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瑞山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福州軍區原副司令)

鎖定
吳瑞山(1913年5月10日~2012年10月24日),原名吳紹奎,安徽六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2]  [5]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戰士、通信員、班長、排長、隊長、隊政治指導員、連長、參謀等職,先後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三、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等戰役戰鬥,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區隊長、參謀、連長、營長、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反“掃蕩”、反“蠶食”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團長、副旅長、副師長、師長等職,參加了遼瀋、平津、湘贛、衡寶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師長、副軍長、副軍長兼炮兵主任、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軍長、閩北指揮部司令員、江西省軍區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廣西玉林剿匪等戰役戰鬥,參加了抗美援朝,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吳瑞山是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012年10月24日,吳瑞山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100歲。 [1-2] 
中文名
吳瑞山
性    別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安徽六安 [2] 
出生日期
1913年05月10日
逝世日期
2012年10月24日
畢業院校
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政    黨
中國共產黨
重要事件
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
軍    銜
少將
原    名
吳紹奎

吳瑞山人物生平

吳瑞山,1913年生於安徽六安。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4軍25團通信員、班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三次、第四次反“圍”作戰。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入川陝後,任紅4軍通信隊隊長。參加了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1935年5月隨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任紅4軍第12師25團連長,後任紅4軍司令部參謀。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副官處副官。1938年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留校任第二分校區隊長。1940年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1團營長。參加了百團大戰、晉察冀邊區1941年秋季反“掃蕩”鬥爭和1943年北嶽地區秋季反“掃蕩”作戰。1945年起,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2旅1團參謀長、團長。
解放戰爭初期赴東北,分別任熱遼縱隊第27旅70團、第16旅46團團長,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7旅副旅長,獨立第1師副師長。1949年2月任第四野戰軍第45軍135師副師長。參加了遼瀋、平津、衡寶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任副師長。1952年10月任第54軍副軍長。次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參加了金城戰役。 [3]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0年元月進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參加第二期學習。畢業後,於1962年6月調至面對台灣海峽的閩北指揮部任司令員;1964年3月調至江西省軍區任司令員,參加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968年10月調至陸軍第三十一軍任軍長;1969年11月調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1972年11月調至武漢軍區任副司令員。 [5]  1988年,吳瑞山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3] 
吳瑞山將軍骨灰安葬 吳瑞山將軍骨灰安葬 [9]
2012年10月24日,吳瑞山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100歲。吳瑞山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1]  2013年1月27日,吳瑞山將軍骨灰安葬在武漢九峯山革命公墓。 [4] 

