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六奇

鎖定
吳六奇(1607年-1665年),字鑑伯,號葛如,綽號吳鈎,廣東海陽縣豐政都湯田(今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南廂大衙)客家人 [2]  ,明末清初名將、清朝開國功臣。 [2-3] 
幼時讀書,有雄略。青年時嗜好賭博傾家蕩產,淪為乞丐,行乞在大埔以及江浙一帶。他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有“鐵丐”之稱。時朝廷腐敗,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吳六奇回到家鄉與其弟吳六標拉起了武裝隊伍,鎮壓農民起義軍,得到南明永曆帝的重用,封為饒平總兵。清順治七年(1650年),吳六奇又投降清廷,並攻取潮州以此獻功,仍封為饒平營總兵。清順治十年(1653年),南明朝策劃了一次反清復明活動,吳六奇派兵援助清軍,清廷又加封吳六奇為左都督。時鄭成功收回被荷蘭侵佔的台灣,反清復明的鄭成功,是清廷又一大障礙。吳六奇又積極向清廷建議在中國南方加強海防設施,實行“海禁”,以封鎖鄭成功;另一方面則是分化和瓦解鄭成功分佈在沿海島嶼的抗清武裝,從而大大削弱了鄭成功的力量,為後來的施琅統一台灣立下大功。吳六奇卒於康熙四年(1665年),終年五十九歲。 [2] 
康熙皇帝追贈其少師太子太師,賜諡順恪,遣官祭葬,御製祭文、碑文,賜一品典式營造其墓於大埔湖寮虎山下。 [3-4] 
吳六奇反明降清,鎮壓粵東義軍,為清廷在華南和東南沿海完成統一大業等重大的軍事活動中立下顯赫戰功。清代不少大作家的重要著作都曾以吳六奇之經歷為題材加以宣染和讚揚,其中為人所熟知的如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大力將軍》就是以吳六奇為主人公的。 [2] 
全    名
吳六奇
別    名
吳鈎
鑑伯
葛如
所處時代
明朝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客家人
出生地
廣東海陽縣豐政都湯田
出生日期
1607年
逝世日期
1665年
主要成就
組織團練

吳六奇人物生平

吳六奇,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吳六奇幼讀詩書,廣涉經史。少年嗜酒好賭,以致傾家蕩產,充當郵卒。後不務正業,淪為乞丐,浪跡於閩粵江浙。乞至浙江海寧時,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見吳六奇熊腰虎背,膽識超凡,視為“海內奇傑”而相邀痛欽,並贈厚資,遣其回鄉。
時值明末,粵東遍地烽煙,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吳六奇與弟吳標糾集鄉勇30多人,練習武藝,稱雄鄉里。以後勢力逐漸壯大,殲滅了張文斌、葉阿婆、黃海如和劉公顯等義軍。他又屯兵意溪,駐留隍、三河,進剿粵東,征討福建,屢獲勝利,成了獨霸一方的粵東軍閥。吳六奇飛黃騰達,為明廷所賞識,被桂王朱由榔封為總兵。
清順治七年(1650)正月,明叛將尚可喜率清軍征剿粵東,吳六奇率先迎降,併為響導,招徠旁邑。
順治九年(1652),明大學士郭之奇策動潮州復明,以配合各地抗清力量。翌年三月十五日,潮州總兵郝尚久倒戈反清,各地響應。是年閏八月,清靖南王耿繼茂統率滿漢十萬大軍攻打潮州城。吳六奇率所部援助清軍,以雲梯協助攻城。最後潮州失守,郝尚久也城破身殉。吳六奇功勳卓著,清世祖特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命駐鎮饒平,並命援剿無分疆界,隸官兵3000人。
順治十二年(1655),吳六奇向朝廷提出了強化海防的建議。次年清廷便宣佈“海禁”政策。吳六奇大治海艦,招募水師,會剿廈門,並招降南澳守將,以此打擊、封鎖鄭成功在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
康熙二年(1663),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莊廷鑨招聘名士暗修明史,後因“明史案”事發,株連了查伊璜,吳六奇竭力營救,使查伊璜得以脱身。這報恩於查伊璜一時傳為佳話,清代不少大作家的重要著作都曾以此為題材加以渲染和讚揚。
康熙四年(1665),僧人邱義告吳六奇藏匿桂王的兒子並招為婿,又與永曆皇帝串通及私開銀礦等事。靖南王以所告皆誣,奏誅邱義。朝廷又以吳六奇及其部將鄒瑞、李青、吳漢、王金和歐亮等均盡其能,封疆守禦,並築饒平、大埔和黃岡大城所西林營,又建饒平學宮、大埔學宮及郡學明倫堂等學校。吳六奇又得康熙皇帝破格賞賜,初賜太子少保,屢晉少傅太子太傅
是年五月三日,吳六奇逝,終年59歲。 [1]  [3] 

