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詠湘

鎖定
吳詠湘(1914年5月15日—1970年3月16日),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八景鄉山陽村(現隸屬於岳陽市汨羅市)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湘鄂贛軍區獨立營連長,47團團參謀長。參加湘鄂贛蘇區反“圍剿”和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盧溝橋抗戰爆發後,任新四軍第1支隊1團2營營長,1團參謀長。皖南事變突圍後,任新四軍第6師18旅54團團長兼政治委員,高(郵)寶(應)獨立團團長,第1師16旅46團團長、政治委員,蘇南第3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雪楓大學教育長,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副旅長、旅長,軍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副軍長、軍長。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1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0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 [2] 
中文名
吳詠湘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4年5月15日
逝世日期
1970年3月16日
出生地
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八景鄉山陽村(現隸屬於岳陽市汨羅市

吳詠湘人物生平

吳詠湘,1914年5月15日出生於湘陰縣八景鄉山陽村龍洞的一個貧苦農民家裏。
6歲入私塾,12歲開始種田。
1930年春,參加赤衞少年先鋒隊。同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任湘鄂贛軍區東南交通大隊隊長。1936年,任軍區參謀兼獨立營長。率部攻克瀏陽北鄉沙市街,《紅星報》曾以《打響了反“圍剿”第一炮》為題作了報道。1936年6月任紅軍十六師四十七團參謀長。
1937年7月,全國掀起了抗日高潮,吳詠湘在江西修水、銅鼓、宜豐、奉新等地區與國民黨政府的地方官員談判,完成了部隊整編任務。1938年2月,任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第二營營長,由湖南平江開赴安徽,參加對日作戰。1939年秋,任第一團參謀長。皖南事變中,隨第一梯隊從左路勝利突圍,到蘇南開闢抗日根據地。1941年3月,任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五十四團團長兼政委,開闢高郵、寶應游擊區。1943年4月,任四十六團團長兼蘇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1944年,率部隨一、三縱隊挺進杭州、嘉興、湖州敵後,堅持抗日,任一師十六旅四十六團團長兼蘇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
1945年冬,吳詠湘任華中野戰軍隨軍學校副校長。1946年春,任華中雪楓大學教育長,後任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第十一縱隊第三十二旅副旅長,次年春任旅長。1948年底,率部參加著名的淮海戰役,在碾莊地區圍殲黃伯韜兵團的戰鬥中,阻擊國民黨新五軍增援,浴血奮戰13晝夜,保證主力全殲黃部,隨後配合兄弟部隊,在關帝廟追殲李延年部。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一軍參謀長。參加渡江作戰,5月3日攻克杭州,隨後相繼解放温州、台州及整個浙東南沿海地區,並率部參加解放舟山羣島戰役。
1950年2月,任第二十一軍副軍長,1952年8月任軍長。1953年3月,率部赴朝鮮參戰。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因患鼻癌於1956年從朝鮮回國就醫。
1970年3月在上海病逝,終年56歲。 [1] 

