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興姚氏

鎖定
浙江吳興武康姚氏,亦稱吳興姚氏,是舜帝姚重華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為避戰亂與保全舜帝血脈永續,於公元前23年舉家遷隱吳興郡(今浙江湖州吳興縣),今舜帝血脈已繁衍一百四十幾代,吳興姚氏開基始即是江東望族,是中國歷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吳興武康姚氏是舜帝姚重華血脈,是正統貴族。
中文名
吳興姚氏,吳興武康姚氏
家    族
帝王子孫,聲勢顯赫的名門貴族
家族崛起年代
西漢末年
發展年代
東漢三國
家族極盛時期
唐代
開基始祖
舜帝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
著名人物
姚思廉、姚崇、姚廣孝、姚鼐等

吳興姚氏簡介

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姚氏在湖州主要有2支(一支德清縣,一支菱湖鎮射中村),崛於西漢末年,發展於東漢三國,此後略衰微,仕途不暢。南北朝初期有所振作,後期始盛。隋唐時期獲飛速發展,至唐代而盛,位列高門,宦位榮顯,簪纓不絕。五代以後,餘芳猶存,如有着“吳興第一名門”、“天下第一文學家族”盛譽的桐城姚鼐家族,有着“七世二元十進士,三朝一侯八大夫”之千年輝煌的福建福州古靈姚氏家族,有着“鉅野第一名門望族”之稱的山東鉅野姚氏家族。在上下二千年間,豪傑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輝耀前史,茂鬱如林,代有偉人,彪炳史冊。

吳興姚氏起源

吳興姚氏是貴為舜巒正統帝胄,但因戰亂或政治紛爭,也不得不幾次改姓又複姓。
虞舜姚重華在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訥。因此,姚重華的後既姓姚又姓。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末期,禪讓制走到了盡頭。姚重華的繼任者打破了“遊戲規則”,將部落聯盟首領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啓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夏朝大約存在了四百多年後,被商朝取代。商朝存在了大約六百年後,因為眾所周知的商紂極盡殘暴、淫糜之能事,被西周政權取代。
西周政權的建立者周武王,深感實施仁政的重要,推行“以德治國”的理念,禮遇先賢,同時也是為了形成最廣泛統一戰線的需要,實行了類似今天任命各方面有影響人士進入人大、政協當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一類職務的政策,即分封制
當時周武王分封的對象主要包括三種人:第一種是先聖先賢的後人;第二種是西周開國功臣、謀士及其後人;第三種是西周王室成員。
本來,在自夏經商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姚重華的後裔一直默默不顯。《史記》中説到姚氏的這段歷史,用“夏後之時,或失或續”八個字來形容他們。
但機會終於來了,這一次他們就在周武王分封的第一種人之列!
在尋找姚重華後代之時,周武王頗費了一些功夫。當週武王派人尋找到舜帝的後代時,發現這位名叫遏父的聖人之後,正在擔任着一個叫陶正的職務,負責各種陶製用品的製作。
周武王在確認了遏父的身份之後,主動跟他攀起了親家,把自己的長女太姬嫁給了遏父的兒子姚媯滿,並且把媯滿分封到陳(今河南省淮陽縣)。
媯滿在成為周武王的乘龍快婿,並得到陳之後,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勵精圖治,很快就使陳國強盛起來,使陳國最終成為周朝的十二大諸侯國之一。
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
陳歷公的一個兒子叫媯完(即敬仲)的,逃到了齊國。為避免遭到追殺,媯完改稱田氏
這支由姚姓改的田氏傳至田和,當時任齊國相國。他發動了一場政變,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於是,姜姓齊國變成了田氏齊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
田氏代齊歷8君184年後被強秦所滅,其子孫紛紛改姓。
不久秦末起義軍四起,田姓家族聞風而動,有八人裂地稱王,煊赫一時,但不久均紛紛跨台。
其中有一個叫田橫的,在漢高祖消滅羣雄、統一天下後,仍不肯投降服輸,同他的戰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個孤島上(現名田橫島,在山東)。這就是有名的“田橫五百壯士”。
漢高祖劉邦為了防範和控制故舊諸侯貴族,下詔書命令原來的齊楚等大家族徙遷關中長陵
齊國王室中的部分人,害怕田橫事件牽連,只好隱姓埋名,便歸併入另一支由姚姓衍生而來的王姓,改姓王。
至景帝時,王姓女王娡成為漢景帝妃,後因生武帝劉徹而成為皇后,家族從而再次顯貴。
武帝劉徹即位,恩加王氏,特許舅氏男丁復舊姓田氏。
於是,姚重華第六十五世王蚡恢復姓田。(田蚡是王皇后的同母弟,不存在本就姓田)
田蚡之子田延年在漢昭帝時任大司農。因奸臣誣陷他貪污,羞於坐牢,自刎而死。(田延年 約公元前76年身死,田蚡公元前130年逝世,兩人並無直接關係記載 '或曰子侄')
田延年的兒子田淵害怕受到株連,逃至江南吳興郡,又改成老祖宗的姓,姓媯。
媯淵之孫媯平,西漢末年擔任諫議大夫、京房易博士,後擔任冀州刺史。自他開始,恢復古老的姚姓,自稱姚平姚平(家族第一功臣)是姚重華第六十九世孫,吳興姚氏因他興盛起來,於是尊其為吳興姚氏開基始祖。淸嘉慶朝姚文田是舜帝姚重華一百三十世孫。

