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曉江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吳曉江,男,1950年11月生,上海人。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科技哲學研究室原副主任,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特色學科科技哲學學科顧問。歷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技哲學和科技社會學公共課教師、哲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協一級學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科技方法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技術哲學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科學與藝術學會理事,上海市低碳科技與產業發展協會低碳技術與標準委員會專家顧問,上海市科普促進中心特聘專家。2000年美國天主教大學和美國國際價值觀與哲學研究會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哲學、文化哲學。
中文名
吳曉江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0年11月
主要成就
頒發的個人成果獎11項
集體項目獲獎12項
出生地
上海
代表作品
《自然》《文化的認同
多元論和全球化》
研究領域
研究方向為科技哲學、文化哲學
性    別
職    稱
研究員

吳曉江獲得榮譽

曾獲全國、直轄市級、院級和新聞單位頒發的個人成果獎11項(含全國獎3項、上海市級獎3項),本人主創或主要參與的集體項目獲獎12項(含國家社科三等獎1項,中國科協二等獎1項、上海市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優秀獎3項)。1973年起從事生命科學思想史和工程技術、醫學、農學的哲學問題研究,有代表作於1977年被日本《自然》雜誌推薦介紹。1977年9月在國內率先發表論證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文。合著外文學術著作《文化的認同、多元論和全球化》《文化傳承與社會進步》,合著中文學術專著科學思想和科技讀物、專業大型哲學辭書、社會科學專業志和哲學讀物10部。1981年起,在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等國家一級學術刊物和甲類核心刊物發表主要論文十多篇。被《新華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轉載論文9篇。發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主創大型影視科教片《現代科技與21世紀》等13部集。累計發表論文、文章、譯文約173篇,著譯約158.6萬字。

吳曉江科研成果

英文學術著作
Cultural Identity, Pluralism and Globlization《文化的認同、多元論和全球化》):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ce Series VII,Seminars on Culture and Values, Volume 13國際價值觀與哲學研究會主編《文化傳承與當代變遷系列叢書》系列7,文化與價值研討會,第13卷),第5章: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s : Facing the Tides of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文化整合:面向現代化和後現代化浪潮)(英文5.4萬字符),佔24頁,出版於美國首都華盛頓,2004年3月;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各國350所大學圖書館。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cial Progress(《文化傳承與社會進步》):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ce, Series III, Volume 28(國際價值觀與哲學研究會主編《文化傳承與當代變遷系列叢書》系列3,亞洲,第28卷),第28章: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Tradition (文化認同與文化傳統)(英文6.7萬字符),佔26頁,出版於美國首都華盛頓,2009年1月;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各國350所大學圖書館。
中文學術專著
科學哲學導論:本人撰寫其中科學文化篇“科學精神與文化傳統”章(2.6萬字)、科學方法論篇“還原與整合”章(1.1萬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本書獲上海市哲學社科優秀著作(1986-1993年)二等獎、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1999年)三等獎,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1992年優秀著作獎。
核心價值體系構建與價值觀研究: 本人撰寫其中“‘崇尚科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素”章(1.2萬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科技與科學思想讀物
現代科技與上海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市人事局、中共上海市科技工委、市科委組織編寫,上海市21萬各級幹部學習現代科技培訓教育讀本,徐匡迪市長作序。本人擔任總體設計和部分章節撰稿(1.35萬字),本書獲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科林小史——現代篇 :本人撰寫5章(1.4萬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4月出版。
學術辭書
