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有恆

(廣州市委原副書記)

鎖定
吳有恆(1913-1994),廣東恩平人。少年時先後就讀於家鄉鬱文學校、廣州廣雅、知用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3月在香港參加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任華南區總部幹事;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任中共香港市委書記。193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黨務研究室研究員。1945年作為大後方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1946年任廣東南路地區副特派員、特派員(駐湛江市)。1947年任粵桂邊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司令員,中共粵桂邊地方委員會副書記,粵桂邊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副政治委員,中共粵桂邊區委員會廣南分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年任中共粵桂邊區委員會臨時軍事委員會廣南分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同年任中共粵桂邊區委員會粵中分委員會常務委員。1949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司令員、中共粵中區臨時委員會常務委員、任中共粵中地委書記。1950年任廣東軍區台山軍分區政治委員。1952年任中共粵西區委委員、秘書長。後任廣州市委秘書長。1954年任廣州市委副書記。1958年被下放到廣州造紙廠工作,並開始業餘創作。1963年轉為專業作家。1979年受命主持復辦《羊城晚報》。1980年任廣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羊城晚報》黨委書記、總編輯。1983年任廣東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4年在廣州病逝,享年81歲。 [1-3] 
中文名
吳有恆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東恩平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1994年
性    別

目錄

吳有恆人物生平

吳有恆,乳名池女,化名李強、李集。廣東省恩平縣(今恩平市)上凱崗人。民國17至21年(1928至1932年)在廣州廣雅中學、知用中學讀書。民國22年“九·一八”事變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民國22至24年,在台山縣和恩平縣任小學教員。民國25年3月,在香港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華南區總部幹事。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起,在中小學教員、工人中發展黨員,建立基層黨組織。同期,參加中華民族革命大同盟,任該盟香港地下黨支部書記。民國25年11月任中共香港市工委書記、廣州市委學生工委書記。民國26年12月後,歷任中共香港市委書記、廣東省委委員、粵東南特委組織部部長、廣東省委港澳地區特派員。民國29年12月,隨南方出席中共七大代表總團抵達延安,任中央黨務研究室研究員、中央黨校學員,參加整風和大生產運動。民國34年4月至6月,在延安出席中共七大。 [4] 
吳有恆 吳有恆
會後,吳有恆被派回廣東開展武裝鬥爭。民國35年(1946年)4月,在香港向中共廣東區委傳達中共七大精神。同年5月起,任廣東南路地區副特派員、特派員。民國36年3月至5月,任粵桂邊人民解放軍司令員,大力發展南路武裝鬥爭。民國37年6月,成立粵桂邊區黨委廣南分委(後改稱粵中分委)及粵桂邊區黨委臨時軍委廣南軍分委,任常委、第一副主席。民國38年8月,成立粵中臨時區黨委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任常委、司令員。 [4] 
1949年11月後,吳有恆任粵中地委書記、台山軍分區政治委員、粵西區黨委委員兼秘書長。1952年9月,任中共廣州市委秘書長。1954年11月至1956年3月,任廣州市委副書記。1958年至1962年,因所謂“地方主義”問題受到錯誤處分,被下放到廣州造紙廠,先後任車間副主任、副廠長。由此開始業餘創作。1962年9月,任廣州市科委副主任。1963年3月任廣東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4] 
“文化大革命” 中,吳有恆遭受迫害。 [4] 
1973年,吳有恆任廣東省文藝創作室組員。1978年後,任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省民間文藝研究會主席、省新聞學會會長,參加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1979年10月,負責復辦《羊城晚報》,任報社總編輯兼黨委書記。1980年4月,中共廣東省委經過複議,正式宣佈撤銷1958年對吳有恆“地方主義” 錯誤處分的決定。1983年8月,任羊城晚報社顧問。 [4] 
吳有恆是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省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4] 
吳有恆先後創作話劇《山鄉恩仇記》, 粵劇《山鄉風雲》, 長篇小説《山鄉風雲錄》《北山記》《濱海傳》,雜文《榕蔭雜記》及大量詩文、散文等。 [4] 
1994年8月23日,吳有恆在廣州逝世。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