吳六奇軼事典故

民間創説
吳六奇少年時流落在鳳凰山一寺院中打雜。寺裏的僧人夜裏教授徒弟棒法,吳六奇在旁看着就學會了。天亮僧人下山,吳六奇與其徒比試,不想失手將他打死,就自縛候僧發落。僧人讓他試演棒法後嘆息説:“這雖然是我的棒法,但你使得出神入化,已可萬人敵了。”仍然留他在寺裏。又一日,吳六奇巡夜遇虎,於是一棒斃之;又遇一虎,也斃之,用棒挑回寺院。僧人驚奇之餘就對他説:“現天下大亂,你還是下山建功立業去吧。”
吳六奇整天和一羣酒肉朋友廝混,嗜酒好賭,很快把家產敗。吳六奇浪跡於粵閩江浙一帶,就是一到處亂竄的盲流。按説這樣的人一般也就渾渾噩噩的了卻殘生了,可吳六奇卻在遊蕩到浙江海寧時,遇到了他命中的貴人,當地名士查繼佐
結果兩人酒過三巡後開始大談人生,發現彼此簡直是相見恨晚。於是,查繼佐便資助吳六奇迴歸家鄉,並建議他從軍報國。
接受資助回到家鄉,吳六奇將家鄉中一羣二流子、小混混糾集起來,一起投軍。不久之後,由於吳六奇率部鎮壓當地起義軍有功,南明永曆帝封他為總兵。順治七年(1650年),滿清平南王尚可喜率軍南下。吳六奇率部歸降滿清,被授予協鎮潮州總兵。
吳六奇“反清復明”真相
吳六奇,字鑑伯,號葛如,又號吳鈎,海陽縣豐政都湯田人(今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南廂大衙),清朝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加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從一品)。早年嗜酒好賭,蕩盡家產浪跡江浙,與金庸先祖、浙江海寧名士查繼佐有過交集。金庸將此內容寫進小説《鹿鼎記》中,裏面反清復明骨幹 “大力將軍”就是以吳六奇為原型。那麼當年的吳六奇果真曾反清復明麼?
公元1665年,吳六奇在饒平總兵任內去世。消息傳到京師,康熙皇帝甚為痛惜,追贈少師特進榮祿大夫,遣官祭葬,御製祭文、碑文,賜一品典式營造其墓於大埔湖寮虎山下。皇帝賜諡“順恪”,為“順應天時 恪盡臣節”之意,對吳六奇的忠誠盡職給予褒揚。不論當是時官方的文字,還是後來的《清史列傳》和《豐順縣志·吳六奇傳》等史料都沒有其反清的記載。由此看來,吳六奇反清似乎是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説。
年表中神秘消失的1648年
清順治二年(1645),南明隆武政權授吳六奇為總兵官,統領舟師駐防南澳。據編寫《南澳縣誌》的陳梅湖描述,隆武政權滅亡後,吳六奇於順治三年(1646)歸附南下廣東的清將佟養甲和李成棟,為清軍佔領潮惠地區乃至在兩廣地區確立軍事戰略優勢立下汗馬功勞。暨南大學潮龍起教授等人根據相關史料撰寫的《吳六奇年表》載: “順治四年(1647)吳六奇敗明潮州總兵車任重”“順治六年(1649)吳六奇移駐大埔三河鎮,修葺城郭”。相關資料中偏偏少了順治五年(1648),細究之下,讓人深思。
對研究清朝初年曆史的人來説,1648年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時間節點。當年的正月,明朝降清將領金聲桓、王得仁在江西反清,江西幾乎全省響應,很多州縣紛紛反正歸明,只有以贛州為中心的贛南地區和廣昌府仍在清軍的控制之下;4月,清朝廣東提督李成棟在南雄宣佈廣東叛清,歸附明桂王朱由榔, 一時間全國震動。至此,南明政權控制區域大增,兩廣地區和江西、湖南、雲南等地連成一片,抗清形勢有逆轉的跡象。究其原因,是清廷對明朝降將等漢人官員有猜忌之心,不予重用。賞不償功,嫌隙遂生。