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冷西

鎖定
吳冷西(1919年12月14日—2002年6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廣東新會人,1937年先後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抗大陝北公學教員,中共中央宣傳部幹事,《解放日報》編輯、國際部主任,新華通訊社編輯部主任、編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新華通訊社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人民日報》總編輯,中共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政治研究室領導成員,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部部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團主席、第二屆理事會主席。1977年、1982年分別在中共第十一、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83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三屆理事會主席。是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 [9-10] 
中文名
吳冷西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9年12月14日
逝世日期
2002年6月16日
畢業院校
抗日軍政大學
出生地
廣東新會

吳冷西人物生平

吳冷西同志原名吳仕佔,廣東省新會人,“九一八”事變之後,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離開廣州奔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6月進入延安馬列學院,任馬列主義研究室研究員。1939年9月他調入中共中央宣傳部,任編審科科員和黨中央機關刊物《解放》編輯。1940年調毛主席身邊編輯《時事叢書》。1941年9月調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先後擔任國際版編輯、主編,國際部主任。1946年負責新華社國際部的工作。1947年任新華社總社編委會秘書並主持總編室工作。1948年任新華社總社編輯部主任,編委會委員。1949年2月任新華社總社副總編輯。 [2]  [9]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0月吳冷西任新華社總編輯。1951年12月任新華社社長,1957年6月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兼新華社社長。1964年7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數度遭受“四人幫”的殘酷迫害。1972年恢復在人民日報的工作,1975年成為毛澤東選集材料組的領導成員,並擔任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領導成員。 [2]  [9] 
粉碎“四人幫”後,1976年10月吳冷西參加負責籌建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的臨時領導小組工作,1977年3月擔任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黨委副書記。1980年4月任廣東省委書記,1980年5月至1982年4月間還兼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4月,吳冷西同志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部部長。黨組書記。在任3年間,他為發展廣播電視事業,夙興夜寐,嘔心瀝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吳冷西同志1985年4月離開廣播電視部的領導崗位後,仍然十分關心廣播電視事業。 [2]  [9] 
他曾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團主席和第二、三、四屆理事會主席,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長。1998年離休後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普主席和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名譽會長。他是中共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委會委員。 [2]  [9] 
2002年6月16日1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丁關根田紀雲李長春李鐵映吳官正遲浩田張萬年姜春雲錢其琛黃菊温家寶曾慶紅宋平宋任窮周光召司馬義·艾買提韓杼濱王兆國任建新白立忱黃華楊成武馬文瑞鄭天翔雷潔瓊王丙乾鄧力羣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對其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家屬表示親切慰問。 [2]  [9] 

吳冷西主要事蹟

吳冷西廣播電視工作

1982年4月,吳冷西同志任廣播電視部部長、黨組書記,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他團結黨組一班人,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開展工作,在抓好廣播電視宣傳工作,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同時,組織實施了系列重大的廣播電視改革措施。特別是由他主持起草的。在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關於廣播電視工作的彙報提綱》(以下簡稱《彙報提綱》),以及他主持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了“立志改革,發揮優勢,努力開創廣播電視工作的新局面”的任務,確定了廣播電視未來發展的近期規劃和長遠目標,制定出新時期發展廣播電視事業的各項具體改革政策。《彙報提綱》經中共中央批轉全國後,極大地調動了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羣眾發展廣播電視事業的積極性極大地推動了廣播電視享業實現跨越式的飛速發展。《彙報提綱》和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的到20世紀末廣播電視事業的奮鬥目標,以新聞改革為突破口。推動廣播電視宣傳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以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為出發點,加快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方針,以採用先進技術為先導,加速廣播電視在全國覆蓋的各項技術政策,以及加強全國廣播電視事業管理主要是為地方服務的觀點,都是切合實際的。具有開創性的。在他的領導下,廣播電視在輿論導向。節目質量以及覆蓋範圍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大大加強了廣播電視宣傳的效果,有效解決了廣大人民羣眾聽廣播、看電視的重大課題,探索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廣播電視發展的新路子,開創了中國廣播電視事業改革、發展、繁榮的新階段。 [2] 
吳冷西同志1985年4月離開廣播電視部的領導崗位後仍然十分關心廣播電視事業。他對廣播電視在新形勢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而由衷地感到高興,對廣播電視事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近年來,他對正在進行的廣播影視集團化改革工作非常關注,認為推進廣播影視集團化,把中國廣播影視事業做強做大,是應對新的挑戰。促進中國廣播影視事業早日躋身世界廣播影視前列的重要舉措。 [2] 

