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淞口

鎖定
吳淞口,因曾為古吳淞江入海口,故名。位於黃浦江與長江交匯處,東距長江口30餘千米,西北距寶山區約4千米。
中文名
吳淞口
別    名
黃浦口
所屬地區
上海市
地理位置
今上海市區北部
氣候條件
亞熱帶氣候
著名景點
吳淞口炮台
地點簡介
黃浦江水系圖 黃浦江水系圖
因曾為古吳淞江入海口,故名。位於黃浦江與長江交匯處,東距長江口30餘千米,西北距寶山區約4千米。出入上海港和長江的船隻均由此通過,為長江的第一道門户。吳淞口附近的長江南岸地勢低平,海拔大部分在3米左右。吳淞口西、黃浦江與藴藻浜交匯處西岸為寶山區的吳淞鎮,是上海市的冶金基地,有吳淞―上海鐵路,吳淞鎮東北黃浦江上建有公路橋連通外環線。吳淞口東南、黃浦江以東為浦東新區的高橋鎮,是上海市的重要燃料、化工基地。崇明島南航道和黃浦江水域廣闊,萬噸輪可自由出入。明洪武十九年(1386)設吳淞守禦千户所。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吳淞守禦千户所東南高橋設寶山守禦千户所。三十八年設總兵駐吳淞。清順治初改建吳淞營,置戰船駐軍。順治十七年(1660),在吳淞口西岸楊家嘴建西炮台。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吳淞口東岸出海處建東炮台。光緒十二年(1886)建北炮台,原址位於南石塘北端(今吳淞口國防工程北端),與西炮台互為犄角。十五年建獅子林炮台,原址位於寶山區西北5.5千米長江岸邊,1978年建寶山鋼鐵總廠時拆除。二十六年建南炮台,原址位於南石塘(今吳淞口國防工程南端)。1932年一・二八抗戰中,日軍登陸後炸燬了南、北炮台。1912年改稱吳淞要塞。現為軍港。吳淞口地區地處江海要衝,歷史上多次遭受外寇入侵。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擾吳淞、高橋,參將俞大猷率軍破敵。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英軍攻陷乍浦,五月北犯吳淞,企圖由此進入長江腹地。江南提督陳化成率部抵抗,擊傷英艦多艘,後因孤軍無援,壯烈殉國,吳淞失陷。1932年1月28日,日軍發動一・二八戰爭,在海、空軍掩護下,對吳淞進行重點突擊,中國第19路軍英勇抗擊,打退日軍的多次進攻,後退守第二道防線。1937年8月13日,日軍第3、第11師再次在吳淞口、川沙一帶登陸,並攻佔了吳淞口。中國軍隊第15集團軍次日全線反擊,與登陸日軍反覆爭奪吳淞口地區近1個月,給予日軍重大殺傷後退據二線防守。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