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覺

(江蘇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鎖定
吳覺(1912年~1984年04月30日)江蘇省淮陰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初期任淮陰義勇軍總指揮,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第八團團長。1941年起任準海行政公署民政處處長,淮陰縣縣長,新四軍第三師十旅兼準海軍分區淮陰警衞團團長,淮海地區行署專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準海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北線後勤司令部司令員,中共兩準市委書記,兩準市市長,兩準市軍管會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蘇南軍區常州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共常州地委書記,蘇南高等法院院長。1954年任國務院治準委員會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黃河三門峽工程局副局長。1979年10月起,任南京工學院院長黨委書記,江蘇省政協副主席。1984年4月30日在南京逝世。 [3]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吳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江蘇省淮陰縣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84年4月30日 [1] 
畢業院校
上海大夏大學

目錄

吳覺人物生平

吳 覺(1912年~1984年)原名玉,譜名延恪,漁溝鎮後吳莊人。9歲時,就讀於江蘇省立第6師範附屬小學,後入省立第9中學(淮安)讀書。民國17年(1928)在省立第9中學讀書時參加共產黨外圍組織“三五”研究社,開始接觸《新青年》雜誌等進步刊物。是年冬,因領導學潮,與喬冠華等同學被國民黨當局開除學籍,並不準轉學。次年,改名覺,考入南京私立正誼中學。民國19年(1930),就讀於上海大夏大學。在滬上讀書期間,吳覺參加共產黨領導的“社會科學研究社”,參加愛國學生運動。民國19年(1930),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民國21年(1932),轉為中共黨員。次年5月1日因指揮上海學生“五一”大遊行示威而被捕入獄,釋放十多天後再次被捕,直至民國23年(1935)2月,經大律師朱德軒辯護得以無罪釋放。
吳覺出獄後,回到淮陰,立即與黨組織取得聯繫,再次入黨。後因黨組織遭破壞,再次入獄,被判刑;入鎮江“反省院”。
“七七事變”爆發,全民抗戰興起,國共統一戰線建立,吳覺出反省院,回淮陰,立即聯絡原老共產黨人,投身抗日活動。民國27年(1938)1月,得到朱德軒支持,與謝冰岩一道北上徐州找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經李批准成立“蘇北抗日同盟會”(下稱抗盟),吳覺被任命為“淮陰縣動員委員會”指導員。各鄉相繼成立抗日自衞隊、模範隊。吳覺毀家紓難,當岳母首飾,變賣祖產,自費購買自行車多輛和翻印一萬冊以游擊戰術為內容的延安抗大教材,動員民眾抗日。同時在淮陰與國民黨上層進行統一戰線, “徐州突圍”後,李鋭(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的秘書)與組織失散,來淮找吳覺暫棲,曾參加淮陰地方國共的統一戰線宴會。後李鋭説此時吳覺是“豪邁氣概、瀟灑風度和英發才幹。”
“抗盟”被迫解散後,吳借父喪之機,密購槍支,聯絡人員,預備武裝鬥爭;並派員去魯南尋找黨組織。
民國28年(1939)3月1日,日軍佔淮陰城,吳覺奔回漁溝,起出槍支,與張芳久、謝冰岩等人在丁集張圩成立淮陰抗日義勇隊,任總指揮。並於28日在漁溝五條路伏擊日軍的一個車隊,打響淮陰縣抗日第一槍。同時打土匪,除漢奸,為民除害,威震淮(陰)漣(水)。同年6月,淮漣淮抗日武裝整編,吳覺任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遊擊支隊第8團團長。10月,第8團與漣水薛華甫獨立中隊合編成八路軍蘇皖縱隊隴海南進支隊第3梯隊,吳覺任梯隊長。與萬眾一、楊純、李風、薛華甫等人組成核心,高舉抗日大旗,堅持淮漣,防止了偽化,提振民心。
