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釗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鎖定
吳釗,男,漢族,1935年12月28日出生,江蘇蘇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古琴兼音樂史家 [1] 
中文名
吳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5年12月28日
畢業院校
南開大學
代表作品
追尋逝去的音樂足跡-圖説中國音樂史
中國音樂史略
籍    貫
江蘇蘇州
性    別

吳釗人物經歷

吳釗 吳釗
1955年入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兼從吳派古琴大師吳景略學琴。1959年大學畢業後,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師從音樂史家楊蔭瀏研究中國音樂史。1985年任中國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北京古琴研究會秘書長。1987年~1989年任該所中國音樂史研究室主任。1991年任該所研究員,兼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1992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特殊津貼。1993年任該院博士生導師至今。2001年起任中國琴會會長兼全國業餘古琴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主任。
吳釗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家族在蘇州當地則是名門望族,學富五車的江南才子們和儒雅學者是家中的常客。他的叔祖吳梅燕京大學的教授,又是崑曲專家、詞作家,一生桃李滿天下,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清末廢除科舉後,蘇州當地的有識之士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崑曲藝術,成立了蘇州崑曲傳習所,吳釗的祖父就是參與人之一。吳釗的小時候,常有當地的文化名流和崑曲愛好者來到他家,在深深庭院的花廳舉行“同期”(崑曲愛好者聚會演唱的專用詞彙,相當於文人在一起吟詩作對時所説的“雅集”)。他的耳朵裏自然少不了這些藴涵中國文化的悠揚曲調和曲詞。也是從那個時候起,吳釗開始閲讀大量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詩經》、《離騷》、《樂府》、《漢賦》和歷代的詩詞歌賦,他都遍覽通讀。
父親
吳釗古琴的啓蒙老師是自己的父親。吳釗的父親多才多藝,曾師從蘇州著名的古琴大師吳蘭蓀(吳蘭蓀是當代古琴大師吳兆基的父親),還跟隨著名畫家吳湖帆的大師兄學畫,並得師傅真傳。他對名和利並不追求,一生與世無爭,像中國古代的文人志士一樣,論畫、談詩、彈琴,把它們當做修身養性的一部分。這些都深深影響着吳釗的人生選擇,也在他身上刻烙上了中國傳統文化人的印記。
西學
吳釗是家中長子,下有個一個弟弟和三個妹妹,但弟弟的不幸早早夭亡,使父母對他更是疼愛有加。然而不同於吳家穿長袍馬褂,説之乎者也的中國傳統,吳釗母親一家則努力西學,經常西裝革履,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依照當時的狀況,受了更多西方思潮影響的吳釗父母,把他送入了當地的一所教會學校,但家教,則依然完全紮根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裏,並且在吳釗最初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上,他們一直堅守着中國傳統文化人的思想意識。作為大家族的第一個男孩,吳釗得以在明媚的日光下,誦詩、念文,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國傳統教育觀念。當然,他也少不了另外一門修身的功課: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古琴是這門修身、完善自身功課的開端。
藝術生涯
