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繼喬

鎖定
吳繼喬(1499—1579),字世達,號之溪,明代揭陽縣梅崗都(今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曲溪鎮港尾村)人,吳自幼天賦異稟,聰穎過人。嘉靖七年(1528)中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進士,曾任湖廣宜章、江華縣令。在任期間,他清正廉潔,勤政愛民,忠正耿直,勵精圖治,政績斐然,深得百姓的愛戴,被時人尊崇為名宦。
本    名
吳繼喬
別    名
舉人
所處時代
明朝嘉靖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省揭陽市曲溪鄉港尾村

吳繼喬怒踢親生兒

明朝嘉靖年間 [1]  ,揭陽縣曲溪港尾村有個忠正耿直的舉人叫吳繼喬,曾當過縣令因看不慣當時官場上的黑暗,憤而辭職。
吳繼喬的家境殷實,儘管如此,他仍然過着粗衣淡飯的生活。
有一次,適值吳繼喬先祖忌日。他領着兒子們祭拜祖宗,祭畢撤去祭品後有事離開。當他回來的時候,見祭案上高燒着兩支巨燭,便把它們吹熄了。並對在旁邊閒坐的第四子數落説:“你這不肖子,見蠟燭白焚也不心痛,將來讓你當家,不破家才怪。”他這個兒子,自幼因父親在外當官,缺少管教,養成了驕奢迂闊的紈絝子弟習氣。自父親辭官回家,勤儉持家,兒子早就一肚怨言,便頂嘴説:“有權有勢不積錢,無權勢卻痛惜這點蠟燭,當什麼官!”
一句話激得吳繼喬怒火沖天,渾身顫抖。盛怒之下,飛起一腳朝他踢去。不想一腳剛好踢中要害,兒子立即倒斃在地。
家人聞訊趕來,閤家痛哭。突然,吳繼喬斷喝一聲:“都別哭了,逆子品行如此,縱然發達,也是貪官污吏,敗宗辱祖。如今命短,説不定是家門之幸。”便吩咐將其草草收埋。
吳繼喬為保名節而怒踢親生兒,一直在家鄉一帶傳頌。但以今天的法律觀念看來,卻是犯法之舉了。

吳繼喬為民解旱災

有一年,天逢大旱,幾朋不雨,農田龜裂,禾苗枯萎。隴埔鄉有個曾在朝為官,晚年退職歸家的林松,乘人之危,獨霸強佔曲溪鄉幾個村共用的流溪水源。
曲溪鄉港尾村鄉民眼見流溪水全被林松霸佔,幾百畝禾苗受旱,很是着急。眾人一計議,便籌辦了一擔禮物,請吳繼喬出面求林松放水澆田。
吳繼喬也曾在外為官,如今辭職在家。一得知林松霸水之事,心中很是氣憤,即對眾鄉親説:“此事包在我身上,至於禮物,則請收回。”
這日,鬆鬆忽聽家人報説吳繼喬來訪,心知他此來是為了放水之事,暗恨道:“你吳繼喬自視清高,今日也求上我的門來了!”就在這時,只見吳繼喬兩手空,走着方步飄然進來。林松不覺怒火中燒,暗罵道:“一點情禮都不帶,真個傲慢至極!”但不也得不離座起身讓坐。
吳繼喬開門見山地把放水灌田之事對他説了。林松一聽,正想開口作難,只聽吳繼喬又説道:“林大人在朝位高身貴,上忠君國,下愛子民,聲名遠播,人人皆知。如今天時大旱,鄉民心如油煎。救災如救火,想大人定不會見死不救,把溪水獨霸道着的!”這一番言語,把林松將得無言可對,他只好皮笑內不笑地説:“過獎了!素聞吳大人愛民如子,真是聞名不如見面。欽佩!欽佩!就憑你這當過七品父母官和中過舉人之面份,我林某哪敢違命!你就派人在攔水壩上掘開一鋤頭大的缺口放水吧!”
吳繼喬聽後,欣然作別而返。回到村裏,把林松的話一説,鄉親們聽後,先是萬分氣憤,但經吳繼喬如此這般一鋪排立時轉憂為喜。
第二天一早,林松聽僕人報告説,攔水堤被破開近半丈寬,港尾村所有的稻田都灌了水。林松一聽,火冒三丈,立即起身,帶着一羣爪牙到港尾村來責問。
吳繼喬早有準備,一聽林松進了村頭,即偕同幾個鄉親上前相迎。林松質問吳繼喬為何不守信約。吳繼喬笑着説:“此乃大要親口所許:我怎説不守約?”
林松惱道:“我只許你掘開一鋤頭缺口,你為何派人開了近半丈寬?”吳繼喬説:“我只虹得用鋤頭柄量長度,卻沒聽説過用鋤頭口丈量的,用鋤頭口丈量之法,出自何典?請大人多多賜教。”
林松張口結舌,無言可對,只好悻悻地回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