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覆墓

鎖定
吳覆墓,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陳集鄉秦家湖村響堂任自然村,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 [2]  [7] 
吳覆墓至今仍保存完好,主墓封土高大,下有陪葬墓兩座,傳説為吳復的兩名家將,一姓鄧,一姓守。三墓朝向坐東向西,墓前是一條寬約10米的神道,原享堂、神牆不復存在。現存神道上有一組石灰岩立體雕塑位於神道兩邊,自東向西相對排列有石人、石虎、石羊、石馬及控馬人、華表。刻工採用鏤空與浮雕相結合,為元末明初風格,形象較為生動。 [2] 
2019年10月7日,吳覆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吳覆墓
地理位置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陳集鄉秦家湖村響堂任自然村
所處時代
明代
佔地面積
約 6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編    號
8-0178-2-01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吳覆墓歷史沿革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吳復率兵出征雲南,因金瘡發死於普定(今貴州安順市)。 [5]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太祖諭葬,將吳復靈柩從普安遷葬於今址。 [4]  [7] 
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對吳覆墓進行了修繕。 [3] 

吳覆墓建築格局

吳覆墓結構

吳覆墓現存墓冢、神道、石像生、龜趺,從龜趺東側至墓穴兩側,直徑200米,神道石像生南北兩側各10米以內為保護範圍,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吳覆墓神道兩側石像生共計五對,自東向西、沿墳塋和墓碑的神道中軸線等距離左右對稱整齊排列,從墳塋至龜趺馱碑總長度為151.5米,現修繕後墳塋呈橢圓形,南北長14.9米,東西寬9.2米。修繕後添加祭台。五組石像生總長度為44.8米,間距平均為11.2米,每對石像生的間距為6.6米。依次為有武將、石虎、石羊、石馬及控馬人和望柱。神道西有一座墓碑,由龜趺和碑體組成,龜趺身體保存相對完整,頭部和石碑為後期修復。石望柱距離龜趺馱碑為23.2米,石像生均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雕刻工藝採用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雕工細膩,刀法流暢,神態生動逼真,充分代表了元末明初傳統石像生的工藝水平,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7] 

吳覆墓特點

吳覆墓從墓碑至墳冢以神道為中軸線,左右完全對稱,石像生依次為望柱、石馬與控馬人、石羊、石虎、武將南北相向對立,其中望柱、武將、石虎、石羊、從正面看左右也是完全對稱。整體感覺穩重、大方,給人產生秩序、理性、莊重、靜穆之美。縱向延中軸線觀察,望柱最高、武將、石馬和控馬人站立,石虎蹲坐、石羊跪卧,高低錯落有致。從墓葬整體規劃上來看,墳塋最大,石像生和龜趺遂個體小,但是數量多,從體量關係上來看與墳塋達到了很好的均衡效果。從單個石像生來看,如石羊、石馬,結構比例恰當,形體變化豐富。又如控馬人與石馬在高低、大小的辯證關係中,充分運用均衡這一審美法則將戰馬的威武雄健與控馬人的弱小充分的表現出來。從整體來看,吳覆墓的整體感覺既有對稱的莊重感、威嚴感、聖神感,又有均衡的生動感、運動感。 [7] 

吳覆墓文物遺存

吳覆墓龜趺與墓碑

吳覆墓的龜趺與墓碑破壞嚴重,墓碑與龜趺頭皆為後來修復而成,龜趺身體和墓碑低台保存相對完整。墓碑高度為3.04米,寬度為1.13米,厚度為0.36米。龜趺高度為1米,長度為2.9米,寬度為1.28米。 [7] 
龜趺與墓碑 龜趺與墓碑

