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大澂

鎖定
吳大澂(1835年6月6日-1902年3月6日),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愙齋、白雲山樵、二田居士等,署頌軒。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 [5]  。中國清朝後期官員、金石學家、書畫家、古文字學家 [3-4]  ,民族英雄 [1] 
吳大澂為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出任陝甘學政,興學薦才。光緒三年(1877年),奉命襄辦山西、陝西賑務,救活不少饑民。光緒六年(1880年),以三品卿銜隨吉林將軍銘安辦理東北邊防。他周曆要隘,知曉俄國侵佔琿春土地,提出頒舊界圖,與俄方抗議;又單騎入山,安撫吉林夾皮溝流亡淘金民眾。光緒十年(1884年),遷官左副都御史,前往朝鮮處理甲申政變。次年赴吉林與俄使勘界,爭回被侵佔之琿春黑頂子地(今吉林敬信鎮)。光緒十二年(1886年),升任廣東巡撫,反對劃澳門歸葡萄牙管轄。光緒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撫甲午戰爭中,自請率湘軍出山海關拒敵,但因軍心渙散、指揮混亂等原因而失敗,被革職永不敍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吳大澂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9] 
吳大澂在吉林與沙俄談判時據理力爭,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爭得中國船隻在圖們江口的航行權,其戰略眼光與愛國精神令後人稱頌。 [1]  此外,他工於書畫、篆刻,精研六書,尤通金石,亦善鑑賞,收藏豐富。 [3]  曾纂輯《十六金符齋印存》《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千璽齋古璽選》等。編著有《説文古籀補》《篆文論語》《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愙齋集古錄》《愙齋詩文集》《古字説》等。 [5] 
全    名
吳大澂
止敬、清卿
恆軒、愙齋、白雲山樵、二田居士
所處時代
晚清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1835年6月6日 [5] 
逝世日期
1902年3月6日 [5] 
主要成就
重立土字碑
爭得中國船隻在圖們江口的航行權
在吉林鞏固邊防
主要作品
《説文古籀補》
《皇華紀程》等
本    名
吳大淳
祖    籍
安徽歙縣 [5] 

吳大澂人物生平

吳大澂早年求學

吳大澂是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生於清道光十五年五月十一日(1835年6月6日)。為吳立綱次子,幼承庭訓,復受教於外祖父韓崇,又為經學家俞樾陳奐弟子。 [5] 

吳大澂聲震朝野

吳大澂青年時代,“即慨然有經世之志”。同治元年(1852年),他入京師應京兆試,曾上書條陳時政。同治七年(1868年),中戊辰科進士,散館後授翰林編修。曾參與直隸賑災。同治帝大婚,典禮繁縟,他疏請裁減工費,被認為“以一詞臣,言人所不敢言”,其風采震動朝廷。 [10]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吳大澂被簡放為陝甘學政。是時,同治帝想要修復圓明園,他認為時事艱難,上疏諫止。 [10] 
光緒三年(1877年),山西、陝西大旱,吳大澂奉旨襄辦賑務,親往災區查勘。事畢後,他被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等重臣交章舉薦。翌年(1878年)授河南河北道 [10] 
由於河南連年災荒,饑民遍野,多以極低價格將耕地出賣,暫度目前,或遠走他鄉;後到年豐時,返歸故里,雖欲贖回而不得,以至訟案累累,州縣官吏多置之不理,致使貧民無地可種,失去生計。吳大澂到任後,親自審理貧民贖地案件,幫助眾多農民以原價贖回土地。河南省農民又苦於徭役,武陟縣車馬差費積弊尤深,他親往調查並予以裁減,由原來的每畝攤派三百文改為每畝五十文,使當地農民的負擔有所減輕。他在河南頗關懷民間疾苦,居官亦較為清廉。蒞任之初,下級官吏獻上例規,他卻而不受。 [10] 

