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道子

(唐代繪畫大師)

鎖定
吳道子(約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於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後。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1] 
別    名
畫聖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陽翟(今河南禹州
出生日期
約 680年
逝世日期
759年
主要成就
畫聖
主要成就
開創“蘭葉描
人物畫稱作“吳帶當風
主要作品
送子天王圖
明皇受篆圖
十指鍾馗圖
本    名
吳道子
後世尊稱
畫聖

吳道子人物生平

吳道子年少刻苦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吳道子大約生於約公元685年左右(唐高宗時期),少年時孤苦窮困,隨書法大家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後發奮改攻繪畫,漸漸掌握了繪畫的妙法。由於他的刻苦好學,年未弱冠之時,已“窮丹青之妙”。
公元709(景龍三年),韋嗣立擢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逍遙公。這時吳道子在其屬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氣,每欲揮毫,必須酣飲”。後來,又任瑕丘(今山東兗州縣尉。約在開元初年,吳道子不再做官,開始“浪跡東洛”。 [2] 

吳道子入宮作畫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由於他能“窮丹青之妙”,在畫壇上有些名氣,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內供奉,充任內教博士,並命他“非有詔不得畫”。後官至“寧王友”。吳道子入內供奉之後,多在宮中作畫,有時也隨從玄宗巡遊各地。一次,他隨駕去東都洛陽,會見了將軍裴旻和書法家張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絕技:裴旻善於舞劍,當即舞劍一曲;張旭長於草書,揮毫潑墨,作書壁;吳道子也奮筆作畫,“俄頃而就,有若神助”。 [3] 
公元725(開元十三年),唐玄宗東封泰山,吳道子陪同前往。事後還至潞州(今山西長治),車駕過金橋,御路“曲折縈轉”。玄宗見數千裏間“旗鮮潔,羽衞整肅”,心中非常興奮,對左右侍從説:“張説言‘勒兵三十萬,旌旗千里間,陝右上黨,至於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萬歲。於是召來吳道子、韋無忝、陳閎等,命他們三人共同繪製《金橋圖》。陳閎主畫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馬,韋無忝主畫狗馬、騾驢、牛羊等動物之類,而橋樑、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帷幕等主題部分則由吳道子主畫。《金橋圖》繪成後,“時謂三絕”。 [2]  [4] 
吳道子壁畫
吳道子壁畫(5張)
公元742—755(天寶年間),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橫生,遂命吳道子乘驛傳赴嘉陵江去寫生。到了嘉陵江,吳道子漫遊江上,縱目遠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過,當時的體會與感受,便深深銘記在心上,並沒有繪製一張草圖。當吳道子游覽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後回到長安,玄宗問他繪畫的情況時,他回答説:“臣無粉本,並記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繪畫。吳道子不是將嘉陵江山水錶面羅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勝的境界,即把這一帶的山川壯麗優美與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揮筆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風光躍然紙上,玄宗看了嘖嘖稱讚。在此之前,大畫家李將軍(思訓)擅長山水畫,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畫嘉陵江山水,雖然畫得也十分奇妙,但卻“數月方畢”,不如吳道玄畫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頗為感慨地説:“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可見吳道子畫技高超,筆法嫺熟。吳道子不僅善於畫山水畫,畫動物也頗能傳神。他在大同殿上曾畫了五條龍,“麟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煙霧”,真是生龍活現。 [2]  [5] 

吳道子晚年傳奇

公元758—759(乾元年間),吳道子尚健在。盧稜伽是吳道子的門生,“乾元初,於殿東西廊下畫行道高僧數堵”。後又在莊嚴寺三門繪畫,“鋭思張開,頗臻其妙”。吳道子見了盧稜伽的繪畫,覺得他有很大的長進,酷似自己的筆法,於是驚歎説:“此子筆力,當時不及我,今乃類我。是子也,精爽盡於此矣。”由於盧稜伽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地繪畫,過了一個來月,即離開了人世。乾元年間,吳道子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了。至於以後吳道子的生平仕履,因史籍失載,也就無從考證了。
約公元759年左右(唐肅宗時期),吳道子卒。 [2]  [1] 

