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吸漿蟲

鎖定
吸漿蟲是一種傷害小麥的毀滅性害蟲。小麥吸漿蟲麥紅吸漿蟲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麥黃吸漿蟲C.omtariniatritciKiby之分 [1]  。其成蟲身體小,橘紅、橙黃或薑黃色。由於耕作栽培制度的變革,小麥品種更新及傳統有機氯殺蟲劑禁用等原因,吸漿蟲生存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原有的防治技術已不能控制其危害,並且不適應當前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要求。
中文學名
吸漿蟲
動物界
釋    義
小麥上的毀滅性害蟲
顏    色
橘紅、橙黃或薑黃色
類    型
農業害蟲
食    物
麥粒、糜子等農作物中的汁

吸漿蟲簡介

昆蟲,成蟲身體小,橘紅、橙黃或薑黃色,略象蚊子,觸角細長,形狀象一串珠子,有一對翅膀。幼蟲扁卵形,顏色與成蟲相同,吸麥粒、糜子等農作物中的汁,是農業害蟲。
吸漿蟲 吸漿蟲

吸漿蟲危害特點

吸漿蟲的幼蟲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籽粒變色、空殼,千粒重下降。常年減產1-2成,大發生年份減產4-5成,嚴重的8~9成 [2] 

吸漿蟲發生規律

小麥吸漿蟲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結圓繭越夏、越冬。次年當土層10釐米地温達到10℃以上,土壤含水量在15%~20%,且小麥拔節時破繭出土;當土層10釐米的地温達到15℃左右,小麥進入孕穗期時陸續化蛹,蛹期為8~10天,10釐米地温達到20℃左右,小麥進入抽穗期時,開始大量羽化出土,並在當天或第二天交配後把卵產在已抽穗未揚花的麥穗上,卵期3~5天,
幼蟲孵化後從內外穎穗隙間侵入,黏附於子房或剛灌漿的麥粒上吸食漿液,造成減產。小麥進入臘熟後期,大部分吸漿蟲老熟,隨雨滴、露水或自動彈落在土表,通過土縫潛入土中,經2~3天即開始結圓繭休眠,完成一次侵染循環。在不良環境下,小麥吸漿蟲的幼蟲具有多年休眠的習性。
成蟲以上午7~10時和下午3~6時羽化最盛。畏強光和高温,故早晨和傍晚活動最盛。
小麥吸漿蟲在外界環境條件適宜時發生迅速,造成毀滅性危害,條件不適宜時在土中存活7~12年,仍可保持繁衍能力。小麥吸漿蟲幼蟲在土壤中生活可達10個月以上,具有極大的隱蔽性。
小麥吸漿蟲的幼蟲耐低温,耐濕怕幹,越冬的死亡率相對較低,小麥揚花前後雨水多、濕度大有利於吸漿蟲發生。雨量或土壤濕度是影響發生數量的主導因素。如果4月中、下旬的雨量充沛則發生猖獗。旱作、小麥連作和小麥與大豆輪作的麥田受害重;水旱輪作的地區受害輕;撒播田發生數量比條播田多,受害也嚴重。壤土麥田比黏土和沙土麥田危害重;坡地和陰坡發生重 [3] 

吸漿蟲解決問題

吸漿蟲是小麥上的毀滅性害蟲。由於耕作栽培制度的變革,小麥品種更新及傳統有機氯殺蟲劑禁用等原因,吸漿蟲生存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原有的防治技術已不能控制其危害,並且不適應當前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要求。所以,選用適當的藥劑品種、劑型、施藥方式,並確定防治適期、防治次數等是生產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吸漿蟲防治方法

防治吸漿蟲的最佳時期為蛹期和成蟲期。小麥吸漿蟲化蛹盛期,該蟲大都位於地表且多為裸蛹,對殺蟲劑敏感,用藥防治效果較好。特別是撒施毒土後降雨,增加了藥劑和吸漿蟲接觸的機會,使防效提高。吸漿蟲成蟲對殺蟲劑比較敏感,易被殺死,應注意在產卵盛期前進行防治。防治吸漿蟲的藥劑,蛹期以50%的辛硫磷乳油、40%的甲基異柳磷乳油和6%的林丹粉劑為好,成蟲期以6%的林丹粉劑、55%的林丹膠懸劑、40%的氧化樂果乳油和80%的敵敵畏乳油的緩釋劑較好。吸漿蟲的防治次數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如蛹期防治效果較好,殘蟲量少,成蟲期不必再進行防治;若蛹期漏治或防治效果較差的,成蟲期需補治。
參考資料
  • 1.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主編,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2,第189頁
  • 2.    商鴻生,王鳳葵編著,小麥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圖譜,金盾出版社,2015.01,第213頁
  • 3.    李會平,閆愛華,唐秀光主編,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04,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