吳大澂整飭邊防

吳大澂畫像 吳大澂畫像
光緒六年(1880年),清廷授吳大澂三品卿銜,命他隨吉林將軍銘安辦理寧古塔三姓琿春等東陲邊務。他抵省城(今吉林市)後,即與銘安建議,改原有八旗兵,廢除世襲制,改為招募制,共建防軍馬步13營,5000人。次年防軍增至9000人,後統稱靖邊軍。防軍一切營制均仿照湘淮各軍,並參用直隸練軍章程,兼用當地民勇等。在三姓、琿春各處興築炮台;為防禦俄國從水上入侵,還創建圖們江松花江水師營。又於“起琿春迄三姓,旁達密山,相土為宜,募民開墾”。招墾範圍廣泛,且規定許多優惠政策。為給墾民、商旅和軍隊提供方便,光緒六年(1880年)底,修築從寧古塔至吉林省城長達600裏的大道及北、東線大道,建有百餘座木橋,同時還增加許多驛站,加強了邊疆的防務力量。隨着土地開發,人口亦不斷增加,出現了一些城鎮。 [10] 
吳大澂是文士出身,嗜好古文字研究和金石考據,但也熱心時務。光緒七年(1881年),他奏請在吉林省城創設機器製造局,利用當地煤、鐵、鉛礦,製造槍支、火藥和子彈,以武裝防軍。為辦兵工廠,他奏請從津、滬等處機器局抽調通西學的人才來吉。以後,他還親自驗收工程。此時,吳大澂升任太僕寺卿 [10] 
在吉林,他除籌劃屯墾、練兵及辦廠外,還招撫了嘯聚山林、盜開金礦的韓效忠一夥,為清廷除一隱患,邊境得以安寧。 [10] 

吳大澂處置朝務

吳氏家藏吳大澂像 吳氏家藏吳大澂像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吳大澂與朝中一批御史言官激烈主戰,反對向法國妥協,成為“清流派”的一員。他提出援台(台灣)十策,又自請抽調所練防軍至廣西前線籌辦邊防。不久,清廷命他充任會辦北洋事宜大臣,駐防樂亭昌黎,以穩固京東門户。是時,吳大澂先由太僕寺卿遷太常寺卿,繼而又晉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當年冬,朝鮮發生“甲申政變”,日本欲乘機挑釁,干涉朝鮮,清廷乃命吳大澂率兵乘輪船赴朝查辦。日本駐朝使臣井上馨向朝鮮左議政金弘集逼索鉅額兵費。吳大澂聞訊,率兵至議政院,當面指責金弘集,表示自己赴朝的使命。井上馨也為之氣餒,不得不減索兵費而去。這一果敢行動幫助朝鮮抵制了日本的要脅。 [10]  [11] 
光緒十一年(1885年),吳大澂奉命協助李鴻章與日本使臣商議朝鮮事務。在天津與日使談判時,為抵制日本控制朝鮮的陰謀,他自擬條款,提出“朝鮮本國如有亂黨滋事,該國王若請中國派兵彈壓,自與日本無涉”,與日使伊藤博文所擬條款相對抗。無奈清廷當政者昧於時勢,缺乏遠見,沒有采納他的主張,反而屈從日本的壓力,在《天津會議專條》上寫明:“將來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專條的訂立成為此後日本挑起侵朝、侵華戰爭預伏禍機。 [10] 

吳大澂勘界談判

光緒十一年(1885年)底,吳大澂奉詔同寧古塔副都統容山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與俄國使臣重勘東部邊界。是時,俄國侵佔琿春黑頂子地方中國領土已有多年,當地官吏從未過問。吳大澂在幫辦吉林邊防時,親往琿春查勘,發現“土”字界牌有誤,與中俄《北京條約》不符,黑頂子地方確在中國界內。乃與俄國邊吏力爭,並奏請朝廷速派人與俄使勘界,防止俄國進一步擴張。經吳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辯駁,據理力爭,終於達成協議。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10月12日正式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及《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
光緒十二年寧古塔副都統容山令人為吳大澂墨跡所刻駐馬石 光緒十二年寧古塔副都統容山令人為吳大澂墨跡所刻駐馬石
光緒十二年(1886年),吳大澂任中國首席談判代表,在巖杵河同俄國代表進行勘界會談。 [10]  經吳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辯駁,據理力爭,終於達成協議。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10月12日正式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及《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含補立“土”字牌,添立“啦”、“薩”、“瑪”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記號;收回黑頂子;爭得圖們江口通航權等,從而捍衞了祖國的神聖領土。矗立在琿春市區的龍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築風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琿春人民為紀念吳大澂談判勝利而建立的。石刻正面篆書陰刻“龍虎”二字,左下豎刻“吳大澂書”,字體流暢,氣勢磅礴。吳大澂於談判期間曾多次書寫“龍”、“虎”二字,抒發其“龍驤虎視”的大無畏的愛國精神。
光緒十三年(1887年),吳大澂調任廣東巡撫,又同葡萄牙強佔澳門和香山七村的侵略活動作鬥爭。 [10] 