哲學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本人撰寫自然辯證法章辭目67條,5.14萬字,本書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首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上海市優秀圖書特等獎。
學術專業志
上海社會科學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本人獨立撰寫“自然辯證法學科”章(1915年——1999年),6萬多字。該章為《上海社會科學志》學科篇撰寫樣板稿。
哲學讀物
學習和運用毛澤東哲學思想:(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哲學讀物),本人撰寫其中“真理是不可窮盡的”章(1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辯證唯物主義教學參考:(上海市高級中學政治課教師教研參考書) 本人撰寫其中自然辯證法部分(0.7萬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個人主要論文
科學技術屬於生產力(原題: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0.4萬字,筆名:曉剛) 上海《文匯報》第2版頭條,1977年9月25日。
科研應當走在生產前面:(0.4萬字,筆名:曉剛) 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78年1月23日。
初探非達爾文主義進化論:(1.1萬字) 《哲學研究》雜誌(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哲學類核心期刊,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1981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自然辯證法》月刊同年第7期全文轉載。
從遺傳學史談選擇實驗材料的方法論問題:(1.1萬字)《哲學研究》編輯部編《科學方法論文集》(入選的論文中有錢學森論文),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
克思科學一體化思想在今天的意義:(0.3萬字)上海《文匯報》論苑版1983年3月3日,《新華文摘》1983年第5期第2條位置全文轉載。
關於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的設想(0.3萬字)上海《文匯報》學術版1983年11月28日。
現代科學哲學與科學戰略意識(0.3萬字)上海《文匯報》學術版1985年6月4日。
摩爾根創立基因論的方法論模式 (1.2萬字) 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哲學類核心期刊,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1985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自然辯證法》月刊同年第12期全文轉載。
生態哲學視野中的“第一生產力”(0.8萬字)《哲學研究》雜誌(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哲學類核心期刊,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1991年第12期,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論文獎、上海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榮譽獎;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自然辯證法月刊》1992年第1期全文轉載;《中國環境報》1992年4月14日轉載;上海《文匯報》論苑版1992年2月14日“理論界信息”論點摘要;選入《科技進步與體制改革文集》,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選入《中國當代論文選粹》,人民日報出版社2000年。
明日浦東:人與自然和諧相存的花園城市(0.4萬字)《浦東開發》雜誌1993年第4期。
浦東應建成環境宜人的花園城市(0.2萬字) 《解放日報》浦東開發專欄1993年5月14日。
現代市場經濟大眾傳播新模式(0.3萬字)上海《文匯報》論苑版1993年4月23日,選入《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
城市化與城市生態的哲學關懷(0.8萬字)《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雜誌(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5年第3期,選入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大學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庫》,團結出版社1997年。
面向新世紀的城市環境科學(0.75萬字)《世界科學》雜誌1995年第2期。
迎接科學春天的理論探索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理論探索20週年回顧與文化反思(1.4萬字)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雜誌(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8年第2期,由中宣部宣傳局副局長推薦,受到中宣部部長、中國社科院院長等領導同志重視,選入中宣部、教育部等單位聯合推出的大型綜合性文獻《中國改革先鋒》理論卷第2輯,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選入中央黨校和北京大學主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寶典》,團結出版社1998年;上海《文匯報》論苑版1998年6月9日刊發該文理論要點;獲上海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論文二等獎。
