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吹綿蚧殼蟲

鎖定
吹綿蚧殼蟲,是碩蚧科吹綿蚧屬昆蟲,別名吹綿蚧。雌成蟲體橢圓或長橢圓形,橘紅或暗紅色,足和觸角黑色;體表生有黑色短毛,向上隆起,腹面平坦。雄成蟲胸部紅紫色,有黑骨片,腹部橘紅色;前翅狹長,暗褐色。雌性3齡、雄性2齡為若蟲,各齡均橢圓形,眼、觸角及足均黑色。蛹橘紅色,被有白色薄蠟粉;繭長橢圓形,白色,繭質疏鬆,由白蠟絲組成。卵長橢圓形,初產時橙黃色,後橘紅色。卵囊白色,半卵形或長形。 [5] 
吹綿蚧殼蟲在中國各地均有分佈,在國際分佈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斯里蘭卡等地; [7]  成蟲喜集居於主梢向陰面及樹權處,或枝條或葉上,吸取營養並營囊產卵,不再移動。 [5]  多以老齡若蟲和未產卵的雄性成蟲在枝條上越冬。一年發生3-4代,4月上旬至6月為發生盛期。若蟲孵化後在卵囊內經歷一段時間才分散活動,營半固定生活。 [6] 
吹綿蚧殼蟲由於其若蟲和成蟲均分泌蜜露,被害林木常發生煙黴病。多發生在林木過密、潮濕、不通風透光的地方。 [5] 
別    名
吹綿蚧殼蟲
綿團蚧
白蚰
白蜱
中文學名
吹綿蚧
拉丁學名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半翅目
碩蚧科
吹綿蚧屬

吹綿蚧殼蟲形態特徵

雌成蟲全體桔紅色,背面敷有白色蠟粉,腹部末端有半圓形白色綿狀卵囊。雄成蟲細長暗紅色,有灰黑色前翅一對,後翅及口器退化,能飛,但飛翔力不強,也不能為害植物 [1] 
雌成蟲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桔紅色或暗紅色。體表面生有黑色短毛,背面被有白色蠟粉並向上隆起,而以背中央向上隆起較高,腹面則平坦。眼發達,具硬化的眼座,黑褐色。觸角黑褐色,位於蟲體腹面頭前端兩側,觸角11節,第1節寬大,第2和第3節粗長,從第4節開始直至第11節皆呈念珠狀,每節生有若干細毛,但第11節較長,其上細毛也較多。足3對較強勁,黑色脛節稍有彎曲;瓜具二根細毛狀爪冠毛,較短。腹氣門二對,1腹裂,三個。蟲體上的刺毛呈毛狀,沿蟲體邊緣形成明顯的毛羣。多孔腺明顯分為二種類型,大小相差不多,較大的中央具一個圓形小室和周圍一圈小室,較小的中央具一個長形小室和周圍一圈小室。雌成蟲初無卵囊,發育到產卵期則漸漸生出白色半卵形或長形的隆起之卵囊,很突出,不分裂是一整體,但有明顯的縱行溝紋約5條,卵囊與蟲體腹部約為45°角向後伸出。

吹綿蚧殼蟲分佈地區

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華 南、西南,在國外分佈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斯里蘭卡,歐洲、非洲、北美洲也有分佈。

吹綿蚧殼蟲生長繁殖

生物學特徵及發生消長規律
年發生代數因地而異,我國南部3-4代,長江流域2-3代,以若蟲、成蟲或卵越冬。浙江1年2代,第一代卵3月上旬始見、少數早至上年12月,5月為產卵盛期,卵期13.9-26.6天。若蟲5月上旬至6月下旬發生,若蟲期48.7-54.2天;成蟲發生於6月中旬至10月上旬,7月中旬最盛,產卵期達31.4天,每雌產卵200-679粒。7月上旬至8月中旬為第二代卵期,8月上旬最盛,卵期9.4-10.6天;若蟲7月中旬至11月下旬發生,8、9月最盛,若蟲期49.2-106.4天。

