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仲華

鎖定
吳仲華(1917年7月27日-1992年9月19日),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蘇州市,中國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後留校任教。1947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 。先後任美國NACA研究科學家、PIB教授。1954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兼系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動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執行主席、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航空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工程熱物理學報》主編等職。 [1]  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70年在先進壓氣機國際會議上,與會科學家把吳仲華創立的“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更明確地定名為“吳氏通用理論”,理論中的基本方程則稱為“吳氏方程”。
中文名
吳仲華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17年7月27日
逝世日期
1992年9月19日
畢業院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吳仲華人物生平

吳仲華 吳仲華
1917年,吳仲華出生於上海一個職員家庭,祖上出過狀元。16歲前在上海度過,就讀於格致中學
1933年,轉入南京金陵大學附屬中學(簡稱金陵中學)高中,直至畢業。
1935年,抱着“工業救國”的理想,北上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
1937年,隨校南遷至長沙,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組成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938年,響應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國防工作介紹委員會(1月設立,並做出了學生從軍可保留學籍等具體規定)的號召,申請報考了陸軍交通輜重學校,一年多後畢業,在新建的機械化部隊短期服役,因該部隊不能直接參加抗日而失望。
1939年,返回學校(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繼續學習。
1940年,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機械系畢業,畢業後與李敏華分別在機械系和航空工程系留校任助教及教員。 [2] 
1943年,在昆明考取清華庚款留學生。1944年與李敏華一起途經印度赴美,同時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原想就讀農業機械專業,因該校已不招此專業研究生而改學內燃機。
1947年,以優異成績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科學博士學位,其間他的“四衝程內燃機輸入過程的熱力學分析”研究成果被列入《當代物理學在中國的發展》。由MIT系主任推薦,任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劉易斯噴氣推進中心研究科學家,從事航空發動機基礎理論研究。
1950年冬,在紐約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年會上宣讀論文《軸流、徑流和混流式亞聲速與超聲速葉輪機械中三元流動的通用理論》。
1951年,為準備回國夫婦同辭去NACA的工作,轉去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大學(PIB),吳仲華任機械工程系教授兼熱工組主任。
1953年,在對一篇論文的討論中提出Rothalpy(轉子焓)的建議,後為學術界廣泛接受。 [2] 
1954年8月1日,趁星期日紐約機場的移民局辦事處照例關門之機,全家(夫妻二人和兩個孩子)離開美國,以赴歐洲旅遊為名,取道英國、瑞士、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前蘇聯,繞過了大半個地球回到祖國。
1955年,應清華大學副校長劉仙洲先生聘請,任清華大學動力工程系教授兼系副主任。
1956年,在清華大學動力工程系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燃氣輪機專業,任教研組主任。原熱力發電設備教研組分成熱電站及熱網、鍋爐設備、汽輪機三個教研組後,汽輪機教研組也併入燃氣輪機教研組。在清華大學動力工程系指定王補宣教授負責新建工業熱工專業,1957年底改為工程熱物理專業。
