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鳴和

鎖定
吳鳴和(1890—1933),又名吳鳴鶴、蘭生,出生於榮縣雙石橋蔡家堰一耕讀之家,吳玉章之侄,四川榮縣人。1927年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隨吳玉章參加南昌起義,與葉挺、賀龍共同南征。潮汕失利後,和吳玉章一起到香港 [3]  ,不久去蘇聯學習。回國後到鄂豫皖蘇區,曾任紅四方面軍總部參謀、紅四方面軍十一師參謀主任等職。1933年,在南江縣作戰負傷,經醫治無效犧牲。時年43歲。 [1-2] 
中文名
吳鳴和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0年
逝世日期
1933年

目錄

吳鳴和人物生平

吳鳴和(1890—1933),又名吳蘭生,出生於榮縣雙石橋蔡家堰一耕讀之家。吳玉章侄子。父親吳永錕(號紫光)“服膺宋儒理學,性至孝”,主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重民族氣節和道德操守,與弟吳玉章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之路,並在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討袁鬥爭失敗,擔任縣知事的大伯吳永(同盟會員)遭撤職,曾擔任孫中山臨時總統府秘書的叔叔吳玉章遭通緝流亡國外。父親吳永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失敗及骨肉兄弟遭迫害而極度悲憤,自縊於蔡家堰家中。
吳鳴和在父親的薰陶、教育下,從小養成誠信篤行、堅韌沉毅的品格,以及做事善始善終的好習慣。他崇尚歷史上為國家、民族慷慨捐軀的仁人志士,立志幹一番事業。辛亥革命後,他決心從戎報國,就讀於熊克武在成都舉辦的軍事學校。畢業後服役於熊克武部,先後擔任連長、營長等職。國共合作、北伐戰爭掀起後,吳鳴和為投身北伐,於1927年到了武漢。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跟隨擔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執行委員兼秘書的三叔吳玉章在國民革命政府中工作。
7月,蔣、汪合流,汪精衞叛變革命,吳鳴和隨吳玉章離開武漢,赴南昌參加“八一”起義。之後,吳鳴和隨軍南征,歷盡艱險。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敗,他同吳玉章、劉伯承經香港轉移到上海,由黨組織安排赴蘇聯,入蘇聯高等炮兵學校學習。1930年回國,受黨中央派遣,到鄂豫皖蘇區工作。1932年,隨紅四方面軍入川,在川陝革命根據地,先後擔任紅四方面軍總部參謀、紅四方面軍十一師參謀主任。其間,他因反對張國燾以“肅反”為名迫害紅軍幹部,歷經坎坷。1933年,在南江縣作戰負傷,經醫治無效犧牲。時年43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