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選擇與整合(5.5萬字) 上海市哲學社科規劃課題“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的哲學思考”2000年結項。
兩股浪潮的相互激盪——科技革命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軌跡和趨勢(上、下篇)(0.9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2002年第5、6期連載。
對可能性、機會和實效的追求(0.3萬字) 《社會科學報》2002年9月26日。
一位諾貝爾科學獎榮膺者對技術創新價值目標的關懷(0.4萬字) 理性與情結——世紀諾貝爾獎(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技術哲學:當代科技與人文的新視點(0.4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2003年第1期。
美國科技創新精神的哲學解讀(1萬字)多維視野中的技術——中國技術哲學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法治與德治學理思索九題 (1.2萬字)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雜誌(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12期。
芒福德的技術觀:破除機器的神話(0.6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 2004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科學技術哲學》月刊2004年第2期全文轉載。
人文解釋學與自然科學思想方法的溝通和拓展(1萬字) 中國哲學大會入選論文,2004年8月。
技術認同與文化認同(1.4萬字) 第十屆全國技術哲學學術年會論文,2004年8月;論文摘要(0.11萬字)編入《技術哲學的研究綱領——第十屆全國技術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東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人工自然、人造物的差異及其發展的可能與限度(0.65萬字)全國人工自然與科學發展觀研討會論文,2004年11月。
如何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中人與自然的三重矛盾關係(1.36萬字)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雜誌(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第12期,獲上海市第六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論文二等獎(2006年)。
論個性在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中的文化價值(0.8萬字) 《自然辯證法研究》雜誌(中國核心學術期刊)2005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科技哲學月刊2005年第8期全文轉載;上海市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創新與企業競爭力”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2005年10月;入選中國技術哲學學會《技術與哲學研究》論文集2005年第2卷,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入選科技文化與社會現代化研究論文集之二《科技文化的當代視野》,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入選上海社會科學院英文論文選第10集(2008年)。
人應當“敬畏自然”嗎?——從科技哲學角度看(0.7萬字) 《社會觀察》雜誌2005年第7期。
再思“敬畏自然”二題(0.3萬字)《社會觀察》雜誌2005年第9期。
社會科學碩士生自然辯證法教學的理念和方法(1.5萬字) 中國科協2005學術年會暨第七屆全國碩士生自然辯證法教學研討會論文,2005年8月。
文明選擇與城市特色(1萬字)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入選論文,2005年12月,編入東方學術文庫《當代中國:轉型 發展 和諧》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入選上海《文匯報》2005年11月22日第8版刊登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論文報告人名單。
從經典自然辯證法到現代科技哲學 —— 恩格斯理論遺產的當今意義(1萬字) 《自然辯證法研究》雜誌(中國核心學術期刊)2006年第1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科技哲學月刊200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論科技文化傳播的內涵、機制和評價(1萬字) 第四屆全國科技文化與社會現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技文化傳播》,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低碳經濟”:大城市持續節能減排的對策思考(0.75萬字) 《經濟諮詢》雜誌2008年第2期,4月30日
轉向低碳經濟的生活方式(0.52萬字) 《社會觀察》雜誌2008年第6期,6月10日。
發展創新文化,激勵科技創新(1.4萬字)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第8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科技管理月刊2008年第11期頭條全文轉載。
工程技術哲學的人文新視野:城市現代化與歷史文化風貌的維護(0.82萬字) 中國技術哲學學會叢書《技術與哲學研究》第三卷(第十一屆全國技術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世界多樣文化對話與交融的學術盛會 (0.5萬字) 《國外社會科學前沿叢書》第12輯(200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創新文化:激勵科技創新的精神源泉(1.2萬字) 上海科學技術協會會刊《上海科壇》雜誌“上海市科協成立50週年紀念專輯”,2009年1月出版
