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旻

(中國科學院院士、腫瘤遺傳學家、細胞生物學家)

鎖定
吳旻(1925年12月16日-2017年10月16日),出生於北京,籍貫江蘇常州,腫瘤遺傳學家,細胞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 [1-3] 
吳旻1950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1950年—1952年任武漢同濟醫學院同濟醫院醫師;1954年—1957年任中央流行病研究所病理室助理研究員;1961年獲得蘇聯醫學科學院醫學科博士學位;1961年—1969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病理系醫學遺傳組助理研究員;1974年—2017年先後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細胞生物室主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2002年任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9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終身研究員;2017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1-2]  [10] 
吳旻主要從事細胞生物學、細胞遺傳學和腫瘤學方面的研究工作。 [1] 
中文名
吳旻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25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2017年10月16日
畢業院校
蘇聯醫學科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曾用名
吳銘祖 [9] 
籍    貫
江蘇常州

吳旻人物生平

1960年,吳旻(右)在蘇聯 1960年,吳旻(右)在蘇聯
1925年12月16日,吳旻出生於北京。
1932年—1937年1月,先後就讀於常州崇貞小學、南京清源小學和香鋪營小學。
1937年2月—1940年5月,先後就讀於南京金陵中學、武漢私立正衡中學、常德中學、貴陽中學、合江桂溪元教育部第六中山中學。
1941年2月—1943年8月,就讀於四川永川國立第十六中學。
1943年10月—1949年7月,就讀於同濟大學醫學院。
194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吳旻(左)與導師季莫菲也夫斯基做實驗 1958年,吳旻(左)與導師季莫菲也夫斯基做實驗
1950年7月,從同濟大學畢業;同年,任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病理系助教。
1950年8月—1952年5月,任武漢同濟醫學院同濟醫院醫師。
1952年5月—1954年7月,任武漢中南同濟醫學院病理系助教。
1954年7月—1957年8月,任中央流行病研究所病理室助理研究員。
1956年9月—1957年10月,在北京外國語學院俄語學院留蘇預備班學習。
1957年11月—1961年7月,就讀於蘇聯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畢業後獲得醫學科博士學位。
吳旻 吳旻
1961年8月—1969年12月,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病理系醫學遺傳組助理研究員。
1970年1月—1973年10月,任職於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夏日哈公社衞生院。
1974年10月—2017年,先後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細胞生物室主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8年11月—2002年2月,任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89年1月,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終身研究員。
2017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1-2]  [10] 

吳旻主要成就

吳旻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93年,吳旻(下排右一)與專家教授合影 1993年,吳旻(下排右一)與專家教授合影
1958年—1961年,吳旻開創了蘇聯和中國的現代人體細胞遺傳學研究。1974年,開始對中國北方食管癌的遺傳病因進行研究。20世紀80年代,提出通過遺傳學分析對食管癌高發區進行規模預防以降低發病率的策略。1983年,開始進行分子水平的研究,着手分離中國食管癌的易感基因(抑癌基因),試用維甲酸等促使癌細胞分化成熟,應用抑癌基因和分化基因進行癌症基因治療,分析食管上皮癌變過程各階段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建議並參與中國人類基因組計劃和生物信息學的啓動和發展。 [2] 
  •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10月,吳旻以中文、俄文、英文發表論文及科普、報刊文章 400 餘篇 [9]  ,其中部分論著參考如下:
吳旻專著《腫瘤遺傳學》 吳旻專著《腫瘤遺傳學》
[1]何洪智,趙曉航,張立勇,等.蛋白質泛素化降解途徑與腫瘤發生的關係[J].世界華人消化雜誌,2002,10(12):4. [20] 
[2]劉連新,周津,王秀琴,等.凋亡相關基因在肝癌及正常肝組織表達概況[J].中華腫瘤雜誌,2001,23(4):5. [21] 
[3]曹雪濤,顧健人,劉德培,等.我國基因治療的研究前景與戰略重點[J].中華醫學雜誌,2001,81(12):4. [22] 
[4]劉連新,姜洪池,朱安龍,等.三氧化二砷對肝癌細胞系HLE的影響[J].中國普通外科雜誌,2001,10(2):134-138. [23] 
[5]吳旻,馬潔,張林.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學[M].人民衞生出版社,2009. [24] 
[6]吳旻.腫瘤遺傳學[M].科學出版社,2004. [25] 
[7]吳旻.發展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刻不容緩[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0. [26] 
[8]頡東旭,丁芳,王秀琴,等.As2O3誘導人食管鱗狀上皮癌EC8712細胞基因表達概況分析[J].科學通報,1999, 44(12):6. [27] 
[9]劉連新,朱安龍,陳煒,等.三氧化二砷對原發性肝癌的作用及其機理研究[J].中華外科雜誌,2005. [28]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79年
生物學未來討論會 [9] 
青島
1979年11月
全國第一次人類和醫學遺傳學論文報告會 [9] 
長沙
1983年6月
世界遺傳學大會 [4] 
美國
1988年8月
第16屆國際遺傳學大會 [5] 
加拿大
1989年
國際人類基因組項目科學家會議 [9] 

1991年10月
第八屆世界人類遺傳學會議 [9] 

1992年
自然科學基金委全委會會議 [7] 

1993年3月
中國人類基因組評審研討會 [6] 
無錫
1994年11月
第二屆人類基因組南北會議 [19] 
北京
1999年
美國癌症研究學會第22屆年會 [18] 
美國
2004年
全球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 [7] 
北京
2005年12月
中國遺傳學會第六次全國醫學遺傳學術會議 [31] 
北京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1961年—1985年
人類和哺乳動物細胞遺傳學在我國的創建、發展和主要成就 [3] 