吳大澂宦海起落

光緒十四年(1888年),惠州發生水災,吳大澂前往賑濟。適逢鄭州黃河決堤,清廷令其署理河東河道總督,前往治河。吳大澂到任後,督率工役補築堤防,工程剋期完成,“支用省約餘原估銀六十餘萬。”又請設河圖局,繪製三省黃河全圖,以為今後治河之用。治河功成後,清廷實授他為河道總督,賞頭品頂戴,加兵部尚書銜。 [10] 
光緒帝親政後,吳大澂疏請尊崇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的稱號、禮節,觸怒慈禧太后,遭到責斥。恰因其母病逝,吳大澂回籍守制,得以免禍。 [10] 
光緒十八年(1892年),吳大澂被授為湖南巡撫 [10]  其時,湖南茶葉外銷,因漢口英商壓價,連年虧折。吳大澂上奏清廷,因湘省別無公款可以挪用,擬借外款在漢口設督銷局,經營湘茶出口,包運包銷,藉以抵制洋商操縱。部議批駁,未實行;他撫湘期間,在省城創設課吏館,用意在使候補官員“講求居官理事,研習吏治刑名”,吏員每月交文章一篇,第其等差酌給獎資。但實行以後,月課流於形式,且多弊端,未能起到認真考核官吏作用。 [13] 
光緒二十年(1894年),吳大澂繼前任巡撫張煦等設南洲廳治之議,呈請清廷批准南洲廳建置設官等事。 [13] 

吳大澂暮年兵敗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將要爆發,朝廷尚在和戰間搖擺。軍機大臣翁同龢傾向主戰,私下詢問吳大澂的看法。吳大澂“淺於嘗敵,未經戰陣”,過於信任湘軍宿將李光久魏光燾餘虎恩輩”,於是自請督率湘軍奔赴前線。戰爭爆發之後,吳大澂受命率部北上,駐山海關。戰事初開,淮軍在前線迎敵,連連潰敗。日軍渡鴨綠江,又連佔鳳凰城岫巖海城等地。清廷鑑於淮軍屢敗,乃起用湘軍。十二月初二日(12月28日),命作為湘軍領袖的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旋又以吳大澂和宋慶幫辦東征軍務,率兵援遼作戰。 [10] 
吳大澂畫像,楊鵬秋繪 吳大澂畫像,楊鵬秋繪 [14]
光緒二十一年一月初二(1895年1月27日),吳大澂率新老湘軍出關,抵田莊台。當時清軍三次反攻海城盡皆失利,吳大澂乃與黑龍江將軍伊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四川提督宋慶等合兵,以圖再次反攻海城。清軍兵力共百餘營,多達六萬餘人,但內部派系複雜,心志不一,互不配合。吳大澂名為幫辦,卻無法指揮全軍。諸將多“擁兵據要害,徘徊觀望”,不肯出力決勝。歸吳大澂節制的軍隊只有二十營,而他所率領出關的湘軍將領又多系庸劣無能、貪生怕死之徒。被調遣時,“遲不赴命”。親軍統領劉樹元臨敵“誆怯不前”,炮隊統領吳元愷聞戰“相率而退”。此外,吳大澂本人雖有報國熱忱,頗為自負,實則“輕脱喜諛,貪而無實”“言大而夸,不諳軍旅”,缺乏作戰經驗,不到前線瞭解敵情,卻幻想以大話嚇退敵人。他把一切事務委諸其門生、户部主事晏安瀾。晏安瀾身為前敵營務處兼督辦操事,卻同樣不通兵事。正在吳大澂等集中兵力反攻海城之際,日軍攻佔鞍山,繼以“佯攻遼陽,實取牛莊”的聲東擊西戰術,襲取防務空虛的牛莊。吳大澂急由田莊台奔石山站。其部將有人建議:“倭人得到牛莊,定然不守,應當直撲宋慶軍,估計海城的倭人應該已經傾巢而出了。我軍今夜乘虛回搗牛莊,一定得手。若能奪回牛莊,可以長驅直搗海城,縱然未必能克城,倭人也定將回師,可以緩解宋慶的危急,這是所謂的‘出不意,攻必救’啊。”吳大澂不聽,喪失了有利的戰機。但攻佔牛莊之日軍確已於當日大部開出,清軍若能採取避實就虛反攻牛莊的策略,或能使形勢稍加好轉。吳大澂夜奔石山站,向劉坤一求援。劉坤一在山海關先是擁兵不動,此時仍拒絕發兵救援。宋慶率大隊自營口往田莊台,日軍又很快佔領營口,兩日後再陷田莊台。吳大澂率眾退往錦州 [10]  [18] 
六日之內,清軍連失三座重鎮,一敗塗地,關內為之震動。吳大澂慚憤不已,企圖拔劍自裁,為部下所勸阻,於是自嘆道:“我確實不能統軍,應該自請朝廷嚴議。”二月二十一日(3月17日),清廷發出上諭,以吳大澂“身為統帥,徒託空言,疏於調度”,撤去其幫辦軍務職,令來京交部議處。不久後又將他革職留任,不久後被開缺 [8]  [10] 