創新價值觀是創新文化的核心要素(0.32萬字) 上海《文匯報》論苑版2009年8月3日
以“兩型社會”理念引領城市建設的生態美學思考 (1.1萬字)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第9期
浮士德精神與西方科技文化(1.55萬字)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哲學類核心期刊,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9年第5期
杜威哲學的時代生命力(0.5萬字) 實用主義與中國——紀念杜威誕辰150週年學術研討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主辦,2009年10月
達爾文進化論對現代科技進步觀和社會進步觀的影響及其反思(0.88萬字)全國紀念《物種起源》150週年、達爾文誕辰200週年“進化論的過去與現在”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2009年8月31日提交論文)
創新文化:科技創新之花盛開的沃土(1.4萬字)全國科技文化專業委員會編的論文集《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科技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浮士德精神”的科技文化理解(1.1萬字)《上海科壇》2009年第3期(11月)
“太陽電”融入城市生活的經濟難題如何破解?(0..65萬字),《社會觀察》雜誌2010年第6期。
以“兩型社會”生態審美文化引領城市景觀建設(1.1萬字),《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科技文化研究》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讓陽光發電惠及城市美好生活(1萬字),《上海科壇》2010年第1—2期合刊,2010年9月出版。
解讀浮士德精神與理解西方科技文化——科學史和文學史融合視野中的“科學”(1.4萬字),當代科學技術論叢 卷一《轉型中的科學哲學》,科學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英文論文
Renewal of Knowledge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知識創新與文化變革)(相當中文0.3萬字) 現代化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上海社科院哲學所、國際價值與哲學研究會主辦,1998年。
On the Cultural Value of Individuality in Promoting the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論個性在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中的文化價值)(英文2.48萬字符) 上海社會科學院英文論文選第10集第3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8月。
Cultur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Renewal (英文2..8萬字符), Journal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Volume 11. No. 1. Assumption University of Thailand, August 2010(《哲學與宗教》雜誌第11卷第1期的,發表於頭條),泰國聖母大學出版,2010年8月
個人主創影視作品
大型哲理電視科教片 生存的和諧(解説詞0.8萬字) 任編劇,1994年起播出,1995年獲中國科協、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技聲像作品三等獎(中國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朱光亞出席頒獎大會並親自頒獎);解説詞劇本發表於大《自然雜誌》1992年第4期、《世界科學》雜誌1994年12期、《綠葉》雜誌1995年第3期
相關評論: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原《文匯月刊》主編梅朵:《心貼人類的崇高精神——推薦科教電視片〈生存的和諧〉》,上海《文匯報》文藝新聞版1995年1月13日。
十集大型電視科教片現代科技與21世紀 (劇本約10萬字) 任總策劃、總撰稿,中共上海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人事局、市科技黨委、市科委主辦,1997年起上海教育電視台、上海有線電視台全播此片(總策劃同時負責選編上海徐匡迪市長在上海市局級幹部學習現代科技培訓教育活動報告會上的演講錄像片上下集,教育電視台配套播出);上海高等教育音像出版社1997年出版光盤;1997年獲中國科協、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音像作品二等獎;獲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協頒發的1997年度上海市科普“四個一”工程獎;該片光盤被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列為理工科碩士研究生自然辯證法公共課多媒體課件。
相關評論: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原《文匯月刊》主編梅朵:《敞開心靈的大門——(現代科技與二十一世紀)觀後》上海《文匯報》“筆會”1997年12月3日。
相關報道:《展現高新科技成就與未來走向:〈現代科技與21世紀〉VCD光盤面世》上海《文匯報》科技版 1997年11月21日。
大型科教電影 跨世紀的騰飛(0.9萬字)任解説詞撰稿,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1992年。
系列科教電視片 創新:中華民族新世紀的戰略選擇(0.85萬字) 任第一集解説詞撰稿,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辦,1999年。
個人主要文章