1957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邀請從美國回來的吳承康、吳文、葛紹巖先生,從前蘇聯回國的紀家駒先生到動力研究室工作。率先在清華大學動力工程系招收學位研究生。提出並經中國科學院領導批准,從動力研究室派出首批八名留蘇研究生。
1958年2月,參與制定1958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提出重點研究項目(交通運輸)“運輸工具用燃氣輪機”,負責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動力研究室,吳仲華為負責人。
1958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兼任物理熱工系(設3個專業)主任,創建了工程熱物理專業。在清華受到大字報批判,成為清華批判重點,兩面大白旗之一,被批為白專道路。1959年清華大學校黨委正式為吳仲華平反。
1960年,中科院動力研究室與力學研究所合併,創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由中科院與清華大學共建,設於清華大學校內),任副所長併兼任第一研究室主任,並積極制訂規劃,籌建動力研究室實驗基地。
1961年7月28日,參加國家科委及科學院召開的“技術科學學科規劃”會議,參加錢學森張維主召的力學組。與錢學森、郭永懷、沈元等人以極大的魄力和科學預見,在中國科學院組織“星際航行座談會”。
1963年,提出在中國科學院設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獲得批准而暫時未能實現。提出了使用任意非正交速度分量的葉輪機械三元流動基本方程組。
1964年,研究室開展四清運動試點,大批資產階級思想和資本主義道路,吳仲華作為領頭人在運動中受到衝擊。
1965年,力學研究所在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後,第一研究室分成第一、三、五研究室,吳仲華兼任第五研究室主任。
1969年,到410廠工作,任811丙壓氣機負責人。
1970年,在美國宇航局舉辦的國際會議上,首次有人在論文《吳氏方程的計算機解》中提出“吳氏方程”的説法;隨後在挪威和比利時相繼召開的先進壓氣機國際會議上,與會科學家把吳仲華創立的“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更明確地定名為“吳氏通用理論”,理論中的基本方程則稱為“吳氏方程”。
1971年,文化大革命受到衝擊後恢復工作,和一個小組到瀋陽410廠從事航空發動機改型設計與研製,為幾個型號發動機改型做出了貢獻。
1972年,負責在國內對各地有關航空發動機的科研機構進行調研,並由國家撥專款籌建超跨聲速葉柵風洞和單雙級軸流壓氣機試驗枱。超跨聲速葉柵風洞1984年2月建成,1984年5月通過鑑定,單雙級軸流壓氣機試驗枱1980年建成,1981年通過鑑定並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974年3月下旬,率中國科學院動力熱物理代表團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空氣發動機會議,並在英國考察燃氣輪噴氣發動機研究工作。回國後編寫了報告,為報告中科學技術專題“發動機內部氣動熱力學”第二部分“葉輪機械(風扇、壓氣機、透平)氣動熱力學”編寫了補充説明材料。
1975年,副總理的華國鋒鄧小平的指示,於8月25日主持召開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參加的“百家爭鳴”座談會。在力學研究所的吳仲華提出,要重視把理論研究成果應用到生產中去,他認為科學院應搞基礎性工作,搞新技術、新方法的探索,不同於國防和工業部門重點搞型號。籌建旋轉葉柵試驗枱,任組長,1983年試運轉,1985年建成。
1976年秋季,率團出席在德國慕尼黑召開的第3屆國際噴氣發動機會議,作了題為《任意非正交曲線座標系下基本方程組及其數值解法》的報告。
1978年,擔任國家科委工程熱物理學科組組長,領導制定了全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發展規劃。同時擔任國家科委燃氣輪機專業組副組長。10月創建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任理事長(1978-1992)。中國購買了英國Rolls-Royce公司的Spey發動機製造專利,受王震副總理之邀,率11人專家組赴西安,在丈八溝國賓館工作。在201所主持全國性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學習班,國內近百位高級專家教授參加,將任意非正交曲線座標下葉輪機械三元流動計算程序包無償提供給國內有關的研究所、工廠和高校。
1979年3月,率中國工程熱物理代表團赴美,參加國際燃氣輪機和吸氣式發動機會議。 [2] 