吳大澂黯然辭世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降旨將吳大澂革職,“永不敍用”。此後,他與弟弟吳大衡等創立義莊 [5]  又為生計所迫,曾任上海龍門書院山長,授徒自給,還變賣個人所藏字畫、碑帖、古銅器以補日用。 [7] 
光緒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七日(1902年3月6日),吳大澂辭世,時年六十八歲。 [5]  [8] 

吳大澂主要影響

吳大澂為政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鄭州十堡黃河決口南泛,為害嚴重。先是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李鶴年、河南巡撫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復派禮部尚書李鴻藻到工督修,1888年(光緒十四年)五月,口門埽佔失事,功敗垂成。李鶴年等均革職。七月,光緒帝再命吳大澂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接辦堵口大工,於當年八月到任視事。他認為河工堵口收發料物弊端甚多,乃隻身微服,混雜在送料民工中,背運秸料,進行私訪。發現發料短缺,剋扣工錢,吳大澂有意率眾與管料官員爭吵,該官員正擬將大澄推下鞭杖時,他的隨從立即站出高呼:他是河帥,誰敢動手?這時吳大澂喝令對管料的官員予以杖責,並帶枷在工地示眾,以儆效尤。
吳大澂對堵口工程籌劃有方,措施得當。對在工的官吏,分工明確,嚴限完成。他誓言: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斬,自己也將以身殉職。在工人員無不凜然,於是日夜趕堵,於當年(1888年)十二月合龍。該工程較撥發款銀節約60餘萬兩。吳大澂任河督時,對鄭州、中牟開封一帶險工甚為重視。他説:中河廳頭堡大王廟頂衝之石堤,……八堡之人字壩、託頭壩(中牟境),下南廳七堡之順二壩,十九堡之蓋壩(開封境)均甚緊要,是防禦省城之門户。他提倡用水泥砌築磚石壩,加固工程,這是黃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
光緒十一年(1885年)時,他曾奏請用新法測繪黃河圖,自河南閿鄉縣(今靈寶境)金斗關到山東利津鐵門關海口,測量河道長1021公里。次年圖成,呈光緒帝瀏覽,命名《御覽三省黃河全圖》。
鄭州十堡大工完成後,因河勢南趨,行將塌至堤身。吳大澂審時度勢,在滎澤八堡(今鄭州李西河一帶)老灘前,築石壩一座,工竣立一石碑,碑文是:“老灘土堅,遇溜而日塌,塌之不已,堤亦漸圮,今我築壩,保此老灘,灘不去則堤不單,守堤不如守灘。”闡明瞭他的固灘保堤的治河思想。

吳大澂軍事

吳大澂熱衷洋務關心時局,由幫辦吉林防務步入軍旅,成為書生戎馬、文臣領兵的典型。 [15] 
在練兵宗旨方面,吳大澂提出了以勢禦侮的建軍構想,認為練兵的目的一是為了預防沙俄對東北邊疆的侵犯,所以主張理性處理邊務糾紛;二是為了加強東北邊防長期維護邊疆領土安全,所以主張常川練兵。吳大澂以勢禦侮的建軍構想為吉林乃至整個東三省邊防軍的編練提供了重要指導,而吉林防軍的編練又為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俄巖杵河勘界提供了必要的實力支撐。在軍隊整肅方面,吳大澂認為吸食鴉片、逃營遊蕩、套吃空額、剋扣兵餉都是軍中惡習,不僅三令五申予以禁止,而且對違反者予以懲戒。他的治軍主張對整頓隊伍、嚴明紀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軍隊武裝方面,吳大澂主張引進最先進的美德後膛槍炮武裝軍隊,而按照進口槍炮的口徑制式自行製造彈藥。以西洋利器武裝軍隊雖然在客觀上有利於清軍裝備的更新換代,但反對中國自制武器又會限制本國軍事工業的發展,影響軍隊以勢禦侮的能力。在軍隊操練方面,吳大澂認為,只要槍法精練就能先發制人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不僅要求強化射擊訓練,提倡打鐵靶打遠靶,而且躬身垂範習練槍法教督將士。這一思維雖有助於提高將弁兵卒的射擊技能,但將槍法精準視為戰場勝負的決定因素,並不符合近代戰爭的發展規律,以槍法精準作為衡量將帥優絀的標準,則把將帥的職責降低到與普通士兵一律,忽略了指揮官必備的運籌帷幄能力的培訓。 [15] 
吳大澂練兵,既有學習西方與時俱進的進步性,也有隻知武器不知兵事,只知槍法不知戰術,只知引進利器不知發展本國軍工技術的侷限性。他並沒有練出一支能禦侮的軍隊,其統帥的湘軍在遼陽遭遇慘敗,其練兵思想也未能指導晚清東北軍隊實現近代化的轉型。 [15] 

