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與言

鎖定
吳與言(1535-1585),字志默,號少柏,廣東大埔縣湖寮古城石獅下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進士,歷任漢陽府推官、杭州府同知、兵部清吏司員外郎、户部郎中、兵部清吏司郎中、江西布政使司左參議、四川按察副使等職。 [2] 
志默
少柏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廣東大埔縣湖寮鎮
出生日期
1535年
逝世日期
1585年
本    名
吳與言
官    職
曾任四川按察副使等職 [1] 

吳與言人物簡介

吳與言,字志默,廣東大埔縣湖寮鎮人。父大賓,以歲貢任寧國府教授。與言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鄉試中舉人,四十四年中進士,授漢陽府推官,主管一府刑獄。任職期間,鞫斷冤獄,終以執法不阿,與當權者不合而受排擠,調任杭州府同知。三年後,提升為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不久,父死而歸家服喪。萬曆二年(1574)服終,補調為户部郎中,轉任職方郎中。職方掌握武職進退升降權,攀附説項者甚多。與言飭令守門人:凡武人私自來訪,不予接納;以公事進見或投送文書者,公署接見、交接;凡請託送禮,一律拒收。辦事秉公,諸將心服。居職期間,前後向萬曆帝條陳鞏固邊防策數十項,均極中肯。為使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户首領俺答受封納貢,他參與其事而立功,甚得兵部尚書譚綸的器重。
萬曆五年(1577),他暫充禮部試評選官,以評選準確,被稱為“藻鑑”。這年,兵部尚書譚綸逝世,與言跟繼任者王崇古意見不合,被調出京任江西左參議,轉運米糧供應京師。三年中,江淮之間,船隻百艘,來往直達,無誤期,無失事。萬曆八年,朝廷考績,與言晉升為四川按察副使,駐節多民變的重慶。他重於撫卹,不久兵政、吏治均漸被整飭。萬曆九年,競受排擠,罷官回鄉。
與言平生慷慨好義。居鄉常賙濟急難,族內常靠他接濟者數十人,鄉人都頌揚他為“德人”。 [1] 

吳與言人物生平

吳與言,成童即日記千言。年十七補邑庠。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縣內木窖陳村、鄭呂養等聚眾為盜,與言和幾位監生寫信曉以大義,終受招撫,後來還參加了抵抗倭寇的戰鬥。嘉靖四十年(1561),與言鄉試以禮記中第二十九名舉人,未及參加會試,即遭母喪之痛,至嘉靖四十三年服闋,四十四年(1565)中乙丑科三甲第178名進士。初授任漢陽府推官,主管刑獄,平反不少冤假錯案。終以執法不阿,與當權者不合受排擠,調任杭州府同知。3年後,提拔為兵部職方清吏司員外郎。不久因服父喪回鄉,萬曆二年(1574)期滿補户部郎中,再轉任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職方郎中掌管武職升降的權力,因此攀附説項者眾多。與言飭令門人,有武官私自來見者一律拒之門外,投送公文或以公事求見者在公署接見,請託送禮一律拒收,秉公辦事,諸將均心悦誠服。居職期間,他向皇上啓奏鞏固邊防策數十項,均極中肯。為使蒙古右翼上默萬户首領俺答受封納貢,與言亦參與其事並立功,深得兵部尚書譚綸賞識。
潮州流寇林風禍害百姓,多年未能蕩平,與言上書,主張除惡務盡,被朝廷採納。萬曆五年(1577),任禮部會試同考官,以明察公正,獲“藻鑑”美名。不久出任江西左參議,負責至京城的漕運。任職三年,江淮之間,船隻數百,均平安抵京,無誤期失事。萬曆八年(1580),考績第一,被提拔為四川按察副使,駐節重慶。重慶本多豪猾之民,與言持大體而不操切,不久,兵政和吏治均得以整飭。昔與言任兵部職方時,首相張居正曾有所囑託,因與言正色拒之而銜恨,諂媚者因此屢排擠之。萬曆九年,被免官回鄉。與言平生慷慨好義。常賙濟急難或困窘鄉人,族內常靠他接濟者數十人,鄉人都頌他為“德人”。 [2] 

吳與言人物紀念

萬曆五年會試錄考官表 萬曆五年會試錄考官表
茶陽學前街原吳家祠附近曾有為吳與言建造的“參副藩臬司”牌坊,現已拆建為民居。故居“承坤堂”於1999年9月被定為大埔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