吳詠湘人物事蹟

班長犧牲,把鋼槍留給了吳詠湘
吳詠湘是湖南大山裏的窮孩子。為了養活他和兩個哥哥,父母每年都要向富農借高利貸,負債沉重,無力償還。遮風避雨的3間草房也被國民黨反動派燒燬,只能借住在廟裏。
1930年夏,十六歲的少先隊員吳詠湘用梭標殺死了一個敵人,隨後參加了紅十六軍,被分配到紅七師三團五連五班當戰士。吳詠湘的第一位班長只帶了他兩天兩夜就犧牲了,吳詠湘甚至連班長的名字都不知道,卻在心裏懷念了他一輩子。
班長的臉上有長長的傷疤,從左顴骨穿過左眼皮和鼻尖,捎帶右嘴角,一直到右下巴邊。班長給吳詠湘戴上紅十六軍的袖標,又教吳詠湘打綁腿。晚上,吳詠湘睡在“金絲被”(稻草)上,半夜凍醒後又繼續睡。天亮時發現,班長分了很多鋪草蓋在了吳詠湘的身上。
早飯後,吳詠湘學習射擊。因為姿勢不對,被連長吼了一句,吳詠湘感到委屈。傍晚,班長再次帶吳詠湘到河邊練習射擊,並告訴他:你一槍打不死敵人,就可能被敵人一槍打死。
半夜,吳詠湘在夢中被班長叫醒,連夜奔赴滎家灣車站。在一座黃土崗的爭奪戰中,吳詠湘跟在班長的後面,衝向高地,奪取了敵人的一挺重機槍。為了拿下車站,團裏組織敢死隊,五連長任隊長,吳詠湘和許多戰友都報了名,但只有班長被選中。
東方發白的時候,紅十六軍佔領了車站,百姓歡欣鼓舞。疲乏不堪的連長拿着一支槍來到吳詠湘面前,雙手託舉,鄭重地説:“這是你班長的槍,他請我交給你。今後你使用它!不要忘記你的班長,他是我們的好同志。”
炮火硝煙,戰士成長為開國將軍
班長犧牲了,但班長那顆關愛新戰士,忠於革命的紅心,還有他那種奮勇戰鬥,不怕犧牲的精神,注入了吳詠湘的血液中,成為吳詠湘靈魂和生命的一部分。小紅軍吳詠湘背起班長留下的鋼槍,跟着紅旗,堅定地走上了革命戰場,在炮火硝煙中不斷成長。
紅軍時期的吳詠湘三負重傷,成長為紅十六軍代參謀長。
抗戰爆發後,湘鄂贛紅軍改編為新四軍一支隊一團,吳詠湘任二營營長,跟隨陳毅進入茅山打擊日寇,配合正面抗戰。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吳詠湘與政委江渭清等浴血拼殺,九死一生後成功突圍進入蘇南,開闢抗日根據地,發展地方武裝。
解放戰爭中,吳詠湘任十一縱三十二旅副旅長、旅長。參加濟南戰役、淮海戰役,在著名的“徐東阻擊戰”中,“碾莊圍殲”,堅守黑山,追擊李延年兵團和杜聿明兵團,立下戰功。1949年4月時任二十一軍參謀長的吳詠湘參與指揮二十一軍成功渡江,後駐守浙東。1950年2月升任副軍長。1952年8月升任軍長。1953年率部入朝。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意志堅強,也是鐵骨柔腸的有情人
新中國成立後,吳詠湘曾不顧病痛,到浙江奉孝的天目山區,費盡周折,尋找1945年犧牲的丁麟章烈士遺骸,使這位湘鄂贛時期的老戰友得以在雨花台長眠。
文革期間,吳詠湘的很多老首長老戰友被打成反革命,就算虛弱發燒,他也要強撐着病體接待外調人員,堅決不放過每一次為戰友洗清冤屈的機會,並盡其所能照顧戰友及其家人。
在病痛中,只讀過兩年私塾的吳詠湘,寫作了紅色回憶錄《湘鄂贛人》和長篇回憶文章《戰鬥在湘鄂贛的紅十六軍》。在這些文字裏,提到的不是吳詠湘自己,而是老班長的壯烈犧牲、陪伴他養傷的小衞生員修水、掩護過自己的老區大娘、為革命早年犧牲的哥哥吳梅生,以及很多普通湘鄂贛紅軍戰士的故事。其中那篇《憶修水》1963年被選入文學家周立波先生主編的《優秀散文選》,很多人不曾想到這些樸素、清麗的文字出自一位鐵血將軍之手。
在這些飽含深情的記載裏,有吳詠湘難以割捨的戰友情義。吳詠湘不願讓無數紅軍戰友拋灑熱血的歷史功勳湮滅,他把傳揚和捍衞他們的榮譽看成自己這個後死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最後戰鬥,用顫抖的手寫下內心遺願
1966年,吳詠湘帶病出席了南京軍區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並在大會上做重點發言。1967年起,病情逐漸惡化的吳詠湘只能長期住在上海華東醫院,再也沒回過家。
病重期間,吳詠湘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他的遺願:
3600元存款作為此生的最後一次黨費,上繳黨組織!遺體奉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
1970年3月16日,吳詠湘打完了畢生的最後一仗。他告別了患難與共的戰友、部下,告別了眷戀的妻子兒女,踏上新的征程。
在訣別的時刻,吳詠湘的六個兒女中有五個當兵在外,沒能及時趕回,他們為此感到永久的懊悔,但他們也知道,這是父親願意看到並會為之驕傲的。 [2] 