吳大澂外交

吉林琿春沙草峯山坡上的吳大澂雕像 吉林琿春沙草峯山坡上的吳大澂雕像
吳大澂在與俄國談判的過程中,糾正了立錯的“土”字界牌,使被沙俄霸佔的黑頂子百餘里土地迴歸中國管轄。他還要求以圖們江口作為中俄公共出海口,事雖未成,但中國船隻出入圖們江則不必再向沙俄官吏領照,從而爭得了中國船隻在圖們江的航行權。吳大澂在吉林幫辦邊務,為收復祖國失地,鞏固東部邊疆作出了貢獻。 [10] 
光緒十三年(1887年),吳大澂調任廣東巡撫。已強佔澳門的葡萄牙企圖侵佔香山,清廷意欲與葡立約通商,將澳門劃歸葡萄牙管轄,吳大澂堅決反對這一作法。他不顧總理衙門的非議,親率兵船赴澳周曆各村各島,查看葡萄牙侵界實情。他與兩廣總督張之洞聯名上奏,認為葡人住中國之地,不向中國繳租,並在租界之外不斷擴張,還向中國百姓逼索地租,“揆之情理,實系非情非理之端;索其憑據,毫無憑據之事”,建議朝廷“暫緩議約,或竟作罷論”,但其主張終未被當政者採納。 [10] 

吳大澂學術

吳大澂好鑽研金石考古和古文字學,雖長期身在仕途,貴為封疆,仍熱衷於此。有清一代,乃古文字學發展時期。乾嘉以來,文人頗多考釋,多無新見。研究金文學者,在甲骨文未出土之前,當首推吳大澂。他善於將出土實物與歷史文獻相參證,成果卓著 [21]  。所撰《字説》雖僅36篇,然考釋文字,頗有創見。其《説文古籀補》,整理金文,為古文字學重要著作。該書計14卷,又附錄1卷,收錄鐘鼎、石鼓、陶器、璽印、貨幣文字共3500餘,後又增補1200餘,依據東漢許慎《説文解字》部次排列。所收之字,多為許氏所未收。他對古籀的釋義比較謹慎,以字形為據,較為可信。 [10]  自此書出,然後研究字學的人,始得擴大其視野,影響是很大的。 [12]  此外,他還收集大量商周銅器拓本 [3] 

吳大澂書法

吳大澂善書法,有書名,兼長丹青。中年以後參以古籀文,書道益精。平時作札與人,常用古籀。亦好大篆。其篆書吸取金文筆意,結字謹嚴,頗具古意 [20]  。他在吉林琿春勘界,爭回黑頂子之地後,曾在邊界立銅柱,自以大篆勒銘其上。其手書大篆“龍虎”二字,鐫刻在琿春涼水圖們江邊花崗岩上,現建有龍虎石刻碑亭。 [10] 
吳大澂書畫作品
圖冊參考資料 [16]  [20] 

吳大澂歷史評價

吳大澂去世後,蟄居虞山的翁同龢特遣人送去輓聯
文武兼資,南海北海;
漢宋一貫,經師人師。
橫批:一卧滄江 [2] 
趙爾巽等:“大澂治河有名,而好言兵,才氣自喜,卒以虛憍敗,惜哉!” [6] 