吹綿蚧殼蟲為害特點

常羣集在葉牙、嫩芽、新梢上危害,發生嚴重時,葉色發黃,造成落葉和枝梢枯萎,以致整枝、整株死去,即使尚存部分枝條,亦因其排泄物引起煤污病而一片灰黑,嚴重影響觀賞價值。
吹綿蚧殼蟲為害黃楊、柑橘、薔薇、月季、海桐、牡丹、冬青、石榴、無花果、木瓜、梅花、含笑等多種觀賞植物。以若蟲和雌成蟲羣集植株枝梢及葉背吸汁為害,可使樹勢衰弱,枝梢枯死,其排泄物能誘致煤污病,使全株枝葉發黑。
發生極不規律,全年均可發現成蟲和若蟲,一般在6一10月間若蟲發生較多。1頭頭雌蟲能產卵數百粒。初孵若蟲多數固着於葉片上吸汁為害,成長後逐漸遷往枝梢,蟲多時主幹上也成叢寄生。該蟲有雌、雄同體現象。蔽蔭處發生嚴重 [2] 

吹綿蚧殼蟲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隨時檢查,用手或用鑷子捏去雌蟲和卵囊,或剪去蟲枝、葉。
2、生物防治 保護或引放大紅瓢蟲、澳洲瓢蟲,捕食吹綿蚧,這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18世紀70年代,吹綿蚧殼蟲( Icerya purchasi)傳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威脅柑橘生產。最初用草木灰防治,毫無效果。1888-1889年從澳大利亞引進了澳洲瓢蟲( Rodolia car-dinalis),總計129頭。按技術程序,經系統研究之後在加州橘園釋放,澳洲瓢蟲很快建立了永久種羣,並完全抑制了吹綿蚧的發生與危害,一舉挽救了瀕於毀滅的加州柑橘種植業。不需要使用化學農藥防治。這一成就轟動了國際昆蟲學界,認為這是一勞永逸的治蟲方法 [3] 
3、藥物防治 在初孵若蟲散轉移期,可噴施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50%殺螟松1000倍液,或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每隔2周左右噴1次,連續噴3-4次。

吹綿蚧殼蟲南征北戰

從外地引進益蟲,防治本地的害蟲,世界各國都有成功的事例。
1929年,我國有人曾由國外引進了澳洲瓢蟲,用來防治吹綿蚧殼蟲,獲得了成功。我國產的大紅瓢蟲,也是“南征北戰”的“猛將”。
1953年,湖北的柑橘樹遭到吹綿蚧殼蟲的嚴重危害,人們把一部分大紅瓢蟲從浙江永嘉“調動”到湖北,經過飼養,“兵力”大增。這些從千里之外調來的“新兵”,對當地環境一點兒也不感到陌生,它們在果樹上縱橫穿飛,狼吞虎嚥,使得吹綿蚧殼蟲得不到“重整旗鼓”的機會。因而,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就使原來“奄奄一息”的果園,重新恢復了“青春”。
1955年,大紅瓢蟲又轉戰四川,為18000多株柑橘樹消滅了吹綿蚧殼蟲。這一次戰鬥,僅藥費就節約了22000多元 [4] 
參考資料
  • 1.    江西共大總校林學系編著,林業病蟲害防治,江西共大總校林學系,1984年,第173頁
  • 2.    王琦主編,家庭花卉病蟲害防治200問,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57頁
  • 3.    陳靈芝 馬克平主編,生物多樣性科學:原理與實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181頁
  • 4.    王敬東著,田園衞士,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1,第133頁
  • 5.    陳志雲,王玲,徐家雄,李東文,中山市林業有害生物生態圖鑑,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12,第56頁
  • 6.    王助引,於永浩主編;廣西南寧天鷹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編著,廣西主栽作物主要害蟲,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7,第211頁
  • 7.    [科普中國]-吹綿蚧殼蟲 ·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