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獬

鎖定
吳獬(1841—1918),字鳳笙,又字鳳蓀,湖南臨湘人,光緒己丑科(1889)進士。治經以得經意為主,不守一家之説。光緒十八年(1892)任廣西荔浦知縣,勤於政事,嚴禁賭博。嗣充鄉試同考官。二十一年(1895)返湘。光緒二十二年(1896),任湖南沅州府學使,兼敦仁書院山長。戊戌變法期間,參加維新運動。嶽州成立南學會分會,被推為學長。以當時書院積太深,與熊希齡、黃鷹等聯名公懸撫院整頓通省書院。一生主要從事教學活動,先後在臨湘蓴湖書院、嶽州金鶚書院、湖北通城青陽書院、衡陽石鼓書院、衡陽研經書院、長沙嶽麓書院、湖南高等師範、南京三江高等師範、湖南優級師範等處講學。民國7年(1918)病逝。著有《一法通》《不易心堂集》。 [1-3] 
鳳笙,又字鳳蓀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湖南臨湘縣
出生日期
1841年
逝世日期
1918年
主要作品
《不易心堂詩文集》
《諺語學》
本    名
吳獬

吳獬人物生平

吳獬,臨湘市桃林鎮三合村楓樹塘組人。 [2]  他自幼聰慧好學,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十歲即已熟讀諸經,十六歲被人稱為奇才, [4]  18歲補縣學生員,中秀才。19歲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22歲回鄉在臨湘蓴湖書院、通城青陽書院任教。28歲參與編纂《臨湘縣誌》。清同治十二年(1873)赴省鄉試,選癸酉科拔貢。光緒二年(1876)八月鄉試中舉,名列亞元。十三年,任嶽州金鶚書院山長。十五年,赴京會試,以第十一名中進士。以即用知縣籤分廣西。同年八月,乘舟溯江而上,入廣西赴任。次年,補廣西來賓縣知縣,充鄉試閲卷官。光緒十八年,抵廣西任荔浦知縣,該縣賭風嚴重,作《戒賭歌》相勸,並嚴懲首犯,僅數月鄉風大變。該縣學風不振,他便創辦正誼書院,親自督教,允許生員入縣署,為之解難釋疑,不到兩年,學風亦大變。在任3年,躬行實踐,政績斐然。他在私訪中發現兩廣有人販子騙賣內地人口到國外做苦工,據實向上反映,力主嚴懲,上司不予理睬,他深感為官不能為民除害,引為內疚,辭官返回故里,棄政從教。
光緒二十二年(1896),任沅州府學使,兼敦仁書院山長;二十四年任衡山研經書院山長;二十六年赴衡陽石鼓書院任教;二十九年與人創辦嶽州嶽郡聯中;三十年任嶽州金鶚書院山長;宣統三年(1911)春應沈中丞聘,重入廣西,襄辦廣西學務;民國2年,任南京三江師範中文總教席;3年在長沙嶽麓書院講學和任教,深得省長譚延賞識,選為國民代表。6年,又任金鶚書院山長。門生數以千計,遍及東南各省,其中傑出學者為數不少。
吳在講學中,敢於創新,不守一家之説。他認為《增廣賢文》一書,有助社會教化,但內容有所不足,便收集整理民間俚語俗諺,編有《一法通》3卷,內錄不少格言警句,頗含哲理,並出資木刻成書,贈與鄉民、私塾,作蒙童教材之用。辛亥革命前,常在《洞庭波》、《長沙日報》、《大漢報》等報刊上撰文,宣傳破除迷信與陋習,收集和編纂《獬錄宣講》。作《放足歌》,宣傳婦女放足,並從自己的女、媳做起。
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吳佩孚駐軍嶽州,聞湖湘名士執教金鶚書院,慕名前往拜謁,意在附庸風雅。吳獬以今日上課恕不會客為由,使吳佩孚吃了閉門羹。6年,吳佩孚再次登門求見,自稱學生,執禮甚恭,吳獬粗衣便帽會見吳佩孚,談笑自若。臨別時,吳佩孚懇求賜贈墨寶,吳獬略加思考隨筆寫下“民國正需廉恥將;吾家曾出廣平侯”一聯相贈,勉勵吳佩孚為官不要辱沒先宗。
岳陽樓向為湘楚名勝,吳獬先後題聯4副,其一雲:“樓閣莫便登,先看文正記中,某條似我;江山只如故,試數燕公去後,得助何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正值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時,吳獬自沅州府返里,應巴陵郡守李榮丙之請,再題岳陽樓聯雲:“每眼前望吳楚東南輒憂防海;祗胸中吞雲夢八九未許回瀾。”吳獬一生,德高學邃,不趨權貴,不慕榮利,布衣粗鞋,生活儉樸,常有玩世不恭之態。民國7年農曆二月初四病逝。遺著有《不易心堂集》、《一法通》等。 [3] 

