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青光

鎖定
吳青光(1916—1982.8.17)原名吳寶宗,萊西縣孫受鄉孫受二村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人事處長、水利部人事司副司長、廣西教育廳副廳長、廣西教師進修學院院長等職。1982年8月17日病逝。 [1] 
中文名
吳青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6年
逝世日期
1982年8月17日
性    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原    名
吳寶宗

目錄

吳青光人物生平

吳青光(1916—1982.8.17)原名吳寶宗,萊西縣孫受鄉孫受二村人。
1925年,吳青光在孫受村小學讀書。1930年考入夏格莊縣立第六高級小學。1932年,考入萊陽縣立中學。1933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夏天,當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1934年春,他又到即墨信誼中學讀書,同耿益等在學校發展了李世昌、朱洪志、李正奕等數名黨員,建立了黨小組,青光任組長。1935年4月,吳青光到青島與化名為“小劉”的上級黨組織領導同志接頭,彙報了信誼中學黨的工作情況,“小劉”向他談了國內外形勢,特別強調了抗日救國問題,併發給他由宋慶齡簽過名的《中國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青光回學校後,曾發動同學簽名,並以此進行革命活動,開展黨的工作。1936年8月,青光在黃埠村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團結進步人士,宣傳國內外形勢,組織黨員學習《紅星》(從法國寄)、《生活雜誌》和《婦女》(鄒韜奮主辦)等進步刊物。為了開展黨的工作,1937年2月,他到萊陽朱翠小學教書;3月又到招遠道頭小學教書;6月到棲霞寨裏小學教書,並與萊陽東北部、招遠南部,棲霞北部黨的組織取得了聯繫,為組織抗日救亡運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七·七”事變後,青光回到家鄉,在孫受、我樂、花嶺等村組織發展“民先”,擴大黨的組織,開展鋤奸、抗日宣傳活動。1937年11月初,隨李林找到了當時省委書記黎玉,彙報了工作,接受了任務,回到了萊陽。1938年1月,膠東特委派石匠俞(於可範)到萊陽檢查工作,並幫助成立了中共萊陽縣委員會,青光任書記。此時,在外地的黨員也先後回來,青光為在本地失掉聯繫的黨員恢復了關係,於是,建立起抗日核心。同月,在孫受小學召開全縣民先代表會議,成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萊陽縣隊部,青光被選為大隊長。秋,青光去延安學習,途經太行山區時,被留太行區黨委黨校任組織科長,後任區黨委對敵鬥爭研究會秘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隨部隊進軍東北,任營口市委書記。1948年冬,任江西省吉安地委組織部長。
全國解放後,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人事處處長。1954年,調水利部任人事司副司長、勞動工資司司長。1961年後調任廣西教育廳副廳長兼教師進修學院院長。“文化大革命”在受極左路線的迫害,下放到全州,負責全縣養豬工作。他親自在生產隊蹲點,研究科學養豬,建立了合理的獎酬辦法,有力的推動了全縣養豬事業的發展。1977年在桂林地區農業辦公室任主任,不顧年老體弱,親自帶人去當大森林進行考查,為開發利用當地森林資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1979年任廣西教育學院副院長,他看到教育戰線被江青反革命集團破壞的慘狀覺得身上的擔子沉重,就親自抓師資培訓、教學改革、教學參考資料的編寫。在全國發行的廣西教育學院編寫的《小學教學參考資料》就是他親自領導編寫的。又主持編印了《以作文為中心,搞好語文教學》的教學參考書。1982年《教育研究》第十二期發表了他《以作文為中心組織語文教學的研究》論文。同年8月17日病逝。 [1] 
參考資料
  • 1.    張岱松;欒希傑.萊西縣誌/人 物.山東省萊西縣誌編纂委員會: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02月:918-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