拋開金聲桓不説,就李成棟而言,在清廷進兵江南的過程中,他奉命率軍沿蘇、浙、閩、粵、桂一線進攻,替清朝奪取了大片疆土。其間,李成棟和他率領的本部軍隊,即其由明降清的漢兵起了重要作用(另一位南下將領佟養甲只帶領少數漢八旗護衞兵)。李成棟自以為功居第一,主政兩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料兩廣總督一職最終落到佟養甲身上。原來,清朝任人唯親,佟家與努爾哈赤家族有姻親關係。原來的同僚變成頂頭上司,事事受其調度和節制,心懷不滿的李成棟殺盡佟養甲的一千多名漢八旗護衞兵,脅迫他一同歸附南明政權。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作為明朝降將的吳六奇,有着相同的身份,其心思如何我們不得而知。按照明、清兩朝制度,總兵受總督和提督節制,隨着兩位頂頭上司反正歸明,吳六奇哪怕是無反清之心,想韜光養晦,等待時機,頭上也是頂着反清之名的。
另外一件事也值得參考,即是時任南明潮州總兵的車任重的被殺。1648年(李成棟宣佈廣東叛清附明之後),車任重部下不服南明海陽知縣約束,被知縣桂嶽責罰。南明道、府二級長官支持海陽知縣對車任重部下的處理。車任重獲悉後極其不滿,以商議軍事行動為藉口,請駐潮州城的各級長官到開元寺聚會,藉機在席間殺死巡道李光垣和潮州知府凌犀渠。
對此反叛行為,李成棟密令部將郝尚久帶兵前來潮州懲處車任重。郝尚久假稱“援閩”(指支援鄭成功),於1648年除夕日,把部隊帶到潮州城南門外。正月初一,郝尚久進城拜會潮州鎮總兵車任重。之後,趁車任重到南門外回拜之機,出其不意進行抓捕並斬殺于軍營。當時的吳六奇駐守在饒平黃岡一帶,離潮州城不遠,他若不贊同李成棟投明主張,會受到南明軍隊諸如郝尚久等人的攻擊,而史書當中,並無相關的記載。
空白的1648年或是“為尊者諱”
吳六奇再次迴歸清廷,是在1649年的5月。1649年的春天,反清的形勢發生了逆轉:正月,何騰蛟在湖南湘潭被俘殺;金聲桓、王得仁在江西南昌覆亡;3月,李成棟攻打贛州兵敗溺水而死,南明永曆朝廷經歷了一場中興的幻滅。之後的5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奉旨南征廣東,吳六奇派弟弟吳漢迎謁。從此,吳六奇帶領軍隊跟隨清軍,平叛潮州,攻陷揭陽,剿除山賊,構築海防,打擊南明在廣東的勢力,分化瓦解鄭成功政治集團,對穩定粵東乃至東南沿海局勢,立下了大功勞。
不論是廣東巡按御史楊旬瑛的《饒鎮順恪吳公墓誌銘》,還是《豐順縣志》等史料,對吳六奇廣東提督李成棟反清期間的活動,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或許可以理解為“為尊者諱”的原因。而當時金聲桓和李成棟的反叛,也讓清朝意識到“賞不償功”的問題。況且清八旗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對鄭成功的水師毫無優勢可言。消滅鄭成功政治集團、解決台灣問題,必須依靠明朝投誠過來的熟悉水戰的將領。
吳六奇累功三次升遷,雖不獲總督、巡撫之職成為封疆大吏,但也位居(從)一品。去世後極盡哀榮,兒子吳啓豐得到康熙皇帝特許,破例獲襲饒平總兵之職,也體現了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之後,吳氏家族多人出任副總兵以上的官職,在清初的武官集團當中影響頗大。至於後來,乾隆皇帝把吳六奇列入《貳臣傳》,則是朝廷的政治道德立場發生了改變,而跟吳六奇歸明與否無關。 [6] 

