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之章

鎖定
吳之章,,“貞堂九子”之一,著有詩集《泛梗集》。字松若,號槎叟,江西省長寧縣篁鄉堡(今屬江西省尋烏縣晨光鎮)人,祖籍福建漳浦。生於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卒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享年77歲,完整地經歷了康熙雍正兩個皇朝。
本    名
吳之章
所處時代
清朝
職    務
詩人
性    別

吳之章生平簡介

吳之章出身於書香門第,“少穎敏”,“工詩古文詞”, “旁通諸藝能”。但吳之章“挺然不屑就時”,“年未壯,棄舉子業,為汗漫遊”,且遊涉甚廣,“放浪閩、越、吳、楚間”,足跡遍及江南各地。
吳之章因其高風亮節和過人才情,成為一個文化區域內的名流,“詩名於贛上者數十年”,“才陵轢儕輩,詩壇酒社非君以執牛耳”,被推為當地文人圈子中的靈魂人物和精神領袖,而且其詩名隨遊蹤而遠播於湘、粵、閩一帶。吳之章還擅長書法和繪畫,“書工行草,得二王家法”,“善草書,雄放淋漓,得長史神韻。寄興潑墨,虯松牡丹其最擅也”,“每一落墨輒為人傳誦,珍寶之”。
吳之章曾參與編纂《贛州府志》。“值郡志之修,太史為總裁,發凡起例,未嘗不質諸君,君為之蒐羅放失,參考訂次”,“用力最多”。因與合修者張尚瑗、黃文澍、黃文汾、邱成和等九人合稱為“貞堂九子”。
除此之外,吳之章還為家鄉的文化事業用力勤勉,“屢倡修《長寧縣誌》,不果。歿後,知縣沈濤舉修,以其所輯稿本為據。”
據《長寧縣誌》記載,康熙五十四年後,吳之章再次“泛槎海內,浪跡江湖”,遍遊名山古剎,拜會文壇耆老,歷時五載。此時,吳之章已年近花甲,於是回家後便結廬隱居於篁鄉靈山,過着隱人居士的清虛生活。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吳之章卒於靈山,葬於楓山,墓向巒山,終年77歲。遺書中曾命其子,題其墓碑曰:“大清逸人吳之章,字松若,號槎叟。” [1] 

吳之章詩作選登

新晴坐月有懷
殘霞開晚霽,新月瞰高墉。庭花煙掩映,池草翠蒙茸。
褰帷理清歡,素輝蕩心胸。良時不易得,據榻揮絲桐。
音響何清越,隔户來薰風。光風非我私,豈無伊人同。 [2] 
歸夢
東南歸路將千里,高灘急峽石齒齒。晝夜狂瀾吼雷霆,客子墜心驚不已。
舴艋戒嚴旬有餘,及至抵家差足喜。昨夜扁舟何太輕,乘風破浪獨揚舲。
出江入江須頃刻,依稀叱馭駕長鯨。式遏倒卷亂流爭,瘴煙淨盡天廓清。
到門稚子歡前迎,入覲庭闈喜不勝。山妻呼酒酌中庭,庭下黃花照眼明。
綠醅酷帶寒香冽,酣飲聞雞催曉月。西風半夜撼樹巔,驚悟方知夢飛越。 [2] 
農家樂
茅結山堂竹結門,何殊老杜住東屯。投間飯犢依雅舅,乘興行田看鶴孫。
歲久不煩溪洗耳,睡餘喜有酒盈樽。較晴論雨消長日,自覺山家道味存。 [2] 
自謂
鄉居頗免愁薪水,家食難免倚硯田。但使己身長矍鑠,南華多注十餘篇。 [2] 
金陵懷古(三選一)
迷離一望鎖蒼煙,扣問諸陵盡惘然。只有秦淮猶故道,滄桑輾轉未曾遷。 [2] 
雨中柳
綺陌春深柳似煙,雨添新翠鬱芊芊。芳情萬縷憑誰系,盡日含顰困欲眠。 [2] 
歸靈山道過獅子巖
歸途猶自憶靈山,忽聽鐘聲樹杪間。亂撲巖陰飛上下,緩尋磴道復躋攀。
山腰霧斷禽將宿,洞上雲深玃正還。到此不須愁日暮,何妨燒竹出松關。 [2] 
雲蓋崬
山窮雪未盡,陡坡似凌空。路出雲層外,天低咫尺中。
不知時早暮,但見氣冥濛。笑語同來者,餘今欲御風。 [2] 
參考資料