民國29年(1940)2月,吳覺指揮淮河大隊在漣西洪碼斃傷日偽100多人,淮河大隊雄威大震。之後,江蘇省國民政府主席韓德勤奉國民政府軍委會令,抽調第24集團軍第33師一個旅和江蘇省保安第7旅合擊吳覺部,懸賞5000元大洋買吳覺的人頭。淮河大隊適時改編為若干小分隊分散活動,吳覺親自帶領60多人的突擊隊,處決特務,鎮壓惡霸及土匪頭子,孤懸敵後,環境惡劣,歷盡艱辛,堅持抗日。
同年5月,吳覺得中原局劉少奇的指示,收攏部隊(對外稱淮河大隊),擴充力量。7月,彭明治率八路軍115師蘇魯豫支隊先頭東進淮海,至10月,黃克誠率八路軍五縱從淮海南下蘇中,淮大為南下華中的八路軍起到了接應的作用,淮海成為五縱南擊蘇中的跳板與驛站;五縱南救黃橋,吳覺率部激戰與六塘河兩岸,以保證五縱機關的後方安全。此時的“淮河大隊”在後來的志書上稱之“吳覺部”。
詩人荀德麟在《淮陰60歷史名人贊》中説:
“胡塵蔽海欲遮空,淮大旌旗雨夾風。
父老於今猶樂道, 纓槍烏銃踵吳公。”
民國30年(1941)“皖南事變”後,吳覺率部歸轄新四軍獨立旅,任第3團團長。不久,回任淮海區行政公署民政處長;民國31年初,吳覺出任淮陰縣長兼縣獨立團團長、敵工部長。於此,吳覺發揮他那縱橫捭闔的才華,武裝鬥爭,統一戰線,組織生產,根據地建設氣勢磅礴。李一氓稱讚:“主人頗具江湖氣,做客能談山海經。”李廣濤説淮陰的共產黨天下,一半是槍桿子打下來的,一半是吳覺用拳頭抱出來。
民國33年夏,吳覺參加華中局的整風學習,中共中央1944年12月的電報指出:蘇北的吳覺和蘇南的管文蔚、淮北的孫象涵、淮南的徐宗田是“新四軍主力未到華中之前的開創遊擊的老同志。”是代表性人物。1944年12月,吳覺出任淮海地區行政專員。1945年5月,抗日戰爭勝利前,吳覺被華中局指名為新成立的蘇北行署七委員之一。
民國34年(1945) 9月6日,吳覺率地方主力部隊,配合新四軍3師第10旅攻克淮陰城,全殲守敵9000多人。抗戰勝利,淮陰解放,蘇皖邊區政府成立,吳覺以專員身份兼任邊區政府行政委員會27名委員之一。
民國35年(1946),中共華中局任命吳覺兼任華中戰區後勤司令,籌集糧草,協助陳毅粟裕大軍鏖戰蘇北;隨即又出色完成北撤山東的幾十萬部隊和淮海區黨政機關的後勤保障工作。1947年,吳覺以淮海地委書記、行署專員、軍分區政委一身三職的身份,帶領軍民苦戰於淮海,確保山東至華中兩大戰略區交通的暢通。淮海戰役期間,吳覺率部協助主力部隊攻克連雲港,收復“兩淮”、寶應、高郵等城市。期間多次獲中央明令嘉獎,功勳卓著。
淮陰城、淮安城新中國成立後,成立兩淮市,吳覺兼任兩淮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兼市長、警備司令部政委等職。
淮海戰役結束,吳覺奉命率2280名幹部組成南下幹部隊,民國38年(1949)2月,吳覺奉命集訓泰州。4月,任新組建的蘇南軍區第6旅政委,率領淮海地區與山東南下的幹部及一個旅的部隊渡江。常州新中國成立後,吳覺任常州市軍管會主任、中共常州地委書記、軍分區政委。平穩接收新區城市,剿匪除惡,發展生產,恢復經濟。
1950年8月,吳覺調任蘇南區高等法院院長。兩個月後,調任政務院治淮委員會秘書長、黨委副書記兼政治部主任,實際負責治淮工作。在共和國第一大水利工程建設期間,吳覺在繁重的業務工作中,多親臨現場;在團結知識分子,發揮水利專業人才作用,解決淮河上、中、下游水利矛盾等諸多問題中,取得突出成就。被譽為“人民治淮的先驅和功臣”。
1955年被誣軟禁;1956年,吳覺復出,屈就黃河三門峽工程局副局長。“文革”期間,吳覺再次受到迫害。1978年恢復名譽。但此時吳覺淡泊名利,婉拒組織安排的國務院水利部副部長之職務提議;1979年10月,任江蘇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不改本色,以共產黨人的睿智和勇氣,率先否定文革,整頓教學秩序,培養楊永沂、韋鈺等年輕學者,主動讓賢,高風亮節,眾人稱讚。
吳覺長期領導淮海人民進行武裝鬥爭,被民眾譽為淮海人民的領袖;淮海革命的旗幟;淮海共產黨人的形象;淮海抗日武裝的符號。
1984年4月30日,吳覺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72歲。
2018年4月20日,吳覺、王鳳山夫婦骨灰遷回淮陰,安葬在劉老莊烈士陵園。 [1] 
參考資料
  • 1.    吳 覺  .淮安市淮陰區人民政府.2018-03-08[引用日期2023-10-12]
  • 2.    顧文,吳覺在淮陰抗戰的日子:紀念吳覺誕辰百年,檔案與建設,2012年第12期,第33-35頁
  • 3.    中共宿遷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新四軍在宿遷 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11,第8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