吳六奇史料記載

清史稿》列傳二十一、《乾隆豐順縣志》《光緒豐順縣志》卷之六、《民國豐順縣志》卷十九、《豐順縣志(1995年版)》第1026頁、《梅州市志(1999年版)》第1857頁等志均有載吳六奇事蹟。 [4] 
東華錄》記載:“康熙三年丁末,兵部議準平南王尚可喜奏,銅山諸逆鄭錦,周全斌等各思歸誠,請以招撫事宜專責饒平總兵吳六奇相繼料理,從之。” [5] 

吳六奇人物傳記

吳六奇,廣東豐順人。明亡,附桂王朱由榔為總兵,以舟師踞南澳。本朝順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等自南雄下韶州,六奇與碣石總兵蘇利迎降。六奇故貧,時乞食他郡,習山川險夷;至是,請為大軍向道、招徠旁邑自效。十一年五月,潮州總兵郝尚久據城叛,寇大埔、程鄉、鎮平。時靖南王耿繼茂剿桂王將李定國於肇慶,靖南將軍喀喀穆自江寧奉命徵粵東未至;六奇奮力守禦。十月,隨大軍進圍潮州,以雲梯兵克城;尚久投井死,逆黨悉平。十一年三月,可喜、繼茂並奏言:『饒平地接漳、潮,海敵出沒;六奇率先投順,招撫有方。其所團練鄉勇皆勁旅,糧模、器械畢裕。自郝逆倡亂,奇親赴軍前,奮勇殺賊。請給銜,以示激勵』。詔授六奇協鎮潮州總兵,統兵一千駐饒平。是時,海上鄭成功狡稱受撫,掠泉、漳、潮,惠諸郡;四月,羽黨李增等分道寇饒平、大埔,土賊江龍、劉道璋為內應。六奇遣遊擊曾蘭等率師御之,多斬馘;乃遁。六月,諭曰:『總兵吳六奇先經投誠,後調集本部舟師,累着勞績。所授職,不足償功;宜再加超擢』。乃以六奇為左都督,詔防禦鄰境盜賊。十二月,成功率眾來犯;六奇期蘇利水師援剿不至,戰失利,揭陽、澄海、普寧三城皆陷。十三年二月,六奇率所部兵攻揭陽,斫其水營,敵溺斃者三千餘,盡獲旗甲。復仰射城上,其渠黃廷中二矢;墮城,遁入舟。六奇潛以鉅艦載火器塞潮溝,並欲縱火截。我師會,火器發,敵大潰,奪舟二十以遁;覆敗之新墟,澄海、普寧亦復。十五年二月,成功復犯南澳;六奇夜截之鮀浦,有斬獲。復隨靖南王耿繼茂拒卻之,生擒其將蘇興、黃亮等,斬于軍。十七年,敍捐造戰船及禦敵功,加太子太保。
康熙三年六月,考滿,晉少傅,加太子太傅。四年四月,遊擊邱義訐六奇匿桂王子為贅婿、又與故明崇禎帝子通問湖廣、又私開礦銀於燕子山等事;靖南王耿繼茂以「所訐皆誣」入奏,義伏法。五月,六奇病卒。先是,總兵蘇利既降復叛,踞碣石;大軍會剿,滅之。六奇疏言:『碣石既平,無須設鎮。且臣乃潮人,不可久守潮土;乞調任他省』。事下兩藩及督、提等議,未決而六奇卒。至是,平南王尚可喜疏言:『六奇所屬汛地,最為衝險;所部之兵,俱投誠時隨帶。頻年恢剿招徠、築建城堡、捐造戰船,不遺餘力。今既物故,其子啓豐乃將士宿所推服,請量加職銜,準令統率』。部議總兵無世襲之例,應請上裁;得旨:『吳六奇、蘇利同時投誠,利尚抗拒,久駐島中;六奇即率屬建堡築城,駐防年久。六奇所屬官兵,即令伊子吳啓豐管轄;不為例』。尋贈六奇少師兼太子太師,賜祭葬如例,諡「順恪」。
啓豐及弟啓爵,皆官至總兵;啓爵在瓊州徵生黎,有功。
——《清史列傳》卷七十八《貳臣傳》(甲)之卷七《吳六奇列傳》 [8-9] 

