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璘

鎖定
吳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 [1]  ),唐卿,德順軍隴幹縣(今甘肅省靜寧縣)人。南宋初年名將,四川宣撫使吳玠之弟。 [104] 
善於騎射,跟隨吳玠抵禦西夏建炎二年(1128年),起兵抗金,頗有勇略。紹興元年(1131年),參加箭箐關戰役,功勞最多,授和尚原統制,大敗金軍,授涇原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康州團練使。紹興四年,參加仙人關之戰,力敗金軍,升任定國軍承宣使、熙河蘭廓路經略安撫使、知熙州。紹興九年(1139年),兄長吳玠死後,拜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成為右護軍最高長官。紹興十年(1140年),再度抵禦南侵金軍,拜鎮西軍節度使紹興和議”簽訂後,奉命鎮守興州,成為南宋川陝防線三大帥府之一,累官檢校太尉、奉國軍節度使、御前諸軍都統制等。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大舉入侵宋時,出任四川宣撫使,帶病抗敵,與金國西路元帥徒單克寧長期對峙,彼此互有勝負,“隆興和議”簽訂後,退守四川。乾道元年(1165年),拜太傅、新安郡王、興元尹。乾道三年(1167年),吳璘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師、信王,諡號“武順”,位列南宋七王之一 [2] 
吳璘、吳玠兄弟經營和尚原、在饒鳳關、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為保衞秦隴、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馬功勞。吳氏兄弟先後鎮守川蜀數十年,“綏輯人民,輔寧國家,可謂悉心以勤其事者” [93]  。撰有兵書《兵要》,至今已佚。 [89] 
全    名
吳璘
別    名
吳武順
吳信王 [3] 
唐卿
諡    號
武順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德順軍隴幹縣(今甘肅省靜寧縣
出生日期
1102年
逝世日期
1167年6月6日
主要成就
四川抗金,保衞隴蜀
主要作品
《兵要》
最高官職
奉國軍節度使少傅、四川宣撫使等→太師(贈)
爵    位
新安郡王→信王(贈)

吳璘人物生平

吳璘少年征戰

吳璘為德順軍隴幹縣(今甘肅靜寧)人。他自少喜歡騎射,於北宋末年跟隨兄長吳玠抵禦西夏進攻,攻城野戰,多次立下戰功,累遷閤門宣贊舍人 [4]  [5] 

吳璘嶄露頭角

和尚原之戰地形示意圖 和尚原之戰地形示意圖 [6]
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的箭箐關之戰中,吳璘切斷金國將領沒立和烏魯、摺合所部的聯繫,迫使金軍撤退。在此戰中,吳璘功勞最多,被越級提拔為統制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關東)軍馬。當時吳玠在河池(今甘肅徽縣)駐軍,吳璘專守和尚原。等到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兀朮)大軍進入,吳玠兄弟拼死守衞。金軍佈陣“分合三十餘(次)”,吳璘都隨機應變,金軍至神坌時,宋軍伏兵四起,大敗金軍,完顏宗弼被流箭射中,匆忙撤退。之後,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承製授吳璘為涇原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康州(今甘肅成縣團練使 [7] 
紹興二年(1132年)三月,金軍進犯隴安縣,被吳璘等擊退。 [8] 
紹興三年(1133年),吳璘被任命為榮州(今四川榮縣防禦使、知秦州(今甘肅天水),管轄階州(今甘肅武都縣)、文州(今甘肅文縣)。同年,金將完顏撒離喝進攻饒風關(在今陝西石泉西),吳玠率軍馳援,激戰數日後,被金軍從險道繞至饒風關之上偷襲,遭遇失敗。 [9] 
饒風關之戰後,吳玠命令吳璘放棄和尚原,退保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防備金軍深入 [9]  。完顏撒離喝孤軍深入,補給困難,只得被迫放棄漢中。隨後,吳玠調整防禦策略,一面加強仙人關的戰備,一面修築名為殺金坪的營壘,以便在和尚原失手的情況下,另有一道阻礙金兵入蜀的銅牆鐵壁。同年冬,完顏宗弼再次攻蜀,和尚原糧盡失守,吳璘退守川口 [10] 
紹興四年(1134年),完顏宗弼等率領十萬大軍猛攻仙人關。吳玠派兵萬餘人守殺金坪,以挫敗金軍鋭氣。吳璘聞訊,率精兵自武州(今甘肅武都縣東南)、階州馳援,並向吳玠去信,認為殺金坪地方寬闊,前方佈陣散漫,需要從後方佈陣阻擋,才可一戰取勝。吳玠聽從其建議,急忙在殺金坪修築第二道隘砦。吳璘轉戰七晝夜,方才在仙人關和吳玠會師。 [11] 
三月,金軍首先攻打吳玠軍,被擊退。於是轉攻殺金坪,用雲梯攻打吳玠軍的營壘,憑藉人數優勢,猛攻不息。吳璘拔刀劃地,對諸將道:“死則死此,退者斬!”將軍楊政也表示此處為四川門户,寧死不可失守,由此堅定軍心。金軍分為兩支,完顏宗弼統軍列陣於東,勇將韓常列陣於西,呈左右夾擊之勢。吳璘率敢死隊衝入二軍之間,“左縈右繞,隨機而發”。 [11] 
在長時間的血戰後,宋軍不能支撐,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諸將中有人請求選擇別的地形來把守,吳璘慷慨陳言:“我軍剛一交戰就退下,這是不戰而逃,我想金軍很快就會離去,各位請堅持。”此時金軍援軍到來,吳璘命“駐隊矢”輪射,箭下如雨,金軍傷亡慘重,“死者層積,敵踐而登”。次日,金兵進攻宋軍營壘西北角樓,將軍姚仲登樓酣戰,吳玠及時派遣統領田晟率軍突入金陣,以長刀左右擊殺。相持到夜晚,宋軍“明炬四山,震鼓動地。布火四山,大震鼓隨之”。第三日,吳玠遣右軍統領王慶及王武等諸將分紫白旗殺入金營,金軍驚潰,趁夜遁逃。吳玠等趁勝收復鳳、秦、隴等州。史稱此役之後,完顏宗弼、完顏撒離喝“不敢窺蜀者數年”。 [11] 
七月,高宗賞仙人關之功 [12]  ,任命吳璘為定國軍承宣使熙河蘭廓路經略安撫使、知熙州(今甘肅臨洮)。 [13] 
紹興五年(1135年),吳璘、楊政進兵收復秦州,擒獲偽齊的秦州守臣胡宣。 [14] 