吳興姚氏發展過程

後來,王莽代漢,建立新朝。前面説過,王姓也是從姚姓裏面分化出來的。這王莽其實也是正宗上古貴胄,舜帝之後。理論上來説,他比起那泗水亭長起家的流氓無產者劉邦其實來得正統多了,難怪他要篡漢。
王莽得天下後,搜求舜裔姚氏,以續虞舜姚姓一支的香火。結果找到姚平之子、七十世姚豐,封他為代睦侯。
正因為是聖人之後,這王莽是儒家學派鉅子,有他的政治理念,也是一個正直的關心百姓疾苦的人。在民不聊生的微亂時代他挺身而出,推行“復古改制”,欲實施變法救民於水火。
但由於劉氏集團頑固分子和地主豪強的阻撓破壞,最終失敗了。
王莽敗亡後,姚豐之子姚恢為避免被滅門的厄運,化裝逃跑,日夜兼程,渡江潛回吳興(今浙江湖州)。
此後,姚姓在吳興基本穩固下來,並代代相傳,繁衍生息。到姚恢五代孫媯敷(家族第二功臣)時,江南姚姓已經有些影響,他又採用以始祖舜帝之出生地姚墟命名的姚姓,並遷居吳興郡德清縣,在此繁衍成大族。姚敷之子姚信,字元直,(一作德佑),精通天文、易經及數術,仕三國東吳官至選曹尚書、太常卿。此後長期衰微,仕途不暢,淪為“賤族”,然因其有文化,姚氏不僅得以保持“素族”的本色,而且在南北朝後期有所振作,如姚信六世孫姚郢(家族第三功臣)仕南朝劉宋官至員外散騎常侍,受封五城侯。清朝道光朝湖州吳興姚文田官至禮部尚書大學士享同公侯。