吳六奇個人作品

吳六奇治軍之餘,勤讀書,喜書法,且能禮賢下士,有古名將風。著有《忠孝堂文集》、《葛如詩鈔》。《吳六奇書札》在《清代稿鈔本》中有收錄。 [1] 

吳六奇文學形象

時值明末清初,吳六奇開始為驛卒,留意各地山川形勢,行兵佈陣。後行乞於浙江海寧,遇到大儒查伊璜,引出了一段湧泉相報的佳話。這些傳奇故事在金庸的《鹿鼎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王士禎的《香祖筆記》、蔣士銓的《雪中人》和鄭昌時的《韓江聞見錄》、鈕琇的《觚賸·粵觚》之《雪遘》、《蠶尾續文集》之卷七《吳順恪六奇別傳》中都有描述,可見流傳之廣。吳六奇後來以左都督出任饒鎮總兵,因無法找到僧人,就在鳳凰山烏崬頂捐建了一個太平寺,其做法是為幫助查伊璜逃過文字獄劫難。此人在歷史上真的存在,但是並非像金庸寫的那樣。 [5] 

吳六奇鹿鼎記

鹿鼎記中的吳六奇 鹿鼎記中的吳六奇
金庸的《鹿鼎記》中大力將軍吳六奇的原型、清初坐鎮饒平的總兵吳六奇(1607—1665),在金庸筆下搖身一變成為查繼佐的救命恩人、天地會的骨幹和反清復明積極分子。這就得説一説吳六奇與浙江海寧望族查家關係的淵源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其中的《大力將軍》篇)、王士禎的《香祖筆記》、蔣士銓的《雪中人》、清代文學家鈕琇的《觚剩》都有關於吳六奇巧遇查繼佐併成為至交的記載。因是據傳聞而記載,故多誌異色彩。相對而言,《饒平縣誌補訂》(陳光烈手稿)對於吳查關係的考證就比較可信了。書中有這麼一段:“(吳六奇)棄舉業袱被,遊吳越,歷覽形勢,廣結豪傑……至海寧獲交查繼佐,繼佐為浙西名孝廉,豪宕慷慨,相見恨晚,留居經年,館穀豐腆;將歸潮,痛飲一月,臨發,贐以厚資。”
吳六奇與查繼佐的神交,在《鹿鼎記》第一回中就被金庸演繹成一段生動有趣的傳奇式故事。而金庸之所以試圖把吳六奇寫成一位反清復明的英雄,恐怕跟吳氏與查繼佐的這一層關係有關,有金庸作為海寧查家後人感情上的原因。
鹿鼎記》説吳六奇是天地會洪順堂的紅旗香主,那是小説筆法,當不得真。實際上吳六奇的軍事生涯主要就是幫助清廷平定粵東和抗禦鄭成功,包括招降粵東的羣豪, 剿平潮州總兵郝尚久的叛變和收復揭陽斷絕鄭軍的糧餉補給等。而揭陽之戰又使鄭軍戰將黃梧畏罪降清,受封海澄公,向清廷獻剿鄭五策並推薦降將施琅,為日後收復台灣埋下伏筆。
吳六奇相貌奇特,鬚眉偏向左,作橫飛勢,望之若神。他外表粗獷但心思縝密,號葛如,意為效法諸葛孔明,常以韜略自負。有一書生曾以“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譏諷他是武人,他應聲説:“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可見其志負之大。
吳六奇死於康熙四年,死在袁承志的師兄——雙拳無敵歸辛樹一家之手,由歸辛樹之子歸鍾所殺,但是歸辛樹一家是受到吳三桂的欺騙,所以,吳六奇實際上應該算是死在吳三桂手裏。被追贈少師太子太師,諡順恪,賜一品典式營葬。在坐鎮饒平的十多年時間內,他修築了多處炮台並督造了大批戰船,還重建了饒平縣城,同時重修孔廟和鄉賢祠,這些措施對於保國安民和社會進步起到了很大作用。