吳釗學琴時已經十一、二歲了。父親彈琴,他學琴,沒有做刻意的選擇,一切都是自然地發生着。但很快父母就發現,他特別着迷於古琴,可以不知疲倦地彈奏,且樂在其中。是古琴幫助他找到了一種表達自己的途徑:他以往讀過詩書文章中所得所獲,似乎都可以通過他手指下的琴絃鮮活揮灑起來;他心中的情思和意念,也可以完全靠着撥動琴絃來表達抒發。而吳釗,也不再只是滿足於父親的教授,他決定去拜當時著名的古琴藝術家查阜西為師。讓他欣喜的是,查阜西收下了他這個學生。
那時,他家已經搬到了北京,就讀於北京一所普通中學的吳釗,每週都會抱琴去老師查阜西家“學藝”,接受中國傳統私塾式教育:一張桌子擺兩張琴,師生二人面對面坐下,因為沒有現代的錄音設備,學琴記曲全憑手把手地教。
去查老家學琴,吳釗經常會碰到査阜西和當時在京的李廷松(琵琶大師)、蔣鳳之二胡專家)、潘懷素(古樂專家)等人小聚。常常是潘先生在旁觀賞品評,其他人則各獻其藝。查老的崑曲清唱、洞簫獨奏或古琴演奏;李廷松的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或文曲《潯陽琵琶》;蔣鳳之的《漢宮秋月》是他們各自的拿手節目。有時蔣先生還要主動找查老,用二胡古琴合奏琴曲《鷗鷺忘機》。這種藝術薰陶的難得機會,對吳釗日後研究中國音樂史在實踐上作了最好的準備。畢業前的吳釗,琴藝已經日臻成熟。除了琴友聚會,他開始參加一些公開的演出,在古琴界作為新人嶄露頭角。19歲那年,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他第一次登台公演。按理説,他為之準備日久,曲子也早就熟稔於心,但登台時,因為與他同台是六位著名的藝術家,他不由得緊張起來。為了提攜他,讓他能積累演奏經驗,各位老一輩藝人建議他上台以後不要緊張照樣彈就可以了。當時,吳釗與溥雪齋古琴查阜西吹簫,其他人演奏二胡進行齊奏。由於只有一個話筒,所以聽到的基本上只是另一位古琴藝術家溥雪齋的琴聲。
不知不覺中,吳釗中學畢業了。躊躇滿志想成為科學家報效祖國的吳釗,最終還是接受了老師查阜西的建議,去學了歷史。當時,中央音樂學院還在天津。當時的院長呂驥古琴情有獨鍾。他打破常規,在該院民族器樂系內設立了第一個古琴專業,並從上海把著名吳派古琴大師吳景略調來任教。所以,吳釗把自己讀大學的地點選在了天津
1955年,吳釗考入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為了吳釗學琴,查阜西專門寫了封信向吳景略推薦。於是,吳釗又拜師中央音樂學院吳景略學琴。
吳景略對於古琴彈琴技藝的要求特別嚴格,可以説是精益求精。他的教學方法也和許多人不同,他總是自己先彈,指引吳釗聽清楚看明白後再彈。吳釗非常喜歡他彈奏藝術中各種獨特的表現手法,遇到某些疑難動作時,吳釗特別喜歡問,喜歡鑽研每個技巧。吳景略也非常欣賞他的這種探究精神,樂意詳細講解每一個指法的要領。對於吳派指法中特有的技藝,他鼓勵吳釗先力爭學像他每一個指法動作的精要之處後,再謀求自己的心悟和表達。從吳景略那裏,吳釗學到了中國古琴特有的吟猱技法,還有吳景略老師對古琴藝術的獨特追求。這段學琴的經歷,讓吳釗的琴藝和對琴的理解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大學畢業
1959年,吳釗大學畢業。作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的恩師查阜西,一心想招吳釗做他的助手。這時,擔任中國音樂研究所所長的楊蔭瀏開始勸查阜西:“你想招助手,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有個學生也不錯,你等一年就行了。吳釗呢,我要調他來研究所,和我一起研究中國音樂史。以吳釗的稟賦、藝術修養和傳統文化根底,他在這個位置上能更多發揮他的特長。”就這樣,吳釗到了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前身)做研究實習員,和自己的老師一起,鑽研音樂古籍;深入中國民間和邊遠山區音樂生活的基層進行調查研究,開始了他一生中國音樂史研究的工作。
老師楊蔭瀏
吳釗很快適應並喜歡上他的工作,並在老師楊蔭瀏指導下,取得了許多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1964年,他油印出版了第一部著作《中國古代音樂小史》,在這本書交付正式出版的過程中,文革來臨,他所在的研究所被撤銷,老師查阜西、吳景略、楊蔭瀏都被下了牛棚。幸運的是,吳釗的書還未來得及出版,他被作為一般的羣眾和其他同仁下放鄉間勞動。由於條件所限,他隨身帶的不再是古琴而是琵琶。勞動之餘,他會彈起琵琶,也用琵琶給樣板戲伴奏,別人也不會因為他有事沒事彈琵琶來批他。
中國音樂史略
