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允誠

鎖定
吳允誠(1357—1417年),明朝恭順伯,蒙古名把都帖木兒,吳允誠家族為河西大族,居住在塔灘(位於今陰山以西),起先出仕元朝,洪武二十三年來歸明朝,被明太祖朱元璋安排居住在涼州的水草便利之地。後於永樂三年七月,率所部自塔灘歸附明朝明成祖朱棣賜其漢名吳允誠,初授右軍都督僉事,屢立戰功,為明成祖重用,封爵恭順伯,永樂十五年,吳允誠卒於任上,諡忠壯。 [1-3] 
別    名
把都帖木兒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蒙古族
出生日期
1357年
逝世日期
1417年5月9日
主要成就
歸附明朝、屢從明成祖北征
本    名
吳允誠
爵    位
恭順伯
諡    號
忠壯

吳允誠人物生平

據楊榮所撰神道碑記載,吳允誠生於元末至正十七年,家族本為河西大族,原名把都帖木兒,元朝舊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把都帖木兒有歸附之意,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來降,洪武二十五年遣使進貢。 [1]  [3]  [4]  永樂三年七月,把都帖木兒率所部歸附明朝明成祖朱棣賜其漢名吳允誠,授右軍都督僉事,居守涼州;永樂六年二月,領軍從徵卜哈思之地,以捕虜功升右都督;永樂九年四月,升左都督,與中官王安追叛虜大脱赤至把刀河,獲敵人口物資而歸;永樂十年正月,吳允誠進封恭順伯;永樂十二年,扈從明成祖北征,還軍後仍居涼州;永樂十五年去世,明成祖深為哀悼,諡忠壯 [2] 

吳允誠慕義歸附

吳允誠早年居住在塔灘(位於今陰山以西)。 [5]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來降。永樂元年二月,朱棣內遷東勝衞及者者口守禦千户所,留吳允誠集團於甘肅塔灘(巴彥淖爾)。永樂三年( 1405年)七月,明成祖欲北征,受明將宋晟招諭,“韃靼平章把都帖木兒、倫都兒灰自塔灘率部屬伍千餘人詣甘肅歸附。總兵官左都督宋晟留其家屬於甘肅,遣人送把都帖木兒等至京。明成祖朱棣命把都帖木兒為右軍都督僉事,賜姓名吳允誠;倫都兒灰為後軍都督僉事,賜姓名柴秉誠;保住為陝西行都司都指揮僉事,賜姓名楊效誠。餘為指揮千百户、鎮撫,後賜冠帶、襲衣、文綺、表裏、白金鈔有差。”這次歸降受到了明成祖的高度重視,他親自接見把都帖木兒等人,給與封賞。明朝重視把都帖木兒歸降的心情不難理解。首先,這是自洪武二十年以後的20年中最大,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歸附集團。其次,它有可能對持觀望態度的其他蒙古集團的政治選擇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明朝北邊安全的意義也不容小覷。這樣才會有“太宗嘉其款誠,賞齎優厚,遂賜名,擢右軍都督僉事,錫以誥命,俾居於涼”的優厚待遇。 [2]  [5] 

吳允誠屢立戰功

吳允誠父子從永樂朝到宣德朝多次參與明朝的重要的軍事行動,巡邊、招降、北征、平叛、再度北征,屢立戰功,成為明朝軍事體系中可以依賴的重要力量。
永樂七年七月,蒙古脱脱不花王、把禿王、都指揮伯克帖木兒都指揮哈刺你敦留駐於亦集乃之地,準備歸附明朝。明成祖命吳允誠同楊榮、何福等共赴亦集乃招降故人。雖然此次歸降因何福出兵在前,致使脱脱不花等終於叛去,但是伯克帖木兒、哈刺你敦則真正歸降了明朝。 [2] 
永樂七年(1409年)九月,明成祖“敕甘肅總兵官寧遠侯何福選練陝西行都司馬步官軍一萬,候有敕即率領至京。其都督吳允誠、柴秉誠及諸來歸韃官所部,但能戰者皆令訓勵以俟”;永樂七年冬,吳允誠奉詔赴京,參加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的軍事行動,殺敗胡寇阿魯台等。 [2] 
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親征瓦刺,吳允誠父子皆從,敗敵於紅崖,受賞賜還軍後仍然居守涼州。 [3] 

吳允誠平叛有功

吳允誠部所在的涼州衞乃至整個隴右、河西都是明朝安置歸附少數族裔的主要地區。明朝除了在普通軍衞中管領少數民族降眾之外還設有土衞、土官相參治理,加上河西地處邊陲的特殊形勢,比較容易出現少數族裔的軍人譁變現象。吳允誠所部也不例外。正當吳允誠父子奉詔參加第一次永樂親征之際,涼州土韃軍隊中就發生了叛亂。其時,吳允誠父子在北征途中,留居涼州的吳氏家族主要成員是允誠妻楊氏與允誠子吳管者,吳管者母子二人在拒絕叛逃之後,調集所部人馬,在紅崖山地區擊敗了虎保所部。北征結束後,吳允誠父子返回涼州,旋即參加了第二次平叛行動。《明史》稱“(允誠)尋進左都督。與中官王安追闊脱赤,至把力河獲之。” [6] 

吳允誠逝世

永樂十五年四月,吳允誠逝世,明成祖深為哀悼,命所司治喪,葬吳允誠於涼州金塔寺山之原。 [3] 