吳興姚氏興盛時期

至姚郢之子姚菩提時,因其家學精於醫術,在南朝倍受重視,這為其家族地位的上升提供了契機。
姚菩提南梁高平縣令、良醫。他常年受疾病的折磨,為了減輕痛苦,留心鑽研醫藥。久病成良醫,姚菩提醫術大進,當時梁武帝也喜好研究醫藥,經常召他討論治療技藝,不經意間成為良醫。醫生在當時屬方伎之流,社會地位低下,但由於梁武帝對此感興趣,姚菩提因此受到禮遇。
姚菩提之子姚僧垣繼承家學,姚僧垣(498—583)為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醫學家,由於姚僧垣醫術高超,手到病除,皇室對他不斷加官晉爵。從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到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封長壽縣公,食邑一千户。北周靜帝時,受封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隋開皇初年,封北絳郡公。至此吳興姚氏始盛。
同時又注重文史,姚僧垣之子姚察姚最二人,均為傑出的史學家、學者,開吳興姚氏史學世家之先河,至唐代終得大成,大史學家姚思廉即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姚察(533—606),字伯審,隋代傑出的歷史學家。姚僧垣之長子。梁簡文帝嗣位,姚察入仕。元帝在荊州即位,曾任原鄉令。後因中書侍郎領著作杜之偉的舉薦,為其佐著作、撰史。梁滅亡後,姚察入陳任秘書監,仍領著作。陳亡後,姚察舉家自吳興遷關中,成為京兆萬年姚姓的起家之祖,仕隋任秘書丞,敕命撰梁、陳二史。隋文帝極器重姚察,曾對朝臣説:“聽説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定陳朝,最滿意的是得到這樣一個人才。”姚察平生著述較多,其中有《漢書訓纂》,《説林》十卷,《西聘》、《玉璽》,《建康三鍾》等記各一卷,《文集》二十卷。姚察所撰《梁》,《陳》二史,有些序論及紀、傳還未寫就,臨終之時,他以體例誡約其子姚思廉,責成思廉博訪撰續。
姚最(537—603),字士會,隋代傑出的學者。姚僧垣之次子。史記“元帝將降,乃聚名畫法書及典籍二十四萬卷,遣後閣舍人高善寶焚之…於謹等於煨燼之中,收其書畫四千餘軸,於長安”。姚最隨於瑾到長安,着手整理了這批書畫,整理完好這批書畫後,姚最着了《續畫品》一書。《續畫品》是繼謝赫《畫品》之後又一本評畫的專着,為六朝的重要史論著作之一,其提出的“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等理論,皆為極重要之畫理。《續畫品》內前有其自序,不分品第,評論湘東王至解茜共二十位畫家。姚最還著有《後梁略》十卷。
在北魏時期,吳興姚氏的另一支姚綱仕魏,舉家徙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成為陝州姚姓的起家之祖。自姚綱至唐代中葉,陝州姚累世出顯宦,如姚綱之子姚宣業任南朝梁陳徵東大將軍,屢建奇功,武帝最倚重之。姚宣業之子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為官清廉,秉公無私,遠圖膺錫,大名垂休。姚安仁之子姚祥任懷州長史,檢校函谷關都尉。姚祥之子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贈幽州都督,史部尚書,文獻公。姚懿之子即是大唐開元賢相姚崇(家族第四功臣),顯耀盛極一時。其間,姚崇姚懿移居洛陽,成為洛陽姚氏的肇始。

