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王宮

鎖定
吳王宮在廬江縣城東南紫芝坊內,楊行密之故宅。1998年冬開始,縣佛教協會會長釋滿成和住持釋本明多方籌資,全面翻修。竣工後的大殿長24.2米,高14.1米,進深20.02米。
中文名
吳王宮
外文名
Wu Wang Gong
國    籍
中國
主要成就
五代時吳國的建立者

吳王宮發展歷史

楊行密 [1]  (852~905)五代時吳國的建立者。公元902~905年在位。初名行愍,字化源,廬州合肥人。
唐末起兵據廬州,中和三年(838)任廬州剌史。景福元年(892)攻殺孫儒,入揚州,為淮南節度使,佔有淮南、江東之地。天覆二年(902)受唐封為吳王。

吳王宮詩篇《吳主宮》

吳王楊行密於唐昭宗光化年間舍宅為光化寺。蔣昊有《吳主宮》詩曰:“秋草離離吳主宮,樓台歌舞總成空。也知富貴浮雲似,忍聽招提日暮鍾。”因寺有金剛院,後改為金剛寺。當年吳王楊行密請伏虎禪師為住持,伏虎禪師未居多久,厭城市煩囂,辭歸冶父山。此寺便成了冶父山實際禪寺的支院。

吳王宮興盛

金剛寺迭有興廢,洪武五年,僧溥結庵其上。
十六年,開設僧會司。永樂、宣德、正統間,僧當徹、靖安、寧真相繼增建。嘉靖五年,從密募修其後小墩,名光化,山有碑可據。嘉靖三十年,僧法正、宗佑、真言募化重建,規模益大。

吳王宮毀壞

崇禎十五年,毀,止余天王殿。至順治十年延焚,寺僧弘倫重建草舍三間,供佛。

吳王宮重修

民國癸亥(1923),實際禪寺海林、濟林二禪師在當時縣知事馬維馬錄協助下,募化重修金剛寺,至民國14年3月落成。當時建有天王殿(前進5間)、正殿(後進7間),還有寮房(前後進6間,分東西兩側,每側各3間)和廂房(天王殿前若干間)等房屋,由譚和尚與孝峯、懷亮和尚等相繼駐守。

吳王宮發展

1998年,九華山慧光法師出資從緬甸請進一尊漢白玉釋迦牟尼卧佛,長5米左右,高1米多,重達9噸,供奉在大殿正中。明代呂公懷有《金剛寺》詩曰:“夢入羲皇白髮生,夜來征馬渡江城。太羹玄酒千年事,流水高山此日情。不信天人齊上下,恍如日月共昭明。春風回首漸多士,古寺空教憶二程。”金剛寺現為市級重點寺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王宮地址

地址:無錫濱湖區山水西路三國城內(近吳王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