勾踐深謀20餘年,滅吳雪會稽之恥,封為上將軍。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知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千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愛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閒行以去,止於陶……”這裏的“陶”即肥城的陶山。
(6)小泰山
小泰山 小泰山
小泰山碧霞宮 位於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呂仙村東的小泰山頂端,舊縣誌稱石廟,始建於明萬曆十八年。碧霞宮供奉碧霞元君,羣眾稱“泰山老奶奶”“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後當地好事者又集資塑像修復完好。登碧霞宮有象徵性的“十八盤”,至山門共58級台階。山門寬1.36米,高1.84米,深1.57米,石條砌成,門額刻“碧霞宮”3字。院內宮殿保存完好,石塊砌體,圓錐頂。以石塊扣拱縮合而成,坐北朝南,兩間相連,東西長5米,南北寬4.05米。另有前廈1.05米,廈用8根石柱支撐。條石砌成基部,磚砌漫圓式頂,門上面刻有“小洞天” 3個大字。 旁有“三元一心”“五行一氣”相對應的橫寫刻字。8根抱廈石柱高2.3米,正面寬0.26米,規矩講究,分別用行、草、隸書體刻有四副對聯: 仙佛頻來可雲洞天福地, 人神共羨堪擬蓬島瀛州。 五老同心造出婆娑世界, 三清一體靜修自在之天。 泉美林秀何處再覓佳境, 水抱山環此地即是蓬萊。 還有一副隸書聯: 碧落千層元氣半照肥邑, 霞光萬道君民共仰泰山。 刻字刀法古樸蒼勁,頗具功力。
宮的西壁嵌有石訓兩方。南邊一方刻文:“永壽二年三月初三日,集諸大會,保奏天仙玉女,化生吾身來小岱永鎮,受權碧霞元君使國泰民安,誅鋤奸盜,扶危濟貧,平治水火天災。弟子張自玉為感心願發心起修娘娘行宮,於明萬曆十八年修起。”北塊刻字上書“薛道光宗派”,下題人名,後記落款為萬曆年。在宮下南側有1940年石碑一塊,文曰:“小泰山,泰山支脈也。古人愛其俊秀,遂修天仙聖母行宮於此焉。惜其殿廟狹小,未免風雨摧殘,牆宇矮,其未免憑眺危險,廟院無門,未免不壯觀瞻。而後曹秉山等有鑑於此,乃邀同諸位善士,竭力勸募,竭力監督,遂修抱廈、長院牆,建山門,以致諸弊悉泯。今已告竣,特將惠捐善男信女姓名勒石,以資永垂不朽雲。首事王鴻亮、張華桐、曹秉山、唐茂梅……。中華民國二十九年花月旦。”碑高約120釐米,寬61釐米。
據《岱覽》載:陶山東崦風味峯迤,南為報恩巖,巖東南為小日觀又南為小泰山,岑崿絕類,岱頂上有石廟祠元君,歲六月六日,遠近村民祈賽於此。碧霞宮的周圍建造如東嶽,有象徵性的捨身崖、天街、望海石、王靈觀的位置所在,恰似東嶽。故登小岱頗有臨東嶽之感。每逢農曆正月初六和六月六日,地方舉辦廟會遊人雲集,熱鬧非凡。 1992年12月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7)竹林寺
竹林寺 竹林寺
竹林寺遺址位於陶山山前半山腰處。竹林寺也稱懸雲寺、無影寺,在遺址前立有一景點介紹牌,上面説古寺創建於漢代。但據旁邊的民國八年的重修碑記載,竹林寺應創建於宋宣和年間,現遺址處尚有大殿的殘牆斷壁。在其東側有一巨石,似飛來之石,寺前東面飛來石上有徐茂莘所寫“竹林寺”刻字和趙光湖的“三寶”刻字。大殿前有數塊乾隆三十一年的重修碑在路旁,有一塊長寬約一米二左右的中空的石雕件,感覺不像井口,也不是柱礎,應該是一個經幢的底座,上面有忍冬、羅漢和動物圖案的浮雕,造型很是精美,特別是四角的和尚造像,或盤坐、或側卧、或俯卧、或仰卧,各不相同,神態生動,雕法逼真。竹林寺遺址後靠山崖處,有一水井,深約6米,井水清冽,常年不幹,當地人稱為無影洞。井口崖石上刻“天仙井”三字,西邊崖壁上有“愛陶泉”。
(8)八仙洞
八仙洞 八仙洞
