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迪

(原冀熱察軍區獨立二師參謀長、革命烈士)

鎖定
吳迪(1914-1948),原名吳世祿。1930年參加紅軍,任紅十五軍軍直警衞排警衞員。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任紅四方面軍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二團連指導員、營指導員、團政治部主任等職。1935年3月,參加紅軍長征。1937年,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三大隊學習。1939年2月起,歷任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軍作戰科長、偵察科長、第三十四大隊政委等職。其間,曾率領偵察科消滅日軍據點,籌措糧款和藥品,根據地軍民稱讚他為無敵英雄。1940年,吳世祿更名吳迪(即“無敵”的諧音)。1942年4月起,歷任晉察冀軍區第十二軍分區武裝部長、龍延懷支隊副隊長、第二十團團長等職。1945年4月,任平北軍分區第十團政委。6月底,率部收復崇禮縣城。8月,佔領榆林飛機場,切斷了敵人的空中退路。後參加收復張家口戰鬥,連克新保安、延慶、赤城等地。1947年10月,任冀熱察軍區獨立二師參謀長。1948年1月,在延慶縣四海一帶指揮戰鬥時中彈犧牲。 [1] 
(關於其出生地有兩種説法,一説在湖南省新縣 [1]  ,一説湖北省黃安縣 [2]  )。
本    名
吳迪
別    名
吳世祿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48年1月11日

吳迪人物生平

吳迪,原名吳世祿。幼年,家境貧寒,全家六口人,僅有一畝山林,全靠父親吳先正租賃地主的土地維持生計。窘迫的生活使吳世祿全家只得寄人籬下,靠借住別人的房子勉強度日。 [2] 
1922年,湖北鬧災荒,由於實在無法生活,吳世祿全家逃荒到了江西省德安縣王家嶺。然而在那兵禍連年、天災頻襲的艱難歲月裏,下層勞動人民在哪都無法擺脱悲慘的命運。在江西,年幼的吳世祿不是隨家人沿街乞討,就是為地主扛長活、打短工。苦難的生活使吳世祿過早地成熟起來,同時也造就了他不怕吃苦、樂觀向上的堅強個性。 [2]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各省的農民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革命發展到德安,吳世祿的父親吳先正積極投身農運工作,其家便成為中國共產黨黨領導農民鬥爭的一個地下聯絡點。在父親的影響下,年僅12歲的吳世祿少年有志,傾向革命,經常為農民協會開會送信,站崗放哨,做了許多有益於黨的工作。 [2]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吳世祿家的地下聯絡點被敵人破壞,父親以“紅匪”罪名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母親為了免遭劫難,只得帶着吳世祿的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沿街討飯回到湖北老家。而吳世祿則經過這場風雨的洗禮,進一步加深了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仇恨,更加堅定了鬥爭意志,他決心要替父親報仇,要參加革命隊伍。 [2] 
1929年,年僅15歲的吳世祿參加了黨領導的贛西北游擊隊。在游擊隊裏,吳世祿和他的戰友們組成短槍隊,或集中兵力,或分散隱蔽活動,晝伏夜出、聲東擊西,時而遠襲近止,時而繞南近北,神出鬼沒地活躍在江西德安、瑞昌、德化一帶,打擊土豪劣紳,襲擊團防,成為一支小有名氣的武裝“輕騎兵”。1930年6月,根據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命贛西北游擊隊組建紅八軍的指示,吳世祿隨黃剛率領的480名骨幹從贛西北來到湖北陽新縣之龍港,被編入紅八軍第五縱隊。不久,根據中央命令,紅八軍第五縱隊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 [2] 
