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其濬

(清代狀元)

鎖定
吳其濬(1789 - 1847),字季深,一字瀹齋,號吉蘭,別號“雩婁農”,植物學家博物學家河南省固始縣城關人,嘉慶二十二年狀元(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狀元。
在植物學、農學、醫藥學、礦業、水利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曾任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湖廣總督雲貴總督湖南、浙江、雲南、福建、山西巡撫等職。
中文名
吳其濬
別    名
字季深,一字瀹齋,號吉蘭,雩婁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789年(己酉年)
逝世日期
1847年(丁未年)(享年58歲)
職    業
博物學家、植物學家、本草學家、地理學家
主要成就
傳統植物學等
出生地
河南固始城關
代表作品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植物名實圖考》《治淮上游論》《滇南礦廠圖略》《雲南礦廠工器圖略》《軍政輯要錄》《奏議存稿》《滇行紀程集》《念餘閣詩鈔》及《彈譜》
所處時代
清朝

吳其濬履歷

吳其濬出生在一個明清興盛之至的世家,進入清代,自吳其濬祖父起吳家上下四世一共考取進士十人,其中吳其濬還是有清一代河南省唯一的狀元。其祖父吳延瑞是乾隆三十一年的二甲十四名進士(1766年),官至廣東按察使,著有《清芬書屋文稿》;其伯父吳湳,乾隆四十六年進士(1781年),官至解州直隸州知州,有《卧雲山房文稿》傳世;其父吳烜,清乾隆五十二年進士(1787年),官至兵部吏部左右侍郎、禮部右侍郎,著有《中州文獻考》、《讀史筆記》等;其長兄吳其彥是嘉慶四年的二甲六十三名進士(1799年),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藤花書屋遺稿》等。另有堂兄吳其浚、堂弟吳其泰,子侄吳元炳、吳烈為進士。
吳其濬五歲時,母親許氏(翰林院庶吉士許家齊之女)便對他進行啓蒙教育,十歲拜伯父為師,就讀於固始臨淮書院。吳其濬好學不倦,羣書博綜,無所不窺,而且他生性好強,遇上不懂的問題總要究根問底。十二歲時,吳其濬又隨母親到北京,先是攻讀於清芬書屋,後又考入國子監,學業大進。
清嘉慶十五年中舉人(1810年)。初以舉人捐官內閣中書,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進士,殿試一甲一名,欽點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兩年後他受命主持廣東鄉試(正考官),時值其兄吳其彥為順天府學政,兄弟二人同為學官,一時傳為學界佳話。
道光元年任實錄纂修(1821年),當年(吳其濬34歲),父病逝;道光三年,伯父病逝(1823年);五年,母病逝(1825年),吳其濬守孝居鄉八年。其間,他選擇固始城東史河灣地十多畝,闢建植物園,取名“東墅”。“植桃八百,種柳三千”,“編槿為籬,種菜數畝,”“經營三四年,綠鬖髿,覆半墅”。“東墅”是吳其濬研究植物的場地,門前對聯書寫:荒地十畝亦種奇花亦種菜,茅屋數間半藏農具半藏書。一年山洪暴發,東墅被淹,他帶糧,溯史河而上,進入大別山腹地考察水患原因,並寫出《治淮上游論》,頗有建樹
道光九年,吳其濬守孝期滿回京,初任教習庶吉士,充日講起居注官(1829年)。十一年,在南書房當值(1831年),後歷官湖北學政太子洗馬鴻臚寺卿通政司副使,越級提拔為內閣學士。道光二十年奉令到湖北按察(1840年),查實湖廣總督周天爵任人不當,逼死人命,其子違例用人等事,詔令周天爵革職流放伊犁,其巡撫以下分別受降職處分,吳其浚代湖廣總督,後實授湖南巡撫。兩年後,剿滅崇陽鍾人傑起義,被記功優敍。次年調浙江(1843年),未行,值武岡(今湖南武岡縣)小股農民起義,剿滅後,調雲南巡撫雲貴總督
吳其濬手書匾額落款 吳其濬手書匾額落款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調福建巡撫,改山西巡撫,兼管鹽政。任內裁減公費,改革鹽政,捕捉鴉片販子,時論稱其"清勤"。次年因病致仕(1846年,“乞病歸”固始),回家後即去世,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農曆)奉上諭曰“山西巡撫吳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書房,存躋卿貳,外擢巡撫,學優守潔,辦事認真,茲聞溘逝,殊深軫惜,著封賞,加封太子太保銜,照巡撫例賜卹,尋賜祭葬。”
朝廷因吳其濬在山西巡撫任內改革鹽法,克己奉公,特別加恩其子孫以表彰他的廉潔清正。為此,其子吳元禧、吳崇恩、吳榮禧當即分別實授主簿、知縣、通判官職。其子吳承恩、吳洪恩,其孫吳樽讓皆賜舉人出身。吳其濬為官清勤廉正,澤被五子一孫,成為當時盛事佳話,其家族也達興旺極點。
吳其濬不同於清代一般官吏,他對植物學與礦產學有深厚的造詣,著有《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篇》、《滇南礦廠圖略》和《滇行紀程集》等書。這些書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在植物學上所取得的成就甚至大於他作為一名清代封疆大吏的歷史影響,清道光二十八年該書木刻本出版(1848年),該書的問世把我國傳統植物學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並對世界植物學界產生深刻影響。19世紀70— 80年代,流傳到法國、日本等地,至今仍是植物學和中醫學的重要著作。 [1] 