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0.23萬字) 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78年3月23日。
正確認識科學與生產的辯證關係(0.16萬字)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78年4月1日。
鬼斧神工的傑作——黃山(0.3萬字)《科學畫報》1979年第11期。
循舊規山窮水盡,走新路柳暗花明(0.22萬字) 《解放日報》科技版1979年6月8日。
模擬實驗(0.15萬字) 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79年12月7日。
竺可楨的治學方法(0.15萬字) 《解放日報》 科技版1979年12月14日。
關於亞熱帶分界的聯想(0.13萬字)上海《文匯報》評論專欄1979年12月16日。
科學創造力的一個來源(0.1萬字) 《青年報》1980年5月23日。
科學家的榮譽(0.11萬字) 《解放日報》科技版1980年7月18日。
卓智善謀的攻關者(0.13萬字)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80年7月22日。
也談“飛躍”與“量的漸進過程的中斷”(0.22萬字)上海《文匯報》學術版1980年10月13日。
從哥本哈根到冷泉港(0.14萬字)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1980年第14期。
關於“一般系統論”若干術語的翻譯問題(0.2萬字)《世界科學》1988年第9期。
大城市電訊與交通發展的思索(0.25萬字) 上海《文匯報》論苑版1989年11月25日。
上海理論年鑑(1992)自然辯證法部分(0.8萬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
尋求綠色清涼世界(0.12萬字) 上海《文匯報》評論專欄1994年8月3日。
世界科技搖籃 信息時代先驅(0.85萬字)《世界科學》1994年第10期。
警惕:大都市沙漠化(0.2萬字) 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95年3月10日,獲文匯報優秀科技徵文競賽二等獎,同年起至2004年編入上海市高中語文課本,約100萬高中生讀過此課文;選入《改變世界面貌的科技》一書(獲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協頒發的上海市科普四個一工程獎),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人與自然隔離——都市建築的誤區(0.15萬字,筆名:江晨)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95年3月10日。
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0.2萬字)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95年4月22日。
“雙休苦旅”(0.1萬字,筆名:江晨) 文匯報 評論專欄 1995年5月26日。
Definity: 新一代智能交換機 (0.2萬字)《世界科學》雜誌1995年第6期。
通信技術催生的基礎科學碩果(0.3萬字) 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95年10月21日,獲1995上海科技節科學傳播獎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頒發)。
“論摘”的苦澀(0.1萬字,筆名:江晨) 上海《文匯報》評論專欄 1995年11月24日。
加強科學思想、方法的普及(0.04萬字) 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95年12月16日。
通信技術與基礎科學(0.4萬字)《科學畫報》雜誌1995年第12期。
亞太地區展現和諧時代的曙光——諾貝爾獎得主彭齊亞斯談話錄編者按(0.1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1996年第3期。
“貝爾”與上海 光纖萬里緣(0.3萬字) 《科學生活》雜誌1996年第4期。
從硅谷升起的圖視計算之星(0.4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1997年第1期。
無線通信進入國際互聯網(0.15萬字) 上海《文匯報》 科技版1997年3月19日。
信息技術、信息產業縱橫談(0.4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1997年第4期。
西門子公司150年的輝煌(0.6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1997年第10期。
展示高科技成就與未來走向——“現代科技與21世紀”VCD光盤面世(0.2萬字) 上海《文匯報》科技版1997年11月21日。
科幻離現實有多遠?(0.6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1998年第5期。
改觀當代交通的信息技術(0.6萬字) 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中學科技》月刊1998年第8期。
“軟黃金”與沙塵暴關聯性的反思(0.2萬字) 《文匯報》論苑版2000年5月25日。(該文提出了“我們不能不對‘發展’的觀念作冷靜的審視與科學的理解”的思想。)(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於2003年8月在江西考察工作時首次明確使用“科學發展觀”概念,同年中央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
遠離諾貝爾獎,才能走近諾貝爾獎(0.23萬字) 《未來科學家》週刊 2002年3月C期。
與高技術相平衡:高情感還是高思維?(0.2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 2002年第2期。
興建“名人”碑林的憂思(0.15萬字) 《社會科學報》2002年3月7日。
高情感:技術時代的人性迴歸(0.16萬字) 《社會科學報》2002年4月4日。
呵護大都市建築美(0.1萬字) 《解放日報》房地產專刊2002年4月4日。
如何“給地球一個機會”(0.16萬字) 上海《文匯報》 時評專欄2002年6月5日。
技術哲學:當代中國哲學的新生長點(0.4萬字) 《社會科學報》2002年12月5 日。
第九屆全國技術哲學學術年會綜述(0.16萬字) 《哲學動態》雜誌2003年第3期。