吳璘百戰全蜀

  • 地位漸升
吳玠、吳璘紀念館中的吳氏兄弟壁畫 吳玠、吳璘紀念館中的吳氏兄弟壁畫
紹興六年(1136年),宋廷新設置行營兩護軍,吳璘為行營右護軍統制軍馬 [15-17]  。次年,被擢升為陝西諸路都統制 [18] 
紹興九年(1139年)春,吳玠病重,吳璘改任行營右護軍都統制,節制階、岷、文、龍四州 [19]  。六月 [20]  ,吳玠逝世後,吳璘被拜為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 [21]  ,成為右護軍最高長官。七月,被拜為秦鳳路(今陝西風翔)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知秦州。 [22] 
這時,金國廢黜偽齊君主劉豫,商議歸還南宋河南、陝西一帶土地。高宗派文臣樓炤出使陝西,允許其便宜行事。樓炤準備命令三帥分別把守陝西,即:吳璘統帥秦鳳路、郭浩統帥鄜延路(今陝西延安)、楊政統帥熙河路(今甘肅臨洮)。除此之外,再將蜀口(位於川、陝交界處)的各部遷到陝西。吳璘反對樓炤的佈局,他認為:“金人反覆無常,不能相信他們,恐怕有別的變化。現在把軍隊都遷移到陝西,蜀口一帶防備空虛,金軍如果從南山截擊我們陝西軍隊,徑直奔向蜀口,我軍將不戰而屈。應當靠山紮寨,控制險要地帶,觀望金軍的情況,看見他們力量衰弱,再考慮向前推進。”樓炤同意吳璘的建議,於是令吳璘和楊政兩部駐紮在內地,以保衞四川;郭浩所部駐紮在延安,以守衞陝西。 [23] 
不久,四川制置使胡世將暫管四川宣撫司事。宋廷在與金朝達成第一次和議後,想撤去仙人關的守備。吳璘拜見抵達河池的胡世將説:“金人大軍駐紮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濟),離大慶關(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東黃河上)只有一橋之隔,金人騎兵奔馳,不過五天就可以到達蜀口。我軍遠在陝西,緊急情況下不能立即彙集援救,關隘不整修,後勤供應中斷,這真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啊。我的家族不值撫卹,可國家該怎麼辦呢!”因此胡世將上奏建議説:“應當對金國鞏固和議,對內加強防禦。現在措置軍隊,應該使陝西、四川相連,近日士兵宮賀仔偵察瞭解到完顏撒離喝曾密謀説:‘要進入四川並不難,只要放棄陝西不顧,三五年宋軍必來佔據,陝西山川道路我已全部瞭解,一旦出兵必然奪取四川。’敵情如此,萬一果真像他所説的,那我們就應該做破壞敵人謀略的準備,仙人關不應立刻放棄防禦,魚關倉也應該積存糧食。”因此吳璘僅派三隊牙校奔赴秦州,留下主力守衞階州、成州的山寨,告誡諸將不要擅離守備。 [24] 
  • 麾師反擊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國背盟,入侵南宋,高宗命吳璘節制陝西諸路軍馬。完顏撤離喝渡過黃河進入長安(今陝西西安),直奔鳳翔,右護軍近一半軍對被金軍隔絕在陝北,“遠近震恐”。這時,楊政在鞏州(今甘肅隴西),郭浩在鄜延,只有吳璘隨胡世將在河池。胡世將聞知金軍南下,急忙召集眾將商議對策,僅有楊政與涇原(今甘肅涇川)守將田晟前來。在會議中,參謀官孫渥建議退保仙人原,吳璘厲聲反駁:“用怯懦的話瓦解軍心之人,可殺!我以舉家百口性命保證,定能擊破金軍。”胡世將為之感染,指着軍帳説:“我一定戰死在這裏!”隨即指揮佈置各部,命孫渥趕赴涇原,田晟率領三千人出鳳翔,郭浩出奉天,楊政由赤谷回駐河池。吳璘也派部將姚仲在石壁寨及扶風(今陝西扶風)分別擊敗金軍。隔在陝北的右護軍部得以撤回川陝邊境 [25]  [26]  。同月,高宗授吳璘為同節制陝西諸路軍馬。 [27] 
六月,吳璘寫信約金將交戰。金將鶻眼郎君率領三千騎兵來犯,吳璘命令部將李師顏率領驍騎擊退金軍,並趁勝攻克扶風,俘獲金將三人及“女真百十有七人” [28]  。完顏撒離喝大怒,親自攻至鳳翔城西的百通坊,佈陣二十里,吳璘派姚仲奮戰,擊破金軍。閏六月,吳璘因功建節,被授為鎮西軍節度使,升為侍衞步軍都虞侯 [29]  [30] 
  • 鏖戰剡家灣
主詞條:剡家灣之戰
紹興十一年(1141年)九月,吳璘再度攻克秦州,招降守將武誼。不久後,率姚仲等在丁劉圈再破金軍。此時,楊政、郭浩二路也接連告捷,收復隴、華等州,“破岐下諸屯”。同月,吳璘使用以步制騎的“疊陣法”,與金國統軍胡盞、習不祝所部五萬在剡家灣交戰,大破金軍。 [31]  [32] 
胡盞與習不祝久經戰陣,首先佔據險要地點防守,前臨近高山,後控臘家城。他們認為宋軍一定不敢輕易進攻。交戰前一天,吳璘會集各位將領詢問怎樣進攻,姚仲説:“在山上戰鬥便能獲勝,在山下便會失敗。”吳璘認為他説得對,於是向金軍請戰。金軍不以為然,反倒嘲笑宋軍。吳璘在半夜時派遣姚仲和王彥銜枚(古時襲擊敵軍時,常令士兵銜在口中,以防喧譁)在山坡上截擊,約定二位將領登上山嶺後才發動進攻。二人到達山嶺後,全軍悄然無聲,軍隊的行陣已經排列完畢,宋軍上萬火把同時點燃。金軍驚慌失措説:“我們的行動失敗了。”習不祝善於謀略,胡盞善於征戰,二人意見不統一。吳璘首先派兵挑戰,激胡盞出戰,使用疊陣法輪番進攻,他身穿輕便的皮衣騎馬指揮作戰,宋軍拼死奮戰,金軍大敗,有上萬人投降。 [33] 
剡家灣之戰後,胡盞逃到了臘家城,吳璘趁勢圍城。就在臘家城即將被攻時,朝廷卻派驛使給吳璘送信,命令他班師回朝 [32]  。次年,“紹興和議”達成,宋廷竟將吳氏兄弟百戰而守的和尚原割讓給金國。 [33] 

吳璘置司興州

紹興十二年(1142年)六月,入朝覲見的吳璘被高宗加拜為檢校少師及階、成、岷(今甘肅岷縣)、鳳四州經略使,並獲賜漢中的五十頃田地。 [34-35] 
紹興十四年(1144年)九月,宋廷將利州路(今陝西漢中)分為利州東、西兩路,吳璘被授為利州西路安撫使 [36]  ,在興州(今陝西略陽)開置官署,管轄階、成(今甘肅成縣)、西和(今甘肅西和)、鳳、文、龍(今四川平武)、興等七州。當時“紹興和議”已經完成,但吳璘治軍訓兵,仍如從前一樣保持警戒。 [37] 
紹興十七年(1147年)七月,吳璘改任奉國軍節度使,原任的行營右護軍之職改為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興州,其安撫使之職照舊。 [38-39] 
紹興十八年(1148年)三月,高宗命吳璘、楊政招撫關陝地區的流民,以補充殿前司的軍力。 [40]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五月,吳璘因“守邊安靜”,武階官被進為最高的太尉 [41-42]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吳璘兼領興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職事,改興州。自南渡(南宋建立)以來,還沒有任命使相為都統制的例子,當時吳璘已授開府儀同三司(使相官銜)之官 [43]  ,所以被重新改派。 [44]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二月,吳璘被加授少保之官。 [45] 