八仙洞 位於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呂仙村東的小泰山北麓,其與王母洞和玉皇洞相鄰。洞口南向,洞口處用石塊壘砌,洞室廣處高約2.5m,寬約4m,深10餘米。內有石室一楹,內三面塑八仙神像,正中端坐鐵枴李,七仙位列兩旁。東側有一石碑,寬約1.5m,高約1.4m,面有臘光,刻工精緻,字跡清晰,系重修八仙洞記,落款處刻民國十四年(1925年)四月乙丑署上浣穀旦立。
洞口東側石壁刻有“小兜率”三個大字,刻幅高約0.4m寬約0.9m,落款朱延禎題;為朱延禎於天啓六年(1626年)四月初五到此一覽時而書。再向東是民國十一年(1922年)的清明植樹節所題“實業教育森林”六字;並有肥城縣知事會宗翰率同鄉紳所留“實業育森”四字。另洞南有一自然奇觀,謂之“龍爪”。1992年12月此洞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9)觀音洞
觀音洞 觀音洞
陶山觀音洞 位於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呂仙村東陶山主峯之陰,西面的懸崖上,又名斜陽洞。洞口西向偏南,懸於峭壁間,隱蔽難覓,需要迂迴攀爬而上,主室寬約10米,深約20米,高約10米,是陶山諸洞中比較廣闊的一座,內有巨石諜壘,奇形怪狀,系自然造化,深處光線陰暗,通道狹窄,深邃不可窮。洞口有造像三座,在南石壁上有大明正德二年(1507年)一篇文字,提到洞內原有佛像一十七尊,今已不存在。還有明崇禎四年(1631年)的壁刻一篇,曰:“陶山古越王勾踐臣大夫範公蠡歸湖隱居處也……”。該洞石刻,1992年12月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0)純陽寶殿
純陽寶殿 純陽寶殿
純陽寶殿 位於肥城市湖屯鎮呂仙村村內,明代建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純陽寶殿亦稱“呂祖團瓢”。建築為全料石砌成,呈方形,3.85米見方,通高約5米。頂為錐形,由9層條石逐級縮合而成,高2.5米。頂部飾有石刻蓮花,在蓮花上豎一石葫蘆。牆體四周各有10釐米的出檐,出檐石厚20釐米,底座至出檐高2.3米,8層條石砌築。南牆正中開拱形門,高1.8米,寬0.55米,門上方有石碑一塊,0.38米見方,上刻“純陽寶殿”四字,落款為“大明崇禎五年刻”。殿內頂端有圓石浮雕,上刻花卉、飛禽圖案。純陽寶殿於明崇禎年間(1628年)建造,北牆和西牆各鑲嵌石刻一方,均為崇禎五年(1632年)11月26日修殿完工安座的題記。純陽寶殿左前方立石碑一塊,為“崇禎七年創建呂祖團瓢碑記”,覆鬥頂。題額“呂祖廟記”,雙排豎題,正楷體。碑文上題“創建呂祖團瓢碑記”,落款為“大明崇禎七年歲次甲戌良月吉旦,本山觀主參之右三才撰文,澹然子古超凡書丹”。碑文內容行楷體陰刻。
(11)岱南書院遺址
岱南書院遺址 岱南書院遺址
岱南書院遺址 位於肥城市湖屯鎮呂仙村南,小泰山西南,院落坐北向南,環境幽靜清雅。原為“修德書院”,是清代陝西布政使唐仲冕小時讀書的地方。道光十四年(1834年)蕪湖道唐鑑(唐仲冕之子)、庠生羅維鍾等,在此創建岱南書院,以為附近士人讀書的地方。解放前改為“岱南學校”,解放後立為“三山聯中”。原院內建築整體保存完整,正殿三間、東西配房各三間,還保存一座當時的六面型雙層攢尖式建築“魁星閣”。院牆外還保留有一對雙鼓門枕石,上雕刻牡丹花紋。 唐仲冕,湖南善化人,字六枳,號陶山居士。清乾隆甲午科舉人,葵醜科進士,知荊溪縣,累官陝西布政使。護理陝西巡撫。卒年七十有五。著《岱覽》三十二卷、《陶山文集》等傳世,並擔任過“泰山書院院長”。
另:肥城明清書院還有:大成書院位於桃園鎮東里三村內,鳳凰山南,由知縣劉贊創建於明嘉靖二十年。鸞翔書院應位於老縣城中心街,早年已毀,無任何遺蹟。同川書院位於王瓜店鎮牛山腳下的牛山寺前,是明都察院右撫都御史李邦珍於萬曆三年告老返鄉後,為聚集親友,授書子孫而創建。金峯書院坐落在牛山腳下的同川書院東側。
(12)小泰山媧皇殿
小泰山媧皇殿 小泰山媧皇殿