吳興姚氏極盛時期

唐代吳興姚氏達到極盛,位列高門,宦位榮顯,簪纓不絕。
陝州姚崇家族在許多方面都極有成就,尤以政治方面的成就最大。姚崇相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相四朝者僅三人,姚崇居其一。史稱唐有“房、杜、姚、宋”(即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四大賢相,姚崇備位其中。在中國王朝史上,最稱強大者莫過於大唐帝國。在有唐288年中,最繁榮昌盛階段為開元盛世。而盛事的最主要奠基人,則是開元初宰相姚崇毛澤東同志在點評《新唐書》時,着墨最多的歷史人物就是姚崇。他稱頌姚崇是“大政治家、唯物論者”;他讚美姚崇施政意見《十事建言》是“如此簡單明瞭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 。
姚崇後裔中成就較高的有:姚崇少子姚弈,開元末年曾任禮部侍郎尚書右丞。玄孫姚勖,唐穆宗長慶年間進士,任監察御史,佐領鹽鐵使事務,累升至諫議大夫,湖、常二州刺史,被宰相李德裕厚待。侄孫姚誾姚崇弟姚元景的孫子。至德二年(757),即安史之亂時,姚誾以城父(縣治在今安徽亳州東南)令的身份,與睢陽郡(治今河南商丘南)太守許遠、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等守睢陽城,在無糧草、孤立無援的極端艱險條件下,堅守城池將近一年。城破後,姚誾等寧死不屈,與張巡等36人慷慨就義。(《新唐書》卷192《忠義傳·中》
其次以文學方面的成就最大。姚崇之孫姚系、姚倫清塵遠播,騷雅接響,皆有詩名。曾侄孫姚合為中唐詩壇一代宗師,人稱“詩穎”“詩宗”“文星” 。姚合在當時詩名極盛,交遊甚廣,與賈島齊名,世稱“姚賈”。姚氏文學世家成就輝煌,對後世文壇影響極大 。
京兆萬年姚思廉家族為隋唐時代典型的史學世家。其父親姚察撰有《漢書訓纂》三十卷,叔父姚最撰《梁昭後略》十卷。入唐後,姚思廉繼承父輩遺志,撰成《梁書》五十六卷、《陳書》三十卷。其孫姚珽,“少好學,勤苦自立”,先後任定、汴、滄、虢、幽、秦六州刺史,睿宗時,官至户部尚書。珽因為注《漢書》者,多剽竊曾祖父姚察《漢書訓纂》中的研究成果為己有,遂撰《漢書紹訓》四十卷,以捍衞和發展曾祖父史學成就。姚珽的兄長姚璹,雖貴為宰相,日理萬機,仍不忘家學。“以為帝王謨訓,不可暫無紀述”,“乃表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宰相一人專知撰錄,號為時政記,每月封送史館。宰相之撰時政記,自璹始也。”姚璹曾撰《時政記》四十卷。自姚察以下,一門出了五個傑出的史學家,可謂“一門五傑,史學世家”。除了史學成就,姚思廉家族的政治成就也相當耀眼。其孫姚璹,有良好的政跡,曾被武則天表揚説:“卿早菏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邊訓兵,心力俱盡。歲寒無改,始終不渝。”(《舊唐書》卷89《姚璹傳》)姚璹弟姚珽,先後任定、汴、滄、虢、幽、秦六州刺史,加授銀青光祿大夫中宗時晉封為宣城郡公,升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睿宗時,官至户部尚書。姚南仲於德宗時官至尚書右僕射,貞元十九年(803)薨於官所,贈太子太師