吳道子主要成就

吳道子繪畫造詣

吳道子壁畫《維摩經變圖》(局部) 吳道子壁畫《維摩經變圖》(局部)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羣的成就,是由於他刻意求新,勇於創作。《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他這樣兩句話:“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見他在繪畫藝術上不落俗套,大膽創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為畫師們所學習的楷模,繪畫作品稱為“吳家樣”。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序》中品評了唐朝諸畫家“近代畫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吳道子天縱其能,獨步當世,可齊蹤於陸(探微)、顧(愷之)。” [6] 

吳道子為人師表

吳道子還弘揚繪畫藝術,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藝傳給下一代,使繪畫藝術後繼有人。據《圖繪寶鑑》和《歷代名畫記》記載,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較知名的有盧稜伽、李生、張藏、韓虯、朱繇、翟琰等。韓虯“以丹青自污,學吳道玄,尤長於道釋”。朱繇從師於吳道玄,也“妙得道玄筆意”。吳道子對弟子言傳身帶,不是讓弟子們背誦口訣、研色等,就是讓弟子們臨摹他的畫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歷代名畫記》便有這樣的記載:“吳生(道子)每畫,落筆便去,多使琰(翟琰)與張藏布色。”有時,吳道子作壁畫時只描一個大概,其餘便讓弟子來完成,在洛陽敬愛寺中,吳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經變”即由翟琰完成的。吳道子的繪畫藝術對唐代的繪畫有着深刻影響,他被後世尊為“畫聖”,後來他的徒弟接替了“畫聖”的名號。 [6] 

吳道子人物評價

吳道子後世影響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羣的成就,是由於他可以創新。他善於從複雜的物體形態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結合物體內在的運動,構成線條的組織規律,如衣紋的高、側、深、斜、卷、折、飄、舉的姿勢,完全基於線條的組織而描摹出物體的性格。這種線的要求是嚴格的,每一根線都符合造型傳神的要求,每一根線都充滿了韻律美,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創造的線。
吳道子的畫風為唐代和宋元以來的許多畫家所效仿、借鑑。
宋代畫家李公麟的樸素淡雅的“白描”,便是從吳道子“不以裝背為妙,只以墨蹤為之”的白畫發展而來的,白描成為我國繪畫上的一種新體例。
在他的遺蹟湮沒殆盡的今天,畫聖吳道子仍被畫壇所熟知,這是因為他創造了支配民間畫壇一千多年來歷史的畫派——民間傳統畫派。我們見到的唐朝以後的壁畫都有吳道子的影響。元代永樂宮,明代法崗寺壁畫等都是吳道子的風格,敦煌壁畫也不乏吳派風貌的作品。 [6] 