1978年—1986年
人體成纖維細胞和上皮細胞體外惡性轉化系統的建立及其在病因和癌變研究中之應用 [3] 

1979年—1991年
我國食管癌高發區易感人羣的檢出和進行規模預防的策略 [3] 

1986年
基因治療研究 [7] 
“863”計劃
1993年
中國人類基因組研究 [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重大項目
  • 科研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5年
人類和哺乳動物細胞遺傳學在我國的創建、發展和主要成就 [3]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我國食管癌高發區易感人羣的檢出和進行規模預防的策略 [3] 
衞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人體成纖維細胞和上皮細胞體外惡性轉化系統的建立及其在病因和癌變研究中之應用 [3] 
衞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吳旻人才培養

  • 學科建設
1994年,吳旻(右)和他的第一個博士後蕭廣惠(左)等合影 1994年,吳旻(右)和他的第一個博士後蕭廣惠(左)等合影
吳旻在中國開創了醫學遺傳學學科,併為優生學學科正名。 [7] 
  • 培養成果
截至2017年10月,吳旻共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後106名 [9]  ,他培養的學生有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劉芝華,基因組學家楊煥明院士 [7]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徐寧志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葉昕,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曉航等。 [19] 

吳旻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 
1984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17] 
1990年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先進工作者“金牛獎” [17] 
1993年7月
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10] 
1994年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先進工作者“金牛獎” [17] 
1995年
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 
1996年
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 [1] 
1998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 [1] 
2004年
生物科學貢獻獎 [7] 

吳旻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0年2月
1981年
中國遺傳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 [10] 
1981年—1991年
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 [10] 
1981年3月
衞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 [10] 
1982年3月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科學基金組成員 [10] 
1984年4月
中國抗癌協會第一屆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10] 
1985年2月—1992年4月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10] 
1985年5月
計劃生育科技專題委員會顧問 [10] 
1985年10月
中國抗癌協會第一屆全國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 [10] 
1986年11月—1994年5月
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會第一、第二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10] 
1989年6月
世界科教文(UNESCO)和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專家組成員 [10] 
1990年5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三屆遺傳學學科評審組成員 [10] 
1991年5月—1995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主任 [10] 
1992年—1994年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第二屆編輯委員會總編輯 [10] 
1992年4月—1994年6月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第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副主任 [12] 
1992年12月
國家攀登計劃“心血管病和腫瘤發病機理的分子生物學基礎”項目首席科學家 [10] 
1994年
中華醫學雜誌》第五屆編輯委員會副總編輯 [10] 
1994年6月—1996年6月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第七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副主任 [13] 
1996年6月—1998年6月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第八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副主任 [11] 
1999年3月
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專家組成員 [10] 
1999年6月—2002年6月
美國通用汽車癌症基金會大獎國際評審委員會委員 [10] 
2000年—2004年
第四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 [14] 
2000年3月
北方生物信息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10] 
2000年8月
北京生物工程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10] 
2001年2月
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10] 

第四次國家自然科學獎生命科學部評審組成員 [10] 

第五次國家自然科學獎生命科學部評審組成員 [10] 

第六次國家自然科學獎生命科學部評審組組長 [10] 

中華醫學遺傳學會主任委員 [1]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 [1]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第四屆常務員會委員 [15]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15] 

遺傳學報》編委 [9] 

自然科學進展》編委 [9] 

《基因、染色體與癌症(Genes Chromosomes & Cancer)》編委 [9] 

吳旻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1971年,吳旻與妻子彭仁玲(右一)及女兒留影 1971年,吳旻與妻子彭仁玲(右一)及女兒留影
吳旻的父親吳貽蓀只讀過幾年私塾,靠自學考上了北平的報務員訓練班,畢業後成為三等報務員並留在北平。吳旻的母親丁韞如曾讀過初中。吳旻小名鑫寶,學名吳銘祖(吳旻是上大學時改的名字)。吳旻出生幾個月後,就隨父母回到了南方。儘管家中隨着吳旻三個弟妹的到來經濟日趨拮据,從未上過學的吳貽蓀還是把希望寄託在長子吳旻身上。 [19] 
  • 婚姻家庭
吳旻和妻子彭仁玲合影 吳旻和妻子彭仁玲合影
吳旻的妻子彭仁玲1955年畢業於武漢同濟醫學院,是1959年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生 [19]  ,兩人育有兩個孩子,大女兒是吳雙,一家四口都學醫。 [18] 

吳旻人物評價

1998年,吳旻(左)美籍華人楊寧蓀教授(右)合影  1998年,吳旻(左)美籍華人楊寧蓀教授(右)合影
“吳旻是中國遺傳學奠基人之一,在普及遺傳醫學知識、改善人民羣眾生活質量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科技日報》評) [7] 
“吳旻是中國醫學界的精英,在他身上有着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時任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啓德評) [16] 
“吳旻開創了中國的人體細胞遺傳學新領域,是中國醫學遺傳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評) [29] 
“吳旻是中國著名的醫學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醫學遺傳學的主要奠基者,中國人類基因組項目的倡導者和啓動者。”(《遺傳》評) [30] 

吳旻人物紀念

  • 基金命名
為了獎勵在醫學遺傳學領域做出貢獻的人才,2013年,中國遺傳學會設立“吳旻醫學遺傳獎”,包括“吳旻醫學遺傳貢獻獎”和“吳旻醫學遺傳創新獎”兩個分項。 [1]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