文革後,吳釗開始了他事業的高峯期。他的《中國古代音樂小史》經較大修改,並由同事劉東昇增寫了近代部分,以《中國音樂史略》的名稱正式出版,其增訂本於1994年被譯成日文東京出版。他的《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等其他研究著述也相繼出版,有的還成為大學音樂專業的必讀參考書。而他的古琴音樂也開始被不同傳播機構錄製成CD、DVD在國內外傳播。
風雷琴
1983年開始,吳釗對自己手裏古琴的聲音不滿意了。恰逢古琴家吳兆基從蘇州來京開會,吳釗就委託吳先生為自己買張好琴。時隔一年,吳先生説他為吳釗覓到了一把“風雷琴”,系蘇州園林藝術家、古琴家汪星伯所收藏。汪先生以前收藏有很多琴,盡都散了出去,剩下兩張,委託吳兆基,要把琴託付給珍愛古琴的人。吳釗拿到琴,看到後面的題款題字,就知道它價值不菲。此琴以前為清代著名古琴家顧文彬收藏,他還曾是蘇州著名的風景名勝蘇州怡園的主人;且清代兩位著名的大書法家鄧石如、何紹基都在琴上留有題字。特別是鄧石如,他同時還是一位金石專家。琴上的“坡仙琴館”幾個字不同於一般題字,為篆刻刀法,非常精細。汪先生只要了很少的錢,這如同贈琴的情誼,使這張琴彌足珍貴,涵留着那一代琴人所獨有的精神氣質。
走出國門
出席
作為古琴藝術的代表人和音樂界著名學人,吳釗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讓世界瞭解中國音樂和中國古琴。吳釗曾先後應邀在菲律賓大學音樂學院(1988)、美國密西根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1990)、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1994)、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2005~2006)、台灣大學歷史系與音樂學研究所(2006)訪問講學,曾先後擔任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1989)、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1990~1992)和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校外考試委員,並在菲律賓、美國、法國、德國、荷蘭、韓國、日本、馬來西亞與港、澳、台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或古琴演奏會。
2000年,在台灣琵琶家兼琴家王正平家雅集
講授“音樂考古”課
1994年是吳釗第一次踏上寶島台灣。他在藝術學院講授“音樂考古”課之餘,曾受到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的盛情接待。秦孝儀親自主持了吳釗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講演。2000年,吳釗再次受邀赴台,參加台北市政府主辦的首屆台北古琴藝術節。他在中正紀念堂音樂廳舉辦的音樂會上,用風雷琴演奏了《瀟湘水雲》等三首古曲,給台灣古琴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0年後,他又兩度赴台,每次用將近半年的時間,把他的主要精力投放在教授台灣青年學子學琴上。當然,這是因為他和對方大學在古琴傳承理念上的相呼應,也是因為台灣嘉義南華大學音樂學系,將古琴列為全系必修課。他對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將古琴列為全校通識課,台大歷史系開創性舉辦“中國上古音樂與文化”系列講座等做法,深為欣賞。
台大學子在課程結束時,寫給他這樣的臨別贈言:“聽老師用生命彈出來的琴音嫋嫋,心都會被深深地打動。而每次來老師處練琴,都領受到一種脱塵的平靜。真感謝上天賜給我們這幾個月難得的學習機會,老師之琴為修心養性、琴人合一的教導,讓我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偉大動人的樂器。”

吳釗主要著述

吳釗主要著述有:《追尋逝去的音樂足跡-圖説中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略》(合著)、《中國古琴珍萃》(主編)、《琴曲集成》(整理)、《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古琴基礎教程》(VCD)及古琴演奏專集《憶故人》、《漢宮秋月》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