1980年4月15日,組織原力學所中部分工程熱物理研究力量和其他人員,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所長(1980-1987)。6月13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創辦《工程熱物理學報》,任主編(1980-1992)。8月14日,在中共中央書記處舉辦的科學技術知識講座上做《中國的能源問題及其依靠科學技術解決的途徑》報告。經中國科協批准,以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身份與國際燃燒學會(The Combustion Institute)聯繫,使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下設的燃燒分會(The China Section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參加該組織的活動。
1981年2月13日,出任中國科學院首屆學位委員會委員。2月,率團(陳乃興、黃兆祥等)赴印度參加國際吸氣式發動機會議(ISADE)。11月15日,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程熱物理專業指導教師。
1982年1月12日,給中央領導發函,就斯貝發動機改型一事提出具體意見。參加中美能源與環境學術會議(北京),以英文發表報告《中國的能源問題及其依靠科學技術解決的途徑》。
1983年4月,率團訪問美國。與CIT校長田長霖教授組織了中美雙方工程熱物理學者在西安和夏威夷的交流活動,還組織了中美合作研究項目,並爭取到中國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科研經費支持。兩次應中共中央黨校邀請演講”中國的能源問題及其解決的技術途徑”。
1984年1月5-12日,中國科學院第五屆學部委員大會上,再次被選為主席團執行主席(共5人:嚴濟慈、吳仲華、盧嘉錫武衡、錢學森)。被聘為大慶石油管理局和遼河油田管理局能源技術顧問,多次深入到油田現場做調研和講課,為提高中國油田油氣資源的梯級利用水平,建議推廣應用燃氣輪機及聯合循環總能系統。
1985年,應國家計委科技局委託,組織撰寫“關於發展國產地面燃氣輪機的報告”,對如何發展中國民用地面燃氣輪機提出許多重要建議。組織完成“高效率的注蒸汽燃氣輪機發電供熱裝置可行性的初步分析”研究,為中國發展燃氣輪機(特別是航機陸用的)注蒸汽技術提供新方案和理論支撐。
1987年,卸任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被聘任為名譽所長(1987-1992)。
1988年,肝癌做手術切除後繼續工作。同年,主編《能的梯級利用與燃氣輪機總能系統》專著,對能的梯級利用與總能系統進一步做了全面闡述。
1989年,創辦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北京科能能源與動力研究發展中心,進行在設備製造領域用市場推動研發的大膽嘗試。另外,他還被聘為大慶石油管理局和遼河油田管理局能源技術顧問,多次深入到油田現場做調研,為提高大慶油田油氣利用水平,建議推廣應用燃氣輪機及其總能系統。
1990年,應美國克萊森大學(NASA提議的)邀請,作為訪問教授在美國講學四個月,系統講解了吳氏理論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時,還在NASA劉易斯發動機研究中心和辛辛那提大學作了兩次短期講課。應邀訪問歐洲的葉輪機械氣動熱力學中心VKI(馮卡門研究所)。12月30日,會同李敏華教授向國務委員、國家計委鄒家華主任呈報“中國要儘快開始建造一體化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裝置”的建議報告。
吳仲華雕像 吳仲華雕像
1991年,組織開展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潔淨煤發電技術的研究,派人到美國、日本等考察與進修,組織完成“簡化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裝置(簡化IGCC)”可行性研究等。應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委託,組織完成“凝析油氣田輕烴回收、循環注氣、節能工程的概念設計”可行性研究。繼續開展航空退役機陸用改型的技術途徑和方案可行性的研究,對相關改型的指導思想、技術途徑、可能方案以及成套問題等,提出有價值的意見。
1992年4月,從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執行主席位置卸任,當選為主席團名譽主席。7月,再次會同李敏華教授向中國科學院胡啓恆副院長等領導提出“中國開展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方面工作的具體建議”的關鍵性報告。 [2] 
1992年9月19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6歲。11月,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第八屆年會舉行了專門的學術報告會,詳細報告了在吳仲華指導、帶動下和在他的理論啓發下取得的科研成果。會後出版了《紀念吳仲華教授學術報告會論文集》。 [2] 