吳興姚氏近況及餘芳

吳興姚氏桐城姚氏

桐城姚氏即麻溪姚氏,為桐城五大世家之一,是吳興姚氏的一支。據姚氏家乘第五卷記載,虞舜第69世孫、西漢大經學家姚平是吳興姚氏開基始祖。
吳興姚氏自西漢末遷居江南到北魏時期,逐漸壯大,成為當地名門望族,並向中原內地迴流。唐代初期,流播遍及浙江、江蘇、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廣東、四川、安徽、湖北等地,逐漸演化出“陝州姚”(河南三門峽)、“桐城姚”(安徽桐城)等分支。唐以後,顯於後世的主要有三支:吳興姚、陝州姚、桐城姚。
按《桐城縣誌》:麻溪姚原籍浙江省餘姚縣,其先祖姚勝三隨父官居安慶,後在桐城大宥鄉麻溪河畔落户。傳至姚旭,舉明景泰二年(1451)進士,官至雲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告老還鄉後,定居縣城,78歲卒。自此名哲繼踵,遂為世家。 查麻溪姚氏族譜,姚氏大約在元至元年間遷入桐城。至元年號有兩個,一在元初,即前至元;一在元末,即後至元。姚瑩在《麻溪姚氏先德傳》中説:吾祖自餘姚元季遷桐城,餘前事莫可考。桐城始得著者曰勝三公,居大宥鄉之麻溪,故為麻溪姚氏。元季遷入,顯然這個至元就是後至元了。這個時間是確切的,為元順帝妥歡帖睦爾襲用其先祖忽必烈的年號,共行用六年(公元1335~1340年)。也就是説桐城麻溪姚氏大約在1335年到1340年間遷入桐城。遷桐時間,顯著晚於桂林方氏,而稍早於瓦屑壩移民。
麻溪姚氏一世祖姚勝三祖籍浙江餘姚,因其父宦居安慶,故隨父來皖。他偶然發現桐城麻溪河畔風光秀麗,適合居住,便隱居於麻溪。其後紅巾軍起義,江淮大亂。而麻溪地處偏僻,可作桃源避秦。麻溪,在今樅陽縣錢橋鎮。舊屬桐城東鄉大宥鄉,後改屬北鄉桐積鄉。
勝三傳子華,子華傳仲義,仲義傳顯。姚瑩在先德傳中説:四代皆有隱德,孝友力田,讀書好義,施予無吝。這是典型的桐城耕讀傳家之風,或許是受婺源移民的影響吧。到了第五代姚旭的時候,舉進士,官雲南。致仕後定居縣城。自此後,碩宦名儒輩出、人文蔚起,躋身縣城五大世家張姚馬左方之列,成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於仕宦,與顯赫的桐城張家並稱“張姚”,清代有“桐城張姚二姓,佔卻半部縉紳”之説。於文學,姚家代有傳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稱“方姚”,成為桐城派的代名詞,舊時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語。在姚旭中舉大約三百年後,公元1731年,麻溪姚十六世孫姚鼐出生於縣城南門的樹德堂,後移居北門初復堂。今桐城中學內銀杏樹,為姚鼐在其書齋惜抱軒外親手所植。公元1785年,麻溪姚十八世孫姚瑩出生於城北寺巷口,即今慎宜軒。類似麻溪姚氏,發跡後舉族遷入縣城的例子也很多,比較典型的還有桐城左氏、麻溪吳氏、查林齊氏、魯谼方氏等。這些都是移民遷徙的繼續。後世,這些張姚馬左方氏大族人口增多,再度從縣城遷往他地,更是遷徙的進一步發展了。
姚範(1702—1771),清著名文學家,字南青,號姜塢,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翰林編修,任三禮館纂修。與劉大櫆友善,論文繼承方苞的主張,持論對其侄姚鼐頗有影響。其學深究遺經,綜括精粹。所著有《援鶉堂文集》、《援鶉堂筆記》等。
