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王光鑑

鎖定
吳王光鑑,自銘“薦鑑”,因作器者為吳王光而得名,共出土兩件。現藏於安徽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是安徽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之一。 [1-2] 
吳王光鑑整器為直囗,折沿,方唇,頸腹部對置獸耳銜環,內壁鑄銘八列五十二字。器表模印蟠虺紋。此鑑是吳王光為其女叔姬寺籲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對於研究春秋時期諸侯國關係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1] 
中文名
吳王光鑑
館藏地點
安徽博物院
國家博物館
出土時間
1955年
所屬年代
春秋時期吳國
類    別
青銅器

吳王光鑑文物歷史

1955年5、6月間,在安徽省壽縣縣城西門內偏北處發現一座古墓,經過安徽博物院的細緻清理,共出土了584件隨葬品。這些物品中,青銅器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總共有486件,其中包括各種禮器、生活用品和兵器等。
其中就有兩件吳王光鑑,這些光鑑內部配套有圓形尊缶和匜形勺等生活用品。這些出土的青銅器不僅展示了當時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關係,同時也為我們揭示了當時的工藝水平和文化特色。 [3] 
吳王光鑑 吳王光鑑

吳王光鑑文物特徵

吳王光鑑為圓腹平底、雙獸耳。器高35釐米,口徑59釐米。出土時器內各有一小銅瓠。鑑上有銘文52字,説明作器原因,還記載當時吳、蔡兩國間的關係,銘文證實吳國為姬姓後裔。 [1] 
銘文:隹(唯)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吳王光擇其吉金、玄銧、白銧,台(以)乍(作)叔姬寺籲宗彝薦鑑。用享用孝,眉壽無疆。往已(矣)叔姬,虔敬乃後,子孫勿忘。 [3] 
吳王光鑑銘文拓本 吳王光鑑銘文拓本

吳王光鑑文物鑑賞

吳王光鑑為圓腹、平底,頸腹部對置獸耳銜環,造型古樸簡潔,器表滿飾蟠虺紋,紋樣精美大方。器腹內壁有銘文52字,揭開了一段塵封兩千多年的春秋時期吳蔡聯姻的故事。吳王光鑑出土時,裏面還放置一個銅尊缶,組成鑑缶。鑑缶是楚國特有的青銅禮器組合,尊缶內盛酒,鑑內夏天可盛放冰塊,冬天或可盛放熱水,起到冰酒或温酒的作用。 [4] 

吳王光鑑製作技術

吳王光鑑的鑄造工藝具有獨特的四部分壁設計,使得各部分接合明顯,底部呈圓形,且壓邊較寬。在底部中心位置,有一個長4釐米的鑄疣。鑑身鑲嵌有兩耳,呈現出春秋中期典型的青銅器造型。
自此時期起,青銅器在技術上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變革。銘文采用了新穎的錯金技術,使文字更加精緻清晰。此外,裝飾圖案也引入了新穎的鑲嵌裝飾等工藝和風格,使得青銅器的外觀更加華麗精美。這些新工藝和技術的運用,不僅提升了青銅器的品質和美觀度,也為我們揭示當時的社會、文化和藝術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資料。 [2] 

吳王光鑑文化寓意

吳王光鑑是當時一種重要的盛水或裝冰器具。當它與圓形尊缶和匜形勺合在一起使用時,它們形成了一個整體的鑑缶。這個設計非常巧妙,尊缶可以用來盛酒,匜形勺則用來傾倒酒水,而鑑與尊缶之間的空隙則可以放置冰塊,為酒水降温。
吳王光鑑的腹部內鑲嵌有四個小環,專家推測這些小環是用來支撐冰塊的。當冰塊融化後,鑑的底部會留有空隙,這樣就可以繼續盛水了。因此,吳王光鑑巧妙地利用兩種不同的介質進行導熱,以保持液態的温度。這一獨特的設計和工藝展示了當時高超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得吳王光鑑成為了這一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之一。 [5] 

吳王光鑑文物價值

在春秋末期,吳國與楚國產生了摩擦。作為楚國的堅定盟友,蔡國在蔡昭侯的領導下與吳國形成了聯盟。吳王光鑑的銘文明確地指出吳國是姬姓的後裔,並且這枚鑑被作為陪葬品與蔡侯一同安葬,這進一步證明了同為姬姓的兩國貴族之間是可以通婚的,從而打破了同姓不婚的禁忌。
吳王光鑑的出土及其銘文揭示了吳蔡兩國間密切的聯繫,顯示出他們通過聯姻來加強同盟關係。這對於我們理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的相互交往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吳王光鑑作為中國早期製冷設備的雛形,展示了春秋時期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技術水平。 [2]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