吳允誠歷史評價

王世貞:番將吳允誠來歸, 居涼州,累功封恭順伯。長子克忠進封侯,孫瑾嗣侯。克忠、瑾俱以殉節開公號,賜美諡。次子營者以從都督累功封伯,少子克勤復以都督同克忠殉節,封伯賜諡,雖日磾之盛,不得專於前矣。 [7] 
查繼佐:成祖武功之不入“乘時”者,止有御虜與倭二武略。其御虜也,每恩用口外人,得其死力。(金)忠而外,吳允誠父子兄弟一門殉塞下,柴秉誠父子邏漠北克任,則“靖難”諸勳子弟之萬不及者。 [8] 
張廷玉:明興,諸番部懷太祖功德,多樂內附,賜姓名授官職者不可勝紀。繼以成祖鋭意遠圖,震耀威武,於是吳允誠、金忠之徒,率眾來屬,遂得列爵授任,比肩勳舊。或以戰功自奮,錫券受封,傳世不絕。 [6] 
《明史》評價吳允誠的歸附:“自是降附者益眾,邊境日安,由允誠始。” [6] 

吳允誠家族成員

  • 妻子
吳允誠妻楊氏,名不詳,淑善有謀智,有平叛之功。永樂八年,涼州韃官千户虎保等叛,並協允誠所部同叛。楊氏與其子管者及所部都指揮保住卜顏不花等不從,率眾擒獲叛者。朱棣賜敕褒獎説:“以婦人而秉丈夫之節,忠以報國,智以脱患。”陛其子管者,並厚齎賞之 。 [3] 
  • 兒子
吳克忠,原名答蘭。明成祖時襲封為第二代恭順伯,因功進爵恭順侯。土木堡之變時中瓦剌伏馬戰死,追封邠國公,諡號“忠勇”。
吳管者,官至都指揮同知,封廣義伯。 [9] 
吳克勤,中瓦剌伏馬戰死土木堡,追贈遵化伯,諡號“僖敏”。 [6] 
  • 女兒
長女吳氏,右軍都督柴別裏革妻。
次女吳氏,都指揮楊完者禿妻。
三女吳惠妃,明成祖朱棣妃。 [3] 
  • 兒媳
早奴,吳管者之妻,有智略,曾經入朝送馬。
  • 孫女
吳惠妃,明宣宗朱瞻基妃。 [3] 
  • 孫子
吳瑾,吳克忠之子,明代宗時襲封為第二代恭順侯。以也先妹妹計除權臣石亨,曹吉祥、曹欽反叛時戰死,贈涼國公,諡號“忠壯”。
吳玘,吳管者之子,明英宗時襲封為第二代廣義伯。
吳琮,吳克勤之子,明英宗時襲封為第三代廣義伯。滿俊造反時,臨戰脱逃,但因其舉報有功故免死,爵位被除。

吳允誠爵位世系

吳允誠在明成祖時受封恭順伯,子孫世襲,共歷二世二代。至其子吳克忠時進封恭順侯,仍獲世券,共歷七世八代,至明末而國絕。
  • 恭順伯世系
第一代:吳允誠,永樂十年(1412年)封恭順伯,予伯爵世券。永樂十五年(1417年)去世,諡號“忠壯”。
第二代吳克忠,吳允誠之子,永樂十六年(1418年)襲爵。餘見下段。
  • 恭順侯世系
第一代:吳克忠,洪熙元年(1425年)進封恭順侯,予侯爵世券。正統十四年(1449年)死於土木之變,追封邠國公,諡號“忠勇”。
第二代吳瑾,吳克忠之子,正統十四年(1449年)襲爵。天順五年(1461年)死於曹欽之亂,追封涼國公,諡號“忠壯”。
第三代吳鑑,吳瑾之子,天順六年(1462年)襲爵。正德元年(1506年)十二月去世。
第四代吳世興,吳鑑之子,正德二年(1507年)襲爵。嘉靖十七年(1538年)去世 [10] 
第五代吳繼爵,吳世興之子,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襲爵。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去世。
第六代吳汝胤,吳繼爵之子,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襲爵。崇禎四年(1631年)去世。
第七代吳惟業,吳汝胤之子,崇禎四年(1631年)襲爵。卒年不詳。
第八代吳惟英,吳惟業之弟,襲年無考。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去世。
恭順伯、恭順侯世系的參考資料: [6]  [7] 
參考資料
  • 1.    《太祖高皇帝實錄》: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二十日,故元平章把都帖木兒、知院籠禿兒灰納納罕等,遣部將哈散赤汝祝兒灰至西涼,言‘率領韃韃百姓並家屬五千餘口來降’上以其道遠,跋踄艱苦且令就水草便利之地居住。
  • 2.    (明)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3.    (明) 楊榮,故恭順伯吳公神道碑[M].
  • 4.    (明) 楊士奇等,明太祖實錄[M].
  • 5.    入明蒙古人政治角色的轉換與融合——以明代蒙古世爵吳允誠(把都帖木兒)為例  .維普網[引用日期2020-10-05]
  • 6.    (清) 張廷玉等,明史[M].
  • 7.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M].
  • 8.    (清)査繼佐,罪惟錄[M].
  • 9.    (清) 張廷玉等,明史·吳克忠傳[M].
  • 10.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