吳瑞山人物事蹟

少年立志 參加紅軍
1930年10月,18歲的吳紹奎帶着他15歲的弟弟吳紹榮和同鄉百餘名青年一起報名參加了主力紅軍。一到紅軍,紹奎就被分到紅四軍第十師二十八團一營一連當戰士,這以後一直到1937年8月紅四軍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整整六年,他一直在四軍。在這六年間,紹奎參加主力紅軍後經歷的第一個大仗是著名的商(城)潢(川)戰役,隨後又參加了蘇家埠和潢(川)光(山)戰役。到1932年7月上旬,紹奎隨十師二十八團圍攻麻城,戰鬥中,他左腿中彈負傷,仍堅持戰鬥不下火線,後被戰友強行抬下陣地,送到後方醫院治療。
當時,鬥爭形勢非常嚴峻。國民黨蔣介石對鄂豫皖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蔣介石親自出馬任“剿匪”總司令,並調集30萬人馬,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大舉進攻。此時,紹奎雖身在後方醫院,心卻早已飛回了前線,他多麼想早日回到部隊參加保衞蘇區的戰鬥啊!這時,後方醫院為支援前線,開始動員輕傷病員歸隊參戰,歸心似箭的紹奎傷口雖未痊癒,毅然向醫院提出出院歸隊的請求,醫院領導看他態度堅決,批准他出院歸隊。紹奎出院後,被分配到少共國際團一連當戰士。
1932年10月22日,在打棗陽的戰役中,紅十師和少共國際團遇到了敵人十多個精鋭團的堵截,仗打得非常慘烈,交戰雙方都使出了全部氣力,陣地上是血流成河,屍骨如山。在戰鬥中,紹奎和他的連長秦基偉都負傷了,一顆子彈穿透紹奎的左上臂,秦基偉傷在右臂,倆人同時進了隨軍醫院。這以後,方面軍涉丹江,過南化塘,奪北山埡口,強穿漫川關,於1932年11月19日進抵陝東南的商縣楊家斜。在此地,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改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緊接着部隊翻秦嶺北進關中,再翻秦嶺南下漢中,於12月7日到達秦嶺南麓小河口。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在粉碎敵人一連串的圍追堵截之後,終於擺脱了西進以來的被動局面,翻越大巴山,在川東的南(江)巴(中)通(江)地區創建了川陝根據地。這時,紹奎胳臂上的傷漸好,又被分配到十師交通隊當傳令兵。紅軍入川后,十師擴編為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十師交通隊改編為四軍軍部交通隊。1935年3月28日,為策應紅一方面軍北渡金沙江,這時已有八萬指戰員的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離開了戰鬥了27個月的川陝根據地。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紹奎一直在軍部交通隊,從戰士、班排長到指導員、隊長。 [5] 
英勇機智 沉着抗敵
在八年抗日戰爭中,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的三八五旅,紹奎任旅部少校副官(管理科科長)。1938年3月,進延安抗大學習。四個月後,成立抗大七大隊時,調任七大隊區隊長,後七大隊改為抗大二分校,調到晉察冀。這期間,在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任過連長、團參謀、營長等職。在抗日戰爭進入最後階段的1944年12月,時已改名為瑞山(1938年春上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時,紹奎給自己起了一個學名:瑞山,並根據出生時的季節時令,把自己的生日定5月10日)的紹奎又受命到延安,進由徐向前任班主任的中央黨校第一部軍事研究班學習,畢業後,瑞山調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二旅一團當參謀長、團長。
從土地革命戰爭的惡劣環境中走過來的吳瑞山,身經百戰,對敵鬥爭經驗豐富,加上他膽略過人,在抗日戰爭中,首長常把艱鉅的任務交付給他。他曾僅帶一個連加一個班,護送肖剋夫婦穿越敵人封鎖線去延安;他率部到敵後打過遊擊;他還參加了百團大戰的淶靈戰役。在這眾多的戰鬥經歷裏,他一直沒有忘記的是一次率偵察連外出執行任務,路過河北冀縣鄭村時天已大亮了,瑞山決定連隊在村南頭休息隱蔽。中午時分,一隊鬼子兵突然從北頭進村了。羣眾知道有子弟兵在村南頭,連忙一面派人送信,一面主動上前應付鬼子,張羅飯菜,拖延時間,等鬼子吃喝之後繼續搜查到村南頭時,瑞山他們已神不知鬼不覺地轉移到村北頭,躲過了敵人的突然搜捕。 [5] 
解放戰爭中屢立奇功
1947年的吳瑞山 1947年的吳瑞山
1948年9月,遼瀋戰役打響。14日拂曉,時任東北野戰軍八縱二十四師副師長的吳瑞山與師其他首長一起,指揮全師官兵與兄弟部隊相互配合,向盤踞在錦州的國民黨軍發起攻擊。部隊率先攻人錦州城內,活捉了駐守錦州的國民黨九十三軍軍長盛家興。10月下旬,被圍困在遼西黑山、大虎山地區的國民黨廖耀湘兵團準備東逃瀋陽。吳瑞山率二十四師兩個團向茨崗子方向截擊。當行至荒崗子附近時,遇到從康家屯撤退下來的清一色美械裝備的敵新編二十二師。吳瑞山當機立斷,速令身邊的兩個團搶佔有利地形,攔截這股逃敵。後在八縱二十三師配合下殲敵大部,封死了敵人逃向瀋陽的去路。由於吳瑞山善於捕捉戰機,敢於以少勝多、孤軍作戰,取得重大戰果,為全殲廖耀湘兵團贏得了時間、創造了條件。
遼瀋戰役之後,吳瑞山等人率部入關,參加了平津戰役。在攻城戰鬥中,吳瑞山所在的二十四師的任務是從東往西攻打民權門。當攻城的炮火一結束,該師七十團一營一連的戰士僅用三分鐘時間就沖人突破口,把鮮紅的戰旗插上民權門。敵軍瘋狂反撲,不僅以高度密集的炮火實施攻擊,還連續投入了以營為單位的兵力,一波接一波地壓向民權門,企圖奪回突破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身為副師長的吳瑞山趕到民權門內,與尖刀連戰士並肩戰鬥,把住了突破口。他各師從民權門突進。七十一團三營七連戰士詹德友高舉紅旗第一個衝上金湯橋。至此,本來未承擔主攻任務的二十四師率先實現了突破民權門、強佔金湯橋與海河對岸兄弟部隊會師的目標。 [7] 

吳瑞山社會評價

2012年5月10日,吳瑞山在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病房裏迎來他100歲生日,時任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上將發來賀信。賀信高度評價了吳瑞山將軍從青年時代至離休後為黨、國家和軍隊作出的重要貢獻,稱吳瑞山老首長是人民解放軍中少有的百歲開國將軍,是人民的功臣。評價他在長期的戎馬生涯中,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信念堅定,襟懷坦蕩,始終保持了堅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懈的人生追求。稱讚他的革命精神、優秀品格和崇高風範,是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激勵全軍官兵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值得學習、敬仰、繼承和發揚。肯定他的歷史功績,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全軍廣大官兵永遠不會忘記! [6] 

吳瑞山親屬關係

上世紀50年代,吳老在抗美援朝回國後與老伴合影的照片。 上世紀50年代,吳老在抗美援朝回國後與老伴合影的照片。 [8]
吳瑞山父親吳思傑,母親劉氏。哥哥吳紹德,弟弟吳紹榮。妻子李煒。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