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家凱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

鎖定
吳家凱,男,1977年生,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現任中國税務出版社美術編輯,業餘時間從事攝影創作,作品先後刊登於《攝影世界》、《攝影之友》《人像攝影》等刊物。
中文名
吳家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77年
人物經歷
吳家凱作品 吳家凱作品
“人文的風光才是最直達人心的美麗,因為他們有靈魂,他們是最豐盈和有生命力的藝術源泉。”
去的地兒多了,吳家凱心中也有了自己最鍾愛的創作聖地:雲南。但滇西北的麗江、大理他一般會繞開,“沒意思。攝影最忌諱扎堆,同樣的地方,拍不出自己的風格。”他喜歡滇東南,比如元陽、新平、建水那一塊。但別人到了元陽拍梯田,他偏不,他要拍當地的人。
“人比風景有價值。人是活的,有最動感的生存狀態,但風景總是在那裏,是死的。”拍風光拍到一定程度之後,吳家凱坦言,風景技術上處理得再美,取片的時候也沒有感覺,他稱那些純美景圖為“糖水片”,“其實糖水片最好拍,因為景總在那裏,只要耗着就可以了。”“太多的風花雪月容易讓腦子遲鈍。”自稱不善言辭的他總能冒出一兩句很警醒的話語。
正因為如此,技術日臻成熟的他,開始愛上拍路上的人和他們的生存狀態。他作品中的男女老少總是神態安詳,眼神純粹而沒有任何敵意。這是因為拍攝的時候你就已經把他們當成了朋友,你的眼神要真誠,要用你的心去交流。
家凱每回進少數民族的村落拍當地的村莊和居民,都沒有任何不愉快的經歷,“孩子們都是圍着我轉的,我拍他們他們都特別開心。而我會和大人們聊些當地的生活狀況。”有時候也有固執的老人拒絕拍照片,他們害怕在快死去的時候把靈魂留在相片裏,吳家凱便收起相機不拍,只是陪着聊聊天,“我的拍攝不帶有任何功利性和目的性,我可以不拍照,只要我用心感受就足夠了。”他向我展示一副叫做《祈》的作品,一位老者在寺廟前虔誠得祈禱,整個畫面瀰漫着信仰的味道。“這是在理塘寺,我本想拍寺廟的帳子,取景構圖完畢加上後背,剛要按快門,突然來了這個虔誠的老者,要知道4×5加612背拍攝時是看不了取景的,我下意識地把機位下移,就拍到了這樣一張照片。——這就是機緣,如果沒有這位老者,片子不過是張很死板的景物特寫而已,但因為他的突然闖入,照片就有了靈魂。”路走得多了,會有很多人和事引起他的思考。比如他曾經開車路過一所學校,老遠看見有國旗杆子,底下是一圈特別破舊的房子,他便好奇地找了過去。果然是一個極其破爛的小學,電視裏一樣的場景:一個老師教一羣孩子,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在一個屋子裏上課,中午每個孩子的午餐是從家裏帶來的兩顆土豆……
但孩子們特別可愛好學,當拍他們眼睛的時候,吳家凱感動地快掉下淚來。同去的一哥們兒當場給了他們兩千塊錢,吳家凱沒有,他用可立拍給每個孩子拍了張相片送給他們。“這是我作為攝影師,能給他們的最好的禮物。”——多年的拍攝生涯,他早已養成隨身帶着可立拍送照片給當地朋友的習慣。
家凱曾經去雲南拍片認識了一個司機,他包了他的車在雲南轉悠了20多天,司機從開始覺得這有什麼好拍的,瞎浪費錢,到最後也對照相產生了興趣,並和家凱成了朋友。如今這位司機在中甸開了家客棧,也經常揣着相機去更深的雲南搞採風創作,吳家凱就覺得特別欣慰,“攝影,也許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呢。”
2020年9月,執導的的電影《我不能告白的理由》開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