吳其濬主要著作

《植物名實圖考》(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 《植物名實圖考》(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
著有《植物名實圖考》38卷。計引植物1714種,不僅是記述植物藥品的鉅著,對現代採集藥物和植物分類的鑑定工作亦大有幫助。其科學價值,一是糾正了一些本草學家的錯誤;二是附圖特別精確;三是很多植物後來中名定名以其為依據。還編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收錄植物838種)、《雲南礦產工器圖略》、《滇南礦廠輿程圖》、《滇行紀程集》、《軍政輯要錄》、《奏議存匯》、《治淮上游論》、《念餘閣詩鈔》及《彈譜》等。
《植物名實圖》首刻本內容 《植物名實圖》首刻本內容
他留心觀察各地植物,依據耳聞目見並輯錄古籍中的有關記載,積30年之功,著成《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兩書。前者開中國現代植物誌之先河,在中國植物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研究植物,強調“目驗”,反對“耳食”。例如,他在山西任職時,就注意到《山西通志》上所謂山西不產黨蔘的説法與實際不符。他發現山西不僅野外盛產黨蔘,而且還有人工栽培。他指出黨蔘“蔓生,葉不對,節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開花如沙蔘,花色青白,土人種之為利”。他還派人到深山掘得黨蔘的幼苗,進行人工栽培和觀察,發現“亦易繁衍,細察其狀,頗似初生苜蓿,而氣味則近黃耆”。他將歷代古籍中有關植物的種種記載和論述彙編為《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收載植物838種。這不僅為自己進一步研究各種植物,撰寫《植物名實圖考》準備了必要的史料,而且也為後人查閲中國植物文獻史料,提供了方便。
植物名實圖考》全書38卷,記載植物1714種,比《本草綱目》所載植物增加了500多種(見李時珍);它所收錄的植物遍及中國19個省。其所記植物地域範圍之廣和種類之多,都遠遠超過歷代本草。吳其濬參考了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植物分類方法,但又作了很大改進。《植物名實圖考》分植物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羣芳、果、木等12類,比之前人更為簡潔、合理。在每一類下,記述若干種植物,包括名稱、形態、顏色、性味、產地及用途等,力求與實際情況一致。他通過親身調查和對古籍的考證,糾正了前人文獻中許多名不符實的錯誤記載。《植物名實圖考》中,每一種植物的描述都配有根據實物繪成的植物圖。有些圖精確程度可資鑑定科和目,有的甚至可到種。《植物名實圖考》不同於歷代的本草書,它開始擺脱了單純實用性而向着植物學著作過渡,很接近現代的植物誌,為後人進一步研究中國植物,提供了寶貴資料。現代許多植物學家,還常藉助它來確定某些植物的中文名稱和了解其用途,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推崇,並被廣為引用。 [2] 