1930年7月,吳世祿調到紅十五軍軍直警衞排,給軍長蔡升熙當警衞員。由於他勇敢機智敏捷能幹,並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任務,保衞了首長的安全,不久,他便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2] 
11月,紅十五軍渡江北上,到達鄂豫皖根據地的黃安麻城地區。之後,紅十五軍與紅一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為進行更大規模的運動戰創造條件,1931年11月7日,紅四方面軍宣告成立,下轄第四軍和第二十五軍。此時,吳世祿因工作表現出色被抽調到四方面軍總部擔任參謀。15歲參加革命,沒有上過一天學的吳世祿,面對新的工作環境,深感自己差距很大。於是,他積極參加紅軍組織的軍政訓練,在“列寧室”刻苦學文化,學習軍事理論,他的文化知識和業務能力提高很快。他還認真學習《黨員須知》、《團政治處須知》等政治理論讀物,政治思想覺悟有了明顯提高。1932年,吳世祿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 
入黨後,為了更好地鍛鍊自己,吳世祿主動要求到戰鬥部隊去。此時,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紅四方面軍已進入川陝根據地,並粉碎了國民黨部隊的三路圍攻。1933年,吳世祿被調到紅四方面軍所轄的紅三十軍第八十八師第二六二團,先後擔任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治部主任等職。他堅定地執行黨的方針路線,密切聯繫羣眾,深入細緻地做好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使這支部隊始終保持着旺盛的革命鬥志。 [2] 
同年10月,四川反動軍閥劉湘糾集四川境內的反動軍閥對川陝革命根據地實行六路圍攻。紅軍部隊奮力抗敵,吳世祿隨第二六二團,配合大部隊參加了多次阻擊戰和陣前反擊戰。此後,吳世祿又隨團參加了西線反攻。當部隊行至黃木埡時,即與敵田頌堯部第一師第三旅,第二師第四旅和第五旅的第三十九團遭遇。吳世祿所在團執行阻擊任務,他親率一個營打阻擊,迫使敵數團兵力寸步難行,有力地保證了主力部隊痛殲敵頑,消滅敵軍兩個旅。在勝利完成阻擊任務後,他又率領一個營的部隊主動出擊,創造了一個營消滅敵軍一個團的輝煌戰績。黃木埡戰役後,紅軍很快就取得了反六路圍攻的巨大勝利。 [2] 
1935年3月到1936年10月,吳世祿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長征。由於張國燾南下方針的錯誤主張,致使紅四方面軍屢歷險境,往返雪山草地,迭遭強敵進攻,致使吳世祿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一樣經歷了其他部隊未曾經歷過的種種艱苦和重重困難。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後,中共中央又命令紅四方面軍一部西渡黃河,組成西路軍,以遠征河西走廊,打通國際路線,吳世祿所在的第八十八師也參加了這次行動。在此期間,吳世祿隨大部隊在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利的情況下,與數倍於己的馬家軍血戰河西走廊。最後西路軍兵敗祁連山時,餘部只剩下420餘人,吳世祿作為其中的倖存者之一,於1937年5月被黨中央代表接到迪化(今烏魯木齊)的西路軍總支隊參加軍政學習,後回到陝甘寧邊區抗日根據地,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三大隊學習。 [2]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正在抗大學習的吳世祿目睹國土淪喪,人民備受塗炭,心急如焚。他堅決地向黨組織提出了到抗日前線的要求。經組織上批准,吳世祿與在抗大學習的部分紅軍老幹部組成幹部大隊,在陝北綏德會合後,東渡黃河,穿過日軍封鎖線,於1938年12月到達以宛平縣齋堂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據地。 [2] 