自明朝以來,桐城姚氏300年來敦行積學、文化氛圍濃重恬裕、傳統教育正宗爾雅,這樣的文化氛圍與傳統教育,造成的直接後果便是“能振筆為古文詞者,代有傳人”。到了姚範這一代,更是將這種家學淵源發揚光大,為吳興姚氏成為天下第一文學家族奠定了基礎。
姚範曾祖姚文然,明崇禎進士。清順治三年任國史院庶吉士,轉任各科給事中。康熙十五年任刑部尚書:以疏言敢諫、寬平刑律著稱。家教甚嚴,“後嗣彌盛,名賢相踵。” 姚範的祖父姚士基,是姚文然第四子,名宦,以慈愛為治,頗具文名。
姚範早孤,博涉多聞,嘗與葉酉、劉大櫆、方澤等約登樓共學,期十年不下,為舉世不好之文。得方苞為文義法,其文沉邃幽古,絕去依傍,自成體勢,務求精深,不事藻飾,力追古人而得其閫奧。又學問博洽,擅長考據,於經傳子史無不綜貫。
姚範從子(侄)姚鼐,親受文法於劉大櫆、姚範,本所聞於家庭師友,間者益以自得,治之益精,所得實臻古人勝境,加以才藻縱橫,遂顯名天下,為一代宗主。其文高簡深古,才斂於法,氣藴於味,尤近司馬遷、韓愈。所選《古文辭類篡》七十四卷,為海內所傳誦,是以言古文者,益推桐城為正宗。姚鼐曾參加過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後致力於教育,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但主要成就在散文上。他提倡 “義理”、“考證”、“辭章”三者相互為用,其為文“以神、韻為宗”,在散文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與方苞劉大櫆一起,創立了清代散文最重要的流派——桐城派,並將桐城派推向最高峯,同時也將吳興姚氏推上姚姓“第一名門”的地位。
姚範之孫姚睽,家貧,客遊為書記。詩、古文詞、經學頗得姚範精粹,好有用之學,史事尤熟。
姚範曾孫姚瑩,少孤貧,有大略。盡發範遺書數百卷,遍讀之;師事從祖鼐,受古文法。其詩與古文詞洞達世務,激昂奮發,磊落自喜,論事之作尤能自出機杼。姚鼐弟子在鄉里,以方東樹劉開姚瑩最為知名。
姚鼐之子姚景衡,師事姚鼐劉大櫆弟子桐城方績,刻苦力學,於詩文尤用意。所撰多至數百篇,悉有法度,才筆超軼,雄氣過於其父。
姚鼐從子姚寬,師事鼐,受古文法。後復師事景衡。
姚鼐從子姚通意,師事鼐,從居鐘山書院最久,得聞論詩文要旨,益深於詩,清雋不羣。
姚鼐族父姚興澩,師事鼐最久,受古文法。於古文、經義、駢儷之文無所不解,為之皆有法度,而尤長於詩。
姚鼐族孫姚柬之,師事鼐,受古文法,早聞緒論,以文學知名。
姚鼐族孫姚允之,師事鼐。受詩、古文法,工詩、畫及八分書。接姚鼐之後,重修《姚氏族譜》。
姚瑩之子姚浚昌,少孤,幼承庭訓,又習聞其鄉老師宿學講論,慨然以古作者自期。古文詞雅氣淵,謹守家法,並以義法教授諸子:浚昌子永楷。濡染家學,復師事桐城吳汝綸,受古文法,工詩,有衝澹之味;浚昌子永樸,師事武昌張裕釗及桐城吳汝綸、鄭福照,受古文法。專力治經,其詩、古文亦古淡;浚昌子永概,師事桐城方宗誠、吳汝綸及武昌張裕釗,受古文法,從汝綸最久。論學於漢、宋無所偏,主治經學,獨好《詩經》。其文紆迴蓄縮,務使詞盡意不盡,以至詞意俱不盡。
桐城姚氏姚範而永楷、永樸、永概三兄弟,共十四人入《桐城文學淵源考》,凡歷五世,代有人出。這樣的文學家族,父子兄弟伯(叔)侄轉相傳述,不斷地成長與壯大。桐城姚範家族,不愧為當時天下第一文學家族。