吳其濬相關文物

吳其濬墓被公佈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1月21日公佈),吳其濬故居固始吳氏世大夫祠為吳其濬墓附屬文物。此外,吳其濬曾在固始縣城東郊開闢“東墅植物園”,作為栽培、研究植物的實驗地。
吳其濬墓位於今河南省固始縣秀水街道大皮村境內。墓園初建時佔地五畝,四周有圍牆、碑林、石坊、祭堂、墓前排列有石人、石馬等石雕,並有專人守園。後經戰亂,屢遭破壞,現存墓冢一座。
吳其濬故居(“狀元府”)位於今河南省固始縣蓼城街道中山大街21號,該處也是吳其濬的出生地。宅第坐落在原固始縣城東門內,沿街本有門樓三間,門前有兩根木柱,上面各有一木方鬥,稱“閥閲門”,是世宦門第的標誌。飛燕鳴叫的插花獸門樓,高大寬敞,上掛清仁宗嘉慶)皇帝御筆親書的“狀元”匾。大門兩側有一對青石雕刻的雄獅,進門是一面照壁,然後是天井院,分東院門、西院門和正門三個住宅,吳其濬祖父吳延瑞居中。宅第有前廳、中廳、後堂、內宅和“清芬書屋”。長子吳湳住東院,次子吳烜(吳其濬父親)住西院。進西院是五間接官廳。客廳陳設素雅,正上方懸掛一塊深蘭色的橫匾,書寫金色的三個大字“宮保第”,廳東邊有一小院,是吳其濬的書房,名“念餘閣”。吳其濬的詩集就是以這個書房題名為《念餘閣詩鈔》。廳後是內宅,堂樓西有三間讀書樓,名“綠雲軒”。吳其濬故居現存堂樓和讀書樓“綠雲軒”。樓房為青磚小瓦,木架結構,前後廊為石基木立柱,二樓走廊為木花格護欄,門窗磚雕飾及結構,吸收了歐洲建築的特點,整個建築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特徵。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其濬墓的附屬文物之一。
吳氏世大夫祠是吳其濬祖父吳延瑞在乾隆四十七年在城內北后街創建(1782年),於次年竣工。吳氏世大夫祠祠規規定:吳氏後裔生前沒有大夫職銜的,死後不能入祠。祠堂前後五層,有正殿、後殿、香火殿等,並有旁宅院落為祠堂服務。吳氏世大夫祠現存正殿五間,建築為青磚灰瓦,木框架結構,前廊為方石立柱。殿高4.5米,長20米,深8米,面積160平方米。祠堂中置香案,存放牌位,掛有吳氏祖先畫像,是吳氏族人祭拜祖先的地方。
東墅植物園位於今固始縣城東南郊外李家花園村。吳其濬曾為守孝居鄉八年。其間,他選擇固始城東史河灣地十多畝,闢建植物園,取名“東墅”(即今天俗稱的李家花園)。“植桃八百,種柳三千”,“編槿為籬,種菜數畝,”“經營三四年,綠覆半墅”。東墅是吳其濬研究植物的場地。門前對聯書寫:“荒地十畝亦種奇花亦種菜,茅屋數間半藏農具半藏書”。一年洪水爆發,東墅被淹,他帶糧溯史河而上,進入大別山腹地考察水患的原因,並寫出《治淮上游論》,亦頗有建樹。

吳其濬相關學校

固始縣第二初級中學的舊址為“固始私立思源女子中學”。1940年夏,固始城關“思源堂吳氏族長吳述先(清末舉人,清代著名植物學家、嘉慶二十二年狀元吳其濬之嫡孫,曾任江西都昌瑞金等縣縣令,後辭官還鄉)召集吳氏族人,提議用吳氏士大夫祠(吳氏宗祠)之田稞1800石籌辦固始思源女中。1941年夏,經固始縣國民政府批准,學校定名為“固始私立思源女子中學”,首期招生1個班,共42名女生,由吳述先任校長,吳勉之任教育科長,吳氏族人吳維頤、吳維庚、吳高翼等擔任語、數、外等學科的教學工作。1943年5月,吳述先辭去校長職務,任名譽校長,校長由吳高準接任。1946年,學校更名為“固始私立思源初級中學”,開始男女兼收,春季招收女生1個班,秋季招收男生1個班。學校分男生院和女生院,女生院在校本部上課,男生院在吳氏同生莊(吳氏祠堂)上課,只有在每週一的紀念週早會時,男女生方可聚為一堂。
1948年固始解放後,思源中學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為新中國的建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學校成立了學生自治會,一批思想進步的學生通過排演新劇、學唱革命歌曲等形式上街進行宣傳,當時在宣傳馬列主義思想、支援正在進行的淮海戰役、穩定人民新政權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1949年春,學校由學生會提議,校領導同意,並報縣政府教育科批准,實行男女生合班上課。同年秋,學校併入固始縣初級中學,思源中學停止招生。 [3] 

吳其濬家人

祖父:廣東按察使吳延端
伯叔:吳邦治、吳邦墉
親兄弟兵部侍郎吳其彥(兵部尚書戴聯奎婿)、吳炘
堂兄弟:吳其浚、吳其泰
子:吳元禧、吳崇恩、吳榮禧
侄:江西按察使吳集禧、總督吳元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