吳璘力疾登關

主詞條:德順軍之戰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七月,金國皇帝完顏亮在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後,決意分兵四路,大舉侵宋。高宗得訊後,拜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而金國西路元帥徒單合喜率軍三萬,自鳳翔(今屬陝西)經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入川。九月初五,金軍在攻取大散關後,派騎兵進攻黃牛堡(今陝西鳳縣東北黃牛鋪)。吳璘帶病乘肩輿,由興州北上殺金坪,駐於青野原,增調四川腹地各軍分道前進,分授方略,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 高松等救援黃牛堡;
  • 彭青趁夜於寶雞渭河襲破金軍所立的橋頭營寨,隨後收復隴州;
  • 劉海收復秦州,降服守將蕭濟;
  • 曹㳜收復洮州。
四川制置使王剛中(四川地區官階最高的文臣)前來與吳璘會合,一同商量計策。不久後,吳璘奉詔遣使向契丹、西夏及金國佔領的山東、河北等地軍民送去檄文,聲討金人的罪行,讓他們舉兵討伐。 [46]  [47-48] 
十月,吳璘獲兼陝西、河東招討使 [49]  ,隨後派第五子吳挺及統制向起於德順軍治平砦擊破金軍 [50]  。同月,被封為成國公 [51] 
十一月,吳璘的病情加重,自仙人原退回興州,留姚仲節制諸軍。總領王之望五次派人馳馬致信於朝廷,認為吳璘多病,為防不測,請調其侄、湖北京西制置使吳拱(當時南宋中部防線的主要軍事統帥)來四川,以協助西軍作戰。但朝廷均未答覆,吳璘於同月扶疾再登仙人原,繼續指揮作戰。 [52]  [53] 
十二月初五,宋廷乘完顏亮被殺、金軍北撤之機,命吳璘率軍反攻,收復所失州縣。吳璘旋即派部將收復水洛城,並攻克治平砦。 [48]  [54]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吳璘指揮部將,以攻為守,發動對西線金軍的主動攻勢,主要如下:
  • 興元都統制姚仲率步騎六千餘人,出秦亭(今甘肅張家川東)取鞏州(今甘肅隴西);
  • 王彥屯駐於商州(今陝西商縣)、虢州(今陝西虢鎮)、陝州(河南三門峽市舊陝縣)、華州(今陝西華縣);
  • 惠逢攻取熙河路
但宋軍各路進展不順,金軍據守大散關六十多天,與宋軍對峙。姚仲圍攻鞏縣三晝夜未克,退守甘谷城,轉攻德順軍四十餘日,因金軍據城堅守,故久攻不克。吳璘於是命知夔州(今四川奉節)李師顏接替姚仲,與吳挺共同節制諸軍攻城。同時,徒單合喜遣軍增援,吳璘命吳挺率軍阻擊,與金軍相遇於瓦亭(今寧夏隆德東北)。宋軍冒矢石進擊,金軍被迫棄馬步戰。宋軍乘機多路突擊,將其擊退,生擒千户耶律九斤等百餘人。 [55]  [48] 
在此同時,吳璘及其部將相繼克復鎮戎軍、大散關、環州等地。 [56] 
三月初五,吳璘親自率兵到達德順軍城下,守城金軍聽到下面呼喚“相公(指吳璘)來了”,都觀望讚歎,不忍射箭。他視察各屯駐軍,處決違令者。鑑於城堅難攻,預先修治黃河戰地,佔領有利地形。隨後派數百騎兵挑戰,誘金軍傾城而出。吳璘事先已修好了戰地防線,宋軍奮勇衝殺,無不以一當十。雙方激戰至夜間,吳璘忽然喊到“有的將領作戰不力”,士兵聽到後更加奮力拼搏,金軍因此大敗,退入城中固守。黎明,宋軍再次出戰,金軍堅守不戰。十二日夜,金軍趁風雪棄城逃遁,宋軍僅用八天便攻下此城。吳璘入城後,安撫百姓,使“市肆不驚”。城中父老鄉親圍住他的馬,叩拜不斷。不久後,他留副將張舜中守城,自己率軍還屯河池。 [55]  [56] 
自閏二月姚仲收復原州(今甘肅平涼)至五月間,原州一直遭受金軍的圍攻,姚仲領兵援救,吳璘亦親自奔赴鳳翔巡視。宋軍諸將雖然奮力拼殺,但金軍不退反進,且增兵至七萬人。五月,姚仲率軍與金軍在原州的北嶺激戰,遭遇大敗,損失三十多位將領。同時,吳璘派兵收復熙州。 [57]  [58] 
六月,吳璘前往大幽嶺,奪去姚仲的兵權,將其囚於河池獄中,命李師顏代其掌兵 [57]  [59]  。同月,宋孝宗即位,賜信褒獎吳璘,令他兼任陝西、河東路宣撫招討使。 [60] 
吳璘猜測金軍一定會再來爭奪德順軍,立刻馳馬奔赴城下,而金將完顏悉烈等果然於八月統領號稱十數萬的大軍來攻;金國萬户豁豁又率領精兵從鳳翔到達。吳璘命吳挺率軍於城東將其擊退。德順城北有北嶺,東有東山,兩山地勢相接,互為犄角。吳璘遂據北嶺,吳挺據東山,深溝高壘,嚴陣以待。九月初,徒單合喜命陝西都統完顏璋、副都統完顏習尼列率兵兩萬,復攻德順軍。兩軍激戰於城東,接戰數次,宋軍稍稍退卻,金軍追至城下。吳璘命北嶺兵與城中守軍,用弓弩夾射,擊退金軍。徒單合喜又遣統軍都監泥河領兵七千,與完顏璋合兵,企圖攻取東山。吳璘令軍依險列陣,環列劍盾、拒馬,多次擊退金兵進攻。時北嶺宋軍已扼金軍退路,奪其糧餉。十月,徒單合喜率兵四萬來援,吳璘分兵襲擊,雙方傷亡甚眾。由於宋軍控扼東山、北嶺,金軍難以攻克,遂移師德順軍東南水洛城,企圖切斷宋軍糧道。 [48]  [60]  [61] 
當時,主和派認為宋軍駐紮在外,離川口很遠.擔心金軍偷襲,想放棄三路(指秦鳳、熙河、永興三路)地方。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十二月,宋廷為向金朝乞和,下詔命吳璘班師回河池。吳璘為避猜忌,於隆興元年(1163年)正月倉促下令撤軍,金軍尾隨其後進攻,宋軍死傷兩萬餘人,此前收復三路、十三州、三軍又被金軍佔有 [48]  [60] 
隆興二年(1164年)冬,金軍入侵岷州,吳璘提兵至祁山禦敵。金軍聞訊後撤回,派使者告訴吳璘説:“兩國(宋、金)已經講和了。”這時朝廷詔書也已到達,吳璘於是撤離。 [62] 
在爭奪川陝的期間,吳璘的官銜自少傅加至少師 [63-64] 

吳璘入朝封王

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沈介任四川安撫制置使以來,常常與吳璘意見不合,兵部侍郎胡銓也曾在奏章中攻擊吳璘。在此情況下,吳璘抗章請求入朝覲見,孝宗賜親筆信,表示同意。他在入朝途中上表,請求辭去宣撫使之職並致仕,孝宗都不準。 [65] 
乾道元年(1165年)四月,吳璘抵達臨安府。入宮覲見時,孝宗派宦官予以慰勞,並在偏殿召見。隨後,又允許他去德壽宮朝見高宗。高宗看見吳璘,感嘆地説:“朕與你,是一對老君臣啊,你可以經常到朕這來。”吳璘叩頭感謝。兩宮(指高宗、孝宗)分別派來使者多次慰問吳璘,又令皇太子拜見吳璘。五月,進拜太傅、新安郡王。不久後,孝宗下詔,仍任吳璘為四川宣撫使,改判(宋制,凡以高級別出任州長官,均稱判而不稱知)興元府。吳璘即將返回四川時,兩宮都設宴為他餞行,倍極榮寵。吳璘至德壽宮向高宗告別,感傷落淚。高宗也為之悵然,解下自己所佩帶的刀賜給吳璘,説:“想起朕時,看一看這把刀就可以了。” [66-67]  吳璘回到漢中(今陝西漢中)後,修復褒城廢棄的塘堰,灌溉數千頃田畝,便利了當地的農業生產 [68] 
此年八月,吳璘再度改判興州。 [69] 
吳璘麾下精鋭,史稱其“精兵為天下冠”。但他步入晚年後,“既老且病”,健康狀況極差。乾道二年(1166年)時,朝廷採納四川制置使汪應辰的建議,傳下密旨:如果吳璘遭遇不測,由四川制置司暫領其職任。 [70-71] 

