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素華

(二胡演奏家)

鎖定
吳素華,女,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黃海懷先生的經典之作《江河水》親傳並由她首演,首錄唱片。吳老師曾任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法中藝術交流協會會長。她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舞台和講壇上演奏和教學,具有國際影響。
中文名
吳素華
外文名
suhua Wu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畢業院校
武漢音樂學院
職    業
演奏家
出生地
武漢

吳素華人物生平

與阿炳《二泉映月》齊名的二胡曲《賽馬》和《江河水》,在世界華人當中享有盛譽,是曲作者——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黃海懷逝世40週年。
吳素華與學生胡志平(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 吳素華與學生胡志平(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
昨日,“新世紀中國二胡藝術傳承與發展學術論壇”在這位大師生前工作過的武漢音樂學院舉行。專程從法國趕到武漢的旅法華裔二胡演奏家、中法音樂藝術交流協會會長吳素華追憶恩師黃海懷時,首次披露了兩首名曲的誕生經過。

吳素華創作經歷

《賽馬》的靈感在洗腳時產生
上世紀60年代初,吳素華在武漢音樂學院讀書時,黃海懷還是剛從該校畢業並留校的年輕老師,也是她的二胡主科老師。由於年齡相差不遠,加上黃海懷開朗健談,吳素華覺得他亦師亦友。黃海懷創作的作品不僅作為教材向學生傳授,而且時常饒有興趣地和學生暢談創作過程。
上世紀60年代,黃海懷、劉德海等一批民樂演奏家兼作曲家在全國田野採風的基礎上,創作或移植出一大批嶄新的作品,《賽馬》、《江河水》就是其中之一。
吳素華回憶,1961年春天,黃海懷有一天給她上課前興沖沖地説,自己正在創作一首二胡獨奏曲,是描寫蒙古族賽馬場景的,並當即在二胡上拉了幾個樂句,正是《賽馬》開頭四小節模仿馬蹄節奏的樂段。
黃海懷對吳素華講,作品的靈感是他前天晚上洗腳時產生的。“那時我正在看音樂雜誌,哼唱上面在內蒙古採風時整理的樂曲,就突然來了靈感!我連腳都沒來得及擦乾,就拿了紙筆發瘋似地寫起來。當時沒看鐘,反正幾個小時吧,一口氣就寫完了!”
吳素華説,這首作品不僅在情感上波瀾起伏,而且在演奏技巧上首次將西方小提琴的撥絃移植到二胡上,該技巧一經問世就令觀眾和二胡屆驚喜不已。
《江河水》不能拉成“紅色娘子軍”
源自東北民間的《江河水》過去是用管子演奏的,1965年拍攝的藝術電影《東方紅》中,它曾作為第一場“苦難歲月”的配樂。
吳素華説,黃海懷在改編《江河水》時,並沒有以管子演奏的為主,而是在二胡演奏方法上表現自己的原創活力——訂出二胡演奏該曲的弦式、弓和指法。

吳素華比賽經歷

為了參加1963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二胡比賽,黃海懷決定由他演奏《賽馬》,吳素華首演他的《江河水》。黃海懷對吳素華解釋樂曲的立意時説:“東北民間樂曲《江河水》本是一首輕快的吹奏樂,改編成管子獨奏時改變了情緒,成為一首訴説民間疾苦的悲憫曲調。我在訂弓指法時,腦子裏想到了孟姜女那樣的古代婦女。”
吳素華還記得黃海懷幽默地打了一個比喻:“你可千萬不要拉出‘紅色娘子軍’革命反抗的味道來。”吳素華認為,這就是黃海懷教給她的藝術表現的“度”,即樂曲的靈魂。
因演奏失誤未能獲大獎 1963年,師生倆帶着兩首新作一起參加了“第四屆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遺憾的是,兩人都因演奏失誤未能獲得大獎。
比賽前一天,黃海懷發現武漢的琴到上海後,因氣候變化出現了問題,只好臨時借了一把二胡。由於用不習慣,不順手,黃海懷在第一輪比賽演奏規定曲目《病中吟》時出了一個破音,不得不中途停了下來,導致嚴重扣分,連第二輪比賽都沒能進入。
吳素華介紹,當時黃海懷的名氣還不是很大,而且比賽中高手雲集,他顯得很緊張。她拿出一封黃海懷當年寫給他的老師周華林的信(複印件),上面寫道:“不由自主地緊張、發抖大大影響情緒(我無法控制),再與一些種子選手排到一堆,所以我臨上台就儘量控制也不行了。”
那次吳素華也出現了失誤。第一輪比賽,她表演的《江河水》震動四座,奪大獎呼聲很高。但第二輪比賽中,她穿了一件大袖子演出服,在拉《東北風變奏曲》快板樂段時,將弓子推進了左手袖筒裏而不得不停下來,最後只獲得“鼓勵獎”。
雖然師生倆都留下了終生遺憾,卻無法掩蓋《賽馬》、《江河水》成為傳世之作的魅力。《賽馬》在當年比賽中獲得“優秀新作品獎”,經中國唱片公司錄製唱片後傳播海內外。吳素華演奏的原汁原味的《江河水》錄製成唱片後也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