吳道子歷代評價

唐朝
張彥遠:自顧陸以降,畫跡鮮存,難悉詳之。唯觀吳道玄之跡,可謂六法俱全,萬象必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所以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縑素;筆跡磊落,遂恣意於牆壁;其細畫又甚稠密,此神異也。因寫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其書跡似薛少保。
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張既號書顛,吳宜為畫聖。神假天造,英靈不窮。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脱落其凡俗。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虯鬚雲賓,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當有口訣,人莫得知。數仞之畫,或自臂起,或從足先。巨狀詭怪,膚脈連結,過於僧繇矣。(《歷代名畫記》) [7] 
五代
荊浩:吳道子筆勝於象,骨氣自高,樹不言圖,亦恨無墨。(《筆法記》) [8] 
宋朝
郭若虛:曹吳二體,學者所宗。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北齊曹仲達者,本曹國人,最推工畫梵像,是為曹,謂唐吳道子曰吳。吳之筆,其勢圓轉而衣服飄舉。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後輩稱之曰:“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圖畫見聞志敍論》) [9] 
蘇軾: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書吳道子畫後》) [10] 
趙希鵠:畫忌如印,吳道子作衣紋或揮霍如蓴菜條,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時孫太古專作遊絲,猶未盡善。李尚時省逸筆,太古則去吳天淵矣。(《洞天清祿集古畫辨》) [11] 
元代
湯垕:吳道子筆法超妙,為百代畫聖。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方圓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畫鑑》) [12] 
明朝
李日華:每見梁楷諸人寫佛道諸像,細入毫髮,而樹石點綴則極灑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謹,不能不借此助雄逸之氣耳。至吳道子以描筆畫首面肘腕,而衣紋戰掣奇縱,亦此意也。(《紫桃軒又綴》) [13] 
周履靖:吳之人物,似燈取影,逆來順往,意見疊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把,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而來,一人而已。(《天形道貌畫人物論》) [14] 
何良俊:夫畫家各有傳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資流通其白描有二種:趙松雪出於李龍眠,李龍眠出於顧愷之,此所謂鐵線描。馬和之馬遠則出於吳道子,此所謂蘭葉描也。(《四友齋畫論》) [15] 
清朝
方薰:衣褶紋如吳生之蘭葉紋,衞洽之顫筆紋,周昉之鐵線紋,李公麟之遊絲紋,各極其致。(《山靜居畫論》) [16] 
沈宗騫:.規矩盡而變化生,一旦機神湊會,發現於筆酣墨飽之餘,非其時弗得也,過其時弗再也。一時之所會即千古之奇蹟也。吳道子寫地獄變相,亦因無藉發意,即借裴將軍之舞劍以觸其機,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 [17] 
吳道子應詔圖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勢之明驗也。山形樹態,受天地之生氣而成,墨滓筆痕託心腕之靈氣以出,則氣之在是亦即勢之在是也。氣以成勢,勢以御氣,勢可見而氣不可見,故欲得勢必先培養其氣。(《芥舟學畫編》) [17]  [18] 

吳道子主要作品

吳道子作品集
吳道子作品集(13張)
吳道子的一生,主要是從事宗教壁畫的創作,題材很豐富,兼工山水,描繪蜀道怪石崩灘很有名氣。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蘇軾認為“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吳生“畫塑兼工”,善於掌握“守其神,專其一”的藝術法則。
據載他曾於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餘堵 ,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世,還流傳有 《寶積賓伽羅佛像》 、《道子墨寶》等摹本 ,莫高窟第103窟的維摩經變圖,亦被認為是他的畫風。
麗江永勝縣城三公里外有一勝境,乃滇西久負盛名古蹟之一。此處四時掩映於古木參天碧綠青翠的壺山之間,喚作“靈源箐”;因廟宇內石壁上鐫刻有唐朝畫聖吳道子所作觀音像,又得名“觀音箐”。
吳道子所做的卷軸畫也相當豐富,如《送子天王圖》、《八十七神仙卷》等。史料中記載了很多,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不能確定是否為吳道子的真跡,以下列舉的都是可以考證的確實是吳道子的作品。 [2] 
吳道子部分作品 [2] 
畫作類別
畫作名稱
故實人物
梁武帝
《郗後》
《明皇受篆圖》
《金橋圖》
《朱雲折檻圖》
《漢光武帝燎衣圖》



人物寫真
《玄元真》
《孔聖像》
《孔子按幾 坐像》
《司寇像》
《顏子像》
《仲由像》
《李林甫像》
《陳希烈像》
《楊國忠像》
《一行大師真》
宗教壁畫
《托塔天王圖》
《大護法神像》
《孔雀明王像》
《十指鍾馗圖》
《寶積賓伽羅佛像》
《萬國咸寧》
《雲行雨施》
《江海奔騰圖》
《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
山水及其他
《南嶽圖》
《雙林圖》
《華清宮圖》
《羣驢圖》
《鹿圖》