平西位於華北的最前線,是華北部隊向熱河、察哈爾、東北進軍的前進陣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吳世祿到達平西后,與當地部隊密切配合,積極開展抗日鬥爭。1939年2月,中共中央根據鬥爭形勢需要,以活動於平西的第四縱隊為基礎成立挺進軍,挺進軍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平西根據地,堅持冀東遊擊戰爭,開闢平北新的遊擊根據地。吳世祿在挺進軍先後任作戰科長、偵察科長、第三十四大隊政委等職。 [2] 
在此期間,日軍調集重兵對平西進行反覆“清剿”和頻繁“掃蕩”,形成了“五里一據點,三里一崗樓,抬頭見刺刀,低頭鐵絲網”的局面。在挺進軍對敵鬥爭異常殘酷的情況下,吳世祿不懼困難和危險,經常化裝成便衣,率領偵察科的英雄們,神出鬼沒地深入日軍據點,除奸反特,策反偽軍,獲取情報,籌措糧款和藥品,打亂了日偽軍的戰略部署,為保證挺進軍在平西開展抗日鬥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鼓舞了平西人民的抗日熱情,平西一帶鄉親們都熱情而親切地稱讚他為“無敵”英雄。 [2] 
1940年,根據同志們的建議,吳世祿改名為吳迪(就是“無敵”的諧音),作為這段光輝戰鬥歷程的紀念。 [2]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更加殘酷的階段,整個敵後各抗日根據地經受着嚴峻考驗。為了支援新開闢的平北抗日根據地,4月下旬,吳迪隨詹大南團長率領的步兵第八團從平西來到平北。平北由於地處華北,蒙疆和滿洲國三個偽政權的結合部,直接威脅着日偽統治中心——北平、張家口等重要城市,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而對敵鬥爭也異常殘酷。吳迪到平北後,先後任第十二軍分區武裝部長,龍延懷支隊副隊長、第二十四團團長等職。 [2] 
當時,由於日軍對平北實行“集家並村”和“三光”政策,致使平北地區人煙稀少,糧食奇缺,部隊生活異常艱苦,白天行軍打仗,夜晚還要出山籌糧籌款。在面對十倍的強敵,吳迪率領龍延懷支隊緊緊依靠當地人民,咬緊牙關堅持在“無人區”。沒有吃的,就吃野菜樹葉;沒有房住,就住窩棚、山洞和長城樓子;缺少武器彈藥就通過戰鬥去奪取敵人的……在嚴酷的形勢面前,個別戰士出現思想波動,吳迪一面指揮戰鬥,一面加強政治思想工作。他給戰士們講抗日戰爭形勢,講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前景,堅定大家的抗日信心。就這樣,龍延懷支隊在吳迪的率領下,始終如一把尖刀深深插在偽滿洲國和偽華北統治區的結合部上,巋然不動,為平北的抗日鬥爭保存了一支基本的有生力量。 [2] 
1945年4月,全國的抗戰形勢進入最後階段,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平北、平西、冀東各根據地的地方抗日武裝力量,相繼被編入主力部隊。吳迪調平北軍分區第十團任政委。 [2] 
6月底,吳迪和團長李榮順奉命率領第十團主力部隊,執行收復崇禮縣城的任務,他們在崇禮縣城內線人員和其他兄弟部隊的配合下,經過激戰,於7月1日解放崇禮縣城。部隊進城後,吳迪教育戰士們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百姓,工商業者要秋毫無犯。崇禮縣是個天主教居住區,吳迪帶領戰士們認真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以實際行動擴大了共產黨和八路軍在淪陷區的政治影響。 [2] 
收復崇禮縣的勝利給張家口的偽蒙疆政策以致命的打擊,此時的張家口已陷在八路軍四面包圍之中。 [2] 
張家口是察哈爾省省會,偽蒙疆政府的首府,是北平的西北大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當時蘇蒙聯軍已出兵張北,蔣介石也妄圖搶佔張家口。在這種形勢下,八路軍延安總部和晉察冀軍區命令平北軍分軍主力部隊和其他兄弟部隊立即投入收復華北重鎮張家口的戰鬥中。 [2] 