吳仲華主要成就

吳仲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吳仲華50年代初發表的“軸流、徑流和混流式亞聲速與超聲速葉輪機械中三元流動的普遍理論”論文,在國際上被稱為“吳氏通用理論”,其主要方程被稱為“吳氏方程”。60年代,提出了使用任意非正交速度分量的葉輪機械三元流動基本方程組。“吳氏通用理論”在國際上已廣泛地應用於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的設計中。領導研究發展了整套亞、跨、超聲速計算機方法與計算機程序,已在國內廣泛應用,為提高我國能源利用水平做出了重大貢獻。 [3] 
  • 承擔課題
1982年2月,負責承擔國家計委批准、中國科學院下達的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東方紅煉油廠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供熱試驗裝置”課題(1982-1992)。
1983年組織實施 “燃燒與能源利用” UNDP項目(1983-1985)。
1986年3月,被聘為西北工業大學名譽教授。組織實施“葉輪機械與能源利用設備的研究與發展”UNDP項目(1986-1990)。
1987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工程熱物理中關鍵問題的研究”重大項目(1987-1991),並具體負責其中“熱機氣動熱力學”部分的研究。 [2] 
  • 學術論著
期刊論文
時間
作者
期刊
1950
Wu, Chung-Hua and Wolfenstein,
NACA TR 955
1950
Wu,Chung-Hua
NACA TN 2214
1952
Wu, Chung-Hua
ASME
1951
Wu,Chung-Hua
NACA TN 2302
1951
Wu, Chung-Hua and Brown, C. A.
NACA TN 2407
1951
Wu, Chung-Hua and Brown, C. A.
NACA TN 2455
1951
Wu, Chung-Hua and Costilow
NACA TN 2492
1952
Wu, Chung-Hua and Brown, C. A.
Journa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s
1952
Wu, Chung-Hua
ASME or NACA TN 2604
1952
Wu, Chung-Hua and Brown, C. A.
NACA TN 2702
1952
Wu, Chung-Hua and Curtis, A.
NACA TN 2749
1952
Wu, Chung-Hua
NACA TN 2750
1953
Wu, Chung-Hua
NACA TN 2961
1953
Wu, Chung-Hua
ASME Transactions
1954
Chung-Hua Wu and Wen Wu
Technical Report, No.1
1955
吳仲華
機械工程學報
1956
吳仲華
機械工程學報
1957
吳仲華
力學學報
1958
吳仲華
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
1962
吳仲華
機械工程學報
1963
Wu, Chung-Hua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
1965
吳仲華
機械工程學報
1976
Wu, Chung-Hua
3rdPISABE
1980
吳仲華
紅旗
1982
吳仲華.
中美能源與環境學術會議
1983
吳仲華,朱根興
工程熱物理學報
1984
Wu, Chung-Hua, Wu, W., Hua, Y.
ImechE
1984
Wu, Chung-Hua and Wang,
ASME
1985
Wu, Chung-Hua
7th ISABE
1985
Wu, Chung-Hua
Proceedings of 7th ISABE
1986
吳仲華,華耀南,王保國,王正明,張家麟,黃曉燕
工程熱物理學報
1992
Wu, Chung-Hua, Wang, Zhengming, Chen, Hongji
ASME J. of Turbomachinery
1992
Wu, Chung-Hua, Zhao, Xiaolu, Qin Lisen
ASME J. Of Turbomachinery
1993
Wu, Chung-Hua
NASA Report 4496 [2] 
1988年組織出版《能的梯級利用與燃氣輪機總能系統》一書,對能的梯級利用與總能系統做了全面闡述。並再次論述同時發展燒氣燒油的聯合循環裝置和研究各種在燃氣輪機中燒煤的方法的中國燃煤聯合循環發展的“雙管齊下”方針。
由NASA出版了專著《亞聲速和超聲速葉輪機械中二元和三元旋轉流動的通用理論》(NASA Contractor Report 4496,1993年出版)。
  • 成果獎勵
1957年,他以“燃氣輪機的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81年通過鑑定並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吳仲華榮譽表彰

1987年獲中國機械學會金質獎章。 [2] 
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3] 

吳仲華個人生活

1935年,剛上大學一年級時,吳仲華認識了航空系的李敏華,共同的奮鬥目標與對攝影和音樂的共同愛好,使他們成為好友。1943年與李敏華結婚,次年兩人一同途經印度赴美,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學習。1948年,李敏華獲MIT博士學位後也到NACA劉易斯發動機研究中心工作,在強度研究室任研究科學家。 [2] 

吳仲華社會任職

當選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任《機械工程學報》編委(第2、3、4屆,1956-1983)。
當選為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63-1968)。
當選中國航空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1979-1983)。
當選為中國力學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1982-1986)。
1981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任協會理事長。
1982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第三機械工業部批准,創建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和四三廠聯合成立的中華燃氣輪機研究與發展公司(1982-2001,1990年改名為北京鍾華燃氣輪機研究與發展聯合公司),兼任董事長和總經理(1982-1990)。它是中科院體制改革的一個試點單位,為打開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新局面進行嘗試。
1983年3月,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1983-1988)。
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1988-1992)。
1989年,創辦中科院下屬北京科能能源與動力研究發展中心,進行在設備製造領域用市場推動研發的大膽嘗試。又在該中心葉輪機械及CAD部的基礎上,成立了北京市科能聯合技術開發公司(後成為北京科能諾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 [2] 

吳仲華人物評價

“吳仲華先生一生對科學的主要貢獻有兩個,一是創立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這已經是舉世公認的了;另一是他提出了工程熱物理學科,這一點還沒有為充分認識,但它的意義隨着時間的推移,會日益顯現。”“國際工程熱物理學界,吳仲華是中國的代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田長霖教授評 [4] 

吳仲華後世紀念

2006年,舉行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燃氣輪機專業成立五十週年暨吳仲華教授銅像揭幕儀式。 [5] 
2007年,為了發揚吳仲華先生奉獻、愛國、科學的精神,促進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發展,積極培育有志於在國內從事工程熱物理學科相關領域和方向科研的青年人才和研究生,由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共同發起設立“吳仲華獎勵基金”。 [6-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