吳道子畫作風格

吳道子長於山水畫,他主畫的《金橋圖》令人拍手稱絕。在他獨自畫《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的過程中,其繪畫技藝更有所創新。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局部)》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局部)》
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因此,吳道子的佛畫藝術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東、西兩京寺觀作壁畫四十(一作四百)餘間,而且“人相詭狀,無一同者”。西京興唐寺御注金剛經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及西面降魔盤龍、小殿前面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壽寺中三門兩神等,“皆妙絕當時”。吳道子畫中門內神,圓光最在後,一筆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數百人“競候觀之”;及其下筆之時,“望者如堵”,只見他“風落電轉,規成月圓”,圍觀的人羣見他畫技如此高明,“喧呼之聲,驚動坊邑,或謂之神”。他畫的人物,使人感到“虯鬚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可見,他畫的人物形象鮮明,真切感人。他畫人物,人體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確。 [19] 
吳道子畫像
吳道子畫像(4張)
吳道子所畫的《地獄變相》是其代表之作。《東觀餘論》記吳道子在景雲寺所畫《地獄變相》時説:“視今寺剎所圖,殊弗同。了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房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慄。”既然畫中無“刀林、沸鑊”的恐怖的直覺形象來輔助畫面的“陰慘”,那麼作品中當然要有比神靈鬼怪等更能強烈地感動人心的力量。據景雲寺的老僧玄縱説:“吳生(道子)畫此地獄變成之後,都人鹹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其藝術效果如此驚人,足見吳道子在佛畫藝術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20-21] 
吳道子畫人物,筆勢圓轉,衣服飄帶如迎風飄揚,後人稱這種風格“吳帶當風”。敦煌的唐宋壁畫中可見類似風格。與吳道子風格相似的還體現於線描與暈染等技法上。學者們認為,敦煌壁畫中的蘭葉描與吳道子線描絕技也是一脈相承的。唐代流行的蘭葉描所描勾的形態,外柔內剛,粗壯者挺拔有力,精細者委婉柔麗。
在畫史上評吳道子壁畫是“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道子之畫如塑然。”許多學者讚歎吳道子的畫:“風雲將逼人,鬼神若脱壁”。這樣的形象在敦煌壁畫中比比皆是。 [19]  [22] 

吳道子軼事典故

吳道子拜師學畫

吳道子畫觀音碑 吳道子畫觀音碑
吳道子年幼家貧,外出謀生路經河北定州城外時,在“柏林寺”結緣一位老和尚,並拜其為師。
老和尚想畫一幅《江海奔騰圖》壁畫,但是怎麼都畫不好。於是,老和尚帶吳道子出遊觀察各地江河湖海,學習畫水。三年過去了,吳道子畫水很有長進。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牀了。吳道子説:“師父,我願替您畫那幅《江海奔騰圖》。”老和尚見十五六歲的吳道子,竟説出這樣有志氣的話,當下就答應了。整整九個月,吳道子不出殿堂,精心構思壁畫。
直到深秋,吳道子才把這幅圖畫完,他對師父説:“師父,我已把《江海奔騰圖》畫出來了!請您去觀看。”老和尚聽後,病竟然全好了!老和尚站在殿門口,看着撲面而來的浪花仰天大笑,衝着吳道子説:“孩子,你畫的這幅《江海奔騰圖》成功啦!” [23]  [2] 

吳道子傳神之筆

《盧氏雜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吳道子去訪問某僧人,欲討杯茶喝,但此僧對他不太禮貌。他很氣憤,即請來筆硯,迅即在僧房牆壁上畫了一頭驢,然後離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畫的驢變成了真驢,惱怒異常,滿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傢俱等物都給踐踏得亂七八糟,十分狼藉。這僧人知道是吳道子所畫的驢在作怪,只好去懇求他,請他把壁上畫塗抹掉。以後則相安無事了。畫上的驢變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種神奇的傳説,但卻反映了吳道子畫動物具有傳神之筆。 [23] 