媧皇殿 位於湖屯鎮呂仙村東小泰山之陰的半山腰處,舊志稱“媧皇廟”,建於清同治11年(公元1872年)。圓錐形頂建築3間,全石結構,坐北朝南,東西長11米,高3.1米,寬4.4米,每間屋都單獨有門,單獨有錐形頂。殿頂用石塊縮砌而成,外用沙灰抹平,內頂中石刻有花卉、魚紋圖案。中間一間供女媧,門口上方刻“媧皇殿”3字,落款為:大清同治拾壹年;壬申暑月立。東間供“文昌”,西間供“山神”,並有院牆。院內有閔文衡四體詩刻碑,殿的左前方有古井一口,曰“陰陽井”;井東附近有“鵓鴿洞”;井南有一巨石,上有刻字,南刻“呂洞賓訓語:東離東門四丈長,亂石以下藏古方;百年青春三代遠,而今可在泰谷嶂。”北刻:“小泰山下女媧祠”字樣,再北刻有植樹造林之內容,中華民國十一年九月。今院內石碑不在,神像新塑,其他依存;1992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女媧(wā),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而後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天,斬龜足以撐天。又稱女陰、女媧娘娘,風姓,生於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一説她的名字為風裏希(或為鳳裏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説中的一位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一説女媧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主要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媧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7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
(13)唐仲冕母墓
唐仲冕母墓 唐仲冕母墓
唐仲冕母墓 位於山東省肥城市湖屯呂仙村南山,陶山之陽的半山坡上,清代墓葬。墓佔地約1000多平方米,當地人稱之為“唐家林”。從南向北有“神道碑”1通,碑高3.7米,碑陽刻“皇清誥贈夫人唐母譚太夫人之神道”;碑陰刻銘並序,記述唐仲冕在陶山修墓的過程,碑文由3位進士合作完成,分別是:孫玉庭撰文,常白英書丹,吳榮光撰額。墓地在神道碑東北向,由南向北依次是:第一層有兩根高2.9米的巨石望柱,柱基0.8米見方,中間立一石碑,上有刻文;第二層有石羊1對;第三層有石虎1對;第四層有石馬1對,身長2.2米,高1.2米,上刻鞍羈;第五層有翁仲1對,身高2.6米,均手持笏板。墓前有墓碑,上刻隸書碑文“誥贈奉直大夫前山東昌邑縣知縣唐公繼配譚太夫人墓”,落款“嘉慶八年夏五月”,碑陰為墓誌銘。墓後為陶山主峯。今墓穴均已毀壞。 唐仲冕墓位於陶山西牧牛山西麗安子山陽坡;其妻墓位於其母墓東南向一個叫園鳳岡的小山樑上。今兩墓均已不在。(此文為引用,來源:中國肥城網)
唐仲冕(公元1753—1827年)清代官員、學者。字雲枳,號陶山居士,世稱唐陶山。原籍湖南善化(今湖南長沙),其父名曰唐煥,子名曰唐鑑;後客院,修水渠。知吳縣時曾訪居肥城縣(今肥城市)澗北村。清乾隆甲午科舉人,癸丑科進士,乾隆五十八年進士,歷官江蘇荊溪等縣知縣。道光間累官陝西布政使,護理陝西巡撫。所至建書得唐寅墓。有《岱覽》、《陶山集》等。

呂仙村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25日,呂仙村入選國家森林鄉村。 [2] 
2021年6月7日,入選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的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創建名單。 [3] 
2021年12月,入選第二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公示名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