吳興姚氏鉅野姚氏

鉅野姚氏一族,出自唐朝宰相姚崇之後,金元時始祖諱清自陝州移民墾荒,遷居此地。生二子,長從義,次從善。從善遷居河北任丘,故今鉅野姚氏皆從義之後也。此後繁衍生息,代代相傳,逐步發展壯大,清代時最為鼎盛,被稱為“鉅野第一名門望族”。
刊於清乾隆十九年的《姚氏家乘》(四卷本),仿《漢書》體制,述論完備,為進士姚學甲所編。除姚氏本族名人所著文章外,並載有當世名家禮部尚書葛守禮監察御史呂鵬雲、兵科給事中葛應鬥、鉅野縣令章宏等人為姚氏宗族所撰的碑文、詩辭歌賦等,內容涉及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俗風情等,現僅存孤本,彌足珍貴。清代史學家、朝議大夫光祿寺卿王鳴盛,著名學者、大學士錢大昕曾為姚氏宗族撰文。錢大昕《姚氏宗祠記》雲:“鉅野姚氏本出唐宰相崇之後,元世始有陝來遷,已而宗族益繁,籍纓之甲於齊魯,遂為鉅野望族……”王鳴盛《姚氏族譜序》:“……姚氏科名爵位相繼不絕,丁口以數千計,族姓之繁為郡邑冠焉……”據清道光本《鉅野縣誌》記載,明崇禎末年(1644前後)“荒役相繼,死絕逃亡,僅存殘丁4400人”。清朝建立以後,社會穩定,人口增長加快,二百年後,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已經達到22萬人。據此推算,乾隆十九年(1755)時全縣人口至多為十萬人左右,而姚氏一姓已達數千人,姚門之望為“郡邑之冠”,並非過譽。
姚氏家族重耕讀,倡忠孝,自四世祖恭以歲貢生任獲嘉知縣起,明清以降登科舉者不可勝數;文列翰林、武至將軍者亦不乏其人,官至七品以上者更是達百數十人之多。其中較為著名者有明朝大夫、口北監軍道姚會極、沁州刺史姚梅園、抗狄民族英雄將軍姚之英、萬曆朝太醫院判姚默;清朝武昌守備將軍姚錫年、徐州守備將軍姚鴻烈、河南巡撫、貴西監軍道姚學瑛、嘉定知縣姚學甲、江西知府姚體備、翰林院大學士、浙江道監察御史姚舒密、御林軍十營總領姚良才等;另有民間“神醫”姚宏、著名文士姚安、姚黃等皆名重一時。到現代,則有劉少奇秘書、曾任人民日報社副主編的姚立文、全國著名水利史專家姚漢源等,可謂賢人輩出,人才濟濟。