吳冷西晚年回憶

1957年毛主席調吳冷西去《人民日報》前,有過一次談話。他嚴肅地告誡説:“你到《人民日報》工作,要有充分思想準備,要準備遇到最壞情況,要有‘五不怕'的精神準備。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職,二不怕開除黨籍,三不怕老婆離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殺頭。有了這五不怕的準備,就敢於實事求是,敢於堅持真理了。 [7] 
毛澤東説:“撤職和開除黨籍並不罕見,要準備着。殺頭在正確路線領導下大概不至於,現在的中央不同於王明‘左'傾路線領導,也不同於張國燾。但對坐牢得有精神準備。共產黨內一時受冤屈的事還是有的,不過在正確路線領導下終究會平反糾正的。一個共產黨員要經得起受到錯誤的處分,可能這樣對自己反而有益處。” [7] 
但在大躍進期間,吳冷西到底還是沒有頂住,以至於浮誇風盛行,終於造成災難。吳冷西一直為此懺悔説,他在主政《人民日報》時,為浮誇風推波助瀾,沒有聽毛主席的話,辜負了毛主席。後來,毛澤東為了接班人的威信,還主動承擔責任,為他們開脱。 [1] 
根據吳冷西晚年回憶:毛主席説,現在報紙宣傳報道上要調整一下,不要盡唱高調,要壓縮空氣,這不是潑冷水、而是不要鼓吹不切實際的高指標,要大家按實際條件辦事,提口號、訂指標要留有餘地。毛主席這些話我(指吳冷西)雖然聽到了,但是被前面所説的關於解放思想、提高風格、敢於創新等等大量的議論壓倒了,因而沒有足夠的重視。隨着大躍進高潮的到來,也衝昏了頭腦。南寧會議是一個勁反“右傾”的,成都會議武昌會議的主旋律是鼓足幹勁,其間雖然也談到留有餘地或壓縮空氣,但聲音微弱,到了5月間的八大二次會議,解放思想、敢想敢做的呼聲壓倒一切。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宣傳也隨大流,但因有毛主席的再三叮嚀,開始還是比較謹慎,但到了6月份,農業上的生產“衞星”開始放了,接着是鋼鐵“衞星”、煤炭“衞星”也陸續出現了,大躍進形成高潮,浮誇風到處氾濫。對人民公社,開始還只限於典型報道,後來從河南全省公社化起,就颳起一股共產風。雖然不能説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應對1958年的浮誇風和共產風負有主要責任,但我(指吳冷西)主持這兩個單位的宣傳工作在這期間所造成的惡劣影響,至今仍深感內疚。 [4]  [1] 
1966年,陳伯達率領的工作組奪了吳冷西的領導權,吳冷西“靠邊站”停止了工作。 [8] 

吳冷西主要作品

吳冷西晚年著作《憶毛主席》 吳冷西晚年著作《憶毛主席》
1987年至1997年間,吳冷西帶病寫出了對研究當代歷史具有重要價值的回憶錄《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及數十萬字的《十年論戰——中蘇關係回憶錄》,是現當代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4]  [5] 憶毛主席》這本書,重點講述了1958至1959年,在“大躍進”過程中,吳冷西所聽到的毛主席的講話,包括毛主席專門對他的談話。吳冷西通過詳盡的歷史回憶,使讀者真實地看到毛主席在“大躍進”過程中的基本思路,給後來人的分析和思考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1] 

吳冷西人物評價

同事評價:冷西雖嚴肅,但對“部下”一向很關心。他早在70年代末就已離開《人民日報》,我(李希凡)也在80年代中調離《人民日報》,但聽到幾位老同事説,他還是幾次問起我(李希凡)的現狀。在宿舍裏,我就聽説,安崗同志(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呂相友同志沒有解決好的待遇問題,他都説過話,盡過力。他也很關心文藝界的老同志,“文革”前夕,在文藝界處於風聲鶴唳之際,他就“收留”了兩位大詩人賀敬之郭小川。我記得,他們兩位的兩篇名作《雷鋒之歌》和《小將們在挑戰》(報告文學),都是寫於來《人民日報》工作以後。 [6] 

吳冷西後世紀念

吳冷西故居:座落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文樓村福慶裏,建於1906年,佔地面積260平方米,建築面積207平方米。為典型的清代嶺南高品位住宅建築風格,雖經歷百年風雨,但風采依然。 [3] 
參考資料
  • 1.    吳冷西:後悔當初沒有聽毛主席的話-中共信陽市委辦公室  .中共信陽黨委[引用日期2023-03-26]
  • 2.    吳冷西同志生平[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07):9.
  • 3.    政協廣東省委員會辦公廳,廣東省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廣東名人故居,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08,第399頁
  • 4.    吳冷西著:《憶毛主席——我親自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新華出版社,1995年2月版
  • 5.    吳冷西著 《十年論戰:中蘇關係回憶錄(1956-1966)》,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 6.    李希凡著,李希凡文集 第6卷 序跋、隨筆、散文,東方出版中心,2014.01,第425頁
  • 7.    龍劍宇,唐利著,毛澤東的藝術人生,團結出版社,2014.01,第361頁
  • 8.    錢江,白貴,攝影記者口述及親歷 人民日報口述歷史 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01,第91頁
  • 9.    吳冷西同志逝世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3-06-17]
  • 10.    劉金田,沈學明主編;王琦等撰,歷屆中共中央委員人名詞典1921-1987,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第1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