吳璘病逝川蜀

乾道三年(1167年)四月,宋廷合利州東、西路為一路,授吳璘為“知興元府、充利州路安撫使、四川宣撫使” [72]  。五月十七日(6月6日) [1]  ,吳璘病逝,享年六十六歲。孝宗聞訃訊後“震悼”,賜給置辦喪事的銀千兩、絹千匹、錢五百萬,又為其輟朝兩日;太上皇高宗亦賜銀千兩 [73]  。六月,追贈太師、信王,位列南宋異姓七王之一 [2]  [74]  。乾道七年(1171年)六月,賜諡號為“武順” [75] 
宋寧宗時,吳璘之子吳摠請求以吳璘配享宋孝宗廟廷,但此議未獲朝廷允准。 [76] 
開禧二年(1206年),吳璘之孫吳曦發動叛亂,最終被殺。吳曦的黨羽及妻兒、叔父、弟弟等都被處死,吳璘的後裔也被朝廷遷往湖廣、浙江一帶,只有吳玠的子孫免於連坐,以供奉吳璘。 [77] 

吳璘主要影響

吳璘為人剛勇,通讀史書,在國家大節方面從不退避,而不拘小節,重視人才。他與兄長吳玠相繼保衞川蜀,長達三十餘年,“隱然為方面之重”,為一時干城,其威名僅次於吳玠。 [78] 

吳璘軍事

  • 屢抗金軍
吳璘在北宋末年隨兄長吳玠抵禦西夏,屢立戰功 [4]  南宋初年,吳璘與兄長配合,於箭箐關戰役擊退金將沒立和烏魯、摺合軍,又在和尚原、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 [7]  [11] 
吳玠死後,吳璘與郭浩、楊政等三大將協力抗金,保衞四川。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背盟南侵,吳璘力主堅守,與西線金軍主將完顏撒離喝大戰於鳳翔、扶風,又破金將鶻眼郎君三千騎兵,趁勝攻佔扶風,大敗完顏撒離喝於鳳翔城西百通坊,隔在陝北的右護軍得以撤回川陝邊境 [25]  [30]  。次年,在秦州以北的剡家灣之戰中大敗金軍胡盞等部,收復秦州及陝西各州郡,聲振關中 [31]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廢帝完顏亮背棄盟約,率大軍入侵南宋。金軍西線由徒單合喜領軍南下。吳璘帶病馳赴前線,指揮作戰,取得一定戰果。並聯系契丹、西夏及山東、河北等地軍民,號召各方一同反抗金國 [46]  [52]  。次年,他以攻為守,命姚仲、王彥等分路出擊,主動發起攻勢,親征攻克德順軍,接連收復秦鳳、熙河、永興三路 [55]  。吳璘所率西線宋軍與金軍互有勝負,長期對峙,直至“隆興和議”簽訂,方才撤回 [62]  [60] 
  • 軍事思想
根據長期在西線與金軍作戰的經驗,吳璘曾用八個字總結自己克敵制勝的方法,即“弱者出戰,強者繼之”。宋高宗聞言後,評價此法與戰國名將孫臏的“三駟之法”(即孫臏賽馬)相同,“一敗而二勝也”。 [79] 
詳細來説,吳璘認為“金人有四長(“四長”指騎兵、耐力、重甲、弓箭),我有四短”,應揚長避短。所以,他對比吸取彼此的優點,以分隊的方式剋制其騎兵;以“番休迭戰”(即車輪戰)的方式挫其鋭氣;以強弓勁弩射穿其重甲;以“以遠克近”、“以強制弱”的方式應對其弓箭。 [80-81] 
在剡家灣之戰與金將胡盞、習不祝交戰時,吳璘創立了以步制騎的“疊陣法”。具體指:每次交戰時,“以長槍居前”,長槍士“坐不得起”;其次是強弓,再次是強弩,命弓弩手跪膝等待;接着是神臂弓。如與敵人相持百步內,則是神臂弓先發;如已距七十步,則弓弩齊發;以此佈陣時,用一排拒馬保護步兵,以鐵鈎相連,待到步兵受傷時便進行替換,替換時以擊鼓為令。騎兵分佈於兩翼,在前方掩護佈陣,待到陣成後撤退。當諸將有疑慮時,他又解釋“此古束伍令也,軍法有之,諸君不識爾” [82]  。正是這種方法,使得吳璘在對抗金軍時屢次獲勝。
在擇將方面,吳璘重視實戰軍功,他認為“兵官非嘗試,難知其才”,如果因為其人立下“小善”就隨意任用,那將使投機取巧之人得志,長年征戰戍邊的“邊人宿將之心怠”。 [83] 

吳璘政治

吳璘晚年改判興元府(今陝西漢中)時,留心民間疾苦。他修葺褒城的塘堰,灌溉田畝數千頃,促進當地農業生產;又廢除冗賦,懲治貪贓官吏。甚有政聲。 [68]  [84] 