吳大澂人際關係

吳大澂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吳經堃(1794-1838)
字厚安,號慎庵。監生,捐授州同。好書畫。
外祖父
韓崇(1783-1860)
字元芝,號履卿。諸生。官至山東雒口批驗所大使。博學多聞,精鑑賞,長於金石之學。著有《寶鐵齋詩集》《寶鐵齋金石跋尾》等。
父親
吳立綱(1814-1857)
字康甫,好施樂義,咸豐三年(1853年)被推為留養局主辦。好樸學
母親
韓氏
韓崇之女。
弟弟
吳大衡(1838-1896)
字誼卿,號運齋。候選知府、二品銜直隸補用道,封資政大夫
姨表弟
汪鳴鑾(1839-1907)
官至禮部侍郎。
女兒
吳本嫺
嫁袁世凱長子袁克定
吳本靜
費樹蔚
嗣孫
吳湖帆(1894-1968)
吳大澂侄吳本善之子,後過繼給吳大澂。中國現代畫家,書畫鑑定家。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 [5]  [19] 

吳大澂師友

老師:俞樾陳奐 [5] 
友人:曾與顧法、倪田、陸恢、顧麟士等結社怡園,被推為盟主; [5]  與張佩綸、張之洞、陳寶琛等“清流派”結為密友; [17]  吳大澂與陳介祺始終未曾晤面,但以書札論學長達十餘年,頗受陳介祺影響。 [19] 
結拜兄弟:副都統容山 (字峻峯)

吳大澂主要作品

吳大澂一生著述頗多,以古物證歷代權衡度量制度,寫成《權衡度量考》。 [10]  還纂輯《十六金符齋印存》《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千璽齋古璽選》等;編著有《説文古籀補》《篆文論語》《古玉圖考》《愙齋集古錄》《愙齋詩文集》《古字説》《吉林勘界記》等。 [5] 

吳大澂史料索引

清實錄》同治、光緒朝部分
清史稿》卷450《吳大澂傳》 [6] 
參考資料
  • 1.    晚清的兩個奇官 賣國的成琦與民族英雄吳大澂  .人民網.2014-09-18[引用日期2014-10-30]
  • 2.    仲威.翰札菁華·吳大澂手札: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5-6
  • 3.    朱鳳瀚、王仲殊.大辭海:文物考古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12-01:3
  • 4.    夏徵農.大辭海:語言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12:404
  • 5.    李峯.蘇州通史 人物卷 中 明清時期: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6:359-360
  • 6.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列傳二百三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1-02]
  • 7.    《清史稿》卷450《吳大澂傳》:大澂善篆籀,罷官後,貧甚,售書畫、古銅器自給。
  • 8.    《清史稿》卷450《吳大澂傳》:二十四年,復降旨革職永不敍用。二十八年,卒,年六十八。
  • 9.    龔篤清 主編.八股文彙編 下:嶽麓書社,2014-05:1193
  • 10.    羅明,徐徹 主編.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七卷(“吳大澂”條目作者為鄒範林):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81-84
  • 11.    《清史稿》卷450《吳大澂傳》:十年,遷左副都御史。俄,命使朝鮮,定其內亂,鹽運使續昌副之。至則日本使臣井上馨避不肯見,而挾朝鮮左議政金宏集於議政院,索償兵費三十萬。大澂謂續昌曰:“是蔑我也!”立率兵至議政院,排闥入,責數宏集:“柄國敗壞國事。今定約稍不慎,便滋異日紛,非所以靖國也。”宏集唯唯,井上馨亦氣懾,減索兵費十一萬而去。
  • 12.    張舜徽 著.中華人民通史 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05:459
  • 13.    湖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湖南省志 第30卷 人物誌 上:湖南出版社,1992-11:897
  • 14.    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 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04:206
  • 15.    張麗,張曉剛.吳大澂練兵思想研究[J].晉陽學刊,2023(06):63-71.
  • 16.    藝術開卷|金石家吳大澂:姑蘇城東結古歡  .澎湃新聞官方賬號.2022-08-12[引用日期2023-12-16]
  • 17.    姜鳴︱發現“另一個”吳大澂:豐富奇特的官場生涯  .澎湃新聞.2020-07-17[引用日期2023-12-16]
  • 18.    韓俊英等 編著.史鑑 甲午戰爭研究備要: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02:184
  • 19.    孫敬明,吉樹春,黃可 主編.陳介祺研究 下:齊魯書社,2021-11:1233-1234
  • 20.    歐廣勇 編撰.中國曆代書藝概覽:科學普及出版社 廣州分社,1984:31
  • 21.    王巍 著.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3:7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