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黑苗

鎖定
吳黑苗(?—1552),明銅仁府平頭著可長官司人。
本    名
吳黑苗
民族族羣
苗族
出生地
貴州松桃得高現
逝世日期
1552年
明朝中後期,朝綱不振,政治腐敗,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銅仁府平頭著可長官司為苗民聚居之地,朝廷派遣之官員與土官互為勾結,霸佔田地,勒派夫馬,苗民怨聲載道。“西南戍守將臣不能宣佈恩威,虐人肥己,至今諸夷苗民困窘怨怒”。
明嘉靖十五年(1536),銅仁長官司旦逞寨吳朗拱縱酒捆縛佃户,激起苗民憤怒,引起事端。是時,官府差人前往追查,不究事由,污衊龍老恰、龍黨叟藏匿銅仁司、平茶司“苗人糾拽所劫財物”。鎮筸守備陳表便令土官田興爵誘出二苗(龍老恰、龍黨叟),擒解辰沅。三年後,龍黨叟獲釋,龍老恰卻斃於獄。龍老恰之子龍母叟遂與亞酉等寨苗頭龍求兒等聯合銅、平兩司苗民攻擊邊境油蓬、平頭、五寨等處。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平頭著可長官司臘爾山區大旱,河水乾涸,土地龜裂,官吏復又橫徵暴斂,壓迫有加,以致民不聊生,掘草為食,餓殍遍野,千里苗區慘狀至極。
明嘉靖十九年(1540),苗民首領龍許保、吳黑苗於新寨稱王,舉兵反明。義軍先克平頭司、省溪司,後陷思邛司,俘知縣徐文伯,復又引兵攻下石阡府,擄走推官鄧本忠,石阡府知府張邦瑞攜印逃脱。
明嘉靖二十年(1541)二月,龍許保率義軍7000 餘人,義軍前衞扮明軍更卒,詐開思州府城,俘知府李永簡、知事王明謙等。吳黑苗則率義軍一部攻陷施溪長官司,俘虜指揮張韻等。義軍所到之處,俘官奪印,毀獄縱囚,百姓歡呼。湘、黔、川各族百姓亦紛紛起兵響應。龍母叟、龍求兒亦再度起兵攻打麻陽縣城,生擒知縣朱崇芳。龍求兒稱苗王,南結貴州土僚,西誘四川諸蠻,連延三省,……官兵不能制。平頭苗民龍子賢、鎮竿苗民龍桑科等亦起義響應,以臘爾山為據點,襲擊周邊各州、府城。
明廷聞報,大為震驚。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遣都御史萬鏜調永保、酉平等處明軍萬餘人,令辰州衞守備尤欽,指揮吳山、何清,沱州衞指揮葉森督永順宣慰使彭宗舜及鎮溪苗官田應朝領兵入高巖立營。守備鐵冠、辰州衞指揮賀鳳、陳官督保靖宣慰使彭董臣,竿子坪苗官田興爵等領兵入枹木坪立營進剿義軍。明軍所到之處,焚燒村寨,枉殺無辜老幼婦弱。義軍據城防守,潛伏林箐,晝伏夜行,痛擊明軍。據《皇明經世文編》載:“都御史萬鏜奏言:苗賊巢穴狸,所居懸崖鳥莫可攀蠐,且行箐從生,彌望無際,賊從視外則明,每口伏弩得志,我以外視則暗,雖有長技莫施”。明軍疲於奔命,征剿無果,遂用招撫之計,貴州布政使石簡親臨銅仁“既給以魚鹽,又犒以花紅酒,以防守地方為名,計口而給之糧,巨魁龍許保給以冠帶,又選幼苗一充當生員”。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龍母叟部義軍首領龍柳貴等50餘人受誘出降,龍母叟、龍求兒部義軍潰散。明軍為之奏討賞賜。
龍許保知“撫乃明軍緩兵之計”,是為麻痹義軍,以圖再舉進兵。遂令義軍各部襲擊明軍的營壘。因明軍征剿苗疆,燒殺擄掠,田興爵、田應朝等苗官,見同胞慘遭明軍蹂躪,轉而暗通義軍。湖廣辰州府責竿子坪土官田興爵配合不力,拘押田興爵於辰州。臘爾山區苗民湊積銀兩財物,贖回田興爵。田興爵潛伏於臘爾山,聯絡龍許保等人抗擊明軍。銅仁知府風聞此事,責令見户交出龍許保,見户驚恐,連夜潛逃。知府又勒令平頭土司交出龍許保等人,平頭土司恐受株連,亦率轄區苗民,逃奔臘爾山,與龍許保、田興爵等同在臘爾山抗擊明軍。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明廷從湖廣調兵三萬餘人,會剿義軍,龍許保、吳黑苗率苗軍用“敵進我退、敵疲我打”之計與之周旋。半年內,明軍損兵折將,耗費餉銀25 萬兩,征剿無功而返。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廷復派都察院右都御史張嶽、總兵沈希儀領兵10 萬征討義軍。六月,克臘爾山三十餘山寨,俘殺苗軍1800 餘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三月二十四日,龍許保、吳黑苗率苗軍自纏溪、朗溪、板溪三路直取思邛司(印江),俘知縣徐文柏,千户安大朝、參將石邦憲敗逃。五月,克石阡府,焚掠帑藏獄市,知府張邦瑞攜印遁逃。明嘉靖三十年(1551)二月,破思州府,捉知縣李允簡、知事王月謙、府吏孫文炳。繼而攻平頭,戰黃臘,擊銅仁,破省溪,取施溪,奪萬山,入麻陽,圍鳳凰,直逼永綏,苗軍一路攻城拔地,俘官奪印,劫庫縱囚,聲威大震,致總督張嶽停職降薪,戴罪督徵。
張嶽依石邦憲“損厚資招撫”之計,以重金收買“順苗”麻得盤、吳老革、吳旦逞。麻等人在魯母寨吳旦逞家宴請龍許保,龍許保不知是計,赴宴被擒。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三月,龍許保在沅州被殺。石邦憲復施重金懸賞之計,擒拿吳黑苗。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八月二十四日,吳黑苗被劉甫等人誘殺,臘爾山苗民起義失敗義軍既被滅,張嶽於臘爾山由西而東而北築建哨所,構築對臘爾山區之防線,“疏罷灣溪等堡,更設哨所凡十三”。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湖廣參政蔡復一奏請金四萬有奇,築沿邊土牆,羅布營哨,上自銅仁,下至保靖,迤山亙水,凡三百里,史稱苗疆邊牆,以邊牆為界,劃分“生苗”“熟苗”,“邊牆”之外的苗民為“生苗”,之內的苗民為“熟苗”。截至清嘉慶年間,共計修設汛堡51 座、屯卡105 座、哨台98 座、炮台7 座、碉樓544 座、關廂5 座、關門25 座,共計835 座,從而形成了三五里一碉,七八里一卡,十里左右一汛的格局,全長700 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