吳六奇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如何去建功立業,但真正讓後人敬仰不止的卻是他豪放磊落的個性中透出的人格魅力。海寧,奇丐,雪大如掌,豪飲數十碗酒。
歷史與小説家語
雖説《鹿鼎記》只是一部小説,與史實有無出入沒有深究之必要,但考慮到有些讀者容易犯類似把《三國演義》當作三國歷史看的毛病,所以,這裏要饒舌一下,試將《鹿鼎記》中的吳六奇與潮史中的吳六奇作一番比較,供《鹿鼎記》的讀者參考。
首先,從現有史料看,吳六奇並未參加天地會
儘管明末清初閩南粵東一帶天地會活動十分活躍,但吳六奇遊歷吳越返家鄉海陽縣豐政都湯田鄉(現為豐順縣所管轄)之後,即致力於鄉村防衞活動,“寓兵於農,設團練以訓習鄉眾,地方晏然”。並因抗擊反亂集團有功,“當事嘉其能,委守豐順營”。南明紹宗更授其為總兵官,以“舟師駐南澳”。稍後,清兵攻粵東,吳六奇為保土安民計,“率眾歸順,維持封疆”,還“請為嚮導,直趨潮城”。此後吳氏“自南澳移駐黃岡……詔加都督銜協鎮潮州”。不久,清世祖“專敕方印,俾嚴鎮守(饒平),而援剿之權,則無分疆界”。
我們再來看看天地會的早期歷史。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天地會的雛形組織,是明末福建詔安二都九甲的一個由18人組成的集團(後人稱為“以萬為姓”集團),曾攻詔安二都,遠襲饒平黃岡,被當時的人稱為“九甲賊”、“老萬賊”,這與吳氏保土安民之舉顯然不相容;明亡後,“以萬為姓”集團歸附鄭成功,此後積極參與反清復明活動,這又成了吳氏的死敵。而正式的天地會組織的創建,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那時吳氏已死去九年了。從這些史料來看,吳氏在明末和清初皆為朝廷命官,一心一意為朝廷效力,不可能參加在明反明、在清反清的天地會
其次,金庸筆下的吳六奇,“人在曹營心在漢”,身為清官卻暗中從事反清復明的活動,且與當時據台灣的鄭成功(後為其子鄭經)的干將陳近南等保持聯繫,這更是與史實大有出入。實際上,吳氏之所以為史學界所注意,主要是因為他在潮汕一帶與鄭氏軍隊多年對仗,並使鄭氏軍隊在潮汕的軍事行動(包括籌取糧餉)遭受重大挫折,這也是他為清廷所器重的主要緣由。以此水火不相容的情勢而論,吳氏決不可能是個“人在曹營心在漢”者,更不可能與鄭氏為同一陣營。
此外,吳氏是否如《鹿鼎記》(包括其他一些書籍)中所言官至廣東提督,筆者手頭資料無從查考。

吳六奇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大力將軍〉篇稱吳六奇為吳六一:‘後十餘年,查猶子令於閩,有吳將軍六一者,忽來通謁。’
根據此故事,查繼佐在一廟內看見吳六奇單手可以升起廟內的大鐘,並取出藏在鍾內的剩飯,驚為奇人,認為他在這個亂世應該報效社會,使其異能得以發揮。爾後,中國改朝換代,而吳六奇亦在新的滿清政府當官,衣錦榮歸後向查繼佐道謝。
觚賸》〈雪遘〉篇稱吳六奇當上水陸提督後,款待查繼佐,並送一座名為英石峯的奇石給查繼佐,此石改名為皺雲峯,後世譽為江南三大名石

