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保豐

鎖定
吳保豐(1899年—1963年),又名寶豐,字嘉穀,江蘇崑山人。 [2]  [5] 
吳保豐於192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上海學校電機科;1925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崑山縣長、交通部技正、交通部電信管理局局長、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處長等;1941年秋任國立交通大學重慶分校主任;1942年秋任交通大學代理校長;1944年6月任校長;1946年初率校復員上海;1947年7月被迫辭職;1950年起任華東人民廣播電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顧問。 [2-3] 
吳保豐主持渝校近五年,學校取得突破性發展。 [1] 
別    名
吳寶豐
嘉穀
出生地
江蘇崑山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63年
本    名
吳保豐
籍    貫
江蘇崑山
畢業院校
交通大學
密歇根大學

吳保豐人物生平

1921年,吳保豐畢業於交通大學上海學校電機科,學生時代博覽羣書,愛好歷史、文學、心理學等,參加過五四運動,並於1921年7月加入由李大釗惲代英等人在北京發起組織的“少年中國學會”。 [4] 
五四運動之後,侯紹裘創辦義務學校,為工農服務,實行義務教育,吳保豐也做過一段時間的教員,對學生循循善誘,深受學生歡迎。 [4] 
1923年,到美國西屋公司任職。
1924年,考入密歇根大學,修電機工程。
1925年,獲電機碩士學位;同年,經陳立夫曾養甫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 [4] 
回國後,先赴廣州,在國民政府作組織工作。
1927年,隨北伐軍進入南京,擔任中央組織部總幹事、秘書、科長等職;同年,以中央黨部代表身份回崑山故里,在地方人事張志澄等人敦促和陳果夫的推薦下,擔任了北伐後的第二任崑山縣縣長。 [4]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先後擔任交通部簡任技正、交通部電迅管理局局長、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處長等。
1935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
1941年7月,任國立交通大學重慶分校主任,主持校務。
交通大學重慶九龍坡新校舍 交通大學重慶九龍坡新校舍
1942年10月,重慶九龍坡新校舍落成,國民政府教育部將交通大學重慶分部改為國立交通大學(重慶總部),任代理校長。
1943年5月,重慶商船學校併入交通大學。吳保豐校長多方交涉將商船學校在溉瀾溪的校舍與交通部技術訓練所在九龍坡的房舍進行對換。至此,九龍坡的房舍統一為交通大學本部所用。九龍坡校舍的完全建成,為抗戰後期交通大學的迅速發展準備了基礎條件。 [1] 
1944年6月,任校長。
1945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946年2月,率校復員上海,仍任交通大學校長。
1947年4月—5月間,教育部長朱家驊下令交通大學停辦航海、輪機兩系,取消一個學院,交通大學師生聞訊激憤異常,組織成立護校委員會,發起了聲勢浩大的護校運動,一次次赴南京請願,要求政府收回成命,吳保豐也親自進京請願。在反蔣愛國民主運動中,多方設法掩護進步學生的安全,曾用自己的汽車將中共地下黨員周壽昌營救脱險。由於吳保豐同情學生運動,上海市國民黨的黨政要人曾在交通大學容閎堂召集他及各院院長開會,責問他為什麼交通大學學潮接連不斷,對吳保豐施加壓力。蔣介石還把他召到南京訓話,當面斥責他“糊塗”,聲言要開除他出黨,並逼他立刻辭職。7月,以身體欠佳為由提出辭職,9月獲教育部正式批准,於是他揮淚離開了苦心經營六年多的交大,北上到天津任開灤礦物總局顧問。 [4] 
1950年,重返上海,任華東人民廣播電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顧問,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擔任上海市政協委員。 [4] 
1963年,因病逝世,享年65歲。 [2]  [3] 

吳保豐個人作品

吳保豐著有《我國廣播事業今後應取之途徑》《十年來的中國廣播事業》等。 [2] 

吳保豐主要成就

吳保豐任職交通大學期間,確立“技術訓練切實,科學根基深厚”工科大學建校方針;主張工程學科與管理學科並重;主持陸續增設土木、航空、造船、工業管理、運輸管理、財務管理、電信管理各系及輪機、航海、電信等專修科;主持創辦電信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主持制定《新訂工廠實習規則》《國立交通大學分校組織大綱》《國立交通大學考試規則》等有關規章;倡導科學研究,創辦《交大學報》;推動學校與資源委員會擬定建教合作辦法和《研究試驗合約》。 [2]  [3] 
1946年初率校復員上海,恢復理、工、管三院建制;堅持“專家治校、民主管理校務”原則,發揮教授會作用。 [2] 

吳保豐軼事典故

抗戰時期,政府財政困難,教育部撥發給各校的經費經常難以為繼學校正常花費。1944年學校曾向川康公路局借款100萬元,1945年對方致函要求歸還該項借款,然而學校確實無錢還債,拖了半年,吳保豐校長乾脆回覆給對方回信:“物價高漲,預算不敷支出,學校教室宿舍又不得不增建,經費十分困難,還是請貴局將借款做捐贈,免於籌還吧”。好在川康公路局對交大辦學向來支持,知曉戰時學校維持艱難,最後果真將欠款算作是捐贈給交大的建築費,百萬元借款一筆勾銷,校史上留下一段捐贈佳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