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希真

鎖定
吳希真(1885-1924),名聘儒,字希真,以字行。清末乾州(治今乾縣)人。 [1] 
中文名
吳希真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24年
希真
人物生平
吳希真(1885-1924),名聘儒,字希真,以字行。清末乾州(治今乾縣)人。秉性豪爽,輕財任俠。就讀於三原宏道學堂後,眼界開闊,傾心革命,曾慨然嘆道:“國家糜爛不堪,革命形勢澎湃,豈能靜守書齋,而等畢業證耶?”遂輟學加入同盟會,奔走於全國各地革命會黨之間。其時家道本已中落,他又經常變賣家產,資助革命,遂引起家庭糾紛,與家人脱離關係,寓居三原、西安等地。他熱衷革命,不遺餘力,辛亥革命前夕,成為孫中山在陝西倚重的人物之一。
1911年,武昌起義,陝西響應,吳希真直接參與革命,其間頗有建樹。中華民國建立後,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陝西軍政大權亦落人北洋軍閥之手。雖革命前途暗淡,吳希真志未消沉,仍潛心反袁活動,他在西安與邑人胡德明一起創辦“平民會”,暗結革命志士,聯繫有為青年,以待形勢之變。他還同邑人王寶珊在乾縣東北的五峯山以辦畜牧場為名,聚集革命黨人,準備武裝力量,密謀反袁。吳希真的活動被袁在陝西的親信所覺察,為了防止迫害,即攜家東渡日本,在東京與孫中山朝夕相聚,聆聽教誨。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佈帝制後,吳希真即整裝返陝,積極活動,響應護國戰爭。這年冬,他被推舉為陝西討袁軍西路總司令,隨之請邑人範紫東撰寫了《討袁檄文》。1916年2月2日晚(大年除夕夜),他與王寶珊等共同策劃,準備攻取乾縣城,因事不機密,起義未成。這年,他又與乾縣的北洋系駐軍開戰,兵敗後躲入南山。1917年12月,“靖國軍”在三原成立,吳希真於次年被任命為靖國軍右翼司令,整飭集結西路各地武裝,統一收編訓練,以備調用。吳希真即率薛西軒等到乾縣將袁佔彪及在興平、武功等縣活動的史承志、李象榮、韓德元等一一收編,進駐岐山。後因其部下與靖國軍郭堅部發生內訌,兵潰返乾,又為北洋駐軍所敗,遂憤而離陝,奔走於日本、南京、廣州之間,四處斡旋,盡瘁國是。由此積勞成疾,於1924年病逝於北京,終年39歲。在京舉行的追悼會上,孫中山親書巨幅挽幛,題“革命鉅子”四字,以誌哀思。 [1] 
參考資料
  • 1.    咸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咸陽市志 5,三秦出版社,2000.09,第3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