吳璘歷史評價

楊存中:和尚原,隴右之藩要也。敵得之,則可以睥睨漢川;我得之,則可以下兵秦雍。曩議予金人,吳璘力爭不從。今璘在遠,不及知。臣若不言,非特負陛下,亦有愧於璘。 [85] 宋史》引
洪邁:吳氏以功握蜀兵三十年……。 [86] 《宋史》引
吳挺:臣之先臣璘,奮身邊部。自太上光堯皇帝朝都車之事,率先請行。肆我陛下即位,一心事君,匪躬宣力,積勞西南,洊被褒厚。 [87]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引
趙昚:①昔在舊邸,每共定省。側聞太上皇帝聖訓,謂今日元勳舊德、同國休慼,無如卿者。 [87]  ②惟汝父璘,勤勞王家,積四十年。英風義聲,燀耀顯明。九命二伯,淑旗綏章。高其名器、崇其物採矣。 [87] 均引自《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
王曮:王雄姿正志,剛毅靜深,喜大節,略苛細,不嚴於刑而人自畏之。讀史傳曉大義,幕府文書,輕重之間,亦時自竄定。其愛君憂國之誠,得之於天,雖造次不能忘也……其治軍如其治家,而恩威兼之……知人之明,尤為當世所重……平居軍旅之外,家事一不問舍,俸入不營一錢……王每出師指麾諸將,風采凜然,不敢仰視。士寧死敵,無敢犯令,故用兵未嘗敗。尤長於持勝。 [87]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
呂中:是時北方人亂,內有耶律之變,而我師之出,興州路得十二郡,金州路得四郡。吳璘復大散關,入德順軍,父老擁拜,幾不可行。 [88] 大事記講義
脱脱:①吳璘剛勇,喜大節,略苛細,讀史曉大義。代兄為將,守蜀餘二十年,隱然為方面之重,威名亞於玠。高宗嘗問勝敵之術,璘曰:“弱者出戰,強者繼之。”高宗曰:“此孫臏三駟之法,一敗而二勝也。” [89] 《宋史》)②吳玠與弟璘智勇忠實,戮力協心,據險抗敵,卒保全蜀,以功名終,盛哉! [89] 《宋史》)③初,吳玠、吳璘俱為宋大將,兄弟父子相繼守西土,得梁、益間士眾心。 [90] 金史
黃道周:吳璘玠弟,戰功多利。散漫難攻,隘擊容易。立第二關,以張形勢。血戰破之,窺蜀無計。金人敗盟,眾欲退避。璘怒斥之,戰守兩濟。金屯劉園,璘請討致。疊陣攻之,以強乘蔽。再戰山上,敵憂敗斃。勢已垂危,班師詔至。秦檜為奸,復主和議。戰勝轉驚,敗已成例。可惜英雄,空生其際。雖贈太師,不勝短氣。 [91] 廣名將傳
王夫之:蓋江東據江、淮以北拒,而巴、蜀既失,橫江而中潰,方衞首而中折其腰膂,未有不殞者也……南宋之得僅延,吳玠、吳璘捍之也。 [92] 讀通鑑論
朱軾:宋之南渡,巴蜀最為上游,所以藩蔽荊襄、控御關隴者也。二吳兄弟實經營之,始保和尚原,繼守仙人關,設形勢、據險阻,使金人不得軼越,而下流安矣。及和議既成,將遂分兵撤備,而璘與胡世將力陳其不可,終以保蜀。兄弟相繼數十年,綏輯人民,輔寧國家,可謂悉心以勤其事者,賢於張俊、楊沂中輩遠矣。 [93] 《史傳三編》
蔡東藩:①一門竟出兩名臣,伯仲同心拒敵人。莫怪蜀民崇食報,迄今廟貌尚如新。 [94] 宋史演義)②惟吳玠兄弟,保守隴蜀,迭建奇功,乃不與韓、嶽並稱,殊令後人無從索解。 [94] 《宋史演義》)③(李)顯忠勇號無敵,尤一時干城選,而西北且有吳璘、王剛中等人,濟以虞允文智勇兼優,俱足深恃,奈何內廁一史浩,外廁一邵宏淵,西北十三州三軍,既得而復棄之,靈壁、虹縣及宿州相繼收復,淮西一帶,將成而又隳之。 [95] 《宋史演義》
李震:①再次,陝西方面作戰,由於胡世將對諸軍撫御有力,指揮適切,及吳璘等諸將之勇敢善戰,故頗能予金人以打擊,逼使金人困頓於永興鳳翔之間,而一籌莫展。尤其世將一面保據蜀口,一面使郭浩等諸將在敵後展開攻勢,此種戰略指導,更足稱道。總而言之,建炎以來,宋軍之真能戰勝攻取,而予金人以真正打擊者,前有吳玠,後則世將及吳璘諸將也。 [96]  《中國曆代戰爭史》)②尤其吳璘之在秦鳳,看破金兵在陝西只有自守之力後,即發動廣泛攻勢,收復十餘州之地,逼使金人困守涇渭之間,金人之所以終於言和,而不敢再起滅江南之念,璘與有力焉。吳璘固一善戰之將,然川陝方面忠義軍之善戰,其功亦不可沒也。 [96]  《中國曆代戰爭史》

吳璘軼事典故

德順軍之戰期間,吳璘帶病領軍與金國西路元帥徒單克寧長期對峙,收復秦鳳、熙河、永興三路。但宋孝宗即位後,聽從朝中主和派意見,下詔要求吳璘撤軍。當時幕僚中有人勸他“苟利社稷,專之可也”,不能馬上撤退,吳璘神色愀然,説出了自己的理由:“但主上即位之初,璘握重兵在遠,朝廷俾以詔書從事,璘敢違詔耶?”為了避免朝廷對他的猜疑,吳璘只得倉促撤軍,最終損失慘重,且力戰爭奪的陝西土地也盡皆淪喪。 [60]  [97] 
吳璘在臨終前,命幕客為他準備遺表,請求孝宗“無棄四州(指宋廷割讓給金的唐、鄧、海、泗四州),無輕出兵”。隨後封存遺言交給家人,讓他們在他死後再啓封。吳璘逝世後數日,家人打開查看,發現他也只是交待了關於家廟祭祀等幾件事,再無他言。 [98] 

吳璘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吳廉
累贈太師、魏國公。
曾祖母
李氏
追封魏國夫人。
祖父
吳遂
累贈太師、楚國公。
祖母
齊氏
追封楚國夫人。
父親
吳扆
累贈太師、魯國公。
母親
劉氏
追封魯國夫人。
平輩
兄長
官至四川宣撫使。累贈少師、涪王,諡號“武安”。
——
妻子
王氏
封吳國夫人,先於吳璘八年去世。
妾室
劉氏
曾被封為淑人
袁氏
曾被封為碩人。
李氏
曾被封為碩人。
子輩
長子
吳援
——
次子
吳掖
——
三子
吳擴
——
四子
吳揔
——
五子
官至興州都統制太尉。卒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武穆”。
六子
吳拭
——
七子
吳拯
——
八子
吳掞
——
九子
吳抦
——
十子
吳揚
——
十一子
吳揆
——
幼子
吳撙
——
孫輩
孫子
吳挺之子,官至太尉、昭信軍節度使,後因叛亂被殺。
據《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宋史》及《中國吳氏通書》記載,吳璘至少有孫九人,其中吳挺有子五人:吳璋、吳曦、吳曉、吳晛、吳踔。此表為避爭議,只取吳曦一人。
表格參考資料: [77]  [87]  [89]  [99] 

吳璘主要作品

吳璘曾經自撰有兵書兩篇,取名為《兵要》,分析金軍的優劣之處及提出自己的應對方法。但在陣法的部分,則是“有圖而無書”。宋人李心傳評價該書:“其説甚備。”然早已佚失。 [80] 

吳璘後世紀念

吳璘甘肅

吳玠、吳璘紀念館 吳玠、吳璘紀念館 [100]
甘肅省存留有與吳璘相關的多處廟祠,如莊浪吳王廟、天水名將廟、徽縣忠烈祠,這些廟祠、遺址、遺蹟至今大都保存完好。
吳玠、吳璘紀念館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城紫荊山上,為紫荊山標誌景點之一。 [100] 
2019年7月20日,徽縣召開中國·甘肅·徽縣“吳玠吳璘暨仙人關戰役”學術研討會。 [101] 

吳璘陝西

陝西省亦留有與吳璘相關的廟祠,如寶雞吳公祠、鳳縣涪王祠等。 [102] 
吳王墳位於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南壩村,疑為吳璘墓。據稱有宋孝宗御書“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墓碑,今已夷平,僅存一大碑座和殘缺石人、石馬及石羊各一。

吳璘江蘇

吳璘廟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橫涇鎮北部。當地百姓尊吳璘為本方土地的守護神。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二傳説是他的生日,此時都會舉辦廟會。 [103] 