1945年8月15日,根據冀察軍區郭天民司令員的命令,平北軍分區司令部命令平北主力部隊(十團、四十團、察北騎兵支隊、分區教導大隊)由赤城雕鶚出發向張家口逼近。第十團作為進攻張家口的主力之一,吳迪深知擔負任務的艱鉅,在部隊出發前,他對全團幹部戰士進行了深入的政治動員和入城的政策紀律教育。吳迪告誡大家要做好精神準備,不怕犧牲,勇挑重擔,又叮囑大家進城後要堅決執行好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遵守分區規定的進城守則。 [2] 
8月19日傍晚,吳迪和團長李榮順指揮全團兵不血刃,迅速佔領了榆林飛機場和十三里日軍營房,切斷了敵人的空中退路。8月20日拂曉,部隊發起總攻後,吳迪又親自率領第一、第二、第五連包圍了張家口火車站,雙方展開激戰,經過反覆爭奪,第十團佔領了車站及周圍建築物,切斷了敵人的陸上退路。就這樣,第十團與其他兄弟部隊相互配合僅用三天時間即一舉將張家口收復。1945年8月23日,被日軍侵佔八年之久的華北重鎮——張家口宣告解放。 [2] 
張家口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解放的第一座較有規模的中等城市。這一重大勝利不僅在全國人民面前顯示了共產黨八路軍抗戰的決心和力量,也給妄圖獨霸抗戰勝利果實的國民黨軍隊當頭一棒。 [2] 
解放張家口後,奉冀察軍區命令,吳迪率領第十團又奔赴興和,配合兄弟部隊解放了興和,打跑了馬占山的部隊,而後又揮師東南,連克新保安、懷來、延慶、赤城……猶如秋風掃落葉,蕩盡殘敵,為平北根據地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2]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命令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悍然發動了全面內戰。1947年10月上旬,冀熱察軍區獨立第二師成立,下轄第四、第五、第六三個團,吳迪出任師參謀長(師長詹大南,政委李光輝)。 [2] 
第二師成立後,部隊在延慶四海一帶開展“雙查”整黨運動,進一步提高政治素質和戰鬥意志。為了配合地方土地改革,1947年10月——12月,獨二師到延慶川伺機殲敵,先後共殲滅國民黨軍暫三軍第十一師五個營,並繳獲大批武器彈藥。之後,獨二師奉上級指示返回四海休整,以保存實力,迎接新的戰鬥。 [2] 
1948年1月12日,國民黨傅作義部暫編第三軍第十一師,從永寧出發,向延慶四海一帶侵犯,妄圖尋找獨二師決戰,獨二師得知這一情報後,參謀長吳迪和師部其他領導經過研究,立即進行殲戰部署:第五團佔領南灣北山和大勝嶺後山;第六團佔領南灣村南的喬玉頂高地,布成三公里的大口袋陣勢。同時,命令遠在黃花城、石湖峪的四團急行軍趕到黑漢嶺以東,斷敵歸路。 [2] 
戰鬥打響後,第五團首先與敵交火,經過激烈戰鬥,終於將敵人阻截在大勝嶺一帶。戰鬥中,中國共產黨軍隊從敵俘虜口中得知,敵人不是兩個團,而是一個整師外加一個炮兵營。他們企圖用猛烈的兵力火器,奪取南灣大勝嶺的制高點——喬玉頂。師指揮部認為,如果敵人佔領制高點,那麼獨二師的整個陣地就會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中國共產黨軍隊戰略部署就難以實現。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作為師參謀長的吳迪不顧個人安危,親自來到喬玉項高地指揮戰鬥。 [2] 
吳迪來到高地時,敵人正向陣地瘋狂進攻,戰鬥進行的十分激烈,敵人為突破喬玉頂,正用高價收買士兵,組成“敢死隊”,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向陣地反覆衝鋒,致使陣地工事多被摧毀,部隊傷亡很大,陣地曾一度失守,吳迪又親自組織戰士們強行奪回,經過十幾次的反覆爭奪,敵人的進攻高潮終被中國共產黨軍隊壓下。臨近黃昏,吳迪組織部隊將敵人的衝鋒再次打退後,為觀察敵情走出掩體,正手舉起望遠鏡時,被敵人冷槍擊中,正傷心臟,光榮犧牲,時年34歲。 [2] 

吳迪後世紀念

新中國成立後,華北軍區將吳迪烈士的遺骨遷至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在蒼松翠柏中,永遠為人民所紀念。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