吳道子禿尾神馬

唐朝時候,畫聖吳道子來朝雞足山。他在金頂寺住宿的那天晚上,作了一幅《立馬圖》,那馬畫得真是活龍活現。要畫最後一筆馬尾的時候,他忽然感覺身體不適,就去禪房休息了,第二天便早早下山,把那幅未完成的《立馬圖》給忘記了。
吳道子下山後,禪師細看《立馬圖》,才發覺馬尾巴還沒有畫,十分惋惜,但也無可奈何,只得將它掛在禪堂側室裏。禪師每天要在畫前燒一爐香,一來懷念大師,二來觀賞馬圖。看那馬,越看越覺得活靈靈的,好象嘶鳴着要跳下來。
突然,山下十來個農人鬧鬧嚷嚷地衝進寺院來,狀告禪師,説寺院有一匹禿尾馬糟蹋自己的莊稼。禪師百般辯解,説寺院不可能養馬的,農人仔細搜過寺院也一無所獲。禪師忽然想起那幅畫來,便告訴農人,自己無馬,只有一幅吳道子大師畫的立馬圖,請進屋來看看。農人一看那圖上的馬,都大吃一驚,於是,指着畫上的馬説:“就是它,天天夜裏偷吃我們的莊稼。”禪師大怒,指着禿尾畫馬罵道:“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裏去。”一説這話,只見那馬跪了下來,兩眼流着淚。莊稼漢看着真是驚奇,覺得把它燒了也可惜,就説:“算了,只要它誠心改悔,不再糟蹋莊稼就行了。” [23]  [5] 

吳道子落筆生光

吳道子從新政離堆山觀景回來,路過一座茅草房側,聽到裏面有紡棉花的聲音,但不見燈光,感到奇怪。第二天,吳來到這茅草房前。瞭解了事情的緣故,才知道這是一個孤零零的老婆婆的家,只因家裏沒錢買燈油,才會在夜晚從不點燈。於是,他決定贈送老婆婆一幅畫。
吳道子研磨鋪紙,開始作畫。先把蘸飽墨汁的筆往紙上一甩,紙上立刻出現許多亮晶晶的小點點,又用筆在小點點上輕輕塗幾下,最後在空白處畫了一個圓圈兒就算畫成了。他對老太婆説:“你把這畫貼在屋裏,會有用的。”老太婆雖看不出畫的是啥,可是深信吳道子是個好人,不會騙她,她高興的接過畫,老太婆小心地把畫帖在紡車前面的牆壁上。天黑了,老太婆發現,那幅畫竟是一片藍天,上面有數不清的星星在閃光,一個圓圓的月亮把屋裏照得和白天一樣亮。 [5] 

吳道子後世紀念

吳道子建畫聖祠

吳道子墓
吳道子墓(2張)
鴻暢鎮山底吳村舊有畫聖祠,座東向西,門樓上懸一石匾,上書陰刻“一峯聖堂”四個字,清嘉慶六年重修,門前立有“文王世官員至此下馬”石碑。祠內有正殿三間,偏殿六間,正殿中央有楠木精雕“聖主樓”,內供奉着吳道子金身塑像。吳聖祠毀於1974年,材料用於建校,原址圍牆尚存。“元朝至治元年,重修吳聖祠、祖師廟、湯王廟時,畫聖三十八世孫吳大倉,力大無窮,為施工勞累致死,皇封恩榮壽宮。”碑文載:“開封府禹州知事莫天麟,同知張聚坦,判官郭鑣,吏目章逢渙為已故善人吳大倉立碑紀念。天啓元年歲次辛酉孟秋之吉。”吳聖祠時存碑碣四通,其一碑文日:“重修吳聖祠金妝神像碑,且夫三峯山之陽,藍水之在,有九山焉。吳聖祠其始不知創自何時延於今……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吉立”;另一碑文的下半部分字跡被毀,上半部分的碑文曰:“大明天啓二年歲次壬申朔月初十日……南禹州鴻暢前吳家村……修蓋吳聖祠……每月望日祀道子……”山底吳村東北角原有一座祖師廟,廟裏供奉着祖師吳道子的塑像,廟毀於1966年冬,橋基尚存。從遺址挖出殘碣一塊,已不成文,但仍能看到:“道子忠厚長者……道子寵異褒……”等字樣。 [24] 

吳道子墓址

吳道子晚年時候,唐玄宗再度命吳道子入蜀作畫。可惜,吳道子染上了瘟疫,病死於旅途之中。《資陽縣誌稿·冢墓篇》有吳道子卒死的記載:吳道子墓在縣北十五里李家溝,俗稱真人墓。李家溝就在現今的四川省資陽縣城北公社境內。
吳道子墓分為“真人墓”和衣冠冢,“真人墓”在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李家溝,衣冠冢則在吳道子故里——河南禹州市鴻暢鎮的山底吳村。 [2]  [24] 