吳璘史料索引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 [87]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89] 
《史傳三編·卷三十七·名臣傳二十九》 [93] 
參考資料
  • 1.    按《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徳之碑》稱吳璘“以(乾道三年)五月十七日薨於位,春秋六十有六”。乾道三年五月十七日換算成公元紀年,即為西曆1167年6月6日。
  • 2.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二》“中興異姓七王”:中興異姓七王……明年,吳璘死,以為熟例,追封信王。
  • 3.    《宋景濂先生未刻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2-25]
  • 4.    《宋史·吳璘傳》:吳璘,字唐卿,玠弟也。少好騎射,從玠攻戰,積功至閣門宣贊舍人。
  • 5.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謹按故太師、奉國軍節度使、新安郡王、追封信王、諡武順吳璘字唐卿,德順隴幹人也。
  • 6.    宋金和尚原之戰(公元1130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引用日期2020-02-24]
  • 7.    《宋史·吳璘傳》:紹興元年,箭筈關之戰,斷沒立與烏魯摺合兵,使不得合,金人遁,璘功居多,超遷統制和尚原軍馬,於是玠駐師河池,璘專守原。及兀朮大入,玠兄弟以死守之。敵陣分合三十餘,璘隨機而應,至神坌伏發,金兵大敗,兀朮中流矢遁。張浚承製以璘為涇原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升康州團練使。
  • 8.    《宋史·高宗紀四》:(紹興)二年……三月……辛丑,又犯隴安縣,吳璘等擊走之。
  • 9.    《宋史·吳璘傳》:三年,遷榮州防禦使、知秦州,節制階、文。是歲,玠敗於祖溪嶺,時璘猶在和尚原,玠命璘岔棄原別營仙人關,以防金人深入。
  • 10.    《宋史·高宗紀四》:(紹興)二年……是冬,金人犯和尚原,將士乏食自潰,吳璘拔砦棄去。
  • 11.    《宋史·吳璘傳》:四年,兀朮、撒離喝果以大兵十萬至關下,璘自武、階路入援。先以書抵玠,謂殺金平地闊遠,前陣散漫,須後陣阻隘,然後可以必勝。玠從之,急修第二隘。璘冒圍轉戰,會於仙人關。敵果極力攻第二隘,諸將有請別擇形勝以守者,璘奮曰:“兵方交而退,是不戰而走也,吾度此敵去不久矣,諸君第忍之。”震鼓易幟,血戰連日。金兵大敗,二酋自是不敢窺蜀者數年。
  • 12.    《宋史·高宗紀四》:(紹興)四年……秋七月……丙辰,賞仙人關之功,以吳玠為檢校少師、奉寧保靜軍節度使,吳璘、楊政以下論賞有差。
  • 13.    《宋史·吳璘傳》:露布獻捷,遷定國軍承宣使、熙河蘭廓路經略安撫使、知熙州。
  • 14.    《宋史·高宗紀五》:(紹興)五年……二月……丁亥,吳璘、楊政攻拔秦州,執偽齊守胡宣……。
  • 15.    《宋史》作左護軍統制,此從《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行營右護軍統制軍馬”之説。
  • 16.    《宋史·吳璘傳》:六年,新置行營兩護軍,璘為左護軍統制。
  • 17.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六年,創軍名行營右護軍,為行營右護軍統制軍馬。
  • 18.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七年,升陝西諸路都統制。
  • 19.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九年、春,改行營右護軍都統制,節制階、岷、文、龍州。
  • 20.    《三朝北盟會編·卷第一百九十五》:(紹興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已巳,吳玠薨。
  • 21.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是年,武安公薨,除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
  • 22.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秋七月,除秦鳳路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知秦州。
  • 23.    《宋史·吳璘傳》:時金人廢劉豫,歸河南、陝西地。樓炤使陝,以便宜欲命三帥分陝而守,以郭浩帥鄜延,楊政帥熙河,璘帥秦鳳,欲盡移川口諸軍於陝西。璘曰:“金人反覆難信,懼有他變。今我移軍陝右,蜀口空虛,敵若自南山要我陝右軍,直搗蜀口,我不戰自屈矣。當且依山為屯,控其要害,遲其情見力疲,漸圖進據。”炤從之,命璘與楊政兩軍屯內地保蜀,郭浩一軍屯延安以守陝。
  • 24.    《宋史·吳璘傳》:既而胡世將以四川制置權宣撫司事,至河池,璘見之曰:“金大兵屯河中府,止隔大慶一橋爾,騎兵疾馳,不五日至川口。吾軍遠在陝西,緩急不可追集,關隘不葺,糧運斷絕,此存亡之秋也。璘家族固不足恤,如國事何!”時朝廷恃和忘戰,欲廢仙人關。於是世將抗奏謂:“當外固歡和,內修守禦。今日分兵,當使陝、蜀相接,近兵宮賀仔諜知撒離喝密謀曰:‘要入蜀不難,棄陝西不顧,三五歲南兵必來主之,道路吾已熟知,一發取蜀必矣。’敵情如是,萬一果然,則我當為伐謀之備,仙人關未宜遽廢,魚關倉亦宜積糧。”於是璘僅以牙校三隊赴秦州,留大軍守階、成山砦,戒諸將毋得撤備。世將尋真除宣撫,置司河池。
  • 25.    《宋史·胡世將傳》:明年夏,金人陷同州,入長安,諸路皆震。蜀兵既分,聲援幾絕,乃遣大將吳璘、田晟出鳳翔,郭浩出奉天,楊政由赤谷歸河池。不數日,璘捷於石壁及扶風,金人逡巡不敢度隴,分屯之軍得全師而還。
  • 26.    《宋史·高宗紀六》:(紹興)十年……五月己卯,金人叛盟,兀朮等分四道來攻……撒離曷自河中趨永興軍,陝西州縣官皆降……金人陷永興軍,趨鳳翔……庚子,以吳璘同節制陝西諸路軍馬,聽胡世將便宜黜陟、處置軍事。辛丑,金人犯鳳翔府之石壁砦,吳璘遣統制姚仲等拒卻之。
  • 27.    《宋史·吳璘傳》:十年,金人敗盟,詔璘節制陝西諸路軍馬。撒離喝渡河入長安,趨鳳翔,陝右諸軍隔在敵後,遠近震恐。時楊政在鞏,郭浩在鄜延,惟璘隨世將在河池。世將急召諸將議,惟涇原帥田晟與楊政同至,參謀官孫渥謂河池不可守,欲退保仙人原,璘厲聲折之曰:“懦語沮軍,可斬也!璘請以百口保破敵。”世將壯之,指所居帳曰:“世將誓死於此!”乃遣渥之涇原,命田晟以三千人迎敵。璘又遣姚仲拒於石壁砦,敗之。詔同節制陝西諸路軍馬。
  • 28.    《宋史·高宗紀六》:(紹興)十年……六月……己酉,吳璘遣統制李師顏等戰敗金人於扶風,拔之。
  • 29.    《宋史·高宗紀六》:(紹興)十年……閏月……丙戌,以胡世將為端明殿學士,吳璘為鎮西節度使,楊政武當節度使,郭浩奉國節度使。
  • 30.    《宋史·吳璘傳》:璘以書遺金將約戰,金鶻眼郎君以三千騎衝璘軍,璘使李師顏以驍騎擊走之。鶻眼入扶風,復攻拔之,獲三將及女真百十有七人。撒離喝怒甚,自戰百通坊,列陣二十里。璘遣姚仲力戰破之,授鎮西軍節度使,升侍衞步軍都虞候。
  • 31.    《宋史·吳璘傳》:十一年,與金統軍胡盞戰剡家灣,敗之,復秦州及陝右諸郡。
  • 32.    《宋史·高宗紀六》:(紹興)十一年…………九月……辛亥,吳璘拔秦州,州將武誼降。壬子,璘率姚仲及金人戰於丁劉圈,敗之。楊政克隴州,破岐下諸屯。郭浩復華州,入陝州……吳璘及金人戰於剡家灣,大敗之,遂圍臘家城。癸亥,璘自臘家城受詔班師,楊政、郭浩皆引軍還。