現代戰爭加劇環境災難的新趨勢(0.5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2003年第9期。
技術的特性、慾望、評價和預防性倫理(0.5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2004年第11
期。
21世紀日本企業發展觀唸的轉向(0.4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2004年第12期。
讓嚴謹治學的風氣暢行起來(0.16萬字) 《社會科學報》2004年10月14日。
黨員理論工作者先進性的崗位特色(0.17萬字)獲上海社科院共產黨員先進性標準
大討論和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討論優秀徵文獎2005年。
都市空間印象:尊重歷史文脈的現代化—— 歐行城市風貌啓示錄之一(0.56萬字) 《社會觀察》雜誌2006年第7期。
維護歷史風貌與提升現代文明生活—— 歐行城市風貌啓示錄之二(0.3萬字) 《社會觀察》雜誌2006年第8期。
在歐洲反思中國城市“仿歐風”—— 歐行城市風貌啓示錄之三(0.4萬字) 《社會觀察》雜誌2006年第10期。
迴盪在都市中的綠色旋律—— 歐行城市風貌啓示錄之四(0.4萬字) 《社會觀察》雜誌2006年第12期。
都市水景的魅力—— 歐行城市風貌啓示錄之五(0.42萬字) 《社會觀察》雜誌2007年第1期。
節能減排豈能僅是紙上口號?(0.08萬字)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10月24日。
愛智者的風雨歷程、精神樂園和社會責任(0.76萬字) 上海社會科學院建院50週年院慶徵文集《同一個夢想——我與社科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工會編,2008和6月。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0.23萬字) 上海《文匯報》2008年6月5日第5版文匯時評。
走進世界哲學的“奧林匹克”盛會——上海社科院哲學工作者參加第22屆世界哲學大會的活動與見聞(0.4萬字),上海社會科學院《海外交流動態》2008年第12期。
點燃世界哲學的“奧林匹克”聖火——反思當今哲學:第22屆世界哲學大會綜述(0.22萬字) 社會科學報2008年9月25日第7版。
院徽頌《上海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10月16日第4版(0.1萬字)。
城市建築“仿歐風”的反思(0.26萬字) 上海《文匯報》學林版2009年1月4日。
“迎峯度夏”電力缺口如何應對(0.18萬字) 《上海科技報》2009年7月3日 第1版。
片面理解科學價值的六種錯誤觀點(0.35萬字)(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課題) 入選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理論處主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論叢》第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我和國歌(0.1萬字) 上海國歌紀念廣場國歌展示館音像片,2009年9月25日起展播。
文字稿和作者相關照片編入中共上海市楊浦區黨史研究室、國歌展示館編圖書《我和國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黨史信息報》2013年2月27日第2版“史苑書摘”推薦該圖書。
相關報道:《黨史信息報》2009年12月30日(第914期)第7版發表楊浦區黨史辦公室同志文章《國歌誕生地是怎麼發現的》,講述了1998年吳曉江紀念國歌作者田漢誕辰一百週年為上海《文匯報》文藝版寫短篇傳記文學作品過程中,向楊浦區黨史辦公室查找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主題歌曲的故事片《風雲兒女》拍攝單位電通影片公司在荊州路405號的遺址,引起楊浦區黨史辦尋找到國歌誕生地,爾後引發了在荊州路電通影片公司遺址建造國歌紀念廣場和國歌展示館。吳曉江為上海《文匯報》寫的短篇傳記文學《田漢在上海》原稿(記有電通影片公司在荊州路405號——後為新滬鋼鐵廠所在地)展出於國歌展示館。
杜威思想對現時代密切關聯(0.05萬字)紀念杜威誕辰150週年論文摘要,《社會科學報》2009年10月22日第5版。
進化論與科學發展(“進化論的過去與現在”——全國紀念達爾文誕辰200週年、《物種起源》出版150週年研討會論文選摘,0.2萬字),《上海科壇》雜誌2009年第4期,2010年1月出版。
推進後世博綠色轉型(0.3萬字) 《滬商》雜誌(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管)2011年12月創刊號。
科研阻力莫歸於孔莊文化(0.06萬字)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門户網站《解放牛網》2012年3月29日
技術變革對博物館的影響(0.12萬字) 《東方早報》2012年5月17日文化專刊B3版。
國歌的誕生地(0.14萬字) 上海《文匯報》2012年12月31日第8版“筆會”副刊。
個人譯著
世界學術名著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16萬字)(系統論奠基人貝塔朗菲著)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出版。北京三聯書店編輯出版《讀書》月刊2000年第3期推薦。該譯著2005年列為北京大學科技哲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推薦給大學生提高科學人文素養的60部西學名著之一。該譯著部分片段編入“生態批評學術資源庫”《自然與人文》下冊“貝塔朗菲”節,學林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該譯著部分內容編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典元選讀叢書”《科學技術哲學經典研讀》第三章“自然哲學”第三節“貝塔朗菲:機體論概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個人主要譯文(15.64萬字)
紀念杜布贊斯基(0.5萬字) 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主辦《科學與哲學研究資料》1979年第3期。