吳六奇親屬成員

弟弟:吳標 [3]  、吳漢 [6] 
長子:吳啓晉,清朝舉人。 [10] 
兒子:吳啓豐吳啓爵,皆官至總兵。 [4] 
吳六奇一脈榮華。其生子十三人,“一門五總兵”,故得少師第門聯“師傅將軍府,鄉賢名宦家”。 [4] 

吳六奇人物紀念

吳六奇逝世後,清朝康熙皇帝聞此凶耗,甚為哀悼,追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賜諡順恪,遣官祭葬,御製祭文、碑文,賜一品典式營造其墓於大埔湖寮虎山下。 [1]  [3] 
吳六奇墓
吳六奇墓出土的坐衙俑
吳六奇墓出土的坐衙俑(11張)
1962年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湖寮圩清初吳六奇墓出土。通高19-25釐米。陶質,模製兼手製。現藏廣東省博物館。墓中隨葬各類俑共四十七件,分三組置於墓壙內的三個殉葬箱中。其中,左箱是一組侍女俑,十三件,均作捧物侍立狀,頭或梳單層平髻,或梳雙層高髻,上身內著長袍,外套描金線或紅色對襟夾褂,手持盞,或果盒、宮扇、巾被等,側列於桌、牀、架之間;右箱是一組庖廚俑,三件,均作袖手侍立狀,頭戴瓜皮式帽,上身內穿窄袖長袍,外套描金線寬短袖對襟夾褂,足穿靴,立於廚灶和炊具之傍;中箱是一組衙吏俑,三十一件,有吏侍俑、衙差俑、傳令俑、儀仗俑、樂俑等,分別環立在衙座之後,身分不同,造型和服飾也各不相同:吏侍俑,頭戴旗牌帽,上身內著窄袖長袍,外套寬短袖飾朱彩或陰方形花紋對襟夾褂,或縛腰帶,或系朝帶,足穿長筒靴,扶帶而立;衙差俑頭戴船形紅氈帽,身著繪彩或描金線的寬袖長袍,腰束寬帶,肩披坎肩,足穿長筒靴,扠手或扳手而立;傳令俑,皆穿窄袖長袍,外加寬短袖對襟夾褂,頭上或戴瓜皮式帽,或戴旗牌帽,或戴平頂笠形帽,分別作捧文書、捧寶劍、捧大傘和背弓矢之狀;儀仗俑,服飾分二類,一與衙差同,一與傳令同,均作持杖狀,惜儀仗多已失;樂俑,衣著與衙差同,唯帽為瓜皮式帽,手持笛、簫等樂器。俑多加彩繪。清俑,承明俑發展而來,兩者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點。這批陶俑,均為壓模成形,再加刻畫加工,製作精緻,風格雖與明俑基本相似,但造型多有變化,人物塑造相對生動,已不似明俑呆板。再就組合而言,整批俑系由女侍俑、庖廚俑、衙吏俑等多種俑組成,與明代儀仗俑一統天下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它們基本反映了清俑製作、造型和組合的面貌。
1961年發現並清理,地面僅存石人、石獸共四對,現豎立在大埔影劇院門前。1962年出土器物有墓誌銘一方,鎏金銅冠一個,朝帶銅飾四件,腰形瑪瑙飾一件,陶明器235件,各種陶俑31件。墓誌銘上弧下方,石灰岩,長1.35米、寬0.65米。首端正中篆刻“諭祭”兩字,字邊陰刻雙龍。 [7] 
人物故居
吳六奇故居少師第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南廂東山路54號,是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清廷為總兵吳六奇所建將軍府邸。佔地面積原有近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726平方米。吳六奇一生“以忠君孝親為重”,故其府第以“忠孝堂”為堂號,上堂懸掛“忠孝堂”鎦金木匾,落款為“丁酉孟夏吉為葛翁吳大將軍書閭山李棲鳳”。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