  • 33.    《宋史·吳璘傳》:二酋老於兵,據險自固,前臨峻嶺,後控臘家城,謂我必不敢輕犯。先一日,璘會諸將問所以攻,姚仲曰:“戰于山上則勝,山下則敗。”璘以為然,乃告敵請戰,敵笑之。璘夜半遣仲及王彥銜枚截坡,約二將上嶺而後發火。二將至嶺,寂無人聲,軍已畢列,萬炬齊發。敵駭愕曰:“吾事敗矣。”習不祝善謀,胡盞善戰,二酋異議。璘先以兵挑之,胡盞果出鏖戰。璘以疊陣法更休迭戰,輕裘駐馬亟麾之,士殊死鬥,金人大敗。降者萬人,胡盞走保臘家城,璘圍而攻之。城垂破,朝廷以驛書詔璘班師,世將浩嘆而已。明年,竟割和尚原以與敵。撤戍割地,皆秦檜主之也。
  • 34.    《宋史·吳璘傳》:十二年,入覲,拜檢校少師、階成岷鳳四州經略使,賜漢中田五十頃。
  • 35.    《宋史·高宗紀七》:(紹興)十二年……六月……甲申,以吳璘為檢校少師、階、成、岷、鳳四州經略使。
  • 36.    《宋史·高宗紀七》:(紹興)十四年……九月辛酉,分利州為東、西路,以吳璘為利州西路安撫使,楊政利州東路安撫使。
  • 37.    《宋史·吳璘傳》:十四年,朝議析利州路為東西路,以璘為西路安撫使,治興州,階、成、西和、鳳、文、龍、興七州隸焉。時和議方堅,而璘治軍經武,常如敵至。
  • 38.    《宋史·吳璘傳》:十七年,徙奉國軍節度使,改行營右護軍為御前諸軍都統制,安撫使如故。
  • 39.    《宋史·高宗紀七》:(紹興)十七年……秋七月……戊子,以吳璘充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興州。
  • 40.    《宋史·高宗紀七》:(紹興)十八年……三月丁丑,命楊政、吳璘招關、陝流民補殿前軍。
  • 41.    《宋史·高宗紀七》:(紹興)二十一年……五月……以吳璘、楊政、田師中併為太尉。
  • 42.    《宋史·吳璘傳》:二十一年,以守邊安靜,拜少保(應改作太尉)。
  • 43.    《宋史·高宗紀八》:(紹興)二十六年……三月……癸亥,加吳璘開府儀同三司。
  • 44.    《宋史·吳璘傳》:二十六年,領興州駐紥御前諸軍都統制職事,改判興州。渡江以來未有使相為都統制者,時璘已為開府儀同三司,故改命之。
  • 45.    《宋史·高宗紀八》:(紹興)二十九年……二月……加吳璘少保。
  • 46.    《宋史·吳璘傳》:三十一年,金主亮叛盟,拜四川宣撫使。秋,亮渡淮,遣合喜為西元帥,以兵扼大散關,遊騎攻黃牛堡。璘即肩輿上殺金平,駐軍青野原,益調內郡兵分道而進,授以方略。制置使王剛中來會璘計事,璘尋移檄契丹、西夏及山東、河北,聲金人罪以致討。
  • 47.    《宋史·高宗紀九》:(紹興)三十一年……九月……甲戌,金人犯黃牛堡,守將李彥堅拒卻之,金兵遂扼大散關,吳璘駐青野原,遣將高松等援之……吳璘遣將彭青至寶雞渭河,夜劫金人橋頭砦,破之……吳璘遣將劉海復秦州,金守將蕭濟降……丙申,吳璘遣將曹㳜復洮州……吳璘遣將彭青復隴州。
  • 48.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 49.    《宋史·吳璘傳》:未幾,兼陝西、河東招討使。
  • 50.    《宋史·高宗紀九》:(紹興)三十一年……冬十月……癸卯,以吳璘兼陝西、河東招討使,劉錡兼京東、河北東路招討使,成閔兼京西、河北西路招討使……吳璘遣統制吳挺、向起等及金人戰於德順軍之治平砦,敗之。
  • 51.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九十三》:紹興三十有一年冬十月……少保、奉國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吳璘封成國公,以明堂恩也。
  • 52.    《宋史·吳璘傳》:璘以病還興州,總領王之望馳書告執政,謂璘多病,猝有緩急,蜀勢必危。請移璘侄京襄帥拱歸蜀,以助西師。凡五書未報。璘已力疾,覆上仙人關。
  • 53.    《宋史·高宗紀九》:(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癸未,吳璘病,自仙人原還興州,留姚仲節制軍事……戊子,吳璘復力疾上仙人原。
  • 54.    《宋史·高宗紀九》:(紹興)三十一年……十二月……吳璘遣將覆水洛城……庚申,吳璘遣將拔金人治平砦。
  • 55.    《宋史·吳璘傳》:三十二年,璘遣姚仲取鞏,王彥屯商、虢、陝、華,惠逢取熙河。或久攻不下,或既得復失,竟無成功。金人據大散關六十餘日,相持不能破。仲舍鞏攻德順已逾四旬,璘以知夔州李師顏代之,遣子挺節制軍馬。挺與敵戰於瓦亭,敗之。璘自將至城下,守陴者聞呼“相公來”,觀望諮嗟,矢不忍發。璘按行諸屯,預治黃河戰地,斬不用命者,先以數百騎嘗敵。敵一鳴鼓,鋭士空壁躍出突璘軍。璘軍得先治地,無不一當十。至暮,璘忽傳呼“某將戰不力”,人益奮搏,敵大敗,遁入壁。黎明,師再出,敵堅壁不動。會天大風雷,金人拔營去,凡八日而克。璘入城,市不改肆,父老擁馬迎拜不絕。璘尋還河池。
  • 56.    《宋史·高宗紀九》:(紹興)三十二年……二月……興元都統制姚仲攻鞏州不下,退守甘谷城,遂引兵圍德順軍……姚仲遣副將趙銓攻下鎮戎軍,金同知渭州秦弼及其子嵩來歸……閏月……金人犯虢州。吳璘遣楊從儀等攻拔大散關,分兵據和尚原,金人走寶雞……壬辰,姚仲攻德順軍,敗金人於瓦亭砦、新店……三月……戊申,吳璘復德順軍,又遣將嚴忠取環州……甲寅,吳璘自德順軍復還河池。
  • 57.    《宋史·吳璘傳》:四月,原州受圍,璘命姚仲以德順之兵往援,璘自趨鳳翔視師。諸將雖力戰,敵攻益急,增兵至七萬。五月,仲與敵戰於原州之北嶺,仲敗績。初,仲自德順至原,由九龍泉上北嶺,令諸軍持滿引行。以盧士敏兵為前陣,所統軍六千為四陣,姚仲兵為後拒。隨地便利以列,與敵鏖戰,開合數十。會輜重隊隨陣亂行,敵兵衝之,軍遂大潰,失將三十餘人。始,璘出師,王之望嘗言:“此行士卒鋭氣,不及前時,仲年來數奇,不可委以要地。”及仲至原,璘亦貽仲書,謂原圍未即解,且還德順。書未達而仲敗,璘亦無功還。尋奪仲兵,欲斬之,或勸而止,械繫河池獄。
  • 58.    《宋史·高宗紀九》:(紹興)三十二年……閏月……丙子,姚仲遣將復原州……三月……辛酉,金人攻原州……夏四月丁卯朔,姚仲遣兵救原州……五月戊戌,吳璘自河池如鳳翔巡邊,姚仲遣兵救原州,數敗金人……壬寅,姚仲及金人戰於原州北嶺,敗績……己未,吳璘遣將復熙州。
  • 59.    《宋史·高宗紀九》:(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丙寅朔,吳璘次大幽嶺,檄召姚仲至軍前,下河池獄,命夔路安撫使李師顏代將其兵。
  • 60.    《宋史·吳璘傳》:孝宗受禪,賜璘札,命兼陝西、河東路宣撫招討使。璘策金人必再爭德順,亟馳赴城下,而完顏悉烈等兵十餘萬果來攻。萬户豁豁復領精兵自鳳翔繼至。璘築堡東山以守,敵極力爭之,殺傷太半,終不能克。時議者以為兵宿於外,去川口遠,恐敵襲之,欲棄三路。遂詔璘退師。敵乘其後,璘將士死亡者甚眾,三路復為敵有。拜少傅。
  • 61.    《宋史·孝宗紀一》:(紹興)三十二年……八月……丙寅,吳璘與金人戰於德順軍……甲申,吳璘敗金人於北山……冬十月……金人攻德順城,吳璘擊走之,復遣兵追襲,遂為所敗。
  • 62.    《宋史·吳璘傳》:隆興二年冬,金人侵岷州,璘提兵至祁山,金人聞之,退師,遣使來告曰:“兩國已講和矣。”會詔至,俱解去。
  • 63.    《宋史·孝宗紀一》:(紹興)三十二年……九月……辛酉,以吳璘為少師。
  • 64.    《宋史·高宗紀九》:(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乙巳,錄商、虢之功,加吳璘少傅、王彥為保平軍節度使。
  • 65.    《宋史·吳璘傳》:沈介為四川安撫、制置使,與璘議不協,兵部侍郎胡銓上書,語頗及璘。璘抗章請朝,上親札報可。未半道,請罷宣撫使及致仕,皆不允。
  • 66.    《宋史·吳璘傳》:乾道元年詣闕,遣中使勞問,召對便殿,許朝德壽宮。高宗見璘,嘆曰:“朕與卿,老君臣也,可數入見。”璘頓首謝。兩宮存勞之使相踵,又命皇子入謁。拜太傅,封新安郡王。越數日,詔仍領宣撫使,改判興元府。及還鎮,兩宮宴餞甚寵。璘入辭德壽宮,泣下。高宗亦為之悵然,解所佩刀賜之,曰:“異時思朕,視此可矣。”
  • 67.    《宋史·孝宗紀一》:乾道元年……夏四月……乙巳,吳璘入見……五月庚戌,以璘為太傅,封新安郡王……吳璘改判興元府。
  • 68.    《宋史·吳璘傳》:璘至漢中,修復褒城古堰,溉田數千頃,民甚便之。