吳獬個人作品

吳獬一生著述甚豐,可惜其中的大部分書稿被軍閥吳佩孚遺失。現存《湘雅摭殘》評價吳獬的詩文:“其文出入唐宋名家,詩格則在玉川、白傅之間”。《不易心堂集》取自吳獬書齋之名,意即“縱使貪泉飲,終為不易心”。全集分詩、文、聯語三類。《一法通》,五萬餘言,是湘北民間諺語、俚語、格言、諧對彙集,不少湘北老人至今猶能背誦全本或部分句子。 [4] 

吳獬軼事典故

吳獬為官清廉,關心民苦。自題縣衙堂聯雲 :簡政寬刑,與民為善;修文重禮,息訟寧邦。
他目睹荔浦城鄉學風不張,便集諸生於正誼書院親自督教,諄諄以授,學風為之大振。在廬縣任上,廬縣賭風甚烈,吳獬嚴令以治,且親作《戒賭歌》,張之四鄉以勸誡,僅數月,賭風即除。他獲知時有兩廣奸人騙販內地人口出洋做苦力,據實上報“迭請惡懲”,而“大吏為虎作倀,卒不獲準”。吳獬不齒於吏治之腐,為官僅四年,憤然告老回鄉。
吳獬學識淵博,時常妙語聯珠。民國初,北洋軍閥吳佩孚駐兵嶽州,慕吳獬名,兩次登門拜訪,第一次吳獬讓他吃了閉門羹。第二次,吳獬粗服便裝相迎,臨別時,吳佩孚求贈墨寶。吳獬不假思索,信手寫下一聯:“民國正需廉恥將,吾家曾出廣平侯。”文字通俗貼切,且以吳姓名人入聯,用典信手拈來,不失為一妙聯。河北一文人居磨盤洲,以“磨盤洲磨大眼小齒稜稜吞粗出細”為上聯,廣徵下聯,久無人應對。吳獬聞此,專程造訪,並以“秤砣嶺秤直溝彎星朗朗知輕知重”對之,世人稱絕。
吳獬不趨權貴,不慕名利,喜與平民接近,同情窮人疾苦,曾作放足歌,宣傳婦女放足,著文贊助興辦育嬰堂,養育孤兒。他性情詼諧,幽默,岳陽、臨湘兩地至今留傳許多關於他的趣聞軼事。一次,有位貞操自守、教子有方的孀婦做六十歲生日,請吳獬為她寫匾慶賀,吳題“曹操孟德”四字,眾人不解其意,請吳獬解釋一下,吳獬説:“這孀婦有曹大姑守節的貞操,有孟母教子成名的美德。因此,以‘曹操孟德’四字讚揚她。”眾人拍手叫絕。不久,一個心性惡毒的寡婦做六十壽辰,慕名請吳獬題匾,吳獬隨手寫下“主母亞心”四字,匾額金碧輝煌,又是名家所書,寡婦甚為高興,吳獬笑着對她説:“這四個字是‘惡毒’二字拆開寫的。”在場人無不捧腹大笑。有次,吳獬的兒媳將女褲當大門晾曬,兒子大為不滿,以為這有違世俗、禮教,相互大吵。吳獬前去問明原因後,當着兒子的面,從女褲下一鑽去一鑽來,邊鑽邊説:“我還是吳獬!”後來,兒子羞愧滿面,不再與老婆吵架了。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