吳覆墓望柱

吳覆墓望柱高度為4.46米,周長約為1.3米,其中柱礎保留完整,為四方形底座,柱礎邊長為0.8米、高0.2米,柱礎上部為逐漸收縮的八面體,寓意為天圓地方,柱身為正八面體,上下粗細一致,挺拔俊秀,柱礎和柱身皆無紋飾,柱身頂端逐漸收縮後凸起,有花瓣紋飾,柱頭為蓮花底座托起火焰寶頂,取自佛教中的“摩尼珠”,延用唐代形制。吳覆墓的兩對望柱在造型簡潔,形態優美。整體形象莊嚴肅穆,雕刻嚴謹細緻而不失華麗,雖然是經過修復,但仍不失明初望柱的風格。 [7] 
望柱 望柱

吳覆墓控馬人與石馬

吳覆墓有控馬人與石馬一對,石馬高度為1.6米,長度為2.5米,寬度為0.6米,底座長度為1.78米,寬度為0.6米。石馬高頭巨身,頸系響鈴,口含懸勒,馬尾極地,馬鞍鋪設錦緞,南側馬鞍的錦緞上部為吉祥雲紋圖案,下部採用淺浮雕雕兩隻獅子戲繡球,繡球居中,前面的獅子回望,後面的獅子追趕,動態自然流暢,兩邊和底部邊緣部分有植物連枝紋飾。戰馬四腿粗壯,體態健碩、雄壯,體現了明初戰馬隨時征戰的狀態。控馬人高度為1.6米,底座長度為0.63米、寬度為0.4米。身着緊袖長袍,頭戴圓帽,無裝飾,腰繫束帶,一手舉於胸前,緊握馬鞭,鞭繩飄逸,一隻手持馬繮繩,神態莊重肅穆。工匠藝人將戰馬與控馬人連為一體,緊倚在馬的東側,充滿展現了戰馬的力量和控馬人的身份特徵。充分展現了明初石刻藝術在繼承了宋元雕刻細膩寫實的表現手法,又將雕刻者的主觀情感融入其中,使得石像生的藝術形象更加生動。 [7] 
控馬人與石馬 控馬人與石馬

吳覆墓石羊

吳覆墓有石羊一對,高度為1米,長度約為150米,寬度為0.45米,底座長1.3米、寬度為0.45米,造型簡潔、比例恰當,整體呈跪卧狀,羊角採用誇張的處理手法呈螺旋紋,充分反映了羊角的特徵,嘴角微微上揚,耳朵細長,神態安詳自然,通體沒有圖案紋飾。形態取“羊跪乳恩”之意,闡釋羊有跪乳之恩,在此安置石羊有君臣父子人倫孝道的道德觀,以示吳復不忘朱元璋的提攜和關照之恩。在雕刻風格上尤其注意身體各部分的構造和肌肉的表現,雕刻手法犀利,神態逼真,在體現特徵的基礎上,造型簡潔明瞭、誇張豪邁。這些表現手法具有典型的明初風格。 [7] 
石羊 石羊

吳覆墓石虎

吳覆墓有石虎一對,高度為1.25米,長度為1.05米。底座長0.97米、寬度為0.5米,前肢直立,虎爪雕刻清晰細緻,呈蹲坐狀,背部寬厚,虎身有波浪狀紋飾,耳朵微凸,怒目圓睜,鼻子較小,鬍鬚採用陰刻的表現方式,虎口微張,尾巴盤至後兩兩腿前部。通體無紋飾,整體造型威武雄健,神態威儀,樸實厚重。採用圓雕與透雕的手法,雕刻手法粗獷,刀法流暢。在抓住動物身體結構的同時,採用寫意的表現手法加以藝術處理,充分反映了明初石像生的雕刻技藝和審美特點。 [7] 
石虎 石虎