  • 69.    《宋史·孝宗紀一》:乾道元年……八月……乙未,詔吳璘復判興州。
  • 70.    《宋史·汪應辰傳》:璘時駐蜀口武興,精兵為天下冠,既老且病,應辰密奏以關陝大將系國安危,所當預圖。於是執政傳旨,若璘不起,令制司暫領其任。暨璘死,應辰遂攝宣撫之職,蜀道晏然。
  • 71.    《宋史·孝宗本紀》:(乾道)二年……十一月……乙卯,密詔四川制置使汪應辰:如吳璘不起,收其宣撫使牌印,權行主管職事。
  • 72.    《宋史·孝宗紀二》:(乾道)三年……夏四月……丁丑,合利州東、西路為一。戊寅,以吳璘知興元府、充利州路安撫使、四川宣撫使。
  • 73.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上震悼,輟視朝二日,賻銀兩、絹匹各千,錢五百萬,太上賜銀千兩。
  • 74.    《宋史·孝宗紀二》:(乾道)三年……六月……追封吳璘為信王。
  • 75.    《宋史·孝宗紀二》:(乾道)七年……六月……己巳,賜吳璘諡曰武順。
  • 76.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二·高宗孝宗配享功臣》:孝宗既祔廟,詔以故相陳康伯侑食。寶文閣待制吳摠上疏,請以其父璘配饗廟廷,不報。
  • 77.    吳健琴主編.《中國吳氏通書》: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02
  • 78.    璘剛勇,喜大節,略苛細,讀史曉大義。代兄為將,守蜀餘二十年,隱然為方面之重,威名亞於玠。
  • 79.    《宋史·吳璘傳》:高宗嘗問勝敵之術,璘曰:“弱者出戰,強者繼之。”高宗曰:“此孫臏三駟之法,一敗而二勝也。”
  • 80.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七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2-08]
  • 81.    《宋史·吳璘傳》:嘗著《兵法》二篇,大略謂:“金人有四長,我有四短,當反我之短,制彼之長。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吾集蕃漢所長,兼收而並用之,以分隊制其騎兵;以番休迭戰制其堅忍;制其重甲,則勁弓強弩;制其弓矢,則以遠克近,以強制弱。佈陣之法,則以步軍為陣心、左右翼,以馬軍為左右肋,拒馬布兩肋之間;至帖撥增損之不同,則系乎臨機。”知兵者取焉。
  • 82.    《宋史·吳璘傳》:初,胡盞與習不祝合軍五萬屯劉家圈,璘請討之。世將問策安出,璘曰:“有新立疊陣法: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併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鈎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為節。騎,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諸將始猶竊議曰:“吾軍其殲於此乎?”璘曰:“此古束伍令也,軍法有之,諸君不識爾。得車戰餘意,無出於此,戰士心定則能持滿,敵雖鋭,不能當也。”及與二酋遇,遂用之。
  • 83.    《宋史·吳璘傳》:璘選諸將率以功。有薦才者,璘曰:“兵官非嘗試,難知其才。以小善進之,則僥倖者獲志,而邊人宿將之心怠矣。”
  • 84.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時息兵已逾年,王專留意民事,問民所疾苦。漢中先是夏、秋糴以供軍儲,吏多取於民,而嗇出以規,贏民甚病之。褒城諸縣,各有古堰分水溉田,歲料民田,以多寡賦竹木增修,吏沿為奸。又光道渠久廢,水不下溉,利廢而賦仍在。王以次釐革,糴則使民自槩。督諸軍復渠,宣淤築壞,開田數千頃,民甚利之。懲奸吏,核健訟,以防其病。民外台以治狀聞,上降詔嘉獎。
  • 85.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12]
  • 86.    《宋史·卷三百七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2-25]
  • 87.    《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上·卷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7]
  • 88.    《宋史全文·卷二十三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6]
  • 89.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18]
  • 90.    《金史·卷九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2-25]
  • 91.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卷十五·宋》
  • 92.    《讀通鑑論·卷十三·明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2-25]
  • 93.    《史傳三編·卷三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7]
  • 94.    宋史演義: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9]
  • 95.    宋史演義: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7]
  • 96.    台灣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2冊):中信出版社,2013年
  • 97.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繼有詔退師矣……初得是旨,幕府請覆奏曰:“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此舉所繫甚重,兵不可遽退。”王愀然曰:“璘豈不知此,且三路士馬,所出糧食,所聚吾舊兵已老。非假三路兵,未易與敵角。今新附之眾幾十餘萬,仰給三路圭勺,不取外府,而西民樂輸,此誠恢復之基也。議者憂敵搗蜀口之虛,璘百戰從軍,豈不知敵情。且敵持重,必顧慮而後進。方和尚原時,我內外至危急,敵以璘兄弟扼其後,終不敢輕向蜀。況今逆亮死,敵內訌未久。合喜盡西兵頓德順城下,猶不能抗我,豈暇他謀?但主上即位之初,璘握重兵在遠,朝廷俾以詔書從事,璘敢違詔耶?”幕府語塞。
  • 98.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王之未病也,呼其幕客曰:“為我草遺表。”客曰:“郡王安寧如此,何遽出不祥語?”王曰:“死生之機,默存吾胸中,人安得知?君第為之止,直書其事。”且曰:“願陛下無棄四州,無輕出兵。”又先數日,封遺事付其家,令毋啓之。薨之數日啓封,則家廟等數事,語不及他。
  • 99.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2-08]
  • 100.    吳玠、吳璘紀念館  .平涼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4]
  • 101.    “吳玠吳璘暨仙人關戰役”學術研討會在隴南徽縣隆重開幕  .中國甘肅網[引用日期2020-02-24]
  • 102.    鳳州八景  .鳳縣政協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02-24]
  • 103.    橫涇記  .安徽商報[引用日期2020-02-24]
  • 104.    吳璘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