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匡五

鎖定
吳匡五(1915-1941),原名吳觀志,山東陽信縣人。小學畢業後他考入惠民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被學校開除,轉入聊城師範就讀。1936年畢業後當小學教員。1938年9月,蕭華率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到冀魯邊區,吳匡五在樂陵舉辦的軍政幹校學習,結業後在冀魯邊區《烽火報》社編輯部工作。同年冬,吳匡五調至慶雲縣抗日民主政府任民訓科長(即教育科長)。1939年春,任津南專署民訓科長。同年7月,任陵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兼縣大隊長。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他組織起100多人的縣大隊,建立了3、4、5區抗日民主政權。1940年為配合百團大戰,吳匡五率縣大隊破壞了平原車站附近的鐵路,使日軍軍用列車脱軌,並消滅日、偽軍數十人。1941年9月7日,他率領縣大隊在臨邑縣城北蘇家廟子活動時,遭到駐臨邑縣境內數百名日、偽軍的包圍,在指揮縣大隊突圍時他身負重傷,轉移途中因傷勢過重犧牲。為紀念他,1943年陵縣曾改名為匡五縣。 [1] 
2015年8月24日,吳匡五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3] 
中文名
吳匡五
別    名
吳觀志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山東省陽信縣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1941年

吳匡五人物生平

吳匡五,原名吳觀志。1915年出生在陽信縣温店鄉後吳家店一個農民家庭裏。幼時入本村小學,後在樂陵高小畢業又考入惠民中學。在中學讀書期間,正值“九一八事變”發生,當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吳匡五同志頗受影響,他同進步同學一道,參加示威遊行和罷課鬥爭,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因此,以“共嫌”被開除學籍。後輾轉至樂陵中學就讀,畢業後升入聊城師範就讀。1937年畢業後任小學教員。 [2] 
1938年10月,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來冀魯邊區開闢抗日根據地,在樂陵舉辦軍政訓練班,招撫流亡,培養志士。吳匡五滿懷抗日救國激情,毅然棄職奔赴樂陵,經孫曉峯介紹參加了軍政訓練班學習。並在學習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訓練班結業後,黨組織分配吳匡五到中共冀魯邊區黨委機關報《烽火報》編輯部工作。同年冬調任慶雲縣抗日民主政府民訓科長(即教育科長)。1939年春任專署民訓科長。這期間,他表現出了傑出的組織才能,受到上級的信任和重用。同年夏,冀魯邊區擴大根據地建設,邊區黨委調他到陵縣組建抗日民主政府,7月9日任陵縣縣長。 [2] 
吳匡五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工作兢兢業業,對創建和建設陵縣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他初到陵縣時,日寇在縣城、鳳凰店、盤河、神頭、孫路環等地修了不少據點,並頻繁“掃蕩”。德平境內國民黨曹五旅部也搶佔地盤。吳匡五為開闢陵縣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宣傳黨的抗日方針,聯合各界人士,廣招人才,支援抗日。在他的領導下,陵縣先後組建了縣、區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裝。1939年底,縣大隊發展到一百餘人,三、四、五區政府相繼建立和健全,並組建了區小隊武裝。他發動羣眾參軍參戰,組織羣眾挖地道,修交通溝,破路打狗,收藏糧食,鋸電線杆割電線,破壞敵人的交通和通訊設施。給敵人活動造成極大困難。 [2] 
吳匡五自幼讀書,性情温和,才華過人。但沒打過仗,不懂軍事,臨戰指揮,不夠大膽沉着。然而在當時的環境中,打仗是經常的,軍事鬥爭是主要的。黨政幹部都必須學會打仗和指揮戰爭。為了領導人民戰勝敵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吳匡五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點,認真學習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和有關游擊戰爭的軍事著作,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並聯系實際不斷總結戰鬥中的經驗教訓,迅速將自己鍛鍊成為一個沉着、勇敢的堅強戰士。在那艱險的歲月裏,經常是白天打仗,晚上還要數次轉移,他率領縣大隊巧妙地與敵人周旋,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1940年冬,日寇在滋鎮、羅院、林子等地增修了據點。陵縣境內據點林立,日寇大規模“掃蕩”,日、偽、頑相互勾結,瘋狂捕殺抗日軍民,形勢進一步惡化了。八路軍主力不得不暫時撤到平原、禹城、德縣境內活動。陵縣縣大隊經過數十次戰鬥,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傷亡甚大,曾一度只剩十幾人。我縣、區機關、部隊已不能在本縣境內活動,匡五同志滿懷抗日必勝的信念,帶領縣區機關和縣大隊轉移到陵縣、德縣邊境活動。翌年春,在德縣境內遇到德縣、陵縣、德平等七路敵人合圍“掃蕩”。匡五同志準確判斷敵情,巧妙地帶領全體人員一晝夜奔走三縣邊境,行程二百里,在數路敵軍的空隙中穿插,使我軍毫無損失。為了鼓舞大家的鬥志,他經常講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和大家一起唱《國際歌》、《延安頌》等革命歌曲,以鼓舞革命鬥志。 [2] 
1941年秋,吳匡五率領縣大隊深入到臨邑城北敵佔區活動,開闢工作。9月7日,他同縣大隊百餘人駐在蘇家廟子(臨邑城北),被臨邑、盤河、宿安、羅院、林子五處據點的日軍包圍。當發現敵情時,東邊季家村友軍和宿安的敵人已打響。西邊夏家我一小部分主力部隊與盤河的敵人接觸,臨邑城的敵人乘汽車已至村東,羅院的敵人也從村後包抄過來,情況十分危急。吳匡五決定立即向南突圍,繞道轉移。在突圍中,他身先士卒,不幸負傷,子彈打中左胸下部,秘書王工一背起他繼續突圍,當晚轉移到平禹縣姜家村(現屬平原縣)時,由於吳匡五傷勢過重而犧牲。 [2] 

吳匡五人物軼事

吳匡五同志對革命事業舍已奉公,不徇私情。1940年春,他的家鄉災荒十分嚴重,骨瘦如柴的母親步行二百多里,來找當縣長的兒子度荒活命。身為一縣之長的吳匡五隻是讓母親在陵縣住了幾天,就勸她回家了。當他含淚望着漸漸遠去的母親的時候,身邊一位同事抱怨他説:“老吳,為什麼讓老人這樣空手走呢”。吳匡五聞言,再也忍不住了,他的淚流下來説:“這樣在苦海里掙扎着活命的,天下何止是我的母親”。 [4] 

吳匡五後世紀念

為紀念吳匡五,1943年經上級批准,將陵縣改名為匡五縣。並於1945年在三官道村建烈士陵園。由匡五縣抗日民主政府暨各救國會立碑鐫文,永志紀念。 [2] 
2015年8月24日,吳匡五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3] 
參考資料
  • 1.    民政部優撫安置局編.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268
  • 2.    山東省檔案局編.會聚在黨旗下 檔案中的革命先烈故事.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141-145
  • 3.    民政部公佈第2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2015-08-24[引用日期2022-11-12]
  • 4.    吳匡五  .德州市陵城區人民政府.2022-02-17[引用日期20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