開創近代護理學的“夜鶯”(0.13萬字) 《解放日報》1980年9月5日。
維生素、胰島素髮現史(0.4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1981年第4期。
史密斯:《生命問題》(0.4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1981年第9期。
一個有爭議的定義:“生命”(0.5萬字)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主辦
《科學與哲學研究資料》1981年第6、7 期。
什麼是科學哲學家?(0.4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2年第1期。
達爾文錯了嗎?(0.8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1982年第2期。
分子生物學的起源和發展(之一) 《世界科學》雜誌1982年第7期。
分子生物學的起源和發展(之二) 《世界科學》雜誌1982年第9期。
分子生物學的起源和發展(之三) 《世界科學》雜誌1982年第11期。
分子生物學的起源和發展(之四) 《世界科學》雜誌1983年第5期(共2.8萬字)。
進化論的綜合(1.6萬字) 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主辦《科學與哲學研究資料》1982年第5期。譯自美國G.E.艾倫著《二十世紀的生命科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的譯著《二十世紀的生命科學》“譯校者序”説明該譯著第五章第二部分參考了此譯文。
作為科學研究戰略的社會生物學(1.4萬字)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主
辦《科學與哲學研究資料》1985年第5期。
因果性的復活(上) 加拿大著名哲學家馬里奧·邦格著 《世界科學》雜誌1989年第4期。
因果性的復活(下) 《世界科學》雜誌1989年第5期(共1.2萬字。)
系統剪影;作為哲學的一般系統論[美]A.J巴姆著(0.8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哲學譯叢》1989年第4期,中國社科院哲學所主辦。
替換整體論與個體論的系統觀點 馬里奧·邦格著(1.1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哲學譯叢》1991年第2期。
從文化系統看施本格勒[美]L.馮·貝塔朗菲著(0.9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
所主辦《哲學譯叢》哲學譯叢1991年第3期。
科學技術的價值判斷與道德判斷 馬里奧·邦格著(1.1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哲學譯叢》哲學譯叢1993年第3期。
日本的“前車之鑑”(0.15萬字)上海《文匯報》1995年3月10日。
技術的非中性與技術的倫理、生態責任(0.6萬字) 《世界科學》雜誌2003年第7期。
反思作為言語力量的哲學——第22屆世界哲學大會開幕式關於反思哲學的主旨演講
大會主席 彼得·坎普(Peter Kemp)(0.7萬字)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世界哲學》(哲學類核心期刊)2008年第6期,11月,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月刊2009年第1期頭條全文轉載。
從言語行為反思哲學的力量(0.16萬字) 《社會科學報》2008年9月25日第7版。
個人承擔和撰寫的研究報告、智庫專報
上海市“九五”期間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發展規劃研究總報告(1萬字)任總撰稿 上
海市科委軟科學研究報告1995年
上海市科委科普發展戰略課題專家評審報告(0.5萬字) 2003年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若干理論問題的探索(0.84萬字) 中共中央宣傳部下達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科學發展觀”研究課題子課題2005年
智庫專報、內參專報9篇(2.53萬字)1999年——2010年。
“世博後”軟資源研究課題第一期報告(0.5萬字)6月15日。
“世博後”軟資源研究課題第二期報告(0.6萬)2010年8月2日。
“世博後”軟資源研究課題第三期報告(1.3萬字)2010年9月10日。
個人主要散文、傳記文學、談藝錄等
電影百年誕辰 中國科教電影斷“皇糧”(0.7萬字)上海《文匯報》1995年1月30
日第8版“獨家採訪”專刊(近整版面)。
電影百年讀洪深(0.4萬字)上海《文匯報》1995年11月9日“筆會”副刊(半個版面)。
田漢在上海 —— 紀念田漢百年誕辰(0.5萬字) 上海《文匯報》1998年12月14日“筆會”副刊(半個版面)。
田漢詩歌的上海情結(0.12萬字) 《新民晚報》1999年1月4日“夜光杯”副刊。
心中不可沒有詩意 ——普希金銅像前的遐思(紀念普希金誕辰200週年)(0.2萬字) 《解放日報》1999年6月7日“朝花”副刊。
莫誤讀了莊子的格言大訓(0.2萬字) 上海《文匯報》2001年7月12日“筆會”副刊。
飄過立冬的桂子天香(0.2萬字)《解放日報》2001年12月13日“朝花”副刊。
情理交觸的公德警句(0.13萬字) 《新民晚報》2002年1月5日“夜光杯”副刊。
感悟音畫藝境(0.15萬字) 《解放日報》2002年7月22日“朝花”副刊。
“寬舞台”上的《萬水千山》(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0.13萬字) 《解放日報》2006年10月23日“朝花”副刊。
難忘“寬舞台”盛演話劇《萬水千山》 (0.27萬字)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話劇》季刊2006年冬季號(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主辦)(紀念佐臨專刊)。《話劇》季刊2011年第1期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紅色經典”專欄選載。
探問中國話劇的藝術精神和社會影響——話劇界和社科界兩位同名人的對話(0.5萬字) 《社會觀察》雜誌2007年第5期。