吳詠湘家庭關係

吳詠湘全家福
吳詠湘全家福(2張)
妻子朱虹,1940年春,朱虹由新四軍軍部派到常熟何項區、梅南區等地從事民運工作。吳詠湘帶兵作戰,朱虹從組織羣、宣傳羣眾的工作。1942年,兩人在北撤高(郵)寶(應)地區後相識、結婚。 [4] 
子女共有四兒兩女。小女兒吳南萍,1955年生。 [2]  小兒子吳中秋。兄妹6人追隨父母的腳步,均已從戎,在不同崗位上詮釋和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5] 

吳詠湘親友回憶

吳南萍:爸爸是在1955年從朝鮮戰場回國授銜時查出癌症的,從此,他就從槍林彈雨的第一個戰場不得不轉入了沒有硝煙的第二個戰場,這個戰場沒有戰友,只有他自己孤軍奮戰。醫生拔掉了爸爸的幾顆門牙作為進食的通道。食物必須打爛成泥,攪拌成糊,還要以極大的意志用力吞下!吃,這件正常人極大的樂事,對於父親,卻成了艱難的戰鬥。每咽一口,都是一場拼殺!但是我英勇悲壯的爸爸,卻總是樂觀地説:“每吃一頓飯就等於打了一場勝仗!”
父親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他總説,雖然自己不能直接為黨工作了,但為黨培養好下一代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父親還説,你們跟我不是簡單的父子父女關係,而是革命前輩和革命下一代的關係。其中,‘嬌驕二氣’‘不謙虛謹慎’‘不艱苦樸素’等等都是批評我的主要內容,直到現在,想起父親當年的嚴肅表情和諄諄教導,我還會肅然起敬,不禁對自己的言行和生活頓生反思。
一次,全家正準備出門,我在車裏和司機叔叔聊天,一個附近居民的孩子用手在車身上划着道道玩,幼小的我喊道:“你不要劃我家的車!”這句話正好被父親聽到,他嚴厲地批評道:“你爸爸也是農民的兒子,也是窮人出身,如果我不出來革命,你現在在哪裏都不知道!你怎麼可以看不起工農子弟?這汽車也不是你家的,是公家的啊!”爸爸的批評讓我面紅耳赤,連司機叔叔也被爸爸嚴格教育子女的行為深深感動。 [2] 
吳中秋:父親從紅軍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一生先後身負12次重傷。在我記憶中的父親手都彎不了,從來都沒有給我們穿過衣服。但每次革命需要他,他都是第一個報名的。 [5] 
三江鎮八景村村民吳景明:1952年,吳詠湘闊別家鄉22載後回到了八景村。聽到他回來是件喜事,我那時還是個小孩,八九歲,學校就組織敲鑼打鼓去下接。橋夫要抬(吳詠湘),他不要抬,他自己下來走路。他在我們的心目中是英雄。現在挖掘紅色基因,弘揚社會正能量,我們需要把他們這些事蹟整理下來,我們的下一代要受到他們的影響和教育,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要傳遞下來,讓那種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影響我們。 [3] 

吳詠湘社會評價

《新湖南》:在吳詠湘人生的第一個戰場,他參加過創建和保衞湘鄂贛蘇區的戰鬥,參加過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馳騁於大江南北的抗日戰場,又在皖南事變、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浴血奮戰。解放後,徵鞍未解,他率部入朝,保家衞國。在第一個戰場上,吳詠湘六度身負重傷,左手致殘,背上留下了永久的彈片。在吳詠湘人生的第二個戰場,他在孤獨和堅強中與病魔奮戰了十五年,雖然最終離開了他熱愛的祖國和家人,但直到最後,都保持着軍人的忠誠、尊嚴和對死亡的蔑視,向後來人展示了一個革命者和一個真正共產黨人的特殊本色。
一生戰鬥,戰鬥一生,這八個簡單卻含義非凡的字眼正是吳詠湘將軍一生的寫照。 [2] 
戴克林: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也是“苦”的一生。紅軍時期在湘鄂贛邊區,苦;抗日戰爭時期,苦;解放戰爭時期,苦;抗美援朝,苦;在和平環境時期,生活安定了,得了病,也是苦......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