吳覆墓武將

吳覆墓的武將一對高度為2.4米,底座長度為1.05米,寬度為0.6米。北側為年輕的武將,頭戴戰盔,紅纓至頸部,面部方正飽滿,呈怒目圓瞪狀,神態嚴肅威武,大鼻厚唇,顴骨平緩,頭盔繫帶可見;身披甲胃,虎頭紋飾護肩,披風從肩部自然下垂,甲胃上滿布雕刻的三稜山字形紋飾,內部襯衣廣袖袍服,袖口扎束,護腕上有紋飾裝飾;護腰自胸部以下至臀部,垂帶扎束自然懸墜於身下兩側底部;下身愷甲亦有三稜山字形的紋飾,至小腿下部;長袍自然垂落自腳面,腳蹬雲頭靴,寶劍垂直豎立,雙手疊加放置於劍柄之上,挺胸待立,神態放鬆自然、傲岸威嚴。南側武將為老者,整體造型與年輕武將相當,只是臉部有鬍鬚,自然垂落至胸前。整體雕刻粗獷、頭盔和甲冑雕刻精美,衣衫和繫帶雕刻得飄灑自然。整體比例頭部偏大,身體部分明顯壓縮變小,採用了誇張變形的表現手法表現了武將魁梧健碩,身體輪廓線與衣紋線條的流暢生動,充分體現了中國明代初期傳統雕刻藝術的特徵。吳覆墓武將的高度為2.4米,通過表三與其他功臣墓葬的文臣武將石像生尺寸對比,在“公”這一級別中處於中間位置,僅次於李傑、吳禎墓。 [7] 
武將 武將

吳覆墓歷史文化

吳覆墓相關人物

主詞條:吳復
吳復,字伯起,生於今肥東縣八斗鎮大吳村。其年少時即富有勇謀,在元末召集鄉眾保護家鄉。後在濠州響應並歸順朱元璋,隨軍攻下泗縣、滁州、和州、採石、太平,又攻破海牙水寨,平定集慶。之後再從徐達攻佔鎮江,並斬殺元將定定。此後進攻丹陽、金壇,攻克常州,升任統軍元帥。此後守衞常州,與張士誠進行交戰,並取得勝利。後援助安豐、平定武昌。此後跟隨徐達攻下廬州等地,授鎮武衞指揮同知,守衞沔陽。此後跟隨常遇春攻下襄陽、擒拿任亮,並攻下汝州、魯山。 [2]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吳覆被授懷遠將軍、安陸衞指揮使。再次跟隨徐達征戰陝西、戰勝擴廓帖木兒。此後出兵征討吐蕃、攻克河州。援助漢中,攻下南鄭。明洪武二年(1369年)跟隨傅友德平定四川。年跟從鄧愈平定九溪、辰州等地,後守衞安陸。明洪武七年(1375年)升任世襲指揮使。明洪武十一年(1379年)跟隨沐英征戰西番,以功封安陸侯。三年後再跟隨傅友德征戰雲南、廣西。洪武十六年(1383年),因金瘡舊傷迸發,在普定(今貴州安順市)逝世,追認黔國公,諡威毅,加祿五百石,予以世券。 [2] 

吳覆墓傳説軼事

傳説,當年吳復靈柩由船運回,在秦湖擱淺,經劉伯温卜地,遂葬此處,其墓前為一馬平川,面向大湖,背枕高崗,墓園整體呈鳳凰展翅狀,吳覆墓位置正在鳳凰胸前。還有一則傳説是,吳復死後,朱元璋命劉伯温到合肥附近選墓地,路過吳復家鄉八斗嶺,一隻鳳凰衝向劉伯温,劉伯温追趕之時,鳳凰落到對面小山坡上,形成今天的鳳凰地,於是劉伯温把吳覆墓建於該鳳凰頸背上。 [2] 

吳覆墓文物保護

1978年,吳覆墓被肥東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89年,吳覆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6] 
2019年10月7日,吳覆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吳覆墓旅遊信息

吳覆墓地理位置

吳覆墓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陳集鄉秦家湖村。 [2] 

吳覆墓開放時間

全天。

吳覆墓交通線路

肥東縣內乘公交D111路快速至吳集社區站下車,再步行4.4千米,即可到達吳覆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