以西方科學文化演進的歷史目光領悟詩劇《浮士德》的深邃精神(0.95萬字)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話劇》季刊2009年第4期(12月)。本文以《感悟詩劇〈浮士德〉深邃的科學文化精神》為題,發表於由中央戲劇學院名譽院長徐曉鍾、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主編的話劇研究文集《茫茫大海上的苦行者》一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本文由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向中國劇協推薦為第三屆中國戲劇理論評論獎評選作品。
院網所網文章
黨員理論工作者先進性的崗位特色(0.17萬字)上海社科院網2005年,獲上海社科院共產黨員先進性標準大討論和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討論優秀徵文獎2005年。
走進世界哲學的“奧林匹克”盛會——上海社科院哲學工作者參加第22屆世界哲學大會的活動與見聞(0.4萬字)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網2008年8月15日。
院徽頌(0.17萬字)上海社會科學院院網50週年院慶專欄發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10月16日第4版(刪節發表0.1萬字)。
“迎峯度夏”電力缺口引發的節電對策思考(0.22萬字)上海社會科學院院網 專家視點2009年7月17日。
值得珍重的四種科技創新價值觀(0.5萬字)上海社會科學院院網哲學所網頁,2009年8月5日。
國歌紀念廣場國歌展示館落成——哲學所吳曉江談“我和國歌”(0.2萬字)上海社會科學院院網哲學所網頁,2009年9月30日。
個人獲獎成果
論文生態哲學視野中的“第一生產力” 1993年1月獲上海社科院1991-1992年優秀科研成果論文獎;1994年7月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1986-1993年)一等獎; 1995年4月獲上海社科院1993-1994年度優秀科研成果榮譽獎。
大型哲理電視科教片 生存的和諧 1995年5月獲中國科協、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技聲像作品編劇三等獎。
十集大型科教片現代科技與21世紀 1997年11月獲中國科協、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音像作品撰稿二等獎、導演二等獎。
文章警惕:大都市沙漠化 1995年9月獲文匯報優秀科技徵文競賽二等獎。
文章通信技術催生的基礎科學碩果 1995年11月獲1995上海科技節科學傳播獎。
論文迎接科學春天的理論探索 1999年5月獲上海社科院1997-1998年優秀科研成果論文二等獎。
學術貢獻獎提名 2004年,在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學術貢獻獎(1949年10月1日建國以來未評獎的突出成果)評選中,獲上海社科院上報二名學者評獎成果提名。提名成果是1977年在國內率先發表論證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文。
文章黨員理論工作者先進性的崗位特色 2005年12月獲上海社科院共產黨員先進性
標準大討論和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討論優秀徵文獎。
論文如何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中人與自然的三重矛盾關係 2006年10月獲上海市第六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論文二等獎。
論文 發展創新文化 激勵科學創新 2010年12月獲上海市第八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 [1] 
本人主要參與集體項目獲獎成果
科學哲學導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本人撰寫其中“科學精神與文化傳統”等章,約4萬字,本書1993年1月獲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1992年優秀著作獎;1994年7月獲上海市哲學社科優秀著作(1986-1993年)二等獎;1999年9月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
現代科技與上海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6年,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市人事局、中共上海市科技工委、市科委組織編寫,本人擔任總體設計和部分撰稿,本書1997年4月獲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協頒發的1997年度上海市優秀科普作品獎;1998年4月獲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哲學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本人撰寫自然辯證法章辭目67條,5.14萬字,本書1994年7月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1994年1月獲首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1994年3月獲上海市優秀圖書(1991-1993年)特等獎。
大型哲理電視科教片 生存的和諧 任編劇,1995年5月獲中國科協、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技聲像作品三等獎。
十集大型科教片現代科技與21世紀 任總策劃、總撰稿,1997年11月獲中國科協、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音像作品二等獎;1998年4月獲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協頒發的1997年度上海市科普四個一工程獎。
文章警惕:大都市沙漠化 選入《改變世界面貌的科技》一書,該書1997年4月獲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協頒發的1996年度上海市優秀科普作品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