吳道子史籍記載

史書對吳道子記載很少,甚至連他的具體生卒年份都沒記載,這説明由於年代久遠,古代畫家的記載會有所遺失,即使是像吳道子這樣的名家之記載也難於倖免。查閲新、舊《唐書》,對他的出身竟然不著一字,這又説明吳道子沒走過什麼科舉之路。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載:“吳道子,少孤貧,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 [25] 
北宋《宣和畫譜》載:“吳道子,少孤貧,客遊洛陽,學書於張顛、賀知章,不成,因工畫。未冠,深造妙處,若悟之於性,非積習所能致。” [26] 
太平廣記》載:“唐吳道子,少孤貧。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 [27] 
宋·夏士良《圖繪寶鑑》載:“吳道子,少貧,遊洛陽,學書於張顛、賀知章,不成,因工畫,深造妙處,若悟之於性,非積習所能致。” [28] 

吳道子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東方小故事之道子拜師》:李建華飾演吳道子;
2012年電影《畫聖》:午馬飾演吳道子 [29] 
2015年電視劇《畫聖吳道子》:田七飾演吳道子 [30] 
參考資料
  • 1.    劉波;張彤,石琳琳.中國曆代文化藝術名人大辭典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4-01
  • 2.    袁有根著.吳道子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75頁
  • 3.    郭崇華 蔡運章著.洛神的傳説:海燕出版社,1986年03月第1版:第129頁
  • 4.    吳涵碧著.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6 唐五代 618年-959年:新世界出版社,2011.09:第3頁
  • 5.    施國,李建盛,海童總主編.湘瑤,宋傑,吳道子: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04:第59頁
  • 6.    李美月.淺析吳道子的藝術成就及其對後世畫壇的影響:《南北橋》期刊,2011年 第9期
  • 7.    《歷代名畫記》.晚唐會昌年間.張彥遠 撰
  • 8.    《筆法記》.五代.荊浩 撰
  • 9.    《圖畫見聞志敍論》.宋.郭若虛 撰
  • 10.    《書吳道子畫後》.宋神宗元豐八年.蘇軾 撰
  • 11.    《洞天清祿集·古畫辨》.南宋.趙希鵲 撰
  • 12.    《畫鑑》.元代約公元1328年.湯垕 撰
  • 13.    《紫桃軒又綴》.明朝.李日華 撰
  • 14.    《天形道貌畫人物論》.明朝公元約1630年.周履靖 撰
  • 15.    《四友齋畫論》.明.何良俊 撰
  • 16.    《山靜居畫論》.清代.方薰 撰
  • 17.    《芥舟學畫編》.清代.沈宗騫 撰
  • 18.    吳道子簡介-唐代畫家  .中國書畫網[引用日期2013-08-31]
  • 19.    傅加令.佛國世界探勝: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第159頁
  • 20.    劉乾先,董蓮池,張玉春等.中華文明實錄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2-01
  • 21.    王永鴻,周成華主編.中華美術千問:三秦出版社,2012.03:第73頁
  • 22.    崔鍾雷主編.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文化藝術卷: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01:第45頁
  • 23.    林卓雲編著.畫聖吳道子的故事: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1
  • 24.    禹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禹州市志 1985-2000:方誌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640頁
  • 25.    《唐朝名畫錄》.唐代約公元846年.朱景玄 撰
  • 26.    《宣和畫譜》.北宋宣和(1119~1125)年間.官方主持編撰
  • 27.    《太平廣記》.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撰
  • 28.    《圖繪寶鑑》.宋.夏士良 撰
  • 29.    組圖:電影《吳道子》北京開機 午馬飾演畫聖  .騰訊娛樂[引用日期2019-09-22]
  • 30.    田七將穿越千年 多才演繹唐代“畫聖”吳道子  .騰訊娛樂[引用日期2019-09-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