吳興姚氏古靈姚氏

一、入閩與繁衍
大唐著名宰相姚崇,歷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代封為梁國公。其九世孫姚棨,官禮部員外郎,唐昭宗光啓元年(885年)從監留王鎮福州,遂居福州。是姚氏入閩重要的一支。昭宗乾寧四年(897年),姚棨施田在雪峯,造堂在古靈(今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至今已有1110年曆史。姚棨第四子姚廷義生於昭宗天覆元年(901年),在閩王延鈞朝,姚廷義任鹽鐵副使,贈通政大夫。
二、分佈
福州姚氏人口有2.15萬人,居福州市區人口總數第49位,其中福清市最多,連江為次。姚廷義第二子姚■一支,播遷在侯官、羅源、連江、長樂、福清等縣。
姚有三個兒子。長子姚仁,字清謀,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任觀察使,生二子:長宣教,遷居羅源縣玉姚坂、後洋等地;次宣義,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己酉肇遷連江縣廈宮為始祖。廈宮第十世姚鴻、姚春兄弟為南宋嘉定十六年雙進士。
姚次子姚寬,嗣居東蜀秦溪,其後代姚瀛、姚祖賡、姚洽、姚遇、姚君元、姚國秀,皆中進士,世稱六進士。
姚第三子姚信,字清振。北宋天禧年間由順昌回遷古靈老家,生姚顯,姚顯娶林浦林氏,生姚存誠。姚存誠娶侯官水西北嶼(水西林)始祖林文蔚之女玉英,生四子,析為福、壽、康、寧四房。福房姚□□,居古靈祖厝。康房姚合,字用良,登崇寧五年(1106年)丙戌科進士,立籍福清。福清姚氏中哪一支是姚合後代待查。
姚存誠第二子壽房姚祖虞,字用盛,生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元祐五年請舉入太學。六年(1091年)登科,授衡陽萊陽縣判。紹興二年(1132年)壬子科特奏進士。遷居侯官上街為始祖,今上街榕橋村超山自然村是也。目前,超山村不足百户,但年代久遠,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上文化發達,人才濟濟。據超山姚氏族譜記載,僅從1091—1501年四百年間,就有十四位姚氏子弟入仕,其中進士五人。現列表簡述之。
第一世
姚祖虞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登科,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壬子科特奏進士
衡陽萊陽縣判
第二世
姚公特
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進士
化州僉判,晉郡知州
朝請大夫
第三世
姚鯁臣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入太學
旨賜從政郎,後歿於王事
加武大夫
第三世
姚正臣
承信郎
第九世
姚希得
漳州府通判
第十世
姚 玄
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侯官學貢入太學
官府經歷
第十一世
姚 銑
姚玄子,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進士
南京兵科、工科給事中,兵部都給事中。隨駕親征,戰死,景泰皇帝降旨褒獎,祀於鄉賢祠、忠烈祠。
第十二世
姚志大
姚銑子,明天順元年(1457年)由侯官學蔭入太學
明經訓導,知臨川縣
光祿大夫第十二世
第十二世
姚志德
姚鐸次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由侯官學貢入太學
官上游縣訓導
第十三世
姚 鏘
志大長子,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以易經中式(舉人)
官文林郎
第十三世
姚 繼
志大次子,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進士
湖州府推官
第十三世
姚 昊
志仁子,明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進士
福州于山獅子岩石碑刻有"參議姚昊"
第十三世
姚世棻
志德子,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國清學以《禮記》中式(舉人)
官承德郎,賓州知州
姚存誠第四子寧房遷福建長樂姚坑,科甲蟬聯。
寧房姚能舉,字用進,生於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少時與林密,陳祀、黃邦達相與肄業於長樂德成精舍。紹聖元年(1094年)遷居長樂姚坑為始祖。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己丑科進士,娶恭人古靈陳氏玉貴,生子宗虞。古靈先生陳襄,與能舉家居為鄰,見“姚氏存誠能善繼述之功,固喜與之為鄉,既而婚姻之好”,親自為存誠修譜時寫“右族敍”序,署“宋熙寧三年(1070年)桃月朔旦 監察御史直學士古靈陳襄述”。
姚坑因有著名的千年學府“明教堂”而聞名遐邇。姚能舉於紹興三年(1133年)重建明教堂,堂宇輝煌,師儒雲集,人才輩出。先後培養出姚穎姚勉陳文龍三位狀元,二十多位進士。其中姚坑二狀元十進士。所以姚坑祠堂裏對聯“宋室狀元府,明時宰相家”、“七世二元十進士,三朝一侯八大夫”,概述了姚坑九百多年來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
第一世
姚能舉
北宋大觀三年己丑科進士
平陽縣令,江西安撫使司參議
朝請大夫
第二世
姚宗虞
南宋淳熙二年乙未科進士
莆田縣令、饒州剌史
朝散大夫
第三世
姚 穎
南宋淳熙五年戊戌科狀元
朝□大夫
第四世
姚子才
南宋慶元五年己未科進士
國子監祭酒兼權禮部侍郎
朝奉大夫
第五世
姚 垍
南宋開禧元年乙丑科進士
廣東總翰,終奉議郎
第五世
姚直夫
南宋開禧元年乙丑科進士
江陵縣令、南安府知府
武議大夫
第五世
姚 同
南宋嘉泰二年壬戌科進士
莆田縣令
第六世
姚簡中
南宋嘉泰二年壬戌科進士
灃州慈利縣令
第六世
姚 震
南宋嘉熙二年戊戌科進士
廣州府通判、東莞縣令
第六世
姚逢午
南宋嘉熙二年戊戌科進士
監察御史右正言
朝議大夫
第六世
姚 灼
南宋紹定二年己丑科進士
知南安府
武議大夫
第七世
姚 勉
南宋寶祐元年癸丑科狀元
朝請大夫
第二十五世
姚承恩
清光緒十九年癸巳科武進士
官貴州參將、御前侍衞
據姚坑族譜記載,姚氏子弟在1153年—1497年三百多年間,入學明教堂未註明中進士而致仕做官的有十九人,還有福州府學 膳生員,長樂、侯官學生員的多達三十多人。如:姚公操,宋淳熙七年入太學,九年升上舍;姚忠臣,受蔭入太學,温州府同知;姚朝,以福州府學生員恩賜太常寺丞;姚朝發,由長樂學生員貢入太學,授泉州府學正;姚朝龍,由福州府學生員貢入太學,官紹興府通判;姚梧,姚珏子,由長樂縣儒士充南畿太學生,寓居福州文儒坊;姚瑤,由福州府學生員貢入太學,累官南京集賢殿大學士;姚友直,由長樂學生員貢入南畿,官至洗馬;姚語,南畿太學生。
祠聯中的“宰相”、“一侯”是指姚坑第十世孫姚廣孝。姚廣孝祖籍長樂文嶺姚坑,其祖父義翁因夷亂華,遊學江湖,寓居南京蘇州之長洲。廣孝為燕王朱棣興兵“靖難”之師,使朱棣成了永樂皇帝,被追封為“榮國公”。永樂九年,姚廣孝奉詣隨同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回到長樂家鄉,“還詣祖祠修、整譜牒”,同中貴到新龍峯書院,言念祖考道學傳芳,遂創立巖屋,崇祀先師。事竣詣闕覆命。
在今福州靈星門右的福州鄉賢祠,祀唐林慎思、宋陳襄、鄭洙、鄭穆、周希孟、陳烈、李綱、黃幹及明姚銑、姚珏。姚銑上街超山村人,姚珏長樂姚坑村人,恰好都是古靈姚氏存誠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