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華

(原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外司司長)

鎖定
吳華(1913—1988),又名壯飛、濟生、丞華、永年,海康縣雷城鎮蘇樓巷人。廣東青年運動領導人。 [2] 
中文名
吳華
出生日期
1913年2月13日
逝世日期
1988年7月14日

目錄

吳華人物生平

吳濟生,生於1913年2月13日,自小在廣州讀書生活,深受革命思想的影響和薰陶,他在這裏打下了深厚的革命基礎。1930年,在中山大學附中就讀高中的吳濟生帶頭組織“新興社會科學讀書會”,積極向同學、朋友宣傳積極上進的思想和進步的革命書刊,他平時作風正派,待人坦誠和藹,廣交朋友,多辦實事。在吳濟生孜孜不倦的引導下,外校湧現出一批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們走上革命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機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主要矛盾,吳濟生讀書會骨幹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大抗日劇社”、“中國左翼劇聯廣州分盟”、“蘇維埃之友社”等具有紅色革命意義的進步社團。1932年,吳濟生在推動各學校進步話劇活動中有顯著成績。同年秋,吳濟生在中山大學法學院經濟系就讀(三年)。1935年12月,吳濟生進入北平中國大學就讀,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中國大學“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分隊長(第一任)、學生代表會主席、共青團負責人,參加了震撼中外的“一二·九”學生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吳濟生加入中國共產黨,與任仲夷、劉列人組成中共中國大學支部委員會,任宣傳委員。同年底,吳濟生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關押在草嵐子監獄,經組織營救出獄。
1937年,吳濟生回廣州領導青年革命運動,第二年,組織創建“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從事抗日救亡工作,使廣東青年運動爭取到公開合法的地位,成為中共廣東省委直接領導的重要社團,打開了廣東青年運動的局面。這支抗日救國團隊由最初的學生隊伍擴展為工人、農民,由城市走向農村,把抗日救亡的火種傳播向廣東全省。1938年3月,吳濟生作為“抗先”代表,到武漢出席“中國學生救國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會上作了重要報告,會上當選常務監委。同年4月,中共廣東省委成立,吳濟生當省委會委員、任青委會書記、青年部部長。1939年4月,吳濟生出席在延安召開的西北青年救國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40年至1950年,吳濟生由組織派遣到香港、澳門、廣州等地從事地下調研工作,擔任工作組組長,並如期出色地完成任務。1950年,在京軍委聯絡部學習班。1952年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有37個國家出席。吳濟生任印尼組組長。
新中國成立後至1955年,吳濟生任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僑辦國外司副司長,同年4月,隨同周恩來總理出席了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任中國代表團先遣組組長。從1956年至1965年期間,吳濟生先後多次陪同周恩來總理、劉少奇主席等國家領導出訪亞非歐等20多個國家。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吳濟生遭受“四人幫”的殘酷迫害,即使被冠以“叛徒”的罪名,他仍然堅定立場,不亂招亂供,也不頹唐消沉。直至“四人幫”被粉碎後,有關黨組織給他進行徹底的平反。
1978年,吳濟生重任中央僑委、國務院僑辦,黨組成員、政策研究專員、國外司司長(享受副部級)。參加制定重大僑務政策,為我國的外交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吳濟生在而立之年毅然投身革命中,一干就是50個春秋。1982年,他光榮離休。在1988年7月14日